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光裕传奇……国美商战实录》一书记载:从1987年到1993年,经过六年多时间的艰苦创业和不断积累,黄光裕和他大哥黄俊钦为国美日后的飞速发展,打下了一个十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实力之后,又兵分两路,向房地开发业渗透了进去,他们投资了一家全资的房地产公司……新恒基地产。
两人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是新恒基大厦。据说新恒基这个名字的来由也很有意思:当初黄光裕刚到北京时,曾在北京火车站对面的一个小旅店里住过一夜,后来,那个地方建起了一片高档的写字楼,名字叫“恒基大厦”。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在那个晚上,来北京打拼天下的潮汕少年黄光裕,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心路历程?但从他把自己盖的第一个大厦命名为“新恒基”,我们可以揣测,那是一个很“平常”的夜晚……很多像黄光裕一样的穷小子,都有过这样不安现状、立志改变的不眠之夜。但不寻常的是,黄光裕把自己当年心中的宏图具象化了,让它最终矗立在京城的一隅。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性格和志趣各异,兄弟俩分道扬镳(2)
黄俊钦属于那种干一行钻一行的“技术迷”。在盖鹏润大厦时,黄俊钦已经对建筑设计研究得十分透彻,并亲自上马操刀,通过自己的设计,节省了很多空间,大大提高了利用率。一座房子,哪个地方能节约多少成本,他只要一看图纸就会一清二楚。
1992年,从海南刮起的房地产热浪席卷全国,让黄俊钦更是沉醉其间。据国美旧臣李俊涛介绍,约在1992年的时候,大哥黄俊钦开始对电器行业产生了疲倦之心,却对房地产、资本运营、IT等行业兴趣渐浓,于是黄氏兄弟正式分家。当时,黄俊钦名下还分到了几家电器店,黄俊钦把这几家电器店改名为“恒基电器”。
大约在1996年前后,黄俊钦把精力更多地投向了房地产业,对恒基电器无暇多顾,导致恒基电器的经营日渐衰落。黄俊钦干脆彻底了断,把仅存的两家门店转给了弟弟黄光裕。黄光裕后来说:“黄俊钦的想法很不错,他现在做IT、房地产、资本运营三块。我们纯粹是两家公司了,没有什么捆在一起的东西。我们各自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和经营方法,都已经截然不同,应该说是两个趋势。”
一种说法是,为了家族企业的多元化。对于兄弟分家,李俊涛给出的解释是:“树大要分杈,这样树才长得更茂盛一点,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兄弟俩还都做一块儿的话,那就不好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嘛。1993年以后,兄弟俩一个侧重于电器,一个侧重于房地产,呈现一个多元化的趋势。”大妹黄秀虹也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房地产正蓬勃兴起,如果两个人都用主要精力做电器,对家族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来说,会显得太过于单一。她说:“一个人做一个产业,这也是两个哥哥的高明之处吧。”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山难容二虎。在1993年以前,国美电器由兄弟俩合作经营,黄俊钦主要负责全面的管理,黄光裕则侧重市场业务方面。黄光裕开拓市场的“利器”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和一辆不起眼的三轮车。他常常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调查市场行情,有时还推着三轮车将货物扛回来。但具有野心的黄光裕,不可能永远“甘居人后”,他更加向往那种一言九鼎的感觉。
不过,对兄弟俩存在矛盾之说,黄光裕却进行了否认:“我们哥俩之间又不会争什么,从不为钱、为权去争,而且当时两人也都不想出名。”但黄光裕也坦言道:“企业不容有两个领导,因为总会有一些漏洞会让人钻了空子。”
不管缘于哪一种原因,兄弟俩最后分了家,而且分得很干脆、很彻底……黄光裕分到的是国美的牌子,以及一部夏利车和几十万元的现金,其他的全归黄俊钦。从当时的情况看,黄光裕确实有点“吃亏”,因为国美在1993年的资产规模至少有几百万,不仅从1991年开始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分给了黄俊钦,而且当时已有的五、六家电器门店并没有分给继续做电器的黄光裕,而是分到了对电器行业已经没有太大兴趣的黄俊钦名下。
黄光裕后来回忆道:“我哥哥的确分得比我多,多出也不止一星半点。”当时,国美这个品牌根本谈不上什么无形资产,黄光裕分到这块牌子,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长远战略眼光,更多的可能只是一种无奈。国美之所以今天名扬天下,更多的是因为日后黄光裕和张志铭等人付出的汗水与智慧。
黄氏兄弟今日的关系冷淡,恐怕避免不了当年点点滴滴矛盾的累积。《财经》杂志报道:“其间,时时可遇早期民营资本介入房地产开发时面临的诸多障碍,并经历着严重的资金缺血。一位曾就职国美电器高层的知情人告诉《财经》,兄弟二人在鹏润大厦建设时期发生激烈争执、一度反目。鹏润大厦系黄俊钦所建,黄光裕购买其中部分,但迟迟未向哥哥支付楼款。他当时实在没钱,非常艰难,而黄俊钦也很缺钱。”
两人关系紧张时,甚至叫来保安互相对峙。黄光裕在2005年接受笔者采访时,对此解释道:“当时鹏润大厦一人一半,底下人为了一些小事吵起来,是保安们不懂事,怎么会扣到我们的头上来!我们之间矛盾是有的,那是很正常的事情,该争的时候就争嘛,但不存在伤害感情的问题,毕竟我们是两个不同的企业。”
有人把这话理解为黄光裕故作姿态之语。其实不然。事实证明,兄弟俩在分家后,还时常进行合作。黄光裕进军房地产业,就一直得到大哥黄俊钦的指点。兄弟俩还一起开发过房地产项目,并互相拆借过资金。
正如并排矗立在北京朝阳区霄云路路口的新恒基大厦和鹏润大厦一样,兄弟俩不管曾经有多生分,但两人的根是在一起的,血缘关系让他们挪不开脚步。
树大分杈,可以避免同根相煎的悲剧
在南北朝吴均所着的《续齐谐记》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汉代的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要分家。堂屋前有一棵枝叶繁茂的紫荆树,兄弟三人决定将它锯成三截。第二天,他们发现紫荆树竟然枯死了,像被火烧过一样。田真对弟弟们说:“紫荆树听说因为分家要被锯为三截,竟然枯死了。真是人不如木啊!”兄弟三人深受震惊,决定不分家了。不久后,紫荆树竟又奇迹般地复活了。
“兄弟连心,其利断金”在商界不乏其例。如康师傅的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和魏应行兄弟,盛大的陈天桥、陈大年兄弟,安踏的丁志忠、丁世家兄弟,浪莎袜业的翁关荣、翁荣金、翁荣弟兄弟……
但我们同时看到,兄弟分家从某种角度来看并一定是坏事,因为志不同、道不合却非要捆绑在一起互相煎熬,那么产生的内耗反而会大大影响家族企业的发展。新鸿基接班人郭炳湘曾在多年前遭遇绑架,后其妻出面与绑匪“谈判”,支付7亿港元赎金才使郭炳湘获释。从此以后,郭炳湘性情大变,有关他患“狂躁抑郁症”的传闻四处流传。郭炳江和郭炳联正是利用了大哥的这个软肋对其进行精确打击,老三郭炳联邀请的美国医生曾确诊其兄患有精神科疾病,不再适宜担任董事会主席职务。而郭炳湘自然极其愤怒,指责两个弟弟使用了“相当恶劣的手段”。家族纷争的不断升级,已经开始影响到新鸿基业务的发展。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圣人的担忧穿越了2500年的时空,如一个难以消解的魔咒般降临到了国美这样的家族企业身上。纵观中国的家族企业,会不幸地发现,兄弟阋墙其实是一种常态……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刘永行、刘永美、刘永言兄弟,远大集团的张跃、张剑兄弟,苏宁集团的张桂平、张近东兄弟……兄弟分家的名单冗长得让人无比感伤和惋惜。
是何种剧烈的撕裂,竟然促使手足之情最终兵戎相见、破碎一地?
最常见的莫过于理念和个性的不合。远大集团张跃、张剑两兄弟的分家,源自于对以后事业截然不同的定位……大哥张跃紧紧抓住直燃机空调这个行当,声称要做一辈子、决不改行;但弟弟张剑则极力主张远大多元化,认为直燃机空调未来市场潜在很大危机,于是把精力转移到了远铃整体浴室这个比较超前的项目上。
兄弟阋墙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位兄弟之间能力和势力的差距,居功自傲的一方自然不满足于利益均沾。米塔尔家族也是印度最富有的家族之一。老大拉克什米·米塔尔,25岁时便远赴印度尼西亚拓展家族事业,随后又开动并购战车陆续在全球收购了一系列的钢铁公司,用了30年时间把一家印度钢铁小作坊变成了总部在伦敦、注册地在荷兰,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及荷兰阿姆斯特丹泛欧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全球第一大钢铁公司。有超强能力和野心的拉克什米·米塔尔为了和两位弟弟撇清,把在印度的家族产业留给了他们,自己成为雄霸全球的钢铁大王。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民营企业走向成熟的开始。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事后如此评价当初四兄弟的分家之举:“几个兄弟都很能干;有问题有不同意见时就会议而不决,效率太低。我们适当调整后,每一部分多以一个人为主,其他人可以参与也可以不参与,这样效率更高、动力更强,避免了之后出现不和谐。”四兄弟分家后各奔前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苏宁环球集团董事局主席张桂平说起1999年与弟弟张近东之间的分道扬镳颇有感触:“原来是一股道上跑着两辆车,现在是两股道上各跑着一辆车,我想这个力量肯定比原来大。”
而黄俊钦、黄光裕兄弟俩当年及早分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创造了商业成功的神话……这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养育的两个儿子,竟然都成为中国大陆的巨富。
树大要分杈,这是自然规律。在家族企业中,不合则分,即可以避免同根相煎的悲剧,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连锁反应,让整个家族企业毁于一旦。
当然,也有人从基业长青的角度,对这种兄弟分家持更多否定的态度。基业长青几乎是每一个家族企业的美好梦想,但类似于国美黄俊钦、黄光裕这样的兄弟阋墙与分家,虽然有效地切割和阻止了家庭矛盾的继续恶化,防止家族企业滑入毁灭的深渊,但同时也成为基业长青的巨大绊脚石。
在2006年6月的美国《家族企业》杂志上,公布了一份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名单,其中有4家“千年企业”,比如日本从事建筑施工的企业……金刚组,创建于公元578年,至今传到了第40代,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
而华人的家庭企业,总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均分下越变越小,很少有几代人共同努力累积成富可敌国的家财。企业的分家,实际上迫使企业财富的累积在时间和空间上面临夭折的命运,这成为我们产生“百年企业” 和“千年企业”最大的文化桎梏。
三段爱情和几员大将,在黄光裕本命年一起涌现(1)
“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可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这首由杨钰莹唱红的流行曲,是电视剧《外来妹》的主题曲。《外来妹》于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轰动了全国。自此,“外来妹”成为一个和广东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词汇。
就在1991年,黄光裕18岁的大妹妹黄秀虹也成为了一名外来妹。但她这位外来妹显得与众不同……众多外来妹都是纷纷南下去广东打工,而她却逆流而上从广东汕头老家北上来到了北京;众多外来妹出去打工都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但她在北京城内却有大哥黄俊钦和二哥黄光裕,而且两人已经成为拥有数家电器零售店的小老板。
黄秀虹学的是会计,于是在国美从一般的财务人员做起,1995年至1996年升任国美电器西四分店店长。黄秀虹说:“不会因为我是老板的妹妹,就一定要有个好的职位,我很高兴我可以从底层做起。”因为有了这个平台,黄秀虹的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从刚开始面对财务报表时的手足无措,到后来逐渐学会妥善处理每天不断涌现的各种问题。
2004年,黄秀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透露了她当时的巨大压力: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她经常彻夜难眠,好多个夜晚,她虽然已经回到家里,闭着眼睛躺在了床上,但仍然觉得自己仿佛还在办公室内,大脑中所有的细胞仍在高速运转,想着那些千头万绪的公事,有时一个问题一想就是好几个夜晚。黄秀虹说:“别人做不好还情有可原,但我做不好就不行,我必须要做到比别人更好,谁叫我是黄光裕的妹妹!”
在刚到北京那段忐忑不安的日子里,一个男孩走入了她的生活。当时国美电器还在创业初期,企业的规模不是很大,所以公司一些重要的职位都是回到广东老家去招人。这个男孩在一次招聘中进入了国美。他虽然刚高中毕业,但由于聪明能干,很快就得到了赏识,成为财务方面的负责人,早几年公司使用的财务系统软件都是由他主要负责做起来的。
黄秀虹对笔者坦言,自己一直是一个十分传统的人,所以她很平静地渡过了没有初恋的学生生涯。在她的观念中恋爱与结婚基本是划上等号的,所以读高中时当看到同学们有谈恋爱的,觉得他们都在浪费时间与精力,认为这种早恋都是会无果而终。
由于工作关系,两人有很多机会在一起,慢慢地就产生了好感。两人的感情经历没有太多悬念,在相识一、二年后的1994年,21岁的黄秀虹嫁给了 25岁的他。婚后两人很快有了一个小女儿,这个小家庭渡过了一段非常甜蜜的时光。也许在黄秀虹的脑海里,和一个可靠的人在一起,然后结婚、生子,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是一生中最大的乐事。但后来却事与愿违,这是后话。
几乎在同时,国美另外还有一段爱情在萌芽。1993年,黄光裕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漂亮的北京姑娘杜鹃。杜鹃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当时任中国银行信贷员。据知情人介绍,那个时候的信贷员对于业务能力要求很高,这样的人才总量是很少的,所以杜鹃称得上智慧与美貌并重。
那一年,黄光裕刚和大哥黄俊钦分家,正处在事业的关键转折点上。既漂亮能干、又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工作单位的杜娟,无疑让年轻的黄光裕为之心动;而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黄光裕,却有着聪明的头脑和奋勇的进取心,这也让杜娟不得不为之侧目。
三段爱情和几员大将,在黄光裕本命年一起涌现(2)
当时的黄光裕分家时得到一辆夏利车,这辆车自然成为他当年承载爱情幻想与事业理想的最佳工具。据知情人透露,黄光裕虽然会开车,但一直没有驾照,自从爱心被杜娟俘虏后,他更没办法集中精神开车,有一次甚至差一点被交警逮住。于是,找一份驾车技术好、熟悉北京路况、人老实听话而且年轻身体好(偶尔可以做做搬运工)的司机,成为黄光裕的当务之急。
有一个人完全符合黄光裕这些“苛刻”的条件,那就是一个叫张志铭的年轻人。看看他的简历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个私人司机的最佳人选:中专学历,籍贯北京,1970年2月出生,1984年至1986在北京市塑料工业学校学习,1986年至1991年在北京苹果园木器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