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闭幕前夕,周扬召集参加大会的部分党员代表和各地负责人开会,他在讲了一些这次大会开得好,党中央重视,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道路等之后,把话题转到了防止简单、粗暴的问题上,又讲了一通与大会报告调子不同的话。其要点,根据黎之回忆是这样的: 好经验不要宣传过分,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能庸俗化。
宣传马克思主义不能搬教条,现在到了新时期,新事物层出不穷,应该有新发展。不要把什么都提高到两条道路、两条路线上来。
我在报告中讲了反对修正主义、资产阶级思想,批判“人性论”、“人道主义”、“和平主义”,但千万不要反过来,主张惨无人道,不要和平,不要民主。不要把和平、民主、人道的旗子丢掉。
我们反对“人类之爱”难道主张人类之恨吗?
我们宣传共产主义不要简单化,共产主义教育应该包括道德、知识、美的教育。思想知识——真,道德——善,美——美感。不能把人变得简单、愚蠢、狭隘。要使人有丰富的知识,崇高的道德,很高的审美能力。
艺术毕竟是艺术。中外古典文艺遗产,是前人劳动的结晶,情感的结晶,创作技巧是思想艺术的结晶,我们要批判地继承。18、19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首先要“拿来主义”,出版、学习、研究这才能真正地批判。
大家可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熟悉古代的写古代,熟悉现代的写现代,不能强求一律。群众创作不要以为都好。我们反对个人主义,但要有尖端人才,尖端的作品。应该承认,有些国家文艺上水平比我们高。要鼓励创作,提倡题材、风格、形式、体裁的多样化。毛主席不是提倡标新立异吗?(黎之:《文坛风云录》第260-261页)
周扬明白,中国一时当然还不可能产生尖端作家和尖端作品,也不可能有什么文艺的高峰,他们“在夹缝中斗争”,苦苦地进行斗争,只不过是在为将来出现这样一个繁盛的局面做点开路的工作而已。这一年的3月,他在一次关于批判资产阶级文艺遗产的报告中曾不无调侃地说,恩格斯说人类在未进入共产主义以前,是处于前史时期。我们人类还没有进入正式的历史,我们都是前史时期的人。将来后人看我们的时候,就犹如我们看野蛮人一样,觉得那些人整天反什么个人主义呀,批评这个批评那个呀,不觉得是怎样,闹不清楚。他们也许会用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说那些人当时那些斗争还是很需要的。虽然他们自己没能写什么伟大的作品来,但是后来伟大的作品起来了,他们大概还是有一部分功劳的。如果后来人给我们作出这样一种结论,那我们也就可以了。
这次大会历时23天,于8月13日闭幕。在选出的文联和各协的理事中保留了冯雪峰、丁玲、舒群、黄药眠、黄源等“右派”,以体现革命文艺队伍的广泛的团结。会前,作协秘书长张僖代表周扬第二次专程前往北大荒看望丁玲,请她出席这次文代会,并做好准备,在会上发个言。“文革”中中国作协的一个群众团体编的一份小报揭发批判说,周扬从1959年到1962年“三次阴谋给丁玲摘掉右派帽子,企图把丁玲安置到作家协会。但因农场群众和党组织强烈反对,阴谋一直未能得逞。”三次文代会时,作协召开理事扩大会,“周扬坚持调丁玲等一群右派来参加会”,丁玲在会上作了“吹捧美化自己”的书面发言,“周扬积极呼应,在会上大谈丁玲,并公然称这个老右派为‘同志’。尤其罪大恶极的是,会议期间,竟然叫这个大叛徒参加了毛主席接见。”批判者所持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但所讲之事实基本上是可信的。只是请丁玲等一批“右派”
人物回来参加文代会并不只是周扬的意见,而是中央书记处的决定。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丁玲能够回京参加文代会,周扬又在大会上称她这个尚未摘掉“右派”帽子的人为“同志”,处于逆境中的她听了心里自然感到高兴。她在激动之余,提笔给周扬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我参加了这次学习,真是在我新生中给了无限的力量。我感觉到我的改造不只是因为我犯了错误才要改造,并且因为我还可以做许多事,我还有很大的责任才要彻底改造的,因此我更有信心,我要回到你那里来。我觉得我同你很接近。我老早就有这种感觉了,只是常常怕说出来。”(中国作家协会革命造反团《文学战报》编辑部:《文学战报》1967年8月20日第24、25期)
并表示想和周扬见一面。会后,由作协秘书长张僖安排,周扬和丁玲在张僖的办公室谈了大约两个多钟头,据事后张僖观察,两人都还比较愉快。这说明三次文代会贯彻党中央的意图,在团结革命作家方面所做的工作效果是好的。当然,丁玲等人的遭遇并没有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改变,此时还不具备这个历史条件。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4文艺十条》——《文艺八条》(1)
两个文艺工作方面的会议 196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
的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当时,针对主要由于“大跃进”、“反右倾”造成的我国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措施,在农业、工业、科学、教育、文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政策调整,并很快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是我们党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理论上取得辉煌成果的一个时期,也是周扬在思想发展、文化建设上的一个辉煌期。
周扬在这个时期主要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主持了《文艺十条》(后改为《文艺八条》)的制定,一件是主持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编选。前者是党在文艺工作方面政策的重大调整;后者是高等学校建设的基础工程。
早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毛泽东提出纠“左”之后,周扬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努力纠正文化工作中的极“左”倾向和错误,就准备起草一个纠“左”的文件。1959年6月,他在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大会干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在文艺问题上,一个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是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要立一些法,要有一套章程,以便大家遵守。否则,你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了某个地方或者碰上某个文化局长,他就要一花独放,一家独鸣,你怎么办?所以要立一些章程,立一些法。当月,周扬与林默涵、钱俊瑞、邵荃麟、刘白羽、陈荒煤、何萁芳、张光年等在北戴河开会,就改进文艺工作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方案,共十个问题,即后来的《文艺十条》。其中有政治与艺术、题材多样化、遗产问题、领导问题等,准备在年底召开的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讨论贯彻执行。不料政治气候风云突变,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后,周扬在文化工作方面纠“左”的工作只好中止,原来计划纠“左”的文化工作会议,也改弦更张,转而反起了“右倾”、“修正主义”,批起了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文艺。
八字方针提出以后,在聂荣臻主持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和中国科学院党组着手制定《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即《科研十四条》,重申在科研领域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团结知识分子的方针。周扬闻讯,重提制定文艺条例一事。于是,在周扬、林默涵等人的领导下立即行动起来,开调查会,并准备有关材料。周扬亲自出马,到上海、杭州进行调查。林默涵等###领导同志在京召开了电影、音乐、美术、戏曲、话剧、报刊文艺编辑等座谈会;同时文化部、文联及各协会也分别派出调查组到各地进行调查。材料的准备工作量较大,重点是关于文学艺术的规律、创作理论和领导方式等。马、恩、列、斯、毛论知识分子和艺术规律,中外古典文论中关于艺术规律的论述,苏联建国以来一系列关于文艺的指示、决议,以及有关材料,分门别类摘要编印。这项工作由###文艺处和各协、文化部门研究室、刊物编辑部合作进行。
一场纠正文艺工作中“左”的错误的战役打响了!
1961年2月,周扬对文艺界领导同志说:“题材问题是根本问题,应当写出文章。”3月,《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专论。
此文由张光年执笔,经周扬、林默涵反复修改审定。文章提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齐放,必须破除题材问题上的清规戒律”,力主“用一切办法广开文路”。此文在文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月,《文艺十条》初稿写出。起草人有吕骥、蔡若虹、张光年、袁水拍、郭小川、伊兵、李曙光(黎之)。起草前,周扬讲了几点意见,据黎之回忆,一是关于成绩、几次运动不要提了;二是不要再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三是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问题,小平同志说不要提;四是关于马恩提的艺术的发展不平衡,希腊艺术的永恒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对诗的敌视,还有异化,资产阶级文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形成了世界文学等观点,可以展开讨论一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4文艺十条》——《文艺八条》(2)
(黎之:《文坛风云录》第283-284页)前三点,起草中体现了,最后一点,非常重要,但也许是因为太理论化了,起草中未展开讨论。
6月1日至28日,###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这是一个党内的会议,参加会议是各个省、市、自治区党委文化的宣传部长和省文化局长。中心议题是讨论《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十条》的初稿。与此同时,6月8日至7月2日,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也在京召开,讨论《文艺十条》和《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和生产领导的意见(草案)》(即后来的《电影工作三十二条》,这次提交会议讨论时只有二十五条)。周扬在这两个会上分别作了长篇讲话。
周扬在头一个会上说,文艺工作座谈会对如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如何改进领导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各地回去在传达、讨论、修改《十条》的过程中,要放手让大家讲意见,可以批评,也可以推翻。从地方文化局、宣传部到中央文化部、中央宣传部、都可以批评。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
文件中有些意见,你们觉得对,能办到,就可以马上做;有疑问,也可以不做,等中央正式文件。在谈到配合问题时,周扬说,人首先要吃饭,要穿衣,然后才要求看戏、读书,这是一个规律,一个真理。文化、教育搞得慢了、少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配合;过多过快,也不能配合。什么事情都大办,就不能配合,必须是有的大办,有的小办,有的不办,才是配合。当前要下决心适当地放慢文化事业的发展速度,压缩文化事业的规模,集中提高文化工作的质量。这就是配合。“配合政治不等于要所有的文艺作品都配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可以写中心任务,也可以不写,不一定都写。”总之是“有配合的,也有不配合的;有直接配合的,也有间接配合的;有配合当前的,也有长远的。”“如果我们能把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产的关系弄清楚,那么,社会主义文化的规律问题就解决一半了。”(《周扬文集》第3卷第343、344、345、346页)在谈到文艺规律问题时,周扬说;“我们第一要承认文艺有规律,第二要承认形象思维有特点。……艺术的规律就是要引起读者、观众的共鸣,引起情感的交流,这是推翻不了的。如果演一出戏而引不起观众的共鸣,那只能说明演出的失败。什么东西引起观众的共鸣呢?形象的力量。在文艺作品里,逻辑思维是基础,要有世界观作为指导,但是起作用的则是形象思维。”(同上,第349页)关于批判19世纪欧洲文学遗产的问题,周扬作自我批评说他是“始作俑者”,把批判遗产同批判修正主义并提是不妥当的。批判修正主义是###,批判遗产是学术研究。虽然也讲过不要把二者混淆,但还是混淆了。同时在批判的方法上,也没有做到细水长流,而是造声势、搞运动的办法,结果,在批判修正主义文艺的问题上,搞到反对杜甫的“和平主义”。文化部提出要“蔑视关汉卿,超过关汉卿”,电影方面提出要“蔑视《白毛女》,超过《白毛女》,蔑视《夏伯阳》,超过《夏伯阳》”;等等。以至从文艺方面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一直搞到“打倒牛顿三定律”。周扬说:“我们也简单,但看到比我们更简单的也受不了。”(同上,第355页)
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周扬要求电影要有好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电影厂要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生产民主。过去受批判太多了,有些文艺家提出能不能划出一个“边缘地带”。周扬说:“同志们用‘边缘’二字,有深意存焉。一不小心,掉入右派深渊、反党深渊、右倾机会主义深渊、修正主义深渊。
深渊太多,一下跌入,万劫不复。以后少搞点深渊,边缘是边缘,掉下去不要说成是掉入修正主义,就说是掉入一个小小的错误。……现在我们不搞万丈深渊,只搞一丈或5尺,掉下去也没有关系,无非是艺术手法表现不恰当,对生活反映得不深刻、不全面。……要鼓励艺术家大胆一点,让他去试。”(同上,第378页)周扬集中谈了人性问题。他说:“在人性论的争论上,我们需要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方面是反对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另一方面是反对我们的阶级标签主义。”(同上,第381-382页)有没有人性?当然有。人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从没有阶级的社会,到很长时期的有阶级的社会,将来又是没有阶级的社会;从没有阶级性的人性,到有阶级性的人性,将来又是没有阶级性的人性。最理想的人是消灭了阶级以后全面发展的人。周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很有头脑人,是思想丰富、感情丰富、趣味丰富的人。这种人既有独立见解,不盲从,又有纪律精神,是把个人的努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的人。他认为从文艺来说,要写人性,写个性。他说,“典型是一个人,他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一个阶层或是一个时代的共同特点,这是需要的,但是首先他还是一个个人。个性化和典型化是统一的,没有个性化,你那个典型是根本站不住脚的,那人物是死的。”
24文艺十条》——《文艺八条》(3)
(同上,第390页)“我们现在作品里也有矛盾,但写得很轻微很表面化,人物的内心矛盾和人物间的矛盾,都有点不敢展开,还没有成为矛盾就解决了。实际生活却不是这个样子,这是写得简单化了。
文学作品要强调写人的个性,文学家要深入观察生活中不同人物个性,要以生活中接触过的人,观察过的人作为基础。”(同上,第391页)周扬在谈到艺术规律的问题时强调说:“无论是封建时代的艺术,资产阶级的艺术,外国人的艺术,中国人的艺术,都是要形象思维,要有情、意、境,要能感染人,要引起共鸣,这是共同规律。”
(同上,第393页)他说,最能引起人共鸣的莫过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