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各有其特定的作用,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参合,不可分割的。临床运用时,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四诊合参,才能做出全面的、正确的判断。如果“四诊”不全,便得不到全面的、详细的资料,就会导致诊断的片面性,甚至发生错误。
二、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正如《灵枢·本脏篇》说:“视其外应,已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一)望神
望神,就是观察病人精神的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矫健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方面的情况,以判断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病情的轻重以及预后的好坏。由于目为五脏六腑的精气所注,其系又通于脑,为肝之窍,心之使,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主要方面。
望神一般有下列三种情况:
1。 得神:又叫“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它的主要表现是:患者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等。
2。 失神:又叫“无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一般不好。它的主要表现:目光晦暗,瞳人呆滞,精神委靡,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
3。 假神:一般称为“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常见于久病、重病等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如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语声清晰;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意识清楚;原来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颊发红,色如妆朱。这些突然一反原来病态的表现,都属于神态反映的虚假现象。是阴阳格拒,欲将离决的象征。凡见此现象,病人的生命往往濒于危险境地,千万不要为假象所惑。
(二)望面色
望面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与光泽。颜色分青、黄、赤、白、黑五色。光泽,指颜色的润泽、鲜活或晦暗枯槁。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部反映,所以望面色,能推断病情的变化。
我国人民正常的色泽应是微黄红润而有光泽,称为“常色”。但由于体质的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光泽虽然不变,但面色也可有差异,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做病色论。
望闻问切(2)
患者病中所表现的色泽,称为“病色”。一般来说,病人面部色泽鲜明荣润的,说明病轻,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转好;如果是晦暗枯槁的,则为病重,精气已伤的表现,治疗较难,预后较差。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里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里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三)望舌,舌的生理
由于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于许多脏腑,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等等。所以,脏腑的精气可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变亦可以从舌象变化反映出来,因而望舌可以诊察内脏病理变化。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正常舌象,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淡红润泽不胖不瘦;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一般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中国医学将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边(舌的两边)四个部分。并认为舌尖反映心肺的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的病变;舌中和舌根,前者反映脾胃,后者反映肾的病变。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三、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听声音,是凭听觉以诊察病人的语声、呼吸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是凭嗅觉以诊察病人的口气、汗气及其他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便搜集病情资料。
(一)听声音
■ 语声
语声强弱:一般来说,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若发不出音,称为“失音”,亦有虚实之分。见于外感风寒、风热,或感邪后又伤于饮食的,多属实证;若见于内伤,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多属虚证。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为肺气不通,气道不畅所致。此外,妊娠末期也可见到失音,这是因为儿体已大,阻绝胞中之络脉的缘故,产后一般自能恢复。
语言错乱:是指语无伦次,对答错乱,多属心的病变。若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声音高亢的,谓之“谵语”,多属热扰心神的实证;若语言重复,声音低弱,精神委靡,称为“郑声”,多是心气大伤,神无所依的虚证;若抑郁沉闷,自言自语,多是痰气郁闷,为癫证;若兴奋躁妄,怒骂号叫,多是痰火内扰,为狂证。
■ 呼吸
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气虚所致。
气粗:呼吸有力,声音高亢,多是热邪内盛之故,属于实热证。
气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翕张,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喘气时,喉中有“水鸡”声的称为哮。
喘有虚实之分。若喘息气粗,声高息涌,唯以呼出为快的,属实证,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若喘声低微息短,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出纳无力之故。
■ 咳嗽
咳嗽是肺失宣肃,气逆不降的反映。闻诊时应注意其声响,以及有无痰声等变化。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有回气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干咳无痰或只少量稠痰,多属燥邪伤肺或阴虚肺燥。
望闻问切(3)
(二)嗅气味
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的口气、汗气、痰涕以及二便的气味等。
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见于龋齿、口腔不洁等证;口气酸馊,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白带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略带腥气者多属虚寒证。如大便臭秽为热,有腥气的属寒。小便臊臭,多为实热;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的,多为热毒炽盛淤结成脓的肺痈。
四、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其陪诊者,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有关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自觉症状、起病时间、治疗经过、平素体质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问诊,首先要抓住患者自诉的主要病痛,然后围绕其主要病痛,有目的地按步骤深入询问,以搜集病情资料。问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了解一般。没有重点,则抓不住主要矛盾,会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若不做一般了解,又容易遗漏病情。问诊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对此要做到较全面而又有重点,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总结为“十问”。“十问”的基本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必须问经带,小儿当问麻疹斑。本节叙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减,现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明:
(一)问寒热
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凡病人主观感觉怕冷,甚则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谓之恶寒。发热,除指体温高于正常者外,有些也仅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问寒热,首先要问病人有无恶寒发热的症状。如有,就必须问清寒热的轻重、时间及其兼证等,从而为深入分析判断寒热的证型提供必要的依据。
■ 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多属外感表证。为外邪犯表,邪正交争的反映。因外邪的性质有风寒与风热的不同,故在其症状表现上有轻重的区别。如外感风寒表证,多具有恶寒重发热轻的特征。因寒为阴邪,束表伤阳,必然表现以寒性反映为主,故恶寒重;其所以发热,则是寒性凝敛,使腠理闭塞,卫阳郁遏不宣所致。病人多兼有无汗、头身痛、脉浮紧等症。又如外感风热表证,多具有发热重恶寒轻的特征。因热为阳邪,必然以热性反映为主,故发热重。其所以有微恶寒的征象,是因邪在皮毛,卫外之气受到损伤所致。病人多兼有口渴、有汗、脉浮数等症。
■ 寒热往来
病人时冷时热,反复发作,谓之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因邪正纷争,互为进退,故往来寒热。病人多兼有口苦、咽干、胸胁满闷等症。若先寒战后壮热,发作有定时,多属疟疾的征象。因疟邪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所致。病人多兼有头痛欲裂、汗出热退等征象。
■ 但热不寒
病人自觉发热而不恶寒,谓之但热不寒。根据发热的征象和特点有壮热与潮热之分。
1。 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谓之壮热。多属表寒入里化热,或表热内传的里实热证。因正盛邪实,阳盛于里,里热蒸达于外,故热势嚣张,表现为壮热。病人多兼有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症。
望闻问切(4)
2。 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来,一日一发,定时而至或定时而热更甚的,谓之潮热。为阴虚证或阳明实热证的主要征象之一。阴虚潮热,多见于午后。因下午和夜晚属阴,手足心为阴经所过,病在阴分,故其热象在属阴的时间和部位上反映出来。病人多兼有盗汗、舌红少津等症。阳明实热,也可表现为午后热甚,谓之“日晡潮热”,与阳明气旺于此时有关。病人多兼便秘、腹满鞭痛等症。
■ 但寒不热
在疾病过程中,病人自觉恶寒而不发热,谓之但寒不热。多属里虚寒证。是因脏腑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肌腠所致。病人多兼有肢体寒冷、脉沉迟无力等症。
(二)问汗
在生理情况下,汗是由人体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病理性的汗出在外感及内伤病中均可见到。询问搜集疾病有关“汗”方面的病情资料,对分析机体阳气和津液的状况以及病邪的性质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问汗,首先要问有汗还是无汗,如有汗,就要进一步问清汗出的特征及有关兼症等。
■ 表证辨汗
辨别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了解所感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
1。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因寒性凝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而无汗。
2。 表证有汗:有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中风表虚证,也有外感风热所引起的表热证。因风、热均属阳邪,其性开泄,皆能导致腠理疏松而汗出。临床上当根据不同的兼症加以区别。
■ 盗汗
入睡汗出,醒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属阴虚征象,因阴虚则阳亢,蒸发阴津而为汗。病人多兼有潮热、颧赤、舌红少苔等症。
■ 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谓之自汗。多属气虚、阳虚征象。因阳气虚衰、卫气不固所致。病人多兼有畏冷、神疲乏力等症。
■ 大汗
全身汗出量多,谓之大汗。属津液大泄的征象,其病变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汗出蒸蒸,并见高热、烦渴冷饮、脉洪大等症,是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里实热证。
若大汗淋漓,伴有神疲气弱、脉微肢冷,多属阳虚气脱的重症,又称为“绝汗”。是因真阳外脱、卫阳衰竭所致。
■ 头汗出
汗出仅局限于头部,谓之头汗出,又称“但头汗出”。多为上焦热蒸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前者,多兼有烦渴、苔黄、脉浮数等症;后者多兼有身重困倦、小便不利、苔黄腻等症。
(三)问饮食口味
问饮食口味包括食欲、食量、口渴和口味等方面。
■ 食欲与食量
应注意询问欲食与不欲食、食量多少以及对饮食的喜恶等。这些变化不仅能反映脾胃功能的盛衰,而且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临床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异常变化:
1。 不欲饮食:是指病人不想进食,即是勉强进食而量少,谓之不欲食,或称为纳呆。这是脾失健运的病理反映。食少见于久病形瘦、便溏、倦怠、舌淡苔薄白的患者,多属脾虚失运;若食少兼有胸闷、腹胀、苔厚腻的患者,则为湿邪困脾。
2。 厌食:见食则恶或恶闻食臭,谓之厌食。多属饮食所伤,胃肠积滞的病理反映。病人常兼有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腐腻等症。
3。 消谷善饥:病人食多饿快,反见形体消瘦,谓之消谷善饥。多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4。 饥不欲食:病人感觉饥饿,但不欲食或进食量少,谓之饥不欲食。多因胃阴受伤、虚热内扰所致。
望闻问切(5)
5。 嗜食异物:病人喜食生米、泥土等,谓之嗜食异物。多见于小孩,往往为虫积的征象。常兼有形瘦、腹胀痛、呕吐蛔虫等症。
■ 口渴
口渴是临床上重要的自觉症状之一。病人反映说口渴,就要进一步问清喝水的多少,以及喜热喜冷等。
口渴与否,常反映着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在病变过程中,口不渴,标志着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若口渴,则多提示津液损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化气上承所致。应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多少,及有关兼症加以分析辨别。
一般来说,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多为热盛津伤。渴欲热饮量少,多为痰饮内阻,津液不能上升所致。口渴欲饮,饮入即吐,多属“水逆症”。渴而不欲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大量饮水,饮不解渴,小便反多,多为消渴病。
■ 口味
指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临床上,以口苦属热证,多见于胆热气溢;口甜而黏腻不爽,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伤食积滞;口淡乏味,多为脾虚失运。
(四)问二便
二便是指大小便而言。由于医生在诊病时往往难以直接观察到病人大小便的变化,所以多通过问诊进行了解。
■ 大便
正常的大便为黄色成形而软,一天一至三次或三天一次。大便的形成和排泄,与大肠的燥化传导及脾、胃、小肠、肾、肝、肺等脏腑的功能有关。
问大便应注意问清其形状、次数、颜色、气味及病人的排便感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兼症,以全面地搜集病情资料,为辨证提供依据。现分别介绍如下:
1。 形状:大便燥如羊羹的,多属热结或津亏;大便呈稀糊状,多属脾虚或脾湿;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失调,燥湿不济;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郁脾虚;水粪杂下,多为脾肾阳虚;大便泻下稀黄水兼有肛门灼热感,多属胃肠湿热;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腐浊臭秽,多为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