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护卫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旗护卫队-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带队出马的是副大队长杜新华,目的地是山东文登。
  说起杜新华,他可是国旗护卫队的老人了。还在国旗班时代,这个来自河南的中原汉子就是直接领导国旗班的排长。到国旗护卫队成立之前,他已经在国旗班所在的中队当了四年的中队长。国旗护卫队成立之后,他又是第一任中队长。眼下,刚刚担任副大队长的他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分管国旗护卫队的日常训练工作。
  这次征兵,责任重大,杜新华铆足了劲要把最好的兵带到警卫大队来。
  毕建帅是杜新华头一眼就看上的兵。小伙子身高米,既憨厚朴实又不乏灵活,还打得一手好篮球,身体协调性是没的说,是块进国旗护卫队的好材料。
  就在杜新华相中毕建帅的同时,18岁的毕建帅也暗暗地相中了杜新华,准确地说他是相中了杜新华的这支部队。
  杜新华一行身上透出的特有军人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他。透过他们的一言一行,毕建帅感到这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
  他被这支部队深深地吸引了。
  去文登带兵的杜新华一行一共是八个人。与其他兵种的接兵干部不同,这八个人个个都给毕建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身高都在米以上,身穿礼宾大衣,手戴雪白手套,走起路来气宇轩昂,军人气质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那么令人瞩目。 。。

1 青春无悔(2)
那时,毕建帅只知道这支部队是北京的武警部队,并不知道进了这支部队将来就有可能进国旗护卫队。
  但即便这样,他也已经在心里打定了主意,当兵就要当这样的兵。
  那些天,只要一去征兵现场,他的眼神就没有离开过杜新华他们八个人。
  过了一关又一关,毕建帅的身体一切合格。
  一天,杜新华把他精心挑选的一些兵带到了招待所的宿舍里。这其中就有毕建帅。
  一进门,毕建帅就惊呆了。带兵干部的被子都叠成一个个整整齐齐的“豆腐块”,桌子上的茶杯也都整齐地排着队。屋子里更是干净得一尘不染。
  联想到刚才路过其他兵种接兵干部房间门口时看到的情形,毕建帅更是坚定了要去这支部队当兵的想法。
  毕建帅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曾经在三军仪仗队当过5年兵的父亲一听就明白了,儿子去的武警北京总队正是自己的老部队。这位离开部队的老兵知道这个消息后心情十分复杂。儿子能够延续他年轻时的事业,他感到十分惊喜;但同时他也深深地知道这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进了这支部队,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要吃一番苦头,经历一番历练。他担心娇生惯养的儿子会吃不消,扛不住。
  毕建帅的父亲犹豫了。考虑再三,他建议儿子放弃自己的想法,选择去别的普通部队当兵。
  毕建帅死活不同意,坚决要跟着杜新华走。
  家访的时间到了,杜新华来到了毕建帅的家里。毕建帅的父亲一看到军容严整的杜新华,马上就联想到了自己当兵时的情景,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尽管这样,毕建帅的父亲还是对杜新华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听了毕建帅父亲的一番话,杜新华说:“如果将来小毕能进国旗护卫队,那不光是他一个人的光荣,也是你们全家人的光荣,更是咱们胶东人的光荣。至于训练上要吃些苦头,您完全不用太过担心,现在我们有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一切都建立在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从国旗护卫队里走出来的小伙子,将来无论去做什么都是好样的!”
  毕建帅的父亲有些被说动了。正在这时,一边的毕建帅又一次表白了自己的决心。最了解儿子的毕建帅的母亲这时也站出来劝自己的丈夫,她说:“将来的路靠他自己走,既然儿子想去,就让他去吧,免得将来落埋怨。”
  就这样,毕建帅成了那年杜新华在文登带的80个兵里的一分子。
  然而,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到了新兵训练基地之后,毕建帅又面临着一次新的选择。
  刚开训没几天。一天,和新战友们刚结束一上午训练的毕建帅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走上前来叫住了他。来人自称是武警总部体工大队的,他说他在训练场上观察一上午了,觉得毕建帅应该是块练散打的好材料,问他愿不愿意跟着他去体工大队当运动员。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毕建帅有点蒙了。
  正在他不知如何表态的时候,那人提出让毕建帅做几个简单的动作考一考他。毕建帅按照那人的吩咐做了,先是跳起来摸到了一根很高的树枝,又趴在地上一连做了几十个俯卧撑。正在那人又让毕建帅跳高的时候,杜新华从远处走了过来。
  杜新华以找新兵谈话为由把毕建帅叫到了一边。
  见离那人远了,杜新华压低了声音对毕建帅说:“你说,你是想留下来做一名国旗护卫队队员,还是想去做一个运动员?”
  毕建帅说自己当然想留下来。
  杜新华又说:“想留下来就不要那么卖力地给他做动作。他要是再让你做,你就乱做一通,不要让他挑上你。”
  毕建帅乐了,还是副大队长有办法。
  就这样,留下来的毕建帅经过一关又一关,终于走进了东朝房的国旗护卫队,成了升旗方队的一员。
  后来,他曾经在国旗哨上留下过一张被亿万国人熟悉的照片。风雪中的他一身挂满雪花,但他依然巍然不动地站在自己的哨位上。
  再后来,毕建帅因在国旗哨站哨时果断勇敢地处理了一起突发事件荣立二等功一次。
  现如今,已经成为武警天安门支队另外一个大队的副大队长的毕建帅依然对国旗护卫队充满了感情。
  他说:“是国旗护卫队成就了我的人生理想,使我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2 “国旗之子”的选择
改写“国旗之子”陶维革人生命运的那件大事发生在1984年10月1日。
  那天,17岁的陶维革和同学们一起在电视机旁观看天安门广场上的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型阅兵式。
  那是继1959年国庆阅兵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向世界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
  随着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三军仪仗队、海陆空部队、武警部队以及军事院校等8个步兵方队和装甲车、导弹、坦克等4个机械化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城楼前。由94架轰炸机、强击机和歼击机组成的飞行编队依次飞过天安门上空,场面十分壮观。
  这次阅兵,动用总兵力万人,所展示的武器都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带动国防建设大发展的空前盛世。
  眼前庞大壮观的阅兵场面,把电视机前的陶维革看呆了。他大睁着一双渴望的眼睛,想象着大山外面的那个神奇世界。
  陶维革的祖籍是湖北黄冈,号称大别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这里曾经造就了许多老红军和老将军。无数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前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着。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每年都要向部队输送一大批优秀儿女。
  陶维革上面有三个哥哥,他们都在外地上大学。观看阅兵式之前,陶维革的理想也是上大学,准备将来用知识去报效祖国。
  但看完雄伟壮观的阅兵式之后,陶维革的主意就发生了变化。当兵参军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当年10月,征兵工作开始了,陶维革毅然去报了名。
  报名参军的事情陶维革是瞒着母亲的。母亲希望陶维革能够考大学,他怕母亲会不同意他去参军,所以就来个先斩后奏。
  那一年部队在黄冈招收的兵种有陆军、海军和空军,也有北京的武装警察部队。
  一想到雄伟的天安门和威武盛大的阅兵式,陶维革毅然选择了后者。
  人武部的领导见陶维革年龄偏小,就对他说:“当兵可是要吃苦头的,你能行吗?”
  陶维革一听急了,还以为是这位领导看不上自己,就说:“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是在泥巴里长大的,吃什么苦我都不怕!”
  见陶维革着急的样子,人武部的那位领导满意地笑了。
  几天之后,陶维革如愿拿到了武警北京总队的入伍通知书。
  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都大吃一惊。他们先是惊讶和不解,接着又是阻拦和劝说。在陶维革的父母眼里,这个小儿子还是个小孩子,他们担心他不能适应部队的艰苦生活。
  但陶维革却是铁了心。
  最后,见劝说无效,陶维革的母亲只好说:“那就随你吧,到了部队上不要因为想家哭鼻子。”
  陶维革笑了,说:“我才不会哭鼻子呢,我已经长大了。”
  看见最小的儿子也懂事了,成了一个有主见的男子汉,陶维革的父母心里都十分高兴。
  就这样,1984年11月,陶维革终于如愿以偿参军来到了首都北京。
  坐了一昼夜的火车,陶维革和新战友们一起到达了首都北京。他们这一批黄冈来的新兵,被补充到武警北京总队驻首都工人体育场新训二大队。
  很快,一个消息就在新兵中传开了。说是新兵训练结束后有可能会被分到天安门广场上去执勤。
  知道这个消息后,陶维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天安门广场不光是盛大阅兵式举行的地方,还是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记得早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的小学老师刘萍就给他讲过五星红旗的来历和天安门的壮观。刘老师还把这些知识编成儿歌教同学们传唱。所以,陶维革从小就知道五星红旗是国旗,知道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为了能够去天安门广场上执勤,陶维革训练的劲头更足了。
  他说:“能够到天安门广场上站岗执勤是无上光荣的,既然我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就要刻苦训练,实现自己这一愿望。”
  三个月后,新兵连训练结束,天安门警卫中队副指导员杜东学来到新训二大队挑选去天安门广场执勤的战士。
  其实,早在平时的部队会操和训练检查时,陶维革就给杜指导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来,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陶维革带走。
  奇怪的是,杜指导员围着新兵队伍转了好几圈,也没有发现陶维革的影子。
  那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大个子新兵到底去了哪里呢?
  原来,新训二大队知道陶维革军事素质好,人又勤奋刻苦,于是也想把他留下来。听说杜东学要来挑兵,近水楼台的他们就想把陶维革藏起来,故意安排陶维革到工人体育场的看台顶层去“训练”。
  在看台顶层的陶维革当然明白双方的用意。一心要去天安门广场执勤的他故意来到看台边上往下看。
  杜指导员终于发现了看台上的秘密,匆匆跑上看台。
  当他一眼看到陶维革时,马上就说:“我要找的兵找到了。”
  陶维革就这样来到了当时的天安门警卫中队。后来又几经筛选,终于成为一名国旗卫士。
  知道这个消息的当天晚上,陶维革给父母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向父母报告了这个喜讯。
  写信封的时候,他在地址一栏的“警卫中队”后边特意加上了“国旗班”三个字。
  看着这三个字,陶维革感到一种无上的光荣涌上心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3 被班长藏起来的国旗护卫队队员(1)
侯常伟和毕建帅是一批的兵,也是当时任副大队长的杜新华1991年底从山东文登带来的兵。
  与毕建帅的一开始就“明白”相比,侯常伟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支看上去很不一般的部队里有个国旗护卫队,也没有把自己的人生命运和威名远扬的国旗护卫队联系在一起。
  侯常伟是进了新训基地之后才渐渐知道国旗护卫队这码事的。
  武警北京总队的新训基地坐落在北京远郊的一个小镇子上。每年新兵带回来之后,整个总队的上万名新兵都要在这里进行新兵集训。
  将来补充进国旗护卫队的几十名新兵就出自这上万名新兵之中。
  挑选任务并不是一次完成的。每一个训练阶段结束之后,都会看到副大队长杜新华在队伍四周走来走去的。看上谁,就会把谁叫出来,集中到一边的一个小队伍里。
  毋庸置疑,被挑选出来的人都是将来进国旗护卫队的种子选手。但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千万不要认为,一旦被挑选出来就一定能进驻东朝房,成为国旗护卫队的一员。因为整个新训过程是一个挑选的过程,也是一个淘汰的过程。直到离开新训基地的最后一刻,被选中的人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是否能被留下来,一切都取决于队列动作和个人综合素质。
  在通往国旗护卫队的道路上,侯常伟经历了一段颇为有趣的故事。这一切说起来都与一个姓迟的班长有关。
  迟班长是侯常伟新训时的班长。来新训基地带新兵之前,迟班长是故宫中队的班长。临来的时候,迟班长的排长曾经反复交代过他,让他多个心眼,把中意的新兵多带回来几个,到时候放在故宫里执勤给故宫中队长长脸。
  迟班长牢记着排长的话来到了新训基地。他像杜新华当初一眼就选中了毕建帅一样,也是一眼就选中了班里的侯常伟。18岁的侯常伟身高米,刚训练了没几天,队列动作就做得有模有样了。
  迟班长认定了侯常伟是个好苗子。
  训练的时候,他一边看着身姿挺拔的侯常伟,一边想象着将来侯常伟在故宫里执勤时的威武情形。
  迟班长美滋滋地想,把这样的兵带回去排长一定会高兴的。不光是排长高兴,这么大的个儿往那儿一站,也会给故宫中队添彩。故宫是什么地方?每天都要接待成千上万名中外游客,再往大里说一些,那也是壮我军威、扬我国魂啊!
  迟班长越想心里越美,越想越是下决心要把侯常伟带到故宫中队去。
  当班长的时间久了,总是能对领导的意图猜出个一二来。每当杜新华要替国旗护卫队挑兵的时候,事先听到风声的迟班长就会想办法以各种理由把侯常伟藏起来。
  第一次挑兵的时候,迟班长让侯常伟待在宿舍里给大家整内务。
  第二次挑兵的时候,迟班长又让侯常伟待在宿舍里给大家洗衣服。
  到了第三次挑兵,迟班长干脆就让侯常伟在宿舍里背诵故宫执勤规定。
  新兵训练安排得非常紧凑,不参加训练是要落下训练科目的。千万不要以为迟班长是个不负责任的班长,为了不影响侯常伟的训练成绩,迟班长总是利用休息时间把侯常伟叫到仓库里偷偷地给他补课。直到侯常伟把落下的动作做得十分到位才肯罢休。
  眼看着国旗护卫队挑选的几十个新兵就要凑齐了,新训工作已经接近尾声,迟班长心里一天比一天美,也一天比一天踏实。
  谁知,意外到底还是发生了。 。 想看书来

3 被班长藏起来的国旗护卫队队员(2)
分兵的前一天,新兵们最后一次集中在操场上训练。所有新兵都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把三个月来所学到的本领尽可能地展示出来给大家看。
  迟班长突然发现情况不妙,副大队长杜新华站在操场旁边用鹰一样的目光扫视着操场上的新兵们。
  突然,副大队长的目光停留在了侯常伟的身上。
  看到侯常伟的第一眼,杜新华像是被电了一下。奇怪?这个兵怎么以前没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