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平台
格林斯潘风格(5)
让我们抛开政治,客观地看待当前的情形。一方面,正是由于牛市的结束,联邦预算严重恶化,甚至超出了最悲观的人的预期。我们确实能预见到,长达10年之久的预算赤字,终将给社会安全保险和医疗保险带来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复苏依然势头不明,已经没有时间让政府紧缩财政了。如果要做些什么的话,联邦政府应该立即给经济注入比现在更多的资金。
很明显,这个看似两难的问题的答案就是,马上放松管制,当经济完全复苏的时候再开始紧缩。举个例子,布什政府可以迅速援助一下那些穷困的州政府,以避免其草率地削减必要项目上的开支。同时,为了缓和对长期财政状况的担忧,布什政府可以暂停实施已经写入法律的减税政策,那时,人们只能想象财政盈余的美好景象了。
当政府实施了这些负责任的步骤之后,华盛顿就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
换个角度来看,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自1999年秋以来就一直没有什么重大变化,当时采取这样的政策,是为了抵挡史蒂夫·福布斯的挑战。之后,布什实施减税政策,并最终写入宪法的时候,《道指36 000点》这本书已经爬上了最畅销书排行榜。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政府的政策却丝毫没有改变。
我们的经济确实存在问题,但是绝非灾难性的。倒是那些有责任解决问题的人竟然如此顽固不化,这才让我胆战心惊。
“达不溜” 有人将“乔治W。布什”大名中的“W”挑出来,以其谐音称总统为“达不溜”。……译者注双底?
2002年8月2日
如果把美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拍成电影的话,其情节似乎是:一群下层社会的普通美国人……美国消费者,被一群横冲直撞的游牧部落者包围,游牧部落就是指经济衰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们竟然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但是,他们不可能永远守住。企业投资的复苏,好比援军,能够及时到来吗?
这种电影剧本总会进一步加剧紧张的气氛。被包围的阵地抵挡住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而援军却迟迟未到。现实中也是如此。当网络泡沫破灭的时候,消费者在消费……尽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消费者还是在消费。他们充分利用了低利息率,拿自己的房子作为抵押来贷款,贷来的钱又拿到商场里去购物。
可是,对于企业投资复苏的预期却始终没有变成事实。许多企业并不急于再一次进行疯狂的采购,而那些原本打算进行投资的企业也因为股票价格的下跌、债券波动幅度的扩大以及公司丑闻的披露而停止了原计划的投资。
援军能在最后时刻及时赶到吗?不一定。也许这部电影终究是《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
几个月前,大多数的企业经济学家都对“双底”这一说法嘲讽不已。“双底”就是指再次下滑的走势。然而,仍然有一些打破常规的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斯蒂芬 S。罗奇。就像我在文中多次提到的那样,“双底论”很有意义,而且现在看来似乎更加可信。
关键的问题在于,2001年的经济衰退并不是典型的战后衰退,它是美联储为了打击通货膨胀而提高利息所造成的,当美联储重新调低利率的时候,住房和消费支出就会出现反弹,从而导致衰退的结束。而现在的这次衰退,是一次战前衰退,是非理性的经济繁荣之后的结果。为了阻止这场衰退,美联储需要的不仅仅是反弹,也需要依靠住房支出的激增来弥补低迷的企业投资。就像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保罗·麦卡利(Paul McCulley)说的那样,艾伦·格林斯潘要做的就是创造一个住房泡沫来取代纳斯达克泡沫。。 最好的txt下载网
格林斯潘风格(6)
根据格林斯潘近期乐观的言论来判断,他依然相信自己能够阻止衰退。但是最近这位美联储主席的水晶球有些模糊不清了。还记得他是如何急切地催促国会通过减税来规避超额预算盈余的风险吗?审慎地观察最近的经济数据,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
表面上,经济增长率从一季度的5%骤降至二季度的1%,如此大幅的下降已经令人十分沮丧了,而实际上,情况还要更糟糕。即便是在第一季度,投资与消费支出也显得增长乏力,大部分的增长都是由企业停止削减存货带动的。第二季度,库存更是主导了一切,最终的需求实际上还是下降了。最近,我们发出预警的风向标也指错了方向,该风向标是根据官方统计数据的变动做出的,比如说购物中心的人流量。
尽管利空消息频频,但大多数评论家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比如格林斯潘。你是否也放心呢?
别忘了,作为拉拉队长的经济预测家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昨天,罗奇先生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市场观测网站(cb*)上撰文说:“我必须承认,我提出的‘双底论’竟然使公众怨恨,这确实让我大吃一惊。”我们绝不要忘记,华尔街从根本上代表的还是卖方,也就是股票发行方的利益。
我们还要记住,政府官员们也在冒险地强调这种乐观的态度。政府部门需要经济复苏,因为,随着赤字的激增,唯一能证明减税政策合理的办法就是假装减税恰好就是经济所需要的。格林斯潘也需要一个理由,来搪塞关于他造成了股市泡沫的质疑。
抛开满怀希望的想法不说,我就是无法理解他们凭什么这么乐观。具体而言,是谁在打算大肆消费?此刻,讲述一个经济复苏停滞的故事,比描述势头强劲的复苏,容易得多。虽然我比别人更喜欢电影以喜剧收场,但是,除非故事的主线有道理,否则这场电影就显得不真实了。
当心产出缺口
2002年8月16日
泡沫的破灭给日本经济造成了多大程度的衰退?这是个捉弄人的问题。日本的经济没有衰退。在过去的10年里,日本经济只有2年处于负增长,而且平均来看,每年的增长率为1%。
然而日本经济确确实实处于萧条之中。由于经济增长过于缓慢,使经济的理论产出值与实际产出值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产出缺口”转化成了失业率的增加和通货紧缩的恶化,低增长率也会像实际产出下降一样成为一个大问题。
相似的分析运用于美国,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美国经济的“潜在产出”,即在充分就业情形下的产出,近年来每年增长,这多亏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但是几周前发布的修正数据表明,8个季度以来,有7个季度中实际的增长已经低于潜在水平。
传统的观点认为,去年的衰退短暂且对经济打击不大,而且很快就开始复苏了。然而,产出缺口却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2年前,我们陷入了经济恐慌,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关于“双底”的争论都是在转移注意力,真正的问题是GDP什么时候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增长,从而缩小产出缺口。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迹象表明快速的增长已经开始。
关于我们恐惧的原因,其实没什么神秘的。泡沫年代留给我们太大的产量,太多的债务以及一大堆企业丑闻。我们无法期望经济简单、迅速地恢复。
格林斯潘风格(7)
有些读者已经猜到我要说什么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股市的泡沫和8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泡沫一样巨大。我们持续了2年的恐惧,会像日本那样,一直延续5年或是10年吗?
一个整齐一致的声音正在呼喊:“我们不是日本!”有一半概率我会支持这一论调,这取决于我早餐吃什么了。(米饭还是腌菜?)然而,让我告诉你们一些令人不安的想法。
大约4年前,我第一次开始专门研究日本问题。我在头脑中给自己列了一个清单,以说明美国不会重蹈日本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的覆辙,理由如下:
1。美联储有足够的空间来降低利率,这足以应付任何不测。
2。美国长期预算头寸依旧富裕,即使降息不足以解决问题,还有足够的空间可以通过财政刺激来应付这种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即长达10年的经济停滞。
3。美国有优秀的公司管理机制,不必担心对企业部门丧失信心的亚洲模式问题。
4。美国也许存在股市泡沫,但没有房地产泡沫。
现在,我不得不从我的清单中剔除掉前3项理由,并且开始担心第4项理由。
越来越多的人都用泡沫这个词来形容房地产市场。最近,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的迪安·贝克(Dean Baker)对房地产泡沫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结论:住宅价格的涨幅远远高于租金的涨幅。这表明,现在人们买房是出于投机,而不是居住的需要。而且我们听到关于高房价的解释,就像我们听到关于纳斯达克5000点指数的解释一样,越来越合乎经济原则了。
如果美国的确存在房地产泡沫,当泡沫破灭时,我们将会与日本同病相怜。
美联储近来对日本经验的分析表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所犯的致命错误,“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们没有预见到即将到来的通货紧缩式的衰退,毕竟大部分的预测者都预见到了,而是他们没有进一步采取措施预防,如放宽货币政策,即没有对经济下滑的风险实施充分的保险。”用美联储的话来说就是:“如果你认为通货紧缩可能发生,那就立刻把钱投入市场,不要担心过了头。”
然而美联储星期二还没有降息,为什么呢?
去年,有些经济学家私下里把美联储主席称为“格林斯潘桑”,随着对复苏的乐观成为公认的看法,这个笑话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不过,也许这还是个不错的昵称呢。
艾伦推诿责任
2002年9月3日
格林斯潘先生拒绝对这个巨大的市场泡沫负任何责任,尽管这个泡沫在他的注视之下不断膨胀。他表示,自己的政策没有错,因为他已经把能做的做到了最好。
上周,在杰克逊洞(Jackson Hole)召开的会议上,格林斯潘先生做了主题演讲,为他推诿负责的说法举出了两个理由。首先,他声称,即便是在市场强劲走高的1999年,情形也并非绝对明朗,很难说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在既成事实之前,很难确切地辨别经济泡沫。也就是说,只有在泡沫破灭时,我们才能确定泡沫的存在。”其次,他指出,无论怎样,美联储也无能为力。“有没有某种政策至少能够抑制泡沫的规模,从而避免灾难性的泡沫破灭呢?……答案似乎是没有。”
和我一样认为这篇演讲闪烁其词、令人不安的大有人在。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政策的制定者们总是只能根据有限的信息采取行动:“向中央银行提供的证据要点不会绝对的确定。”文章还提醒读者,尽管在现在的泡沫经济年代里,格林斯潘先生也许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怀疑并且有些力不从心,但许多人依旧将他视为一位拉拉队长。“美联储主席……对经济持续看涨的态度也许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的繁荣做出的卓越贡献。” txt小说上传分享
格林斯潘风格(8)
然而,有证据表明,实际上格林斯潘并非无能为力。1996年9月,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mittee)召开的会议上,他告诉同僚:“我认为,此刻在股票市场上存在着泡沫问题。”他同时还给出了解决方案:“我们的确有可能……提高保证金额度。我担保,如果你想消除泡沫,无论是什么样的泡沫,这种方法都会有效。”
但他还从来没有提高过保证金额度,即要求投资者在买股票时缴纳更多的现金作为保证。的确,除了对泡沫式的经济繁荣发表演说,并随即小幅调高了联邦基金利率之外,格林斯潘什么也没做。现在,他声称自己无能为力了,可是,既然从未试过,他又如何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了呢?有人怀疑,他不肯采取对策的真正的原因是,在1997年初时,格林斯潘发现自己试图抑制日益明显的经济泡沫的努力,令投资者反应强烈,于是他再也没有勇气做第二次尝试。
更糟的是,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发表更多愉快的演说来憧憬新经济。很显然,他确定,投资者会把这些演说理解成为他收回了先前所发出的警告,同时把这些演说当成一种信号,暗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属于正常情况。
而且,最关键的是格林斯潘的这种自卫性策略并不是有关过去的情况,而是对未来的种种暗示。
你看见了,格林斯潘是美国唯一的经济政策制定者。财政政策已经没有被提上议程了,部分原因就在于格林斯潘糟糕的建议使得长期赤字更加恶化。可笑的是,他无法确定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点大关是否存在经济泡沫,但他却坚信10年财政盈余的预测非常可靠,足以确定巨额的税收削减是完全正确的。不管怎样,审慎的财政政策已经被布什政府的投机主义坚决摒弃,每一个刺激短期经济的建议都变成打算持久削减公司以及富人们的税。所以,如果经济复苏还是缺乏动力的话,那就只能让美联储亲自出马了。
然而格林斯潘的评论更加重了过去几个月以来我的担忧:美联储的官员们回应持续的经济萎靡的方式不是采取行动,而是寻找托辞。
我们都清楚地见证了日本的过程。首先,日本银行(Bank of Japan)的官员们否认他们有义务来阻止经济停滞,宣称自己只是被授权保证价格的稳定。之后,当通货膨胀被通货紧缩所取代时,连保证价格稳定也不再是他们的事了。换句话说,与其冒着失败的风险去尝试解决日本的诸多问题,还不如重新定义自己的使命,使自己连试都不必去试。
我从未想过美联储会走日本这条老路,但是,听了格林斯潘不能这样、不该那样的解释,我开始怀疑了。
股票与炸弹
2002年9月13日
“面对这样的股票市场,军人会如何抉择?”
这是上个月的《纽约客》杂志上讽刺画刊的标题。然而,这些日子以来的现实远远超出了讽刺的意味。回顾一下在6月份的《华盛顿时报》上,CNBC的专家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发表的专栏文章,题目为《用武力找回市场》。他在文中论述了政府向伊拉克出兵是为了拉升道琼斯指数的观点。
真是个令人惊讶的想法!然而,约翰·保德哈莱茨(John Podhoretz)在7月份的《纽约邮报》上发表的专栏文章更让人大吃一惊。他的题目是《请看,10月的惊喜》,接下来是他的劝言“加油,总统先生,做大英雄”。
格林斯潘风格(9)
通常而言,当政策的支持者们宣称,政策将解决的问题与其制定政策时的初衷并不相关时,这就是个糟糕的征兆。布什政府减税政策的合理性解释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开始是为了缩减财政盈余,接着就变成了刺激需求的需要,再到后来就被解释成为刺激供给的政策了。这一系列的变化警示着我们:给政策的实施不断寻找合理的借口已经成了一个难题。
无独有偶,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理由也在不断改变:一开始是认定萨达姆就是“9·11”袭击和炭疽热事件的幕后黑手,后来转而宣称萨达姆正在发展核武器,再到后来索性归因于他是一个邪恶的人。
战争实际上对经济有利,这种说法似乎是在继续寻找借口。但我们必须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