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要做皇帝-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毫无疑问,在他眼里,晁错就是当朝第一大坏蛋。

    刘德一定是被那个坏蛋折磨的苦不堪言,跑来告状的。

    对此刘德能说什么呢?

    难道告诉他,晁错并未怎么为难他,不过是稍稍有些冷遇。

    那岂非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吗?

    申屠嘉笑了一会,接过两个家奴送来的拐杖,拄着一步一步向台阶下走,一边走一边道:“殿下若有为难之处,又不能跟陛下诉苦的事情,大可来找老臣,老臣跟高皇帝打了十年天下,又为太宗皇帝守了二十年天下,这汉家的乱臣贼子,老臣发现一个就要碾死一个!”

    话说最后,已经是杀气腾腾了。

    刘德听了也只能苦笑道:“小子得令……”

    他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何前世申屠嘉竟会被晁错气的吐血而亡——以他这样的脾气,想要长命百岁还真是有难度!

    “殿下,陛下命您进去!”一个宦官走过来道。

    “知道了!”刘德点点头,跟着这宦官进了清凉殿。

    “儿臣刘德拜见父皇,惟愿父皇千秋万岁!”刘德走到殿中拜道。

    “起来吧……”今天的天子刘启有些不是很高兴,心情并不愉悦,因此连说话的声音都有些疲惫:“在朕面前,就用不着这样油嘴滑舌了!”

    这话听着似乎是有些不满,但刘德知道,他这个便宜老爹啊其实是很喜欢别人拍他马屁的,但跟那些欣然接受拍马的庸才不同,便宜老爹深谙欲拒还迎的个中意味,拍他马屁的通常会被当场呵斥,但只要能挠他的痒痒处那事后自有惊喜!因此笑嘻嘻的站起身来道:“儿臣一切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之话!”

    天子不置可否的哼了一声,问道:“你来找朕,可是有事要说?”

    “父皇圣明!”刘德再拜道:“儿臣得父皇之命在内史府听政,晁内史分了四个市给儿臣打理,但儿臣一来囊中羞涩,因此想跟父皇讨些赏赐,二则手下并无精兵强将,因此想请父皇拨些能干的大臣……”说到这里刘德就嘿嘿的笑了起来。

    “薄皇后不是才给了你一千金吗?这么快就花完了?”天子嗤之以鼻,摆了摆手道:“我汉家的规矩,向来就是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不过,朕也不不通情达理的人,既然皇后给了一千金,那朕也给你一千金……”

    “至于能干的臣子?”坐在龙座上的天子脸上露出一个亲切的笑容:“朕自己都缺!你就自己看着办吧,只要不违反法令,随你……”

    刘德早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

    这朝廷缺人,刘德是知道的,否则也不会让人家申屠嘉七十岁了还要在丞相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他的目的只是要跟便宜老爹要个能便宜行事的承诺。

    他从怀里掏出一份帛书,呈在手上,跪到地上道:“启禀父皇,儿臣想在长安城里公开征募在野大才,这是儿子所拟的计划,请父皇过目、指教……”

    天子刘启使了个眼色,一个宦官便走过来,接过刘德的帛书,将之拿到天子案上。

    刘启将帛书打开,这第一眼看下去,顿时就有些吃惊。

    原来刘德这次的帛书上的内容,写的极为奇特。

    刘启一行一行看下去,看完第一遍,又看了第二遍,然后又看了第三遍。

    良久,他才问道:“刘德这是你一个人拟的?”

    先前刘德上了个推恩策,虽然剑走偏锋,但也还正常。

    但这次写的这个东西,就非常新奇,非常大胆,也非常……好!

    帛书上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卖弄文字,通篇都只是在讲一个事情。

    首先刘德在帛书里提出他想要在长安公开招募十五个有文化能识字的人,这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是之后所写的东西,就让刘启暗自心惊了。

    这刘德居然打算用一个‘考举’的办法来选拔那十五人。

    在帛书上刘德说除了罪犯之外,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报名来参加他的这个‘考举’。

    然后通过层层选拔,最终从所有参考者中选出十五人,作为他的帮手,因此,刘德请求天子赐他十五个秩比百石的官身名额,用来授予这选拔出来的十五人。

    这个考举,简直是闻所未闻。

    但刘启通过帛书上的聊聊数百字,瞬间就联想到了,这考举拿来给刘德招募十五人,简直就是浪费!

    汉室自立国以来,就饱尝人才匮乏的苦恼。

    没有足够的人才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官吏,没有足够的官吏来治理地方,所谓的中央集权就是一句空话。

    可这人才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就算能从天上掉下来,作为天子,他又怎么知道对方是有真才实干的真能人还是滥竽充数的庸才?

    汉室立国数十年以来,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自刘邦开始,历代天子都是伤透了脑筋。

    什么给地方下死命令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举荐任务之类的办法都用尽了,可朝堂上来来去去的大臣却还大都依旧是老面孔或者官二代,从底层爬上来的少之又少。

    无疑,这对于汉家的江山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而这帛书上所说的考举,却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后或许地方官再也用不着举荐什么的了,这考举若是能实行开来,命天下读书人,都来考这考举,那么,自然当可野无遗贤!”刘启心里想着,他自是知道,若这考举真的推行开来,那些怀才不遇或者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都会来参加。

    只是,问题是,这个考举是否存在风险?

    另外,又该如何保证考举的公平公正公开,以及这考举采用什么标准?

    是考黄老派的思想还是法家的刑律,或者儒家的经典呢?

    ………………………………………………

    抱歉,白天有事情耽搁了,今天先更基本的3更吧,明天再爆发!

    求推荐求收藏求打赏~~~~~~满地打滚ing

第四十一节 科举的土壤

    刘启正在思索时就听得刘德禀报道:“回父皇,确是儿臣自己想的!”

    刘德站起身来,看着刘启。

    其实提前将科举制度搬出来的想法,早在前世,刘德就已经想要这么办了。

    但是,那时候一个小小的河间王,拿什么参与国家大政?

    况且,前世的时候,刘德因为不熟悉这个时代,最初也不敢贸然行动。

    但是经过了前世十几年的岁月,刘德对这个时代已经有所了解了。

    首选,可以绝对肯定的一点是,此时门阀政治还在精子状态,压根就没个影。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列国政治门阀豪强大族,被秦国的统一战争跟秦末的群雄逐鹿给摧毁的一干二净,连跟毛都没剩下来,以至于前世刘彘做了天子,想要找个姬氏的嫡系血脉都不容易。

    再者,刘邦底定天下,分封功臣,至今不过数十年。

    旧的贵族体系被彻底毁灭,而新的贵族政治却还在襁褓里。

    汉初的功臣彻侯们,到了如今甚至都开始步入衰亡。

    平阳侯曹参的家族三代单传,这一代的平阳侯曹寿刘德前世见过,是个十足的文弱书生,而且身体并不好。平阳侯这一系还算好的了。

    瓒候萧何的后代就是个悲剧,过去十一年,瓒候的位子换了三个人。

    留候张良的后人就更惨了,太宗孝文皇帝时就夺去了封爵,削为庶民了……

    带头大哥如此,小弟们混的也不是很好。

    舞阳侯樊哙的后代在平灭诸吕的过程中不小心成了牺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给他找了旁系子弟过继过去继承香火,但奈何人家不争气,居然被人戴了顶绿帽子,等那位舞阳侯死后被人揭发,于是,舞阳侯成了历史。

    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彻侯们,都是些米虫,不足为惧。

    更重要的是,他们手里没兵……

    枪杆子里出政权,枪杆子里出声音。

    没有枪杆子,就没有发言权。

    更何况,这科举现在进行明明是对贵族的保护!

    要知道,此时可是用竹简来记录知识的时代,竹简笨重、抄写困难而且保存不易。

    这就意味着,一般的穷人想要获取知识,难度比之隋唐是几何式上升的。

    因而,实际上知识是被贵族垄断的。

    像是许多后世随便可见的典籍,譬如《诗经》《论语》《尚书》,此时全部是被私人所霸占,藏在家里的,而且大部分是残卷。

    真实的历史上,原本的刘德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是因为他参与了对《诗经》的抢救与保护!

    再者,读书也是要成本的,没有足够的家底,几个贫民能供得起一个人脱产读书?

    所以呢,所谓的科举,真的施行天下的话,那么必然是贵族豪强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没关系!就算偶尔漏出几个平民中了,那不也无伤大雅吗?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吕氏乱政,诸侯大臣再反扑,再接着刘德的祖父刘恒害怕功臣们功高震主,玩了一手漂亮的传接球,把陈平、周勃统统赶回封国,前后三次清洗,直接导致了一个令所有彻侯们恐惧的恶果:他们在朝廷中竟然没有了代言人。

    丞相故安候或许勉强能算是功臣里的一员,但是申屠嘉早年不过是队率,最初分封功臣,他连口汤都没喝到,直到刘德祖父太宗孝文皇帝时才混了个关内侯的爵位,后来丞相张苍病逝,这才赶鸭子上架,被任命为丞相,并封为彻侯。

    所以,其实申屠嘉跟那帮开国元勋们并不见得有多亲密,反倒是跟袁盎、石奋这样的官宦人家交情比较深。

    条候周亚夫,作为绛候周勃之子可能是跟彻侯们关系比较近的一员了。

    但周亚夫是出了名的犟驴,想走他的后门?基本上没可能。

    至于桃候刘舍、开封候陶青这两个后来都做过丞相的人。

    嗯,好吧,桃候刘舍就是刘邦当年养的应声虫项襄的后人,项襄是项羽的族人,凭什么能混一个彻侯还被赐刘姓?

    还不是因为人家卖项羽卖了一个好价钱?

    这样的人,自然是紧跟天子的脚步,对其他同僚说拜拜了。

    开封候陶青,满朝上下谁不知道,这位御史大夫不过就是个充当门脸的傀儡,真正坐在后面遥控指挥的他的是天子跟晁错?

    而当朝廷没有了这些人的代言人后,后果开始显现。

    当官?没他们的份!

    各地郡守、各诸侯国的监督大臣、丞相、太尉这些有权有势的位置,基本没他们的份!

    想捞钱?廷尉的屠刀正愁没沾血呢!

    汉室对于彻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绝不轻饶的原则,动不动就粗暴的废除封国。

    像是后来刘彻做了天子,借口贵族们因为供奉给先人和宗庙的黄金成色不足,大开杀戒,一口气撸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统统贬为庶民。

    从这些事情就能看出来,汉室根本就没有所谓门阀的生存土壤,有的不过是肥羊跟米虫。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那就更是个笑话了。

    汉室开国至今数十年,但是真正天下安定的时间才二十几年,汉太祖刘邦甚至当皇帝都在不断的领兵征讨叛乱的异姓王,吕后时期才开始慢慢安定下来,等到平灭诸吕,这汉家江山才没有太多动荡,躲进深山躲避战火的难民才开始下山安居。

    短短二十几年时间能产生个什么样的地方豪强出来?

    很浅显的一个证据就是郅都就任济南郡守,上任之后先把郡内的大户人家碾压一遍,结果杀得人头滚滚,却连声抗议都没有,济南郡甚至因此大治,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

    历史上真正的门阀政治,那要等到汉宣帝刘询认为经常变换地方郡守会妨碍政策的实施,于是,让一个郡守在一个地方任职十年甚至终生之后才开始发展,到成帝时,外戚王氏一门五候,由此开启门阀政治的大门,刘秀恢复汉室,依靠的是地主豪强的支持,投桃报李,让地方豪强坐大,东汉末年三国混战,曹魏司马氏推行九品中正制,这才最终放出了门阀势力这头怪兽。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刘德才敢在此时推行科举。

    因为首先,地方豪强也好,彻侯贵族,都不会拒绝也不可能拒绝科举。只有傻子才会拒绝一个明显对他们有好处的制度。

    在此时,科举非但不是贵族豪强们的拦路石,相反还是一张门票,一张能让他们光明正大的参与政治,拥有发言权的门票!

    要知道此前的所有举荐制度,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说,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并且这名望还得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被举荐,或者是孝子贤孙,因为道德而被举荐。

    要知道,这年月官僚阶级跟地主豪强可还没进化到后世的地步,像什么养望之类的戏码,还没被人发明。

    所以暂时还没人敢在举荐的事情上作弊……

    再者,反对也是无效的!

    没兵没枪没权没势,谁会听他们的反对!

    当然,刘德也不会天真到马上就能让科举取代目前的举荐制度,那不现实!

    后世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到宋代历经数百年光阴,科举才真正的取代举荐制度成为主流

    ………………………………………………

    嗯,确实科举在汉初是不会有阻力的。

    大家想想看,一群连举荐制度的作弊都不会的渣渣们,会想得到这科举可能会妨碍他们的未来吗?

    再一个,科举其实不算出格啦,刘彻罢黩百家独尊儒术才真正出格,好家伙一口气把黄老派、法家、纵横家全部敲死,啧啧,但也没人反对,大家反而兴致勃勃的玩起了儒皮法骨的把戏。

    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可能是一个原因,但更关键的是,压根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政治势力和团体,没有带头大哥,闹不起来啊~~~~~~

    嗯,今天就这一更了,明天保证4更,主要是今天白天有事情去了,晚上才来码字,结果又在书评区跟人兴致勃勃的辩论~

    ps:感谢闲聊闲诳闲人巨巨的1888起点币打赏

    感谢指剑懿旧巨巨588起点币打赏

    感谢如初若见巨巨588起点币打赏。

    感谢所有过去未来打赏的巨巨们。

    嗯,俺是个懒货,以前都没特意感谢过巨巨们~但是~读者老爷是俺的衣食父母这我还是知道的~

第四十二节 长漂

    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

    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

    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

    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操作工!

    刘德看着便宜老爹,道:“近日儿臣常在长安街头流连,微服审视市井,多有见到穷苦潦倒的士人,彼辈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到长安,为的就是一个荣华富贵,希冀以得天恩,可惜,我汉家制度只有举荐,然举荐需要的门槛太高,此辈中人少有能跨越者……”

    刘德侃侃而言。

    他说的都是事实,此时的长安作为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