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合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书五经合集-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 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 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 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不是有 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意义呢?
  ………………………………………………
  操则存,舍则亡
  【原文】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②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③,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④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5)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 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 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 日夜之所息,平旦(6)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7) 之所为,有梏亡之矣(8)。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 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 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9)惟心之谓与?”
  【注释】
  ①牛山:齐国首都临淄郊外的山。②郊:此处作动词用,在……郊. 大国:即大都市,指临淄。③息:生长。④萌蘖(nie):新枝嫩芽。 (5)濯濯(Zhuo):没有草木,光秃秃的样子。(6)平旦:黎明,天刚亮 时.(7)旦昼:第一天。(8)有:同“又”。梏(gu):拘禁,束缚。梏 亡指因受束缚而消亡。(9)乡:乡里,“居”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市 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 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 清枝嫩芽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 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 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 如此,难道没仁义之心吗?他们的放任良。心失去,也像用斧头砍 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们日日夜夜的生 息,在天刚亮时的清明之气,这些在他心里所产生出未的好恶与 一般人相近的也有那么一点点,可到了第二天,他们的所作所为, 又把它们窒息而消亡了。反复窒息的结果,便使他们夜晚的息养 之气不足以存在了,夜晚的息养之气不足以存在,也就和禽兽差 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还以为他们 从来就没有过天生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 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 西不消亡。孔子说过:‘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 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读解】
  还是说性本善,只不过侧重于后天的滋养保持一方面罢了。
  人性虽然本来善良,但如果不加以滋养,而是放任良心失去, 那就会像用斧头天天去砍伐树木一样,即便是再茂盛的森林也会 被砍成光秃秃的。而一旦良心失去,心灵失去把持,还会以为原 本就不存在。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心灵的故乡在哪里呢?
  现代人惶惑不安,不就正在到处寻找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 乡吗?
  问圣人,圣人也只是回答“操则存,舍则亡”,至于它什么时 候出入,故乡在哪里,圣人也“莫知其乡。”
  实际上,按照孟子翻来覆去的阐述,精神的家园或故乡根本 就无它处可寻,而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在我们自己的本性之 中。
  所以,关键是自我把持,自我滋养,加以发扬光大,而不要 到身外去寻求。
  一句话——
  “还是回家种自己的园地要紧!” 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如是说。
  ………………………………………………
  一暴十寒与专心致志
  【原文】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 暴②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 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奔③之为数④,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 不得也。奔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奔秋诲二人奔,其一人专心 致志,惟奔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⑤将至,思援 弓缴(6)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 然也。”
  【注释】
  ①或:同“惑”。②暴(pu):同“曝”,晒。③奔:围棋。 (4)数:技术,技巧。⑤鸿鹄(hu):天鹅。(6)缴(zhuo):系在箭上的 绳,代指箭。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 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 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 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 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奔秋是全国闻名的下 棋能手,叫奔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 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 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 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 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读解】
  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 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
  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 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 少人呢?
  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 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 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 题外话了。
  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 在今天,已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道理。古令通则,放之四海而皆 准。
  不过,孟子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理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①也。如使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 豆②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③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④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⑤我与?乡(6)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①辟:同“避”。②豆:古代盛羹汤的器具。③呼尔:轻勇地呼 喝。④蹴(Cu)尔:以脚践踏。⑤得:通“德”,这里指以我为德, 即感激的意思。⑤乡:同“向”,向来,一向,从前。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能 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 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 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 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 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 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于不出来呢?如 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 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 时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 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 人厌恶的东西。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 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 去,不吃就要饿死。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 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人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 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 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 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 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我 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 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读解】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
  大而言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权势又想不做官的潇洒自 由。
  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想工作又想休闲。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
  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 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 了。
  生于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已没有生与义,生命与爱情 与自由的不可得兼了,这是幸事。不过,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洪 流,义与利的二难选择却恒常悬在我们的面前了——
  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么而取 什么呢?
  至于孟子所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则是所谓“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这有《礼记·檀弓 下》的一个故事可以佐证:
  齐国遭到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一个人饥 饿不堪地走过来了,黔敖连忙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冲那人喊道: ‘嗟!来食!”那人瞪着眼睛对黔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 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坚决不吃,直 到饿死。
  其穷棒子精神如此! 因为——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 登》)
  这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
  ………………………………………………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1)其 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 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注释】
  ①放:放任,失去。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 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 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 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读解】
  现代人寻找失去的灵魂。
  这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哲学所津津乐道的时髦主题之一。
  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已呼声在前,要求我们寻找自己失去的灵魂(本心)……仁爱之心、正义之道了。时过境迁,孟子的呼唤与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哲学的现代追求还 有没有相通之处?他的呼声还能不能响越百代,发聋振聩于当代 国人呢?
  ………………………………………………
  忧指忘心,舍本逐末
  【原文】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①,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 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 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2)也。”
  【注释】
  ①信:同“伸”。②不知类:不知轻重,舍本逐末。
  【译文】  
  孟子说:“现在有人,他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 疼痛,也不妨碍做事情,但只要有人能使它伸直,就是到秦国、楚 国去,也不会嫌远,为的是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 知道厌恶;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叫做不知轻重,舍本 逐末。”
  【读解】
  儒者的确是心灵美的呼唤者、卫道者。我们在孟子这里就可 以看到,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着这个主题。
  忧指忘心,当然是不知轻重,舍本逐末。究其原因,则有如 下两个方面:
  第一,指不若人,一目了然,无所藏匿(戴手套终不是办 法);心不若人,抽象无形,可以伪装(虽然总有暴露的时候)。
  第二,指不若人,标准清清楚楚,无可辨驳;心不若人,难 以有所度量,甚至可以自欺欺人。
  所以,指不若人,羞愧难当,莫说秦楚之路,就是飞越太平 洋也在所不辞,只要能去其耻辱。心不若人,不以为耻,甚至反 以为荣,又有何秦楚之路可去呢?
  ………………………………………………
  饮食之人,养小失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 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 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 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 檟①,养其樲棘②,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后背,而不知 也,则为狼疾③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④为尺寸之肤哉?”
  【注释】
  ①檟:梧桐。檟(jia):即楸树,也是一种木质很好的树。②樲(er )酸枣。棘:荆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乱,糊涂。④适。通 啻”(Chi),仅仅,只。
  【译文】  
  孟子说:“人对于身体,哪一部分都爱护。都爱护,便都保养。 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爱护,便没有一尺一寸的肌肤不保养。考 察她护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方法吗?不过是看他注重的是身 体的哪一部分罢了。身体有重要的部分,有次要的部分;有小的 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不要 因为次要部分而损害重要的部分。护养小的部分的是小人,护养 大的部分的是大人。如果有一位园艺师,舍弃梧桐楸树,却去培 养酸枣荆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