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旧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朝旧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跎6浚钥ぜ嗬捶福娴暮芨咝耍跎6坎慌禄 1纠淳拖氲椒嵋赝饷嫒ゴ虼蛘蹋幌氲接腥怂蜕厦爬戳恕

  还犹豫什么呢,有活干了,兄弟们,操家伙上。刘邦一声令下。

  古代打仗是很有意思的,攻城的人,会在城门外一字排开,将领骂骂咧咧,什么逆贼啊,草寇啊,反贼啊,那时候能想到的肮脏词语全都会用上,这个过程称之为骂战。若是城里的人坚守不出,挂个免战牌,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这玩艺,攻城者基本上就不攻城了,然后就又是一顿大骂加嘲笑,什么妇人,娘们儿。

  这种话在那时候男人听了,会恨的咬牙切齿,天大的侮辱,比老娘被骂还难受,古代爷们儿就是爷们儿,被骂成娘们儿,那可是天大的侮辱。那种感觉就等于现在骂你不会挣钱,穷鬼,没用的男人一样。

  刘邦带着队伍在城门前一字排开迎战。因为并非正规军作战,加之兵少,所以用的是道上的规矩,先由大将单挑。单挑的话,其他人负责在边上看就是了,当然,单挑的战斗比较少,参战人数一多的话主将单挑就容易处于危险境地,也就是说,除非参战双方都是仁义之师,威武之师,数量上可以看着群殴的战斗才会采用单挑的办法。当然,单挑有单挑的规则,即不能以多对单,当然也有特例,比如三英战吕布,那是双方实在差距太大,才可能这样。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跑不赢那就只能呜呼哀哉去地府报道。

  郡监大骂半天,勇力过人的柴武率先受不了了,拍马迎了上去,跟郡监对砍起来。没打多少回合,郡监就开始方寸大乱,他马上贯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原则,二话不说拨马往回跑。因为双方将士都不多,郡监那边更是无将可换,所以在往回跑的过程中,刘邦抓住战机下令追击,樊哙,夏侯婴等人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樊哙,以前杀狗都没这么兴奋过。杀呀,冲呀,那些秦兵跟在郡监后面跑,跑不快的便人头落地,光荣地成了刘邦第一次打仗的统计数字。

  郡监逃到薛县去,缓口气,数一下,才发现跟着回来的只有三四百残兵败卒。没想到刘邦那群反贼那么厉害。

  刘邦第一次打仗就大获全胜,心里高兴得不行。萧何建议应该乘胜四处进击,去攻打周围的胡陵,方与,薛县,戚县等几县,扩大地盘,然后好去投靠陈胜。刘邦听从了他的建议,并马上着手部署。

  作为自己的根本,他将丰邑的守卫工作交给了细心的雍齿。又安排周苛,周昌两兄弟去守沛县。

  安排完毕,刘邦领兵往薛县进兵。

  逃到薛县的郡监平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等泗川郡守一来,添油加醋地将刘邦捧得跟天兵天将一般,什么运筹帷幄,什么猛将如云,什么用兵如神啦,什么厉害往什么方面吹,目的只有一个,掩盖自己兵败失职的罪责。

  郡守听他这一套推托责任的说辞,勃然大怒。他有这么好糊弄就不是郡守了,他随即严厉斥责了郡监,大骂道:这点小毛贼还要老夫出场,养你何用?

  盛怒之下准备宰了他,好在郡监平时在衙门混的不错,同事下属纷纷给他求情,才捡回一条命。

  打败郡监后,刘邦领军烽烟滚滚的来到薛城城下。

  两军尚未开战,先互相骂上了。

  骂累了继续使用绿林规则……单挑。

  单挑双方:刘邦方柴武对阵郡守方骑都尉郝昭。

  结果,郝昭不是对手。

  郡监想戴罪立功,顾不得单挑的规则了,冲上前去帮忙。

  郝昭被劈成了两半,郡监再跑。

  看你往哪跑!柴武不依不饶地追了上去  

  后面的周勃见功劳又要被柴武给拿了,搭箭开弓,一箭将郡监送上了西天。秦军连失两员大将,阵型大乱,被刘邦军队冲得七零八落。郡守来不及关城门,被刘邦等人突进城里。无奈之下,郡守只能引兵穿城而跑,往戚城方向狂奔。

  至此,刘邦军队两战全胜,他就地安抚百姓,整顿人马,派人分头夺地盘。才过几日,曹无伤把逃到戚县的郡守干了,柴武,靳歙拿下了方与。而樊哙和夏侯婴拿下了胡陵。

  刘邦看着自己的地盘多了好几个县城,志得意满,心情舒畅,旋即下令大军好好休整三日。

  到现在为止,刘邦的运气是太好了,连战连胜,这几战下来,发现手下猛将如云,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刘邦走了梨花运后不免自满起来,本以为打仗很难,没想到也就这么回事。

  所谓满招损,刘邦怎么也不会想到,损他的人很快就要到来。

  打仗难不难,关键要看跟谁打,谁来打,刘邦这几次的战斗只能算是热身。根据金字塔规则,爬得越高对手越厉害,走得愈远敌人会愈强大。要在这条路上活下去,就必须打赢,打不赢就倒下,没有第二条路,打得赢还得继续打,直到在这条路上走的所有人全部趴下,直到自己站在了金字塔顶端为止,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刘邦,成功,你才刚上路。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12章:败北
刘邦第一次面临大军压境,而这一次来的不是秦军,是陈胜部将周市率领的魏军。

  周市浩浩荡荡的过来抢地盘了。

  这个周市是魏国人,时任魏相国,以复国为己任。按周市的说法,方与是魏国的故土,得拿回来。其实,方与是魏国的故土没错,韩魏赵本是由春秋时的晋国分裂而来,怎么不说成是晋国的故土!可见,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掩盖不了虚伪的实质。

  刘邦好不容易弄到几块巴掌大的地盘,就有人来抢。所以他毫不犹豫,立马自带两千人去救方与县城,同时命令戚县,胡陵的兵马速速赶来会合。到了方与的时候,才发现这小小的县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

  两军开打,周市可不是之前的地方政府军,结果刘邦大败,死伤几百个弟兄,只能带着一脸的懊恼,退回城去。这个时候,曹参说咱们方与城池坚固,只要坚守,周市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最令人担心的就是丰邑,那是我们的老巢啊,丢了会很惨,目前只能派个人去提醒雍齿,叫他坚守,不要出战。

  曹参的忧虑不无道理,虽然丰邑很小,但刘邦属下亲属大都在丰邑,沛县,如果丢失,将影响军心,到时候指不定出什么大乱子。

  刘邦一面命令加强防范,一面伺机派人到丰邑传话。

  丰邑守将雍齿确实没有跟周市打起来,原因很简单,他投降了。雍齿一直对刘老三很不爽,从小到大尽捉弄自己,虽然说刘老三并不是只捉弄他一个人,他那帮兄弟也经常被他捉弄,只是雍齿比较记仇。

  小时候堆积的不满这个时候终于酿成了祸端,雍齿决定不跟刘邦混了。表面上看来,周市的势力很大,貌似比较有前途。雍齿是个武人,武人认死理,投降是很令人不耻的事情,要给他台阶下还要有重礼,所以雍齿的投降,全拜周市的一个幕僚周旋而来,这个幕僚以后会很出名,他叫陆贾,后来靠嘴皮子“灭”掉了一个诸侯国。

  雍齿就这样投降了。

  雍齿投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刘邦的耳中,刘邦是急怒攻心,老婆孩子老爹老娘都在丰邑,能不急吗?盛怒之下,不顾魏军重重包围,带着几千人去救丰邑,奇怪的是,魏军竟然豪不阻拦,而是任由刘邦出城。刘邦到了丰邑一看,已经插上了魏国旗帜。

  刘邦这几千人还没等攻城,就被周市布置的埋伏给打了个正着。一会儿功夫,几千人就被打散,在命悬一线的时候,夏侯婴及时赶到,刘邦才捡回一条命。

  至此,刘邦对雍齿是恨的咬牙切齿,这种恨延续下去,积累了很多年,到最后刘邦没有杀他,反倒利用自己对他的恨,封了雍齿侯爵,把坏事化成了好事。所以说刘邦气量大啊,由此可见一般。

  刘邦经此一败,只能折回沛县,打算稍作休整,整顿兵马,再夺丰邑。不过,屁股还没坐热,报信的就来报告说薛县,戚县,胡陵都已经被周市夺了,只有方与城还没丢。

  沛公一听差点就昏死过去,心中越发怨恨雍齿这个小人。

  此时此刻,不仅雍齿叛变,很多人都转投魏军去了。   

  部下纷纷劝慰刘邦,眼下还是保重身体,想办法守住这仅有的两座城池才是关键。

  刘邦这边绞尽脑汁想守城,周市那边绞尽脑汁想破城。

  要不说吉人自有天相。

  历史真是很有意思,那些成功人士每到生死关头,想破脑袋都想不到解决方案的时候,老天就看不下去了,给他们解决了;我们以后还会看到老天帮忙的痕迹。

  刘邦命好啊。

  这次救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猛人章邯。其实章邯压根就没想到要救他,他只是带着四十万兵马出关准备扫除诸侯,如果刘邦跟章邯是好朋友好兄弟,这绝对又是一个经典的围魏救赵的战例。

  可惜不是,所以我只能归因于刘邦的运气。

  章邯打败陈胜后,下一个目标,便是魏国。魏王得到消息,十分慌张,给周市发了回兵的命令。

  周市自然不敢停留,留下几路人镇守,领大军回临济去应对。

  周市跑了,刘邦松了口气,可一想到雍齿还有那些背叛的将领,士卒,心里就郁闷的不行,乃至生了疾病,在沛县蜗居下来。

  刘邦暂时是消停了,可外面却是热闹非凡。就在刘邦养病的月余时间,秦将章邯一路所向披靡,逼得陈胜走投无路,最终被车夫杀害。

  陵县人秦嘉在未确认陈胜死讯之时,拥兵于彭城立景驹为楚王,自任上柱国,驻军留城。他听说刘邦在沛县有点人马,便派人来招刘邦。当然,秦嘉来召刘邦并不是因为刘邦名气大,而是因为留城离沛县很近。

  刘邦与部众商议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字,好。

  议定之后,刘邦便留给萧何,卢绾一千兵马守沛县,自带剩余两千兵马去投秦嘉去了。

  但谁也没想到,刘邦的这个决策却让他碰到了一个可以带来命运转机的人。   

  碰到这个人,真的是刘邦一生真真正正的福气。

第13章:贵人来了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个人要纯白手起家,很难。

  难在哪里?难在要有贵人相助,而且要是合适的贵人,既然是贵人,就不可能是普通老百姓。之所以叫合适的贵人,是有原因的,人这一生,劳碌奔波,可能会碰到很多的贵人,可是他们并不会对你有实质性的帮助。所谓合适的贵人,就是这个贵人能真真正正的改变你的人生轨迹,让你的人生真正有了转机。

  一个人要成功了,可能要感谢很多人。但是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你回过头来想想,他给你带来了转机。

  对刘邦来说,张良就是这么一个合适的贵人。虽然汉初三杰萧何功劳排第一,那是因为他工作做得多,做得细,做得好。而张良,他给刘邦带来得是方向,是战略,行军打仗,建功立业,争霸天下最需要的就是战略。

  战略是什么?它是理想,它是目标,它是方向。我描述的比较简单,还是举例来说吧,比如三国诸葛亮的隆中对,让刘备有了奋斗目标,不用四处寄人篱下,它就是战略。比如宋初赵匡胤定的先南后北统一天下策略。又比如朱升给朱元璋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九字诀。再比如毛泽东的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论持久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等等,这些都是战略。

  一个人,有了理想,会飞得更高更远更坚定。

  一支部队,有了战略,会更有斗志更有精神更有胜算。

  此时此刻,打算投靠秦嘉的刘邦恰恰最缺的就是这个方向,推翻秦朝,怎么个推翻法?推翻之后应该干什么?投靠秦嘉对吗?真的就一直寄人篱下?怎么跟诸侯处好关系?

  这些问题估计是深深困扰着刘邦,别以为刘邦整天游手好闲不干活,手脚不动并不代表他脑子不动,试想一下不动脑不动手脚的人怎么能取天下?我相信他其实没有史书写的那么懒散,而恰恰相反他愿意动脑,才能善于纳谏,善于分辨,善于将将。

  相逢不如偶遇。

  刘邦和张良实实在在是偶遇。刘邦在去投秦嘉的路上看到前面一队人马,为首的更是相貌不俗。张良也看刘邦人数不少,刘邦更是额宽鼻挺,颇为神气。

  互相打量一番,便搭起话来。

  在下是城父县的张良,要去投楚王景驹,您是哪位?

  在下是丰邑的刘季,早就听说你的大名,可不可以下马聊聊?

  看出来了吧,刘邦四十几年虽然游手好闲,可真不只是吃喝拉撒睡,他能结交张耳,更听说了张良,还能跟萧何,曹参打成一片。请问流氓能做到么?

  真是流氓,可能结交的就是斧头帮的李老大,庙街的十八少,村东头的小霸王等等之流。

  两人下马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便细谈。萍水相逢,就促膝长谈,到底谈了什么,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不妨猜猜。

  汉书,史记,都有‘遂属焉’的记载,资治通鉴上是:道遇沛公,遂属焉。

  关键是这个属字,很明显,就是归附,归顺的意思。别忘了张良是要投景驹的,而刘邦也是去投景驹的,一个要投景驹的韩国贵族后裔在途中遇到另外一个投景驹的落魄头领,前者竟然改变主意投了后者。

  他们能谈什么呢?能让张良改变主意。读书不多的刘邦当时对于未来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他有的就是先混口饭吃,偶尔做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梦,而熟读兵法的张良却素有贤名;胸中颇有韬略,对未来肯定有长远的打算,这样地两个人是不会谈些市井八卦,家常琐事的。

  一个人愿意跟随另外一个人,必定是后者对前者很肯定,很重视。如果你的老板对你毫不重视,你还会为他打一辈子工么?老板有自己的抱负,打工者同样有自己的抱负,那时候的张良,做良臣能臣辅佐明君就是他的抱负。

  这番谈话只有一个可能,张良说出了他心中的抱负,说出了做良臣的理想,说出了起义发展的方向,天下的形势等等之类很有见地的话,而刘邦大悦,认为他说的很对,认为自己就应该这么办,这让祖上五代辅佐韩国君王的张良来说,真是良禽遇到了明主,所以便毫不犹豫转投刘邦,尽管刘邦现在还很弱小。

  也就是刘邦与张良的这次谈话,以后刘邦对张良几乎是言听计从,而且张良有个感叹,“沛公殆天授也!”

  张良是刘邦的贵人。那张良是何方神圣呢?

  张良,字子房,祖居韩地,祖父开地,曾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张平,也曾扶佐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死后二十年,韩为秦所灭。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就散尽家财找人谋刺秦始皇,得到一个身长九尺的大力士,便为他打造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平武县博浪沙这个地方,张良与大力士埋伏正来东巡的秦始皇,没想到击中了秦始皇的副车,惹得始皇帝大怒,在全国严查刺客十天,没有追查到,秦始皇只好把博浪沙附近的村民全都杀了,以泄心头之恨。

  张良改名躲到了下邳,身为逃犯,却依然仗义,经常藏匿朝廷的重犯,也是当时的豪杰。而项羽的另一个叔叔项伯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