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也是我们制衡协约国和华夏的一柄利剑,看看现在石油的分布吧,欧洲的石油主要是罗马尼亚和外高加索地区,中东主要是两河流域和波斯,再然后是美国。华夏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主要油田只有原荷属东印度的油田,本土几乎没有大的油田,至少没有开采出来,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燃油,如果我们能控制整个中东的油田的话,那无异于控制了华夏经济的脉搏,他们即使想对我们采取行动也必须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小毛奇嘴角不由的显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德国高层现在已经知道华夏对德奥想南亚次大陆方向的扩张十分的不满意,但是德国旨意这样做除了对自己力量的自信,以及华夏并没有表示出绝对敌对的态度之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华夏的燃油不能自给!而主要的燃油进口是从目前华夏在两河流域的海外油田中获得,还有一部分来自美国。经过德国高层研究他们认为。如果华夏没有了两河流域的油田的话,那么即使美国全力支持华夏,依然无法满足华夏的正常需要,华夏太大了,大到了超出一般人的理解。而英法都要从美国和波斯获得石油,自然无法供应华夏。所以德国高层认为单纯凭借石油武器也足够让华夏投鼠忌器了!
而且在中东部署力量的话可以得到土耳其的支持,他们对南亚也很有想法,我们可以获得大量廉价的炮灰,在未来德奥军队在南亚的地位将是中坚和核心,他们将像利刃一般切开对方的防线,而土耳其的军队将负责执行一些诸如包围和歼灭被分割之敌的任务。1战证明虽然土耳其部队战斗力比欧洲军队要低,但是在补充了一定量的技术装备并且有教官指导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圆满完成一些强度不太高的战斗的。(历史上达达尼尔海峡争夺战中,土耳其人在德国人的协助下打的也相当不错。)…。
。…。
“所以,帝国选择东进的战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不可改变的,在我们消化完上一场战争的胜利果实后,我们就会准备对南亚的行动,当然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参与行动的不仅仅是陆军海军等军事力量,帝国的情报和外交机关同样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也许我们各位是看不到南亚纳入帝国势力范围的一天了,但是我们的后辈们必将实现这个计划!”最后小毛奇总结道。
于是在未来。。德国就需要建设两种不同的部队,一种是用来防守欧洲的部队,其任务是保护本土及其盟友的安全,而另外一种则是可以快速部署到千里之外的中东,可以在道路条件较差的地区快速机动的部队。
不光德国陆军和海军的全力为未来的印度洋攻略做准备,德国的工业和建设也在做着相关的工作,德奥两国开始大力开发新获得的领土,他们将一些新建的重工业开始往东方迁移,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避开协约国的空中打击,虽然现在的轰炸机甚至连柏林都威胁不到,但是十几年后谁能说清楚呢?德国人意识到了他们在航空工业规模和技术上的双重劣势,而避开这样打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重要的设施建设在对方够不着的地方。而第二个目的则是为了吸纳新增领土上的剩余劳动力,对于反抗,光镇压也不行,要是当地人收入水平高了的话,自己也就安分了,谁会和优越的生活过不去呢?俄国人可以统治波兰人和乌克兰人。为什么德国就不可以呢?。…。
德国人既然制定了这样的战略,那么在未来德国的军事力量的发展也必须为这个战略服务,作为德国陆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装甲部队的后续发展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而现在德国陆军技术部门需要为满足两种状况下的军队来设计武器!一种用于欧洲,另外一种用于中东!
感谢书友zhouyu1976的打赏~~~,以及书友9527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新的坦克
作战思想和作战目的来决定武器的研发,这个说法是绝对正确的,武器不是光看数据,而是看这种武器是否能满足军队的需要。 。。当德国陆军将要建立两种不同任务的部队的指示传达到陆军技术部门的时候,德国的工程师们就必须为了未来德国陆军装甲部队的发展绞尽脑汁了。
装甲部队,作为德国陆军最为倚重的突击和支援力量。其发展自然备受关注。而德国陆军的设计师们还专门前往中东来考察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甚至于部分间谍也前往伊朗和南亚来为未来的战斗做前期的侦察工作。而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后德国人发现,他们设计的武器不仅仅要受到技术的限制还要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的限制。
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坦克的机动问题,这里的机动不仅仅是说坦克自己怎么走。。还包括如何把坦克运过去的问题。。。。。。。在欧洲,德国的装甲部队主要是通过铁路将坦克运抵前线,然后下车自己跑过去。西欧是这样,而东欧虽然毛子的铁路规格和德国不一样,但是经过铁道兵的努力,最后德国还是用上了。那么未来到中东怎么办?。…。
虽然在未来德国和土耳其会建设大量的铁路,但是你修的再多,铁路也只能在土耳其境内修啊,没法修到波斯和印度吧?而波斯和印度的铁路规格和覆盖面积完全无法和欧洲相比。也就是说德国坦克必须拥有较大的行程和自己行动的能力,不能什么事情都靠火车。
第二个问题就是维护问题。相对于西欧的平原来说。俄国的烂泥曾经是德国装甲部队最大的噩梦。而当德国人来到波斯后他们发现。波斯的山地、沙漠和落后的基础设施是比俄国更为可怕的噩梦。原有的发动机过滤网几乎无法保证隔绝如同面粉一样细的沙子,而较为复杂的地形更是让装甲部队行动难度增加。这些情况下会导致装甲部队的效率大减。故障率也会上升。而为了保证战斗力你必须能维护这些设备,而当地的技术条件实在是。。。。。。。土耳其不具备给坦克发动机大修的能力,对于换装下了的发动机,要么就地扔掉。要么运回国去!
于是乎。德国技术部门得出的结论就是,德国部署在中东的坦克必须拥有较大的行程,以便必要的时候自己来回跑,同时必须可以在高原、沙漠地形中有足够高的出勤率。同时还要在当地各种桥梁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总之一句话就是。坦克不能太重了,结构要尽可能简单,稳定性要尽可能高。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么坦克的性能也就不要太过期待了。。。。。。。。…。
也许有人会说英国人也要在南亚部署坦克啊,那么他们会同样受到各种限制啊,那么德国人会让这样说的家伙去看看地图和历史。首先,伊朗是横在土耳其与南亚之间的,英国人不会去占领伊朗去打土耳其。也就是说他们只会守在自己的地方,所以不用经过伊朗高原的地形和海拔的考验。其次,印度是没有保养和生产大量坦克发动机的能力,但是华夏有啊!1战的时候华夏都可以给两边都卖武器,那么要是再打起来的话,华夏可以继续卖啊。到时候只要协约国给的起钱,华夏就能提供足够的发动机和相关配件。而德国从华夏搞到武器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现在双方的共同研发的武器项目几乎都停顿了。…。
于是乎,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设计师对坦克的性能提出了极其苛刻都要求,坦克重量不能超过吨,结构尽可能的简单,行程必须足够远。火力是第二位的,必须可以应对绝大部分的目标,而防御则是最差的,因为根据1战的经验,似乎没有什么坦克可以挡住7MM炮的攻击,而如此限制吨位的情况下,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强悍的火炮,德国人也不做指望了。德国坦克强调的是突击和火力支援,前者要求速度和行程,后者要求火力,至于防护吗。只能凑合了。结果经过一番研究后,德国设计师认为即使采用变速箱和发动机后置的设计,正面装甲的厚度也绝对超不过4MM倾斜3度,侧面装甲更是降低到防弹片的水平,估计连性能较好的37MM炮都不一定能防住。因为这辆坦克还要装一门至少7MM4以上级别的火炮!。…。
当报告送到德国陆军部之后。。德国陆军高层对于这样的脆皮坦克实在无法容忍,而在打回去无数次之后,技术人员给予的答复是要么你允许我增加重量,要么我就只能设计无炮塔的坦克了,比如说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什么的,没有一个炮塔能省出不少重量。而且高度还能降低不少,完全可以满足军方对正面和火力的双重要求。而被逼无奈的德国陆军在经过研究之后认为如果技术不发生大的突破的话,增加坦克歼击车或者突击炮却是是弥补坦克性能不足的重要办法。当然攻弱守强的形势还是无法改变的。
而同时为了增加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火力,德国陆军在研究后要求技术部门拿出轮式装甲车或者半履带车为地盘的自行反坦克炮方案。因为其定位是要求为进攻的部队提供足够强的火力来歼灭那些偶尔出现的重装单位和坚固掩体。自己的位置比较靠后,所以对防护要求也不高,能防机枪和弹片就行了,但是火力必须强,德国陆军部倾向于使用88MM高射炮或者更长的7MM火炮。而因为这个位面上德国人并不缺油,所以坦克发动机方面将采用柴油机而不是汽油机。。…。
除了要应对未来在中东的战争,德国同时需要应对欧洲可能爆发的大战,德国人不傻,如果德国在中东展开的攻势不能迅速击溃英国的话,甚至陷入困境的话,那么法国极有可能趁火打劫。而现在老实的俄国也说不定会落井下石,而面对以火力强悍装甲厚重而著称的法国重装骑兵。德国人也必须认真应对。
“其实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装甲部队与其说是进攻用的长矛,倒不如说是防守用的盾牌,他们机动**叉,但是拥有厚重的装甲和强悍的火炮。当处于防御状态时对进攻的装甲部队威胁极大。而西欧本来就狭窄,再加上法国人修建防线时极其敬业。所以我国进攻的时候几乎就是硬碰硬的厮杀。”战后,一名德国装甲部队指挥官这样阐述西欧的坦克战。
德国人所仰仗的迂回和快速突进战术在东线是无往而不胜的,在未来广袤的南亚同样有施展的空间,但是在西线,却没有更好的办法。既然如此,那么德国在欧洲的重装甲部队就只能硬碰硬,不过好在欧洲的技术条件和道路环境相当不错,以至于德国设计师可以放开手脚尽可能的增加重量,提高坦克的性能。不过具体新式坦克多少吨,军械部门和陆军之间发生了争执。…。
。…。
为了能压住法国人一头,德国陆军认为新式坦克必须装备88MM4级别的火炮,装甲必须达到7MM倾斜4度。而侧面装甲应该有MM以上。而德国的设计师们在算了一下以后认为,这样的话坦克重量至少要在4吨以上。这会导致压垮一些部件,而且相对而言,德国设计师并不喜欢变速箱和动力设备后置的情况,因为这样的话炮塔必须前置,这样以来坦克的重量平衡可能比较麻烦。而炮塔前置在装备了长身管火炮之后会在爬坡或者翻越壕沟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在变速箱前置。。动力后置,炮塔放中间的布局下,想要满足陆军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那么坦克的重量会增大到现有技术无法满足的地步。
“其实目前的7MM4以上的火炮已经够用了,装甲也必须适当的削减,因为倾角过大的话,对于前置变速箱设备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坦克的重量最好限制在3吨上下。当然,如果非要强调火力的话,在没有炮塔的话,我们可以设计一款坦克歼击车,上面可以装备88MM4火炮,而且将其重量限制在3吨左右。这款坦克足以应对未来十五年内出现的任何装甲单位。而且我们在欧洲主要是为了防守,而不是进攻。”德国陆军研发部门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
而出乎意料的是德国陆军最终接受了这个计划,而这让德国技术部门感到疑惑,按照以往的经验,双方不再技术指标上大战三百回合,以便尽量压榨技术极限这事不算完。后来,曾经参与过德国陆军新式坦克招标工作的一名德国陆军将军揭开了谜底。一方面是德国陆军高层要求装甲部队能够在东欧快速机动,并且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发动对俄国的进攻,而东欧条件虽好,但是4多吨的坦克显然超过了机动和维护性的底线。而俄国的技术水平又不是很高。过于精良而稳定性偏低的坦克显然不如便宜够用而且稳定性高的坦克。而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德国陆军未来可以用于装甲和地面部队建设的军费会比较有限,因为,这个时候德国国防部开始筹划空军,而这必然会从陆军中分走一杯羹!
感谢书友zhouyu1976、athlon97的打赏~~~,以及书友我杀杀我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德国空军的重组
“德国空军必须独立于海陆军而存在,因为在海军和陆军那里,空军不过是他们实现自己战役目的的工具而已。海军关注的是飞机能为他们击毁几艘战舰,能否让他们免收对方飞机的攻击。而陆军关系的是飞机能否在必要的时候取代火炮来提供更加直接支援或者说切断对方的运输线。很显然,他们的目标都有极强的局限性。空军的目的不仅仅是服务于海陆军,同时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做,我们不能顺着海空军的指挥棒去走。”在一战中出名的红男爵里希特霍芬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死于战争之中,而是活过了战争,并且在战后成为空军中将,负责未来的德国空军发展规划。
而他走上领导岗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空军从海陆军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他认为在海陆军的影响下,德国空军只能作用于战术层面,而无法像皇家空军那样作为一支战略力量登上战争舞台。虽然德国空军在挪威海战以及西班牙战斗中占据了优势。。并且帮助海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在最为关系的法国战场上,德国空军始终捉襟见肘,虽然他们可以重创对方的轰炸机群的,但是却无法彻底组织英国空军组织的对德国工业区和后方运输线的轰炸。协约国的重型轰炸机犹如梦魇一般在德国后方飘荡。对着交通枢纽和重要工厂进行着轮番轰炸。这直接对德国陆军的进攻以及军工生产构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英国人的表现给德国头号王牌以启示。那就是,在未来,德国能否组织一支强悍的远程轰炸机部队来对敌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进行打击,进而彻底瓦解对方的抵抗?这支轰炸机部队必须要脱离陆军和海军,只有这样空军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而且昂贵的重型轰炸机才不会用于打击一些前线的战术目标。任何武器只有当数量上升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引起质变。而且在拦截轰炸机的时候。这位德国王牌也绝对压力很大,毕竟硬冲如同刺猬一般的重型轰炸机编队实在是太危险了。“子弹从四面八方射来。技术有的时候根本没用,能活着回来很大程度上是上帝保佑你。”这就是德国空军飞行员对于攻击重型轰炸机时的感觉。有的时候比打战斗机还危险!
里希特霍芬认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