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护卫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旗护卫队-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 单卡录音机里播放出的国歌(2)
无论是国旗班的战士,还是过往的民众,大家都感到升旗仪式比原来正规了许多。
  董立敢也感到自己踢出的每一步都与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内心有一种从没有过的自豪感。
  接下来是国歌的伴奏问题。
  升旗仪式变了,国旗班战士自己的感觉好了,民众的感觉也好了。但董立敢还是觉得气势不够。思来想去,董立敢终于找到了原因:升旗的时候应该有国歌伴奏才是。
  他把这个想法向中队领导做了汇报,又得到了中队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此中队专门申请经费买了一部单卡录音机。只等着买来国歌录音带,等升旗时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董立敢跑了好多地方,却一直没有买到国歌录音带。
  一天,董立敢来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找到著名播音员林如说了自己要为国旗班升旗录制国歌的事情。林如对这个年轻的国旗卫士肃然起敬,赶忙找人帮忙把国歌录制了下来。
  拿着国歌磁带董立敢如获至宝,当天深夜就在中队领导的带领下提着单卡录音机来到天安门广场上演练。
  遗憾的是,一遍国歌演奏结束时,国旗才刚刚升了不到一半。
  这怎么能行?
  经过反复掐表计算,董立敢终于得出了一个准确的数字,国旗从旗杆底部升到顶部需要2分零7秒的时间。他再次来到广播电台,经过电台工作人员对国歌录音带进行重新编辑整理,董立敢终于拿到了一盘2分零7秒的国歌录音带。
  从此,每当清晨国旗从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雄浑激昂的国歌声就通过那台单卡录音机在广场上播放出来。
  接下来,董立敢考虑的就是升降旗的时间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国旗要与太阳同升降。是啊,象征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也应该与太阳同时升降,以前的那种靠大概估计的时间有点有失严谨。为了让五星红旗与太阳一同升降,董立敢带领全班战士把每天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时间细心地记录下来,找出规律。
  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国旗升降时间,董立敢又和战友多次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到北京天文台查阅北京地区一年四季的日出、日落时间,结合国旗班战士自己的观察,编出了详细的全年“国旗升降时刻表”。
  从此,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每天都是与太阳一同升降。
  升旗仪式的象征意义越来越被凸显出来,来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1983年8月1日,国旗班换装,改穿礼宾服,新装大檐帽更衬托出了国旗卫士的威武神勇。
  清晨一大早,广场上的旗杆基座周围就站满了来观看升旗仪式的人民群众。
  5时零9分,三名气宇轩昂的武警战士身着新式警服,以崭新的姿态从天安门城楼中走出。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一路向天安门走来。来到旗杆基座下,只听“啪”的一个立定,两个护旗手同时分别左右转,站立在国旗两旁。身着崭新警服的他们恰似两尊橄榄色的玉雕。
  5时13分,太阳升起的时刻,升旗手按动电钮,国旗在雨后的晨风中徐徐升起。
  人们没有嬉笑,更没有打闹,一切都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进行。
  人们被一种神圣的感觉打动了,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升旗仪式结束后,董立敢和战友们在国旗下举行了隆重的宣誓活动。
  后来,中央电视台把三人升旗仪式的画面作为《新闻联播》片头向全国播出。这种三人升旗方式一直沿用到1991年国旗护卫队正式成立。
  从此,国旗班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群体,以崭新的形象走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 《国旗法》与国旗护卫队(1)
随着国旗班知名度的越来越高,这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优秀群体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瞩目。
  时间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一天,上海的一个工程师来天安门看完升旗仪式后,当场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认为,以我们国家现有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应该把代表国家形象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搞得再隆重一些。他还认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修建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相比之下,原有的旗杆和基座也就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了,应该修建新的旗杆和基座。这位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工程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改进设想。
  其实,这位上海工程师的想法,也正是武警部队各级领导和国旗班战士的共同心愿。
  早在1987年,大家就提出改建广场旗杆和基座的建议。但由于天安门广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件事一直悬而未决。1988年,国旗班副班长孙会军又对升旗仪式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他建议三人升旗小组中擎旗手两侧的护旗手由腰间佩带手枪改为怀抱冲锋枪。1990年,已经升任副大队长的原国旗班第一任班长董立敢也提出了要改进国旗升降仪式的设想。
  真正促使这件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是一封信。这是一封由江苏省的一位叫李玉坤的人大代表写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信。李玉坤在这封信里阐述了国旗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详尽地描述了他对改进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一些设想,同时也对广场上旗杆及基座急需改建的客观情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李玉坤之所以对国旗的事情这么关注,其间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当年的各大报纸都曾经刊登过这则故事:
  1985年6月,李玉坤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时的老师,美籍华人罗斯?卡尔女士身患癌症。她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带着三个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子女回祖国观光。他们在古城江苏如皋住了一周。临回美国之前,罗斯?卡尔女士一心想找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子女做永久纪念。这位身居异国的炎黄子孙为子女选中的礼物是代表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五星红旗。
  但遗憾的是,罗斯?卡尔跑了10多家商店,却没有找到一个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后来在李玉坤的陪同下,他们终于在一家小商店里找到了三面小国旗。如愿以偿的罗斯?卡尔手捧国旗,热泪盈眶,吻了又吻,然后郑重地将红旗交给三个子女。她再三嘱咐三个子女:“这是妈妈送给你们的最珍贵礼物。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你们永远是炎黄子孙,这国旗就是中国的象征!”
  见此情景,李玉坤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
  后来,担任如皋市丝毯总厂总工艺师的他到美国考察。考察期间,他看到美国大街小巷、城市乡村,到处都插着美国的星条国旗。
  李玉坤在信中写道:“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是,那年国庆节,我带着孩子跑遍了整个如皋城,也没看到一面悬挂着的五星红旗,这实在是令我感到不安。”
  于是,李玉坤提笔疾书,就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及全国范围内悬挂国旗等问题写出一份议案。
  李玉坤的信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久,他就收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寄来的信函,信里还附着国务院有关部门向中央领导请示制定《国旗法》的报告。

6 《国旗法》与国旗护卫队(2)
回信充分肯定了李玉坤议案的重要性。
  信中写着:“据我们调查,世界各国对象征国家的国旗、国徽、国歌,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而我国至今还没有悬挂国旗的法律依据,因此制定这方面的法规刻不容缓。建议由国务院会同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草拟悬挂国旗的法律或办法。”
  1990年6月2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国旗法》正式颁布。同年10月1日开始实施。
  李玉坤的名字从此就与《国旗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国旗法》颁布之后,自然加快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改革的步伐。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武警北京总队的共同努力下,有关部门批准1991年2月23日开始改建国旗旗杆和基座。
  在国旗旗杆和基座的改建问题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时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天安门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杨登彦。整个改建过程中,杨登彦起到了有力的协调作用。
  社会各界人士也对改建国旗旗杆和基座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关注。首都钢铁厂踊跃请缨,主动包揽了旗杆及基座的修建任务。从原材料到施工,一切都是无偿的。一流的材质,一流的工艺。所有这些,体现出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国旗乃至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限敬仰和热爱。
  新落成的旗杆和基座庄重大方,设备齐全。旗杆高达30米。改建后的基座颇有讲究,共分为三层:第一层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两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第三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基座四周是用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着全国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就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旗杆和基座改建的同时,国旗班内部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变化。
  1991年3月13日,原来只有10余人的国旗班奉命改编为数十人的国旗护卫队。
  武警北京总队全体官兵全力以赴地在为这件大喜事忙碌着。总队首长指示,要从总队范围内数万名官兵中挑选出政治思想过硬、身体素质优良、军事业务精湛、个头在米以上的优秀士兵,补充到原来的国旗班,组建成近40人的国旗护卫队。
  新的升旗仪式中方队人数为36人。其中擎旗手1名,护旗手2名,带队警官1名,护卫队员32名。
  不久,国旗护卫队就投入到高强度、高标准的严格训练当中。
  原国旗班最后一任班长赵新风说:“加班加点、严格训练,虽然是又苦又累,可每当抬头看到升起的国旗,我浑身上下就充满了力量。我们期盼着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那一天。”
  无论是对国旗护卫队队员还是对武警北京总队的各级领导和有关业务部门来说,那都是一段忙碌而兴奋的日子。
  原武警北京总队作勤处参谋、现武警北京指挥学院勤务教研室教授汤光宁回忆说:“总队有关业务单位各负其责,相关人员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好属于自己的那一块任务。大家琢磨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新的升旗仪式尽快、尽好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汤光宁所在的作勤处,当时负责的是方队行进中各动作的起始地点和终止地点以及时间分配。他和时任作勤处副处长的胡广才天天跑现场,在多次实地考察和无数次听取一线官兵意见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一套最佳方案。
  具体分管方队动作要领的训练处有关人员就更是没日没夜地泡在东朝房门口的训练场上,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精雕细刻。
  1991年4月,一份凝聚着武警北京总队各级官兵共同智慧的题为《关于改进天安门国旗升降仪式》的报告呈送到北京市政府。经市政府批准后又转而飞速呈送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案头。*总理在百忙中,审阅了这份既饱含着武警北京总队官兵心血又满载着全国人民殷切热望的报告,批准当年5月1日开始启用新的升旗仪式。
  消息传开,整个武警北京总队欢欣鼓舞。
  1991年4月的最后一天,与祖国相伴了近42年的老国旗旗杆光荣“退役”,时任国旗班班长的赵新风与两位战友一起为它完成了最后一次降旗。
  退役的老旗杆和基座被放进了中国革命博物馆,成为一段与国旗有关的永远记忆。
  五一国际劳动节这天,天安门广场启用新的国旗旗杆,赵新风又亲手按下电钮为它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同年十一国庆节,中央电视台首次将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通过卫星向全国及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现场直播。国旗护卫队队员护卫着五星红旗走出天安门城楼的画面,再次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片头。
  新的升旗仪式分为节日和平日两套升旗方案,节日升旗俗称大升旗。每逢重大节日以及每个月的1日、11日、21日为大升旗,升旗时配有60名军乐队队员奏国歌。平日升旗为小升旗,播放国歌录音。2006年6月1日起改为重大节日及每月1日为大升旗,其余时间为小升旗。
  《国旗法》规定: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的国旗。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每天都要更换一面。
  1993年10月1日,经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武警总部批准,国旗护卫队官兵更换新式执勤服装。这次换装配发了武警校官大檐帽,帽檐上镶嵌着灰色金属橄榄枝花纹。新式上衣外沿领口镶嵌红色牙线。上衣与裤子的装饰线以及武装带分别加宽。统一着马靴、马裤。
  另外,这次换装的同时,还给国旗护卫队带队警官配发了指挥战刀。32名护卫队队员则统一改用特制的镀铬礼宾枪。
  国旗卫士以全新的形象再次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
  

1 青春无悔(1)
凡是到天安门广场看过升旗仪式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国旗护卫队队员真是太威武、太英俊、太富有男性魅力了。继而,脑子里又会产生出一个个的疑问:
  他们当初是靠着一种怎样的机缘,才能走进这支遐迩闻名的队伍,成为一名与国旗相伴的国旗卫士的呢?
  他们的威武和那种深入骨髓的男性魅力是一开始就具备的吗?
  队员们的亲口讲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青春的记忆之门。
  我们发现,这些在民众眼里几乎是“超人”一般的国旗卫士参军前也都是一些普通的社会青年。在他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再熟悉不过的邻家大男孩。除了个子比较高之外,他们有着这个时代的邻家大男孩所具备的一切特点。他们都刚走出中学校门不久,经历单纯,没吃过苦头。他们也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和掌中宝,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
  同时,这些小男子汉又都满怀理想,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憧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把绿色军营当做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第一个起点,渴望着到这座大熔炉里磨炼锻造一番。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在他们自己也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们离国旗护卫队越来越近了,以至于当他们真的成为国旗护卫队队员之后,连他们自己也怀疑这一切究竟是不是真的。
  每个国旗护卫队队员在正式进驻东朝房之前,都经历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是一个个的偶然促成了最后的必然,最终使他们成为光荣的国旗护卫队队员。
  他们在18岁的人生十字路口选择了军营,他们又在跨进军营的同时迈进了光荣的国旗护卫队的行列里。
  青春无悔,无悔的青春!一切源自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
  经历了一个从社会青年到国旗护卫队队员的演变过程,他们最终成为一个个成熟干练的真正男子汉!
  1991年底,一年一度的征兵季节到了。为了给国旗护卫队补充新鲜血液,武警天安门警卫大队第一次开始在征兵时就着眼替国旗护卫队物色合适的兵员。
  这次带队出马的是副大队长杜新华,目的地是山东文登。
  说起杜新华,他可是国旗护卫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