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成龙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名字的确不错。现在的孩子看到成龙做的小霸王中英文电脑学习机的广告“望子成龙……”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哇,成龙、成龙,望子成龙!
  《精武门》是李小龙继《唐山大兄》后回港主演的第二部电影。《精武门》的主要内容是:大侠霍元甲突然去世,他的高足、精武门的首领陈真赶回去,为师父奔丧。丧礼上,一名日本武士道的代表,送来一块写着“东亚病夫”的匾牌。这深深激怒了陈真,也使他怀疑日本人与他师傅之死的关系。全片叙述了陈真如何追查师傅的死因,以及最终为师傅报仇、为中国人雪耻的故事。
  李小龙在片中饰演陈真。该剧本的编剧仍是倪匡与罗维合作。倪匡拿出文学剧本,罗维再处理成电影脚本。但此片李小龙已争得了更大的权力,嘉禾允诺了李小龙的要求,使他在拍摄中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
  《精武门》开始体现出了李小龙的个人风格,他初步实现了他的理想——拍出一部“外行看热闹,内行看功力的影片”。《精武门》有精绝的武打场面。李小龙还在片中展示了他的双节棍。他精湛的棍术,令观众眼界大开,莫不叹为观止。
  此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盛况空前!最初两周票房收入便达400万港币。在东南亚、美国与日本,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以至于香港的报纸称:“这些影迷简直就疯了!”李小龙迅速窜红,如同刮起了一阵旋风。李小龙缘何获得成功?最根本的一条,是基于他高超的武功和演技。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任何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李小龙更是天才与努力的完美结合!他精湛的武功、精采的演技以及独特的锋芒毕露、嫉恶如仇的气质,是他风靡天下,成为功夫影帝的最直接的原因。
  李小龙成为功夫片的一座丰碑!这使他区别于那些更多地靠外在因素取得成功的人。他扎实的根底、丰厚的积累令他攀上了一座高峰。
  李小龙虽然早逝,但他不是昙花一现的人物。他并非借助于人们的叹惋而不朽,相反,倘若天假以时日,他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李小龙的魅力,李小龙的成就,令李小龙难以被逾越。
  但罗维偏不信这个邪。他要拍《新精武门》,他要捧红另一颗武打明星。罗维是功夫影片著名的大导演,也许他与李小龙的那些过节,使他不识庐山真面目?也许他想借《精武门》的余威,为该片先声夺人地招徕观众?这倒也是影坛上常用的“借尸还魂”的招术。
  罗维对他的影片信心十足,决心再创辉煌!他起用了原班人马(除了主角外),当时的排列次序是:陈星、成龙、苗可秀、郑秀秀……
  苗可秀在李小龙回港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唐山大兄》中就与李小龙搭档,他们相处融洽,关系也很不错。清丽的苗可秀曾与李小龙合拍过一张很“抢眼”的照片,照片上英气逼人的李小龙用手揽着苗可秀的肩膀,偎在他身侧的苗可秀神态甜媚而幸福。这张照片,男女两性中两种极端的气质——阴阳与柔刚,搭配得极其和谐与动人。加之俊男靓女,都是当红的影星,其充满柔情蜜意的表情,实在诱人想入非非。
  于是,在这张照片被铺天盖地地登在港澳台及东南亚的报刊上时,他们的花边新闻亦盛传一时。口无遮拦、行为放荡不羁的李小龙素来形象“风流”,此番苗可秀“沾光”一起被炒入绯闻。是否确有其事,倒无人用心去考究了。苗可秀本来便是嘉禾力捧的女星,与李小龙配戏之后,自然更是名声大震。
  罗维排出这样的阵势来拍摄这个题材,用意当然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新精武门》经过4个月的紧张拍摄,顺利完工。
  在罗维公司一干人紧张的关注、等待中,《新精武门》的上市情况反馈回来了,反响不俗!上市7天,便收入45。6万多港元!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虽然这跟李小龙的《唐山大兄》比,差距很大(该片上映3星期就突破200万大关,最后赚了350万港币)!跟突破500万港元的《精武门》更不好相比。
  罗维觉得,有这样的收入就可以继续干下去,希望还是有的。
  在成龙看来,这已是他的影片中收入最好的一部了。当初大地公司的《女警察》全部收入也就才接近30万港元。该片放映不过7天,就有了超过40万的收入。
  罗维当然也意识到了,成龙未能像李小龙一样,一炮而红。这到底为什么呢?罗维叫上陈自强,在样片室反反复复地看片子,把一部《新精武门》琢磨个透。
  罗维对陈自强说:“我就搞不懂了,成龙功夫又好,身手又漂亮、又敏捷,凭哪样不能红?”陈自强亦有同感:是呀,成龙为何不红?
  成龙如一座宝山,还没找到开启它的法宝。谁是通晓“芝麻开门”般咒语的人?
  第十回  伯乐亮相创新招  《蛇形刁手》一炮红
  古龙曾当面对成龙说:“我的小说是给狄龙、姜大卫拍的,不是给你拍的。”成龙始终没法走出李小龙的阴影。
  吴思远公司向罗维公司借走成龙。导演袁和平另辟蹊径,为成龙度身定做,开创了“谐趣武打”新门类。《蛇形刁手》使成龙一鸣惊人,脱颖而出。
  大导演罗维有信心,他不相信自己会看“走眼”,自己力捧的新人会不红。他不断地让成龙拍新片。
  成龙自1976年投奔罗维公司后,在两年多的时间,为罗维公司拍片10多部,实在是马不停蹄。只是成龙一直没能像李小龙那样令影迷疯狂地大红大紫。
  成龙在罗维公司拍的电影,在《新精武门》之后,计有:
  ▲《少林木人巷》(1976年5月)
  ▲《风雨双流星》(1976年9月)
  ▲《剑花·烟雨·江南》(1976年9月)
  ▲《蛇鹤八步》(1976年9月)
  ▲《飞渡云山》(1977年7月,立体电影)
  ▲《拳精》(1978年4月)
  ▲《龙拳》(1978年7月)
  ▲《龙腾虎跃》(1978年8月)
  这些影片,基本上都是武打片。不需要豪华的包装,在荒山野岭之间,搭一二间木板茅屋,准备几套短打衣裤黑布衣裤,成本既低,制作周期也不长。
  当时这类武打片很多,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也属正常。以倡导“阳刚电影”著称的大导演张彻便以满不在乎的口吻评论这些罗维导演的成龙影片:“罗维导演他(成龙)的影片,我一部都未看过。那时正是少林系列影片泛滥,多是一些精壮小伙子,打了赤膊在影片中挥拳踢脚,有什么可注意?”罗维思想保守,作风老套,他始终没有跳出武打片的窠臼,未能根据演员的特点,为成龙量身度制。而在武打片上,李小龙威名赫赫,又谁堪与比肩?李小龙不仅是个功夫影星,他在武术上亦有很深的造诣,还自创了一套“截拳道”。这是李小龙个人的特长,成龙自难与其相提并论。其实,就是有和李小龙相同的条件,谁又能有超过李小龙的声名?观众只买李小龙的账。
  罗维也不断尝试新法,试图改变这样的局面。有一度,古龙的武侠小说因楚原的《流星·蝴蝶·剑》而风行一时,罗维也照搬了些片名分成三截的“古龙片”。《剑花·烟雨·江南》便是这种“跟风”之作。
  传说当时居名自傲的古龙曾当面对成龙说:“我的小说是给狄龙、姜大卫拍的,不是给你拍的。”即便身为武侠小说的大师级作家,这样说话,也太过份与失礼——若古龙今未作古,再看到“天皇巨星”成龙的辉煌,是否该为自己这种“看扁”人的话脸红呢?
  但古龙的话,也有他的眼光和道理。成龙外型剽悍、粗犷,不适合拍古装戏。跟着别人走,实在难以找到自我。
  古龙所言的狄龙、姜大卫,都是“邵氏”的当家武打明星。姜大卫个子不高,有“缩水影帝”之称,气质剽勇叛逆。狄龙英俊稳健,有大将风度。二人都在影坛上走红多年,很得观众喜爱。
  成龙未能大红,已是罗维的一块心病。他亦反思琢磨,仍复百思不得其解。市场如魔盘,风水转到谁家恁地难以预测,罗维不禁心存疑虑:也许成龙缺少观众缘,星运不佳?
  正当罗维歧路难行之时,香港的吴思远公司来外借成龙,罗维乐得做个好人,很大方地把他的主角借了出去。此一去,成龙再遇贵人,命运又逢转机。
  此番“识英雄于未遇”的思远公司总裁吴思远,本身便是香港电影界的一匹“黑马”,足智多谋,屡有奇招。此君现任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大会主席,功成名就。独具慧眼看中成龙的,是他手下的“奇兵”、导演袁和平。
  袁和平与成龙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也是北方人——虽生于内地但长于香港。他是武术指导出身的导演,对京剧也很熟识,他父亲袁小田与成龙的师傅于占元一样,是内地的京戏武生。袁和平从罗维公司的电影中认识了成龙,他注意这个年轻人有一段时间了。袁和平觉得这个身型魁梧、粗犷的年轻人,却并无那种冷峻、刚烈的肃杀之气,他不适合演那类具有叛逆性的悲剧性英雄,也不是那种英俊潇洒的正面英雄形象。成龙身上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别味道。是什么呢?袁和平一时捕捉不到,他清理着成龙的优点:身手敏捷、灵活,动作很有韵味与节奏——这一点,袁和平很是青睐,显然获益于京剧武生的功底。
  成龙在罗维公司拍的多是动作片,赤膊上阵,从这边打到那边。袁和平却从成龙偶尔的展颜一笑及克敌制胜后的得意神情中,发现了成龙特有的调皮精灵的性格,袁和平认定,这种带孩子气的调皮极具喜剧色彩,若是让成龙扮演喜剧性的人物一定能成功。
  袁和平此时手头正有一部武打片的故事大纲,他觉得,他要得到这个演员的话,一定能够把这部戏拍得与众不同,变成带有喜剧性的武打片。这就是后来的谐趣武打片,与现在风行港台的“搞笑片”,同属谐趣喜剧一类。
  袁和平确实慧眼独具,他这一奇思妙想,实在是另辟蹊径,不仅使成龙由此脱颖而出,而且把在李小龙时已登上一个高峰的武打片引向了柳暗花明的一条新路。
  谐趣性的武打片是一片全新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没有“巨人”的阴影,成龙可以大展拳脚。否则,跟在李小龙的身后,被世人以李小龙形成的思维定势来评头品足,犹如削足适履,无怪乎步履维艰。李小龙占据了天时、地利,成为功夫片中的一座丰碑。他这样一位天造之才,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当然难以超越。
  袁和平相中了成龙后,便去找自己的老板吴思远,力陈自己的理由:“我看中的这个演员,功夫又好,演技又好,而且有天生调皮精灵的神采,演我这部片子一定卖座。”“这个演员是谁?在哪里?”吴思远来了兴致。
  “他叫成龙,只可惜他与罗维公司签了约,在他们那里当主角,不知能不能找到他?”“找罗维?我去试试。”吴思远与罗维相熟,不以为这是个难题,便满口答应去试试。
  这便有了外借成龙一事。不想一试便成了。
  成龙从台湾赶回香港,到袁和平手下报到。袁和平已进一步做好了准备工作。他找自己的父亲——京剧武生出身的袁小田与成龙搭档。袁和平认为,他们一老一少更易演出谐趣的效果。袁小田在多部电影中演过角色,是位戏路很宽的老演员,袁和平对父亲的演技很放心。
  前期工作紧锣密鼓地准备完毕,《蛇形刁手》剧组便进入了紧张的拍摄阶段。成龙此时当然没有意识到这是扭转他一生运势的一部影片。他在电影圈沉浮多年,尤其到了罗维公司之后,更是几乎天天泡在片场。他的经历已使他不相信那种轻而易举的成功。
  惟一使他感觉新鲜的是导演袁和平的“民主”作风。
  在罗维公司拍戏,一招一式都按导演的意图来做,你不能加入自己的看法。就在这一点上,当年好“自做主张”的李小龙便与罗维摩擦不断,最终矛盾激化,以至于不可收拾。比如,当时的影片有个惯例:英雄不死。而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李小龙自然不受这一定规的拘束,他主张英雄亦可死,但要死得悲壮。结果为此问题,李小龙与罗维争执良久。成龙没有李小龙那种不顾一切、坚持自我的强烈个性,但他同样感到了罗维的老派作风和保守思想对演员的约束。
  袁和平则大不一样了。《蛇形刁手》本身便是考虑到成龙的喜剧潜质的,相当于度身定制,成龙演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更多的时候,武术指导出身的袁和平,以自身之所长,设计出动作的招式,故事的情节和表演的要求则由成龙自己发挥。
  成龙来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身上富蕴的喜剧色彩和顽皮男孩古怪精灵的鬼点子都发挥了作用。他擅动脑筋,会想办法,积极性一经开发,奇思妙想便源源而来。
  袁和平的父亲袁小田与成龙配合默契。他是一个开朗而又颇有幽默感的老人,整天乐呵呵的,反应却很敏捷。
  导演善于放权,老少搭档有商有量,这个充满“民主”色彩的剧组工作得既紧张又轻松,愉快和谐,《蛇形刁手》进展顺利。
  1978年3月,《蛇形刁手》在香港上映。
  出乎意料的是,这部既非大公司也非大制作的影片,公映之后,行情看好,反响热烈!成龙与袁小田的“谐趣武打”令观众耳目一新!看惯了武打片惊险、刺激、血淋淋的场面,将武打与凶杀、复仇等残酷事件联系在一起的观众,忽然发现,功夫片亦可戏谑、幽默,令人发出轻松的微笑,不禁拍手叫好!
  香港以粤人为主,广东人生性轻松,偏好幽默。在口语言谈中,常以幽默的语言谈情论世,笑看人生,即便是极沉重的事件亦以平淡语气道出,与感情色彩浓烈的北方人大相径庭。加之现代生活节奏紧张、谋生工作竞争激烈,人们上班时如一根绷紧的弦,下班后自然寻求放松的机会。娱乐、文化成为人们的消闲活动,它自然会去迎合普通大众寻求轻松、愉快的心理需求。
  袁和平拍《蛇形刁手》,本是为挖掘成龙的喜剧天分,不想又暗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这一“无心插柳”的耕耘,令《蛇形刁手》有了上佳的票房收入!《蛇形刁手》上映15天,便收入港币270万元!是成龙过去主演的影片的几倍!
  沉浮经年、苦苦追求的成龙,终于一鸣惊人!他创立的“谐趣武打”也自此发韧,成为一个门类。他在编导方面的才能也由此得以显露。
  袁和平慧眼识才,功不可没!《蛇形刁手》成为成龙从影生涯的转机,奠定了他日后走红的基础。
  即使以今日之眼光重新审视这部影片,仍不难发现其中的可圈可点之处。成龙在《蛇形刁手》中,一改冷面凶悍的“硬汉”形象,而代之以明朗、诙谐、和善、快乐的面孔,随和、亲切一如邻家之子,深得广大观众之心,受到普遍欢迎。
  成龙与搭档袁小田的和谐、默契,也受到了普遍的称赞!这一老少档,亦堪称“黄金搭档”,他们的对手戏,频频出彩,喜剧效果十足,令人忍俊不禁。
  大导演张彻曾中肯地探讨了他们默契的根源:“他(袁小田)的动作基础也是家传的京剧底子,这一切都和成龙十分接近,因此,两人的配合自如水乳交融……”言之十分有理!
  换个角度看成龙,成龙十全十美:功夫佳,演技好,天生的幽默细胞、喜剧色彩。原来不被圈内人看好的成龙,转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