《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弁吭蚝芗虻ィ皇恰白砸晕嗽菸擞谩薄J看蠓蚝苤厥悠冢」茉圆黄鹚撑鸦故潜蝗衔呛懿还獠实氖隆6撬墙闯删痛笠档恼嬷鳎鼓貌蛔肌V煸把永刻煜旅浚倘蛔阋粤钊顺频溃芩邓褪敲髦髀穑俊  

  孙炎遭到刘基的拒绝,反而对这个与自己同样豪侠负气的人更加仰慕和尊敬。他再次派使者去请刘基,刘基还是不为所动。但是,为了答谢孙炎的盛情,刘基送给孙炎一把宝剑,实际已经把孙炎看做是自己的朋友。这是一把祖传的宝剑,“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上面镶着明珠,佩着锦带,寒光照人,锋利无比。俗话说,宝剑赠英雄,这礼物的分量够重的了。刘基是想要借此表明坚决拒绝出山的态度。但孙炎又把球踢了回来,拒绝接受宝剑,将宝剑封还,说“剑当献之天子,斩不顺命者,我人臣,不敢私用”。说你送错了人,你应该把宝剑送给未来的天子。未来的天子是谁?孙炎给刘基写了一封信,洋洋数千言,“开陈天命”。说天命独钟于朱元璋,朱元璋必将得天下。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理解为,形势摆在这里,刘基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有投奔朱元璋一条道,这是一条光明大道。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孙炎说“剑当献之天子”,固然可以理解为谦逊,如此贵重的礼物,不敢当,但又说宝剑用以“斩不顺命者,我人臣,不敢私用”。其中是否还带有威胁之意呢?不顺命是要被处斩的!那么,反过来再看刘基送宝剑含义,其潜台词会不会是“我不会出山的,请你杀了我吧”, 所以孙炎说“我不会杀你,而‘天子’有权杀你”。 天子是谁?天子就是朱元璋,他不但不杀你,还要请你出山。双方在斗智斗勇,在进行心理攻防。威逼利诱兼施,在和颜悦色中竟出现杀机;尊敬与抵制并用,在退守中显示强硬。不过,孙炎对刘基还是以奉承开导为多。   

  孙炎作了一首《宝剑歌》赠给刘基。诗中夸刘基的宝剑如何好,“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这样好的宝剑我不能收,“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淋雨”。请你把这宝剑送给朱元璋,他是明主,如果你们结合了就会为久旱的土地带来甘霖。这可理解为双关语,一方求贤若渴,一方盼明主若渴,而天下望太平若渴。刘先生,你还是出山吧,你一出,就会“若岁大旱为淋雨”。   

  贴士   

  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   

  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惟有此物存。……   

  我逢龙精不敢弹,正气直贯青天寒。   

  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淋雨。   

  —孙炎《宝剑歌》   

  孙炎不愧为雄辩家。刘基读罢来信和赠诗,收回宝剑,无言以答,只好逡巡去见孙炎。刘基的朋友宋濂在记载这件事时使用了“逡巡”两个字,“逡巡”就是徘徊不前,想去又不愿意去,不愿意去又得去。这正是刘基当时的心境。   

  陈历数所在,议勘定之机   

  刘基被孙炎的信和诗打动,要亲眼见一见这个能言善辩的豪侠之士。孙炎是处州总制,是朱元璋在新开辟地区设立的地方官。孙炎设酒迎接刘基,二人对饮,孙炎施展了他的雄辩之才,畅论古今成败,滔滔不绝,有如“倾河决峡,略无凝滞”,就像江河倾泻,峡谷冲决,无法阻挡。孙炎的辩才和见识令刘基佩服不已,说:“基始自以为胜公,观公论议如此,基何敢望也!”意思是:原来我以为比您强,听了您的这番议论,我哪里敢跟您比啊!刘基去见孙炎的时候有些无奈,但见了之后发现孙炎的见识并不差,朱元璋手下并非等闲之辈,红巾军能吸收这样能言善辩有胆有识的人,显然也不是乌合之众。看来朱元璋真的会成事。而且,刘基的好友宋濂早就被朱元璋聘去了。好友宋濂投奔朱元璋曾经给刘基造成冲击,现在看来,宋濂投奔朱元璋是有道理的,他并不是被胁迫而出的,他是去了一个应该去的地方。刘基想来想去,终于被孙炎说服,决定前往朱元璋政权的所在地应天。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6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5)         

  但是刘基决定出山后,他的家庭和他身边的人还不免怀有疑虑。“公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这时他的母亲富氏说了话:“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获万全计哉?”这是后来传记作者写的文辞儿,翻成白话,就是: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要不投奔个靠得住的人,谁能够保证万无一失不遭祸害?既然老夫人也同意刘基出山,众人才不说话了。可见,此时刘基出山,还带有权宜试探的性质。如果能够辅佐真主,成就大业,当然很理想;退一步而言,即使不遇明主,此时出山,也可以保全乡里,给刘家避祸。但是,还是有人不免多一个心眼,“或请以兵从”,建议他带上乡兵以防意外。当时为应对动乱保卫乡土,许多地方组织了乡兵。刘基出来拦挡,说:“天下之事在吾与所辅者耳。奚以众为?”刘基说,未来的天下,就取决于我和我所辅佐的人了,还带这些人干什么!刘基很清楚,事情的发展,决定于自己和朱元璋是不是志同道合,带几个乡兵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贴士   

  公决计趋金陵。众疑未决。母夫人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能获万全计哉?”众乃定。或请以兵从,公曰:“天下之事在吾与所辅者耳,奚以众为?”……适总制官孙炎以上命遣来聘公,遂由间道诣金陵。   

  —《诚意伯刘基行状》   

  既然刘基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山,为什么刘基的一些传记,都把刘基出山说成是主动的?说成是刘基识别了天命?   

  其实,这是为了美化、神化刘基和朱元璋。既然刘基确实懂得象纬之学,那么他就知道天命所在。不仅刘基被抬高了,朱元璋也就成了天命的护佑者。所以一方面求贤若渴,而且很有吸引力,所以天下归心。另一方面主动投奔,费尽曲折周章。所谓主圣臣贤,君臣契合,双方都被美化了。   

  然而,刘基与朱元璋的结合,是一次历史性的结合,是历史大潮把他们推动到一起来了。最终,他们创造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达应天。   

  朱元璋号称求贤若渴,他等了这么久,寒暄之后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天下何时定,就是天下何时成一统。天下统一才能安定。当然,朱元璋想的是自己就是一统天下的天子。章溢回答道:“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耳。”儒家认为,天道是帮助有德的人的。得道则得助,失道则失助。只有不妄杀的仁德之人才能顺天应命,统一天下。章溢一张口就是儒家的说教。这种说教,应该看成是四位先生的。章溢是在代表四位先生发言。章溢的发言既是对朱元璋的规谏,又是对朱元璋的肯定。他一方面要求朱元璋做个“不嗜杀人”的有德者,同时又很得体地称赞了朱元璋就是个有德者。正因为你有德,我们才来投奔了你。   

  刘基这次见面都说了些什么,没留下详细的记载,但刘基投奔朱元璋,对于朱元璋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天下何时而定”,朱元璋期望的答案是“明主出而天下定”,“主公就是明主”。不仅仅是朱元璋自己需要得到心理安慰,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要向天下人宣布:“我就是真命天子!”有了这道光环,他就可以号召天下扫平群雄了。刘基不是单纯的儒者,他还擅长象纬之学,能看天象,能预测,能知道天命。那么,刘基来投奔朱元璋,说明刘基认为朱元璋受了天命。刘基在关键时刻来投奔,具有重大意义。朱元璋十分看重这一点。后来,朱元璋回忆刘基功绩,曾反复提到刘基的这一贡献,首先就是:“陈朕历数之有在。”“陈朕历数之有在”,正是朱元璋当时最想得到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命已定,朱元璋就是天子。当然,刘基还与朱元璋“议勘定之机,措安黎庶之道”,讨论了如何平定天下,如何救助安抚百姓。朱元璋回忆,当时刘基“居勍敌之陲,迩山贼之寨,间道兼程,星驰来附”。朱元璋对刘基在他创业之初冲破艰险来到他身边充满了感动之情。        

→虹→桥→书→吧→BOOK。  

第37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6)         

  朱元璋对刘基等人的初次应答大为满意,命刘基参与帷幄谋议,宋濂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兼为朱元璋长子朱标讲授经书,任命章溢、叶琛为营田司佥事,并建造礼贤馆供他们居住。   

  传说刘基料事如神、能掐会算,这是从哪里来的本领?传说刘基曾经得到过一部神奇的兵书。刘基在隐居深山的时候,知道当时青田山里头有灵异,所以每天他就面对大山,静坐凝思。忽然有一天,看见山中自动开了一个石门,他就沿着这个门往里走,看到石门里边的墙上有几个字,写着“山为基开”。刘基看到这几个字,拿一个石头敲击石门,里头又开了一个石门,他就走入山里。   

  贴士   

  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帝察其至诚任以心膂,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基亦自谓不世遇,知无不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暇则敷陈王道,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数以孔子之言导予。”顾帷幄语秘莫能详。而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明史?刘基传》   

  他看山里边有一个像厅堂一样的大洞,洞里的石床上躺着一个道士,头枕着一摞书。刘基走上前去一看,原来道士头枕的是一部兵书。道士看见刘基进来,注意到头下的书,忽然开口说话了,“明日能熟之,吾当授汝”。如果明天你能够就把这个书读熟,能够背下来,我就把兵法的精要、秘诀传授给你。刘基是何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经过一夜,第二天就把这部兵书全部背下来了。道士大喜,于是就把兵法全部传授给了他。   

  贴士   

  青田山中有异,刘伯温隐居时,日对之坐。山忽开石门,进入,见石壁上有字曰:“山为基开。”取石击之,石门又开,进入,内有道士枕书卧,遂取书看,乃兵书也。曰:“明日能熟之,吾当授汝。”明日果熟,遂授以兵法。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还有更奇特的传说。刘基之所以如此聪明,是他身上依附了一个奇人的魂魄。刘基少年的时候,在庙里读书。在僧房里有一个奇异的人,每天把门锁上,或者一个月、半个月不出来。一次,另外有人途经寺庙,想要借宿,但僧房已满,无房可住。来人发现这间房子锁着没人居住,就要求在这房子居住。僧人想拦阻,却拦不住。来人砸开了锁,进了这间房子。他发现屋子里有人躺在床上,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具尸体,于是叫人把尸体抬出去焚化了。   

  刚才不是说过吗?住在这里的那个人经常是十天、半个月不出来,实际上他人在这里,而他的灵魂出去周游了,十天、半个月灵魂又回来了。但这一次灵魂回来了,可是已经无处可落了,肉身没有了。灵魂没有办法落脚,就大喊:“我在哪里?我在哪里?”这时刘基正在读书,不胜其扰,听到喊声,就打开窗户回答:“我在此!”刘基本来想答应一声,制止乱喊,没想到这一答话,这个游魂听到了一下子就附在了刘基身上。你想,刘基一个人身上附着两个人的魂,能不聪明吗?于是刘基从此智慧大增,天文、兵法,所有的学问一览洞悟,所以后来成为明朝开国的翊运谋臣。   

  贴士   

  少时读书寺中,僧房有一异人,每出,神去锁门,或一月半月。偶有北来使客,无房可宿,见此空房,击开之,曰:“此人死矣。可速焚瘗,我住之。”僧不能禁,遂焚之。其人神返,身已焚,无复可生,每日叫呼,曰:“我在何处?”基知之,开窗应曰:“我在此。”神即附之。聪增前数倍。天文兵法一览洞悟。翊运为谋臣之冠也。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   

  这件事够神奇的了,显然出于杜撰。然而这一杜撰的神奇之事也并非属于刘基,而是后来附会为刘基的故事。同样,据王世贞考证,这个故事本来是说宋朝人真德秀的。这个故事在真德秀身上已经够荒诞的了,现在把它移植到刘基身上,更是荒诞无比了。         

←虹←桥书←吧←。  

第38节:第八讲 先汉后周,决战决胜(7)         

  关于刘伯温,《明史》上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客观。“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说,非其至也”,世上关于刘伯温的传说非常神奇,大都说他懂得阴阳、风角这样的东西,这并不是刘基的根本。“基以儒者有用之学,辅翊治平”。真正的刘基,是他用了儒者的有用之学,辅助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并且治理了天下。“好事者多以谶纬术数妄为傅会”,那些关于谶纬术数的传说是好事者的妄加附会,“其语近诬,非深知基者”,那些说法都是荒诞的不可信的,也并不是真正了解刘基的。   

  宋初有一个宰相叫赵普,传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是一种夸张之词,这种说法的真伪也还可以讨论,但是从这种说法中,也足见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有很多治国方略。所以《明史》的结论是,刘基以儒者有用之学,辅助了朱元璋得到天下。那些关于刘基的各种传说,都是不可相信的。刘基在朱元璋打天下以及后来坐天下治国当中,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使他掌握的儒家学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刘基来到南京的三个月后,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就赶上了一场大战。地处长江上游的陈友谅率舟师数十万“倾国入寇”,浮江而下,攻陷了朱元璋的地盘应天外围重镇太平(今安徽当涂)。把守太平的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战死,院判花云被俘,也不屈而死。同时,陈友谅杀其主徐寿辉,篡位自称皇帝,改国号天完为汉,并且串通张士诚,继续东进,把战舰摆到了应天郊外的采石矶。陈友谅的大军,其“势甚张”,仿佛攻陷应天,指日可待。   

  朱元璋刚刚得到应天不久,立足未稳。他召集诸将,讨论对策。诸将议论纷纷,“恇拜扰不决”,莫衷一是。有人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人主张先收复太平,以牵制陈军;有人主张暂避兵锋,声称钟山上有王气,请求据守钟山;也有人认为迎战必败,主张弃城投降。刘基进来得晚,听诸将所谈,瞪着眼,一言不发。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见刘基不言,知道他有话又不便说,就起身召刘基进入内房,问道:“今汉兵旦夕压境,诸将纷纷,先生默不言,有意乎?”刘基说:“请赐臣宝剑,先斩主投降及弃城逃跑的人,然后再说话不迟。”朱元璋说:“我想先听听你的意见,再赐你宝剑。”刘基说:“陈友谅乘夺取太平之势,沿江而下,气甚盛。而我军刚刚拿下应天,立足未稳,又地处下游,士气不高,如果仓促接战,必然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