г髡健U街�13时,我野战工事几乎全部被毁,人员伤亡较大,表面阵地大部被敌占领。我防守部队转入坑道作战。19时,我乘敌立足未稳,组织反击,又恢复了阵地。
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上甘岭战役的序幕就这样揭开了。
(3)美军一个连长点名,只有两个兵答到。
15日以后,上甘岭战役进入了反复拉锯状态。
连日不熄的炮火象巨大的犁钵,无休止地反复地耕耘着上甘岭的每一寸土地。敌人潮水一般地涌上来,又潮水一般地退下去,高地上血肉横飞,阵地上杀气森森。双方士兵之间相距很近,经常一在几十米、十几米之内相互射击,甚至扭打在一起进行肉搏。
战斗发展到空前白热化的程度,双方都把自己的精锐部队逐次投入到这两个原是连阵地的小小山头上。
李承晚军队的一个排长在战斗后回忆:“由于天翻地覆的炮击和白刃格斗,每当高地易手时,不到1平方公里的狙击棱线(即537。7高地北山),便被鲜血染红了。”18日,敌人以各一个团的兵力,分别向两个高地发动轮番攻击,经过一天的较量,志愿军前沿连队伤亡过重,退守坑道。
上甘岭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
15军军部,秦基伟正在眺望五圣山,悉心分辨前沿阵地的枪炮声,参谋将45师的战况呈送过来。
秦基伟看完后,一声不吭地径直走进作战室,拿起电话,对45师长崔建功下了死命令:守住阵地,粉碎敌人的进攻。
秦基伟的语气虽然平和,却含着不可更改的威严。崔建功刚想说:“那当然。”那边已放下了电话。
1935年参加红军的崔建功是河北魏县人,解放战争以来一直是秦基伟的部下。秦基伟任大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9纵队司令员、15军军长时,崔建功分别任太行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第9纵队27旅旅长、15军45师师长。1951年人朝作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平康、金化地区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他深知军长的秉性,不是决以死战,军长不会说这么重的话。
45师指挥所里,崔建功面目冷峻,脸色铁青。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几乎没合过眼,愣是靠吸烟硬撑着。因缺觉和过度疲劳,他原本浑圆的脸瘦了一圈,显得干枯惟淬。
他握紧拳头,在惦量着手中的力量。
崔建功猛地曝了一口烟,把烟屁股掘灭在石块上,横下一条心说:“打吧!”
19日傍晚,急袭的炮火惊天动地。
45师的部队发起收复阵地的冲击。紧跟着强大的炮火,135团某营一口气收复了597。9高地上的几个阵地。眼看这条起伏的山腿就要被全部收复时,敌人零号阵地上残存的火力点突然复活了,几挺机枪交织成一片火网,把志愿军压在主峰下面零号阵地的山脊上。这时,志愿军的炮火已按时向前延伸轰击了,火力点必须靠自己来清除。
这场战斗中出现了一位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英雄黄继光。
22岁的黄继光是四川人,1951年7月参加志愿军。
到了朝鲜,黄继光所属部队正在开庆功大会。许许多多功臣英雄的事迹,使他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在前线阵地上的坑道里,他看了苏联影片《普通一兵》。苏联军队的英雄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英勇地以自己的肉体堵塞敌人枪眼的英雄形象,使他难以忘怀。在战壕里,在阵地上,在战斗中,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几本描写战斗英雄的连环画册,他暗暗地决心也要做一个人民英雄。
他在一个步兵营营部当通讯员。他经常穿过敌人层层的炮火封锁线到前线阵地去传命令、送弹药,并且在战场上主动地参加各种工作,两次荣立三等功。
这天晚上,黄继光所在的营在激烈战斗之后,进攻暂时受阻。必须首先打掉敌人火力点。指挥战斗的营参谋长接连几次派人去爆破,但是都在途中伤亡了。离天亮只有40分钟了,上级的命令是要在天亮前把高地攻占。营参谋长焦急地考虑着:“谁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呢?”
这时站在旁边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承担任务。他向营参谋长递过一份参战决心书和一封他母亲托人写来的一封信。母亲的信上说:“儿:人民政府对我们人民志愿军家属照顾得太好了。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就只想你有没有立功当英雄。告诉我你杀死了多少敌人?”
母亲的期望也就是祖国人民的希望,极大地鼓舞着黄继光。他向营参谋长表示了自己的决心。营参谋长批准了他的请求,命令他当组长,带领战士吴三羊、萧登良去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
他提起两个手雷,带领着两个战友,勇敢地迎接战火的考验。临走时,他对营参谋长和坑道里的战友们说:“让祖国人民听我的胜利消息吧!”
敌人火力点里的8挺机关枪组成一个密集的火网,疯狂的子弹像暴雨一样地打来,黄继光提着手雷,带领着两个战友跳跃地前进。当冲到离敌人火力点不远的时候,忽然吴三羊倒下了,接着萧登良也倒了下去,紧接着黄继光也倒在地上了。
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被射穿了两个洞。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见他的两个战友都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了。于是他忍着痛,向着火力点一步又一步地爬去。机枪子弹雨点般地落在他的头前、脚后和身边,溅起的碎石打到他的身上,但是他不顾一切,继续慢慢地向人力点爬去,直爬到离火力点只有八九米时,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准备把手雷扔向敌人。正在这时,一梭子机枪子弹又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又倒下了。他的胸膛上被射穿了5个洞,鲜血止不住地流着,,他昏迷过去了……
一阵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头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吼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
用负伤的左臂支起身体,然后用最后的力气举起右臂,把手雷向火力点扔过去。轰然一声,手雷在距离火力点不远的地方爆炸了,敌人的机枪不响了,黄继光也被这巨大的爆炸震得昏迷过去。
在一刹那的沉寂之后,忽然,火力点里的机枪又叫了起来。敌人的地堡是被打塌了,但没有被炸坏的两挺机枪还在发射着子弹,虽然火力没有以前那么猛,但刚刚发起冲锋的反击部队又被它阻击在山坡上。正在这时候,黄继光又醒过来了,黄继光向火力点望了一眼,捏了捏右拳头。他带来的两个手雷,有一个已经扔掉了,另一个也在左臂负伤时失掉了。现在他已经没有一件武器,这时天快亮了,40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之下冲不上来。他感到,身后有许多的目光在望着自己,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这时,黄继光不高而结实的身体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向着火力点猛扑过去。这位中国普通士兵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
正在狂吼的机枪声低吟了两下,哑了。
“同志们,冲啊!”刹那间发生的这一切,使大家热血沸腾,他们跃起身,激动地高呼着,冲了上去,收复了零号阵地。
黄继光牺牲后,他的名字出现在“火线出版社”编印的特号捷报上,传遍了上甘岭阵地。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特等功和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然而,战后传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黄继光的名字叫黄际广。在战争中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有多少血洒疆场的战友,查不到他们的真实姓名;还有在追悼会上,名字写在烈士灵牌上的战友,又突然出现在面前……
黄继光、黄际广,到底那个名字对呢?黄继光生前所在连队的战士绝大多数都牺牲了,黄继光也没能留下写有卧己名字的遗物。而揭开这个秘密,还是在部队回国之后。黄继光的母亲从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后,特意来到部队看望战士们。当问黄继光的名字时,黄妈妈笑笑说:“过去有时写继光,也有时写际广,这两个字都好!”原来,黄继光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7岁丧父,12岁放牛,没有上过一天学,在参加志愿军前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啊。
毛泽东会见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的代表时,黄妈妈向毛泽东说:“继光是你教导的好子弟。”毛泽东向黄妈妈说:“你生的好儿子!黄继光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一座和平的丰碑。
攻占零号阵地的同时,537。7北山表面阵地也全部收复。但反击的胜利仅保持了一天。20日拂晓,敌人在飞机大炮的全力支援下反扑上来。又是个血肉横飞的残酷日子,双方反复争夺几十个回合。45师反击部队伤亡大大,傍晚时被迫退守坑道。两高地绝大部分阵地得而复失。
至此,激战7昼夜。敌人先后投入了17个营,伤亡达7000多人。美国随军记者威尔逊报道:“一个连长点名,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
崔建功手上21个步兵连伤亡也惨重,有的连队仅有数人。7天里,伤亡总数达3200余人。
(4)敌人生在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
战火纷飞的597。9高地和537。7北山上,除了597。9高地西北山腿的三个阵地外,志愿军士兵全部退进大小40余条坑道,坚持坑道斗争。秦基伟根据志愿军总部的指示,命令第45师重点转入坑道作战,以争取时间,为进行最后粉碎敌人进攻、恢复全部阵地的决定性反击作准备。
敌人虽然占领了表面工事,但实际上早已坐在了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上。
后来,志愿军举办的“抗美援朝展览”里陈列过如下的数据:3年来,挖的坑道长达1250公里,等于从中国东海岸连云港起,横穿江苏、河南,跨过黄河,直达陕西西安的一条石质大隧道;挖的各种堑壕、交通壕共长达6249公里,相当于万里长城的长度;修的10万多个地堡,出土在6000万立方米以上,如果把这些土堆成宽、高各1米的长堤。它可以围着地球赤道转一周半。
毛泽东对朝鲜战场上形成的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52年8月,他在一次讲话中说:“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就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坑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属于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就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敌人对我们毫无办法。”敌人连续用手榴弹、炸药加硫磺弹破坏坑道无效后,就在坑道左右修上暗地堡,配合炮火来封锁与摧毁坑道,这种频繁的破坏,使虚土、碎石子在洞口越堆越高,几乎堵塞住了。
可是志愿军更顽强,它炸,志愿军修,上块碎石子随落随清除。
敌人加紧封锁。他们用密集的炮火,切断五圣山至两高地的通道,使各坑道弹粮告磬。
而断水是更危险的危胁。有时后方拼出几条性命的代价,送上来一袋饼干,但它无法通过干燥的食管。坑道里出现了拿着饼干挨饿的情景。大伙往干裂的唇上抹牙膏,趴在坑壁上舔湿润的岩石。最后终于有人不顾羞涩,小心翼翼地提出用尿解渴。提议立即被采纳。每人轮着尿给大家喝,军官带头端起尿来:“喝,就当是光荣茶嘛!”
这是为求生的极端之举了。而且严重脱水的人所排泄的尿,经体内的高度浓缩,味道格外难闻。
电影《上甘岭》中记叙了一个关于苹果的真实故事。河南省信阳军分区原副参谋长张计法就是影片中张连长的原型。许多年过去了,他对那段往事记忆忧新:一位不知名的火线运输员,年龄顶多不过20岁,身体矮瘦矮瘦的,他给597。9高地一号阵地的坑道士兵送弹药时,身上带着一个苹果。他自己走得口干舌燥,但舍不得吃,留给坚持坑道的战友。他先递给连长张计法。
夕阳西照,借着洞口闪进的亮光,大家看到这个年轻人,满身尘土,裤子经过一路上在炮火下爬行、打滚,已经撕了好几条口子了,脚脖子上也划破了好几处,浸着血迹,大家简直有点不敢相信地问:“哪里来的苹果呀?”
“我在半路上拾的。吃了润润喉咙吧1”
大家7天以来只吃了一块萝卜,没喝过一口水。喉咙早就干得冒火,烟熏火燎般地难受。
连长张计法是一位朴实的河南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51年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
他对运输员说:“你们运输辛苦,还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凉水。”小伙于羞怯地笑着,推让着,固执他说什么也不肯吃。
大家知道,通向后方的3里路根本找不到一滴水。
连长激动地举着手上这个显然是用心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香气诱人。这会儿,不要说一个,就是10个20个,一个人也能吃完。
“给谁吃呢?”连长拿着苹果想。这时步话机员李新民正在声音沙哑地向上级报告战斗情况。这个平时爱说爱唱的小伙于,这些天来一直坚守岗位,嗓子全哑了,嘴唇干得裂开了好几道血口子,血迹还凝在嘴唇上。连长把苹果递给李新民,让他润润喉咙,好继续战斗。
李新民出神地看着这个苹果。他回头看了看睡在洞子里面的伤员蓝发保,把苹果接了过去,没有吃,又给了蓝发保。
蓝发保被炮弹打断了右腿,现在躺在那里,很少听到他的呻吟。他的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他拿起苹果正准备吃,突然向周围望了望,又闭住嘴,把苹果放下了。原来他发现一共只有一个苹果。
“连长,你几天没喝水了,你吃吧,吃了好指挥打仗。”蓝发保把苹果递恰了连长。
于是,连长又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立刻转给了卫生员,卫生员又交给了伤员。最后,苹果转了个圈儿,还是原样落在连长的手中。
连长决定由8个人共同分吃这个来之不易的苹果。
他用沙哑的声音说:“同志们,我们能够夺回阵地,赶走了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1”大家谁也不吭气,他带头先咬了一口,就传给李新民。李新民只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就交给身旁的胡景才。然后,一个人接一个人地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大半个。
“是谁没有吃?”张计法问。
没有人吭声。
张计法刚想责备几句。可是,忽然觉得坑道里的空气格外凝重。借着洞外射进来的微弱的光线,看见每个士兵都在用手擦眼睛。一瞬间,张计法激情澎湃,象有什么东西塞住了喉咙。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他被这种人类的真情深深激动着。他和战友们坚守了坑道14天,歼敌数百名,守住了阵地。
这段故事后来被电影《上甘岭》真实地再现了。
秦基伟注视着坑道部队的艰难处境。为了使这些部队钉牢在上甘岭,他下达了死命令:不借任何代价,把物资送进坑道,并要求多送些解渴又止饿的大萝卜。
可是,火线运输员一拨一拨地派出去,一拨一拨地倒在封锁线上。多少萝卜、苹果、药品、弹药,都滚落在血泊里。更使志愿军官兵感动的是,朝鲜人民无私无畏的支援。
上甘岭战开始了。英勇而勤劳的朝鲜农民们,得到了这个消息,便迅速组织了一支强大的队伍,投到支前的洪流里。
10月15日,战斗开始后的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