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曹操秘史-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去农民给地主扛长活,交租的标准一般是收成的一半,即五五分成。曹魏搞屯田,政府扮演了地主的角色,收租也按这个比例。如果农民连耕牛一块租,交租的比例就要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如此一来,大家的积极性自然不高。
  汉代农业税的比例大部分时候是三十税一,即百分之三点三,现在屯田农民的税务负担是此前朝廷标准的十来倍。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的情况下,这么重的税率,农民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但不这样又不行,军事斗争每天都需要巨大的开支保障,曹魏所能聚集的财富十分有限,屯田这一块相对较有保障,课以重税既是循前朝惯例,也有不得已之处。
  不过,曹操还是尽可能予以改进,包括合理安置劳力、分配生产资料、取消屯田户的徭役等,保证屯田制的健康发展。对于屯田以外的普通农户,曹操下令重新清查户籍和财产,据此确定缴纳赋税的额度。
  这有点像划分成分,又像是核定收入申报纳税。据《魏略》记载,这项工作在“曹统区”全面铺开,包括曹操本人在内都要评定“成分”,然后决定纳税标准。曹操家乡的谯县令给曹操、曹洪二人评为同一等级,曹操还说:“我家哪里有子廉(曹洪的字)家富有呀!”
  建安元年许县屯田开始试点,次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积余粮达百万斛。取得这样的大丰收,除了新的农业政策发挥作用之外,据《齐民要术》一书介绍,还跟一种粮食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分不开。这不是新品种,它的名字叫“稗谷”,其实就是一种杂草,它不怕旱涝,容易生长,在《齐民要术》和《汜胜之书》这两部古代最有名的农业著作里,对它都有详细介绍。
  这种杂草也结穗,只是穗比较小,一般的作物出粮率可能在百分之六七十,这种作物只有百分之三四十,而且吃起来味道也不怎么样。但是这种作物有一个明显优势,那就是产量特别高。
  一般粮食作物亩产约为七斛,按照百分之六七十的出粮率,实得粮食大约四斛左右;种稗谷一亩可收获二三十斛,即使按照百分之三四十的出粮率,实得粮食也达到近十斛。
  据《齐民要术》记载,曹操下令种植这种作物,“顷收二千斛”,即一百亩地收获二千斛稗谷,粮食单产大增。《汜胜之书》还说,用粪便拌种子产量还会更高,不知道曹操让人试过没有。这种粮食口味虽然不佳,但作为战马的饲料应该没有问题。种这种粮食,洒把种子在地里就能长,不用管浇水除虫的事,不耽误军事训练,确实不错。
  曹魏屯田的规模很大,“曹统区”最兴盛的时候曾控制或部分控制了十二个州,有九十一个郡国,大约七百三十个县,而留下屯田记载的州就有十一个,郡国有二十八个。当然,实际情况肯定比这个还要多。
  除了早期的民屯,建安末年又发展出军屯,在“曹统区”的腹地以民屯为主,在与敌人接壤的地区大兴军屯,平时耕作,战时打仗,亦兵亦民,在发展经济、守土护边方面成效显著。曹操实行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也培养了一批“农业干部”,先后在曹魏“农业系统”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有枣、任峻、国渊、袁涣、韩浩、裴潜、杜畿、吕虔、卫觊、苏则、张既、郑浑、徐邈、卢毓、严匡、杜松、弁揖、王、毛曾、仓慈、李胜、石苞等人,可以说灿若星河。“伤残军人”盲夏侯是这项工作的积极倡导者,多年后,他在淮南一带搞军屯,组织军民修水库,还亲自参加劳动,担土修坝。
  【六、天才美少年】
  现在,来说说曹操的家事。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天子迎接到许县,实现了自己事业上最重要的转折。有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后,他把家眷都接到了许县。
  曹操的正妻丁氏,年龄不详,没有生育子女;之后又娶了刘氏,生下长子曹昂,此年十九岁;曹操的第三任妻子,也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卞氏小曹操五岁,本年三十七岁;据史料记载可知,曹操这个时候至少还有一个姓环的夫人和一个姓孙的夫人。
  曹操的长女也是刘氏所生,以后她被封为清河长公主,后来嫁给了夏侯的儿子夏侯。
  卞氏先后生了四个儿子,按长幼顺序即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建安元年,曹丕十岁,曹植五岁,曹彰年龄不详,介于曹丕和曹植之间,曹熊有可能还未出生。
  除了曹昂、曹丕、曹彰、曹植这四个儿子,在去年即兴平二年(195年),孙夫人还为曹操生下一子,名叫曹彪;今年,环夫人又为曹操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曹冲。
  曹操一生,先后有二十五个儿子,女儿数目不详,可考的除长女清河公主外,还有安阳公主、金乡公主、高城公主以及曹宪、曹节、曹华等。安阳公主后来嫁给了荀的长子荀恽,曹宪、曹节、曹华三姐妹十九年后同时嫁给了汉献帝刘协。
  曹操一家如今人丁特别兴旺,儿女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其中还不乏出类拔萃者。他们之中日后不仅涌现出曹丕、曹植这样的文学家,也有曹冲这样的天才神童,还有像曹彰那样能带兵打仗的军事人才。
  这与曹操重视对他们的教育有关。在曹丕的回忆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很懂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在子女四五岁时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各种教育,不仅有传统的儒学、文学教育,他还特别重视骑马、射箭、技击这些实用型军体活动,尤其对曹家的男孩子来说,他训练起来更是严格,长子曹昂十几岁时便被编到野战部队里接受实战锻炼。
  在曹操心目中,曹家的子孙们应该能文能武,个个成为精英。
  在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是曹丕、曹植、曹冲等兄弟几个,除此之外,在曹操的儿子中还有一个丝毫不逊色,成就更是不得了的人物,他就是建安初年来到曹家的何晏。
  何晏不姓曹,因为他不是曹操的亲儿子,而是养子。
  何晏的父亲叫何咸,事迹无考,但何咸的父亲何进不同凡响。何晏就是已故大将军何进的亲孙子。
  七年前,何进以外戚身份谋除宦官,结果反被宦官所杀,结束了一个时代。何进被杀时,何进的弟弟何苗也被杀,虽然没有关于何氏一家被灭族的记载,但这个南阳屠户出身的家族顷刻间土崩瓦解是掩盖不了的事实。
  当时的天子虽然是何进的外甥刘辩,但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董卓支持刘协上台,废掉了刘辩,杀死了刘辩的母亲何太后,按照政治斗争的惯例,在何太后被杀的同时,何氏一族更是凶多吉少。所以有人推断,何晏的父亲何咸大概死在这个时候,他死时未必看到了他的这个儿子,何晏有可能是何咸的遗腹子,一般认为他生于那场大动乱的次年,即初平元年(190年)。
  树倒猢孙散,何咸死后,他的妻子尹氏不知流落到了哪里,但可以推断的是,建安初年,曹操担任司空后,她不知何故竟然来到了许县,因为有资料显示曹操此时正式纳其为妻。
  按照规范的称呼,曹操的正妻只有丁氏一人,其他人都应该称妾。尹氏是如何进入曹家的也已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她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六七岁的儿子何晏。
  何晏到了曹家后,众人发现这个孩子很惹人喜爱,尤其是曹操,爱得不行,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曹丕、曹植诸兄弟。何晏讨人喜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长得可爱,另一个是特别聪明。《世说新语》说何晏是个美男子(美姿仪),想必小时候也是个英俊少年。曹操自己长得不行,受他的基因影响,曹丕、曹植众位兄弟长相上估计比较一般,曹彰生下来更是一头黄毛,被曹操称为“黄须儿”。在这个环境中,英俊少年何晏一定比较耀眼。
  除此之外,何晏很小便展露出过人的才能,《太平御览》里引用一本叫《何晏别传》的书里称,曹操读兵书时,遇到未解之处,试着问何晏,何晏小小年纪居然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分散所疑,无不冰释)。
  曹操对这个孩子简直喜欢得不行,他想让何晏干脆改姓曹。哪知何晏根本不干,他在地上画了个圈儿,自己待在里面谁叫都不肯出来,大家问他为什么,何晏答道:“这里是何家的房子(此何氏庐也)。”曹操知道了,就不再提改姓这件事。
  姓没有改成,但曹操还是喜欢何晏。吃的、用的、穿的都与曹丕兄弟们没有任何区别,《魏略》一书说,曹丕看到这种情况特别不舒服(特憎之),每次见到何晏不叫名字,而是唤他为“假子”。
  在曹操生前,何晏一直很受宠爱,后来曹操还把自己的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何晏,何晏既是曹操的养子,又成了曹操的女婿。
  何晏的岳母、金乡公主的母亲姓杜,其经历与何晏母亲尹氏很相似,杜夫人前夫是吕布手下的将领,名叫秦宜禄,杜氏在被俘后改嫁了曹操。除了金乡公主,杜夫人还有一个儿子叫秦朗,是秦宜禄之子,像何晏一样,秦朗也随母亲一块儿来到了曹家,成为曹操的养子。杜氏这段改嫁经历充满了戏剧性,后面还会提到。
  随着何晏慢慢长大,他长得越来越白,这个白,既不是李白的白,也不是白居易的白,人家是真的白,是特别白、超级白,没有抹粉就好像抹了粉似的,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粉面郎君”。曹丕的长子曹睿生于建安九年(204年),应该比何晏小十四五岁,曹睿当了皇帝后,何晏应该快四十岁了,他不太相信这个叔叔(或者叫姨父,金乡公主是曹睿的亲姨)会有那么白,他怀疑何晏是抹了粉,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要亲自验证一下“粉面郎君”的真假。
  有一天,曹睿请何叔叔请饭,特意吃火锅(肉丝汤饼),本来火锅就热,火还一边烤着,不多时何晏就开始冒汗了,不时撩起衣襟擦汗。曹睿在一旁仔细观察,发现何叔叔脸上一点搽过粉的痕迹都没有,有点失望地说:“看来真是个粉面郎君呀!”
  何晏为什么这么白呢?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人家何家的基因就是这样的,要不然他的姨奶何皇后能受宠于灵帝刘宏吗?另一个原因是何晏长年坚持服药,这个白是一种药物反应。
  何晏服的药名叫“五石散”,是以五种石头为主要原料调制的药物,这五种石头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硫磺,将这几种原料调制在一起配制成药的方法已经失传。何晏吃了之后,估计效果不错,同时期的大医学家、针灸的发明人皇甫谧就曾经说,是何晏开始吃这种药的,吃了之后,心神开朗,体力转强。
  对于魏晋史素有研究的鲁迅先生曾说,“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了头。何晏有钱,他吃起来,大家也都跟着吃。鲁迅先生送给何晏一个“封号”:吃药的祖师爷。
  这些东西吃了真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吗?实在不太清楚,但是应该会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效仿。吃这种药或许跟吃兴奋剂一样,有的人甚至认为跟吸毒差不多。
  何晏长年服药,他的脸色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其实是一种病态。
  何晏的名气不完全是因为他的脸白,也不完全是因为他会吃药,鲁迅先生还送给何晏另外一个“封号”:玄谈的祖师爷,何晏的名气是从这里来的。
  魏晋以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哲学门派:玄学。何晏就是玄学公认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还有王弼、夏侯玄、钟会、荀粲等人。王弼是王粲的族孙,夏侯玄是夏侯渊的族孙,钟会是钟繇的儿子,荀粲是荀的儿子。这几位有一个共同身份:高干子弟。
  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在前面抛头颅、洒热血地打江山,他们在后方没有什么事干,于是经常搞聚会,吃吃喝喝搞得多了也很无聊,于是决定每次确定个题目大家辩论,有点像大专辩论会。他们辩论的题目常常让人感觉浮虚而玄远,如圣人有情无情、本末有无、声无哀乐、言意的关系等,都是些玄而又玄的东西。辩得多了,影响也越来越大,终于辩出了名堂。
  谈玄慢慢成为一种新的风气,到魏末晋初时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社会潮流,那个时候的小资们通常都有一个好口才,这都是在辩论会上练出来的。
  何晏的事以后还要讲到。建安初年的许县,随着何晏住进了曹家,曹操儿女们越来越多,曹家也更加热闹了起来。
  第二章 艰苦的南征
  〔本来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但由于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居然连败曹操,让他在清水河畔再次经历了失去亲人和爱将之痛。袁术公然称帝,招来了一片喊打之声,曹操因势利导,把昔日的敌人和潜在的竞争对手都统一到了自己这边。〕
  【一、卧榻之侧来只虎】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曹操就建立起以许县为中心的新基地,势力范围已由兖州一州扩展到豫州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的一部分,有效控制区增加了一倍还多。
  曹操手下的将领也迅速成长起来,像曹仁、曹洪、夏侯渊、于禁、乐进、程昱等人,已经成为在外独立统兵的大将,有的还兼任着郡太守、国相等要职。从建安初年屯田政策全面铺开后,“曹统区”处处洋溢着经济恢复、生产发展、人员回流等热闹景象,与周边其它地区形成了对比。
  但曹操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其实是最不利的,兖州、豫州和司隶校尉部处于中原腹地,四面受敌。这就像下围棋,角和边是最易守也最易成空的地方,天元的位置虽然令人瞩目,但很少有人愿意一开始就把子力投放在这里。
  曹操现在就守住了天元,看着人家在角上、边上折腾实地,自己毫无办法。
  唯一的办法就是腾出一片空,向四边发展。问题是,应该先向哪里下手呢?
  北边是袁绍,东边是吕布和刘备,东南是袁术,南边是刘表,西边是凉州军阀,哪一路都不弱。
  目前,自己与袁绍名义上还属于一个同盟,虽然这是一个可怕的对手,也是迟早要面对的敌人,但此刻还不能翻脸。刘表暂时没有向自己叫板的迹象,在各路势力中,属他的硬实力最强,也属他攻击性最弱,他现在表示效忠朝廷,可以先放放再说。关中一带的凉州军阀在献帝东归后,陷入内斗,马腾和韩遂的势力进一步强大起来,但目前还只是忙自己的事,无暇顾及中原。
  袁术虽然也是一个强大的敌人,但一来距离相对较远,二来此君自从被赶出中原之后,胸中大志似乎锐减,在战略上采取了守势,也可以放一下再说。
  曹操审视四周,决定先从东面的吕布、刘备下手,主要锁定吕布,因为刘备遭吕布暗算后,如今势力很弱,且与吕布矛盾很深,必要时反而可资利用。
  曹操决定,建安二年(197年)的主要任务是攻打徐州的吕布。但是,这项军事行动还未及实施,南线局势就发生了新变化,曹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东征的打算。
  许县以南是荆州刺史部的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属于刘表势力的边缘地带。袁术曾经在这里盘踞过,后来受刘表打压转向扬州刺史部发展。袁术走后,这里实际上成了黄巾余部的游击区,刘表、曹操也各控制了一部分。整个南阳郡的局势比较混乱,缺少统一领导,直到一支人马进入该地区,这种局面才发生了改变。
  这支人马属于凉州集团,首领是张济,凉州军中与昔日“三人小组”齐名的将领,当初也参加了迎奉献帝东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