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华尔街战争-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员工提供补贴。
  于是,10月1日,星期三,参议院以74赞成对25票反对,批准了修改后的救市议案。10月3日,周五,总规模达8500亿美元的救市和  减税计划再度提交众议院,结果以263票赞成、171票反对顺利过关。
  第三节 “诺曼底”反攻
  历史经验显示,如果金融危机失控的话,整体经济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大决战是无法避免的。
  欧美已在同步联手,协同作战。在一个全球化的金融体系中,世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只有齐心协力、协同作战,才能化解这次世界性的大灾难。
  美国佛罗里达州公寓的价格泡沫会引起冰岛在货币市场的灾难。在全球化的裹胁下,无人能置身事外。
  国际合作打一场新资本战争,对付经济危机这个恶魔,从反攻“诺曼底”的战役中转败为胜。
  新资本战役,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要严峻。
  美国在战火中。
  这是一场与以往任何一次经济危机都不同的经济危机。这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由美国金融危机发端的全球性经济危机。
  对美国的银行而言,打仗是需要武器的。银行的武器,就是钱。没有了钱,银行就顷刻土崩瓦解了。贝尔斯登170亿美元,华互167亿美元给提走,导致银行垮台。现在,银行因为次贷没有现金流了,而很多企业却靠银行的贷款维持运转。这是一个矛盾。化解这个矛盾,通过了曲折的过程。
  这次金融危机,分三波来攻击美国和世界经济。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和世界上受到金融危机攻击的国家,要打“三次战役”。
  第一战役:对抗次贷危机
  危机起始于房地产泡沫破灭,正是那要命的次贷危机。
  房地产泡沫导致抵押品价格急剧缩水,抵押品产生的衍生品从抵押支持债券、担保债务权证到定期存单,都没有办法将敞露的风险一一化解,平均30倍的衍生价值杠杆效应极速放大风险,房价泡沫破灭,崩裂的房价拖累了金融机构,银行需要快速出售资产来平衡其债务。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经济生态链,先是由超支过度的美国人引起,美国人无法支付按揭是这次次贷危机的起点,背负负债和资本金比例严重不匹配的机构开始持续生理失调。
  普遍的按揭贷款违约与房地产崩溃轮动,接踵而至。
  缺乏资本的银行没有了源头的活水,被迫向企业收回贷款,因为金融机构就是靠将按揭贷款证券化来赚钱,当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时,最初轻微的市场震荡,在二次累积效应下益发剧烈,形成还债的恶性循环。普遍丧失信誉度的大众银行,在巨大损失里恶性循环。
  房地产的崩溃导致的普遍的按揭贷款违约是一个无底洞。看看那些金融大佬一个个倒下,就知道水有多深,浪有多大。它就像一个黑洞,有巨大的能量,可以把任何的“资金”吞噬。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同样的,金融战争要避开危险境地,考虑自己的实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而不要做无谓的消耗。同时,在衍生金融产品的价值没办法精确估计的情况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没有摸清敌情,还不知道敌人的兵力究竟有多少,怎么能贸然出兵呢? 。。

第四章 决战华尔街(5)
第一战役,被动应战,损失惨重。
  在这场战役中,美国损兵折将——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华互等投行一一倒下。次贷,把美国拖入金融危机。
  美国房地产价格将继续下滑,“住宅价格要回到合理水平,将平均下跌25%。在迈阿密和洛杉矶等房地产泡沫严重地区,房地产价格甚至有可能下跌40%~50%”,美国房地产市场将缩减6万亿美元至7万亿美元。
  《财富》杂志曾预计,与住宅抵押出借相联系的证券业损失额将增至1万亿美元。华尔街估计,次贷危机的损失总额将达4000亿~5000亿美元。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大师、2008年诺贝尔经济奖的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表示,为了防止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美国政府应避免投入大规模救济资金。政府用预算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后,要适时将其卖出。
  当前的问题,不是纠缠在跟“次贷和垃圾证券”这样的大兵团作战,而要灵活机动,不跟深不可测的大敌作战。保罗?克鲁格曼警告,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长期经济低迷。这种状况将长期持续,房地产市场发展停滞,贷款困难,这将促使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并陷入恶性循环。此次危机有可能和20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初的。危机一样严重。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停滞,估计2010年中期美国经济才能够复苏。
  事实上,预言归预言,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这场金融战争,到底会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恐慌性杀价”将导致资产价格“恶性循环式”下跌,更加突出了不匹配的程度,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资金短缺、借贷无门、滚雪球般的拯救成本以及经济健康因素被更剧烈地折断,最终导致衰退更深。
  有人认为,保尔森动用纳税人资金的做法,将用未来通胀更大地恶化美国人的实际收入流,未来的税率有可能会上升消化财政赤字。
  美国政府无法立即大幅度地提高美国人的实际收入流增长来“填充”和消化房地产泡沫,次贷危机“扩散方式”的源头恰是美国人没有足够的能力获得收入流的增长,来平衡高房价资产带来的按揭流。
  第二战役:对抗流动性短缺
  第一战役结束了。投行倒闭若干,银行倒闭一批。当次贷危机的第一波攻击过去之后,第二波攻击的是“流动性”的危机——信贷危机。
  如果打不赢这场战役,美国经济可能很快就会溃败。但美国政府与其对尾端环节下手,还不如直接攻击源头。要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解决经济步向衰退问题,是救“赵”,而银行这个“魏”才是问题的根源。解决了“魏”的问题,“赵”自然就解了围。
  美联储自大萧条以来首次绕过陷入困境的银行,直接向美国企业放贷。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美联储将直接向商业票据市场中的企业放贷。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通用电气(GE)到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等各类公司,都通过这一总值万亿美元的  市场获得短期贷款,用于满足支付员工薪酬、购买物资等日常资金需求。无论AT&T、GE,还是UPS,都是大公司,其实还有很多小公司出具的很多商业票据贷款都没有抵押品作为担保。
  尽管美联储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风险敞口,包括要求借款人支付预付费,但如果企业违约上升而这些措施不力的话,政府仍可能蒙受损失。美联储的举措旨在打破商业票据市场的停滞状况。商业票据本质上是银行及企业筹集现金的一种短期借贷方式。此举可能会使纳税人蒙受新的损失。在从崩溃的边缘救助美国金融体系的战斗中,最邪恶的敌人——银行无法获得借款,发起了第二波攻击。针对流动性危机的战斗还不算稳操胜券。
  经济学家提议,由美国政府以获取金融机构部分股权为条件,提供给金融机构需要正常运转的资本,从而阻止市场的进一步崩溃。这个思路,开始因为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担心而被排除。保尔森担心,直接向银行注资会像是一个“失败”的信号。保尔森因为这种担心而失去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最好时机。随着金融海啸的表现越来越与大萧条相似,形势变得越来越险峻。美国金融体系已变得失控,美国政府才抛开意识形态,采用一切办法控制失控的银行。

第四章 决战华尔街(6)
2008年10月8日,英国政府出台了目前被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至今为止全球最好的救市方案。与疏通融资渠道同时进行的一个重要举措务必是提高银行资本。否则,信贷市场将会再度陷入停滞。
  虽然英国的救市方案并不完美无缺,但政府向银行注资500亿英镑,同时保证银行间金融交易顺畅,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和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向银行直接注资的救市方案“直击问题核心”。英国首相布朗因而被看成是化解这次全球金融风暴的核心人物,有人甚至称作是真正的“救主”。
  政府本身目前似乎是唯一的主要资金来源。最新一个获得重要提振的流动性来源是银行间贷款。英国政府明智地要求任何获得担保银行间贷款的银行都必须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政府要求的水平。英国政府采取重大步骤,对银行间贷款提供了高达2500亿英镑(约合4371亿美元)的保证金。七国峰会上,各国财政部长也是讨论类似的刺激措施。
  2008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特别会议。虽然美国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它们的英国同行,但这一比率也需要提高。将8500亿美元银行业救助资金的一部分直接注入银行中应该是有意义的。遗憾的是,美国政府一开始没有采取这个措施。
  在救市举措上,伯南克更加偏爱直接给银行注资的方式,但保尔森开始拒绝这个看起来更加简单的方案,并称“那是当你失败后采取的举措”。美国的救市方案一开始明显走了弯路。在英国的影响下,“形势比人强”,保尔森最终还是决定从紧急经济救助法案中拿出2500亿美元注资到美国的9家主要银行。
  随着外国政府纷纷开始采取果断措施和股市继续暴跌,保尔森起草了一份包括对银行负债提供担保和大量注资的计划,想给市场来一个“信心休克疗法”。美国政府部署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救市措施。
  2008年10月13日,美国金融史上演出了一场最重要的“鸿门宴”。时间:下午3点。地点:财政部总部。别无选择的银行家们从美国各地飞到财政部,按银行名称的字母顺序落座,从美国银行一直排到富国银行。各银行的老总直到这时对会议的具体内容仍不得而知。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长麦晋桁想在电话里向保尔森打听会议的内容。保尔森回答说:“只管来吧,我们会把消息同一时间告诉大家。”他还说,“我认为你会高兴的。”
  会上,保尔森对与会的银行家说,“银行体系需要更多资金,如果这一体系中能有更多资金,你们各位的日子都会好过些。”伯南克则说,“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大家现在需要和衷共济。这是一个低调的要求。”接近结束时,每位银行家都得到一份报告,详细阐述了政府将如何购买这些银行总计1250亿美 元的股份以及对高管薪酬和股息政策进行新的限制。
  保尔森强迫他们必须接受美国政府购买其优先股的计划。他认为,这9大银行拥有美国全部储蓄的50%左右,它们接受部分国有化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其他需要资本的银行参与。9大银行的老总都是美国最好的谈判家,但这次他们的处境有  点特别。他们不能协商。保尔森要求每个人都要签字。保尔森说,“这符合你们自己的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利益。”
  第三战役,协同作战
  为什么需要国际合作?世界各国的命运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紧紧相连,因此需要齐心协力、协同作战。
  2008年10月10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微妙的变化,抗击金融危机的正确战略正在形成。
  时不我待,仅仅是高喊将致力于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空头支票,那么救市的黄金时期将一去不返,危机将进一步加重。
  世界的精英们需要在全球性的救市方案上达成原则上的一致,只有全球联合作战的计划才能挽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2008年10月10日,也许是华尔街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星期五。由于信贷市场冻结以及担心更多的企业因为缺乏融资途径而可能被推入无力偿债的境地,投资者在前一周纷纷逃离风险;道琼斯指数连续八个交易日收盘走低,累计下滑将近2400点,为该指数112年历史中最糟糕的单周表现。
  拨开乌云见太阳。布朗方案成为环球股市的大救星,10月13日恒生指数飙升了1500多点,以点数计是历来第五大升市,欧洲主要股市指数也升了8%~11%。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周一收盘飙升点,至点,涨幅;创下历史最大单日点数涨幅。当天最高升了点。究竟这只是 那光辉,还是金融危机的拐点,我们且拭目以待。至少,我们从10月6日到10月10日的“黑色一周”过后一个新的星期里看到了曙光。那是一轮从美国东岸经过金融海啸冲击的华尔街的街角升起的冉冉红日。
  要有一个新的协同作战的思维共同对付国际金融风暴,不仅有美国、中国、英国,还包括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参加的“全球抗战计划”。这场金融战争,已经演化成了世界性的主要经济体对抗“金融危机”的一场联合大战。中国已经崛起了。中国不能自外于这次全  球金融危机。要抓住战机,积极能动地投到抗击全球金融风暴的世纪大战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个世界经济体出现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一定会对世界经济有所贡献。
  

第五章 大格局(1)
星斗棋盘,世事瞬变。在充满急流险滩的经济危机中,谁能幸免?未来又将是谁主导这个巨变的世界大格局?
  危机是一个事件,而改革与重组则是一个过程。一旦我们对身在其中的制度框架进行反省性分析,我们就会意识到制度变化将是一个与人互动的过程。要么是主动改变制度以顺应历史大趋势,要么就被卷入历史的滚滚洪流,随风而逝。
  趋势,不可阻挡。
  第二节 来自东方的回响
  2008年深秋的华尔街,像极了一个超级MODEL的秀场。
  在“抄底”华尔街的喧嚣声下,穿着和服的日本人率先登场,像割麦子一样挥舞着镰刀。
  日本人对美国市场的觊觎,由来已久。
  20世纪70年代后期,进入经济稳定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国力强盛,藏富于民。
  1985年,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0年前,日本汽车横行美国,严重冲击了美国本土的汽车经济。在老牌汽车城底特律,失业的工人们在憎恨与愤怒中曾捣毁并焚烧日本汽车。
  但是,似乎全世界都无力阻挡日本经济发展的脚步。
  当年,日本人买下了纽约57街那栋象征大美国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日本人的收购狂潮被美国报刊称为“经济珍珠港”。
  时过境迁,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直面华尔街,日本人已经不能重演历史,不能动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将美国最引人注目的资产购买过去了。
  原因很简单,在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大格局下,中国的崛起,多边力量的增强,日本人想要单方对美国说“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低调的中国和激进的日本,都发出了来自东方的声音。两位来自东方的选手,将展现怎样的一面呢?
  抄底的日本人
  20世纪80年代,关于日本人激进购买美国各种资产的种种奇闻,至今还被不断地被人们津津乐道。
  1988年,有一位神秘的日本富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投入亿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78套高级住宅。
  这只是日本人对美国地产业冲击波中的小插曲之一。
  日本著名的三菱公司又投资14亿美元购买了坐落在纽约曼哈顿闹市的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