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富士康的神秘面纱:富士康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揭开富士康的神秘面纱:富士康真相-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近,一位富士康的离职员工在网上发帖,回忆1998年龙华园区缺水、缺电、环境差的那段时光,那时候的龙华园区像个不堪入目的人间地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富士康之城(2)
一名叫熊焰的员工则以另一种心态记述见证了富士康龙华园区的建设过程。1997年,熊焰第一次来到这里,A区只有A1、A2两栋厂房,B区B1、B2两栋厂房正在建设中。1998年,B区B1、B2两栋厂房建成了,SHZBG餐厅也建成了,但其他建筑都还没有。一眼望去,除了戴安全帽的营建人员,视野之内就是荒草野坡。因为没有体育场,1998年年终摸彩晚会是在B2栋厂房旁的空地上进行的。到了第二年,那片空地就不见了,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随着园区的一天天扩大、一年年变化,熊焰住的地方和上班的地方也在变化。“以前住在B区,上班走路只需10分钟;以后搬到E7,要走半小时;很快又搬到G17,要走1个小时。现在园区内开通了公交车,建成园中园了。”
  2006年6月,英国《星期日邮报》的女记者克劳迪亚?约瑟夫发表一篇题为《iPod之城》的报道,提供了大量拍摄于iPod中国工厂的内部照片,这些工厂隶属于苹果的代工厂商富士康集团。《星期日邮报》记者参观了一些工厂,并同一些员工进行了交流。报道特别指出:“富士康深圳龙华工厂拥有20万名员工,这座‘iPod之城’比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人口还要多。”
  报道称,苹果的旗舰产品iPod主要由女工生产,她们的月收入仅为27英镑(约合人民币387元),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龙华工厂的员工一般住在可以容纳100人的宿舍里面,而且外来访客未经允许不得入内;苹果iPod nano在一座五层高的工业大楼中生产,专门有警察负责大楼的安全。后经查实,这是一篇假报道,这位英国女记者和她的摄影记者根本就没有进入富士康工厂里面,报道的数据和事实性细节纯属杜撰,图片也是假的。
  之后,国内一家媒体刊发了一位女记者的报道《员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厂黑幕: 机器罚你站12小时》,称“辛苦一个月的报酬大约1000多元。生产线上没有凳子,除了少数员工之外,一般操作工都必须站立工作,连续12个小时不停干活”。从报道采访的描述来看,这位中国女记者还算坦诚,承认自己并没有进到富士康工厂里面采访。这两篇报道提供的员工人数的数据就是错误的。
  当时的富士康龙华园区内共有员工37万人,不是她们报道的20万人。有知情人士称,当时富士康正计划将零组件打入国内市场,预计广告投入2 500万美元。“血汗工厂”的虚假报道,让他们抓住机会,策划了向记者索赔3 000万元的事件,使富士康在国内一举成名。不论怎么说,这是富士康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7年8月,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郭台铭的“紫禁城”》的长篇报道。这篇报道中的一些数据也不准确,比如,龙华园区的面积是3平方公里,报道称面积为1平方公里,员工人数为27万。但是,这是媒体第一次进入富士康龙华园区,写出了里面的真实情况。“这是郭台铭2002年以来首次接受西方媒体的采访,在此之前5年多的时间内他一直对《华尔街日报》的采访要求置之不理。”
  报道还写道:“郭台铭企业帝国的核心就是他在深圳那个高墙环绕的生产基地——占地约1平方公里的龙华科技园区。除客户外,很少有外界人士能涉足这里。参观该园区的记者会被挡在一些保密区域之外,并且仅限于在一些指定地点拍照。除了拥有众多装配线和职工宿舍外,龙华科技园区自己还拥有一支消防队、一家医院并有一个专供员工使用的游泳池,只要郭台铭在深圳,他每天早晨都会到这个泳池游上几圈。在龙华科技园区这个企业城的主干道两旁,餐馆、银行、杂货店和网吧一应俱全。遍布园区的500多个露天大屏幕电视则不停播放着健身操、安全教育节目以及富士康电视台(FOXCONN TV)自己制作的公司新闻。甚至园区的下水道井盖上也印有‘富士康’字样。”。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富士康之城(3)
这只是龙华的城中之城。
  富士康园区之外,前几年叫龙华镇,是在富士康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个镇拥有100多万人口,其中一半以上与富士康有关联,有的是富士康员工留在这个镇上讨生计,有的是富士康配套工厂的员工,有的是做富士康员工生意的。富士康这近40万名员工需要租房子、下馆子、剪头发、买衣服、娱乐,因此镇上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富士康租用的运送员工和供公司接待等使用的车辆就有上千辆,即便每部车只运送一个三口之家,也是3 000多人。富士康到来之前的龙华,就是几个零落的小村子,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城市,2008年再次调整,龙华镇一分为四,设立了四个办事处。富士康带来的城市化让人眩目。深圳龙华只是富士康在中国内地的一个园区。目前,富士康在内地已经建立24个工业园区,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富士康集团员工总人数达到90万,在大陆的80万中,太原有超过5万人,烟台有8万人,重庆地区单一家工厂就是5万人的规模。相比较,富士康在深圳的员工人数比例则在下降。
  万亿企业
  还是要从企业的角度去看富士康。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写道:“深圳郊外,穿过一个有门卫看守的大门,便进入了一家工厂,其规模之大可跻身世界前列。在几十座厂房中,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以及任天堂的视频游戏机Wii,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科技产品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我曾经几次带摄影记者去富士康南大门拍摄员工上下班的场景,非常壮观。富士康西大门是专门通行货柜车的,每天有上千辆货柜车从这里开出,门口就是海关检验,出了门开往码头的路上也有GPS检控。每天有1亿美元的货物从这里运出。
  2009年,从龙华园区出口的货物价值超过300多亿美元,整个富士康公司的出口总额为610亿美元,已经多年占据全国出口企业第一名的位置,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1996年,就有产业界人士这样惊讶地描述富士康的龙华厂:“只要在厂房头的一端投入原料,比如说最先投入的是成卷的‘冷轧钢板’,在厂房尾的那一端,产出的就是装箱的‘准系统’,直接装上货柜车后,就可以运往香港或是盐田深水港,送往戴尔电脑全球的组装中心。”
  富士康高管方国健在《海阔天空》一书中写道:“这是一个压缩到极点的供应链,称得上是一种革命性做法。在龙华这个‘一条龙’的工厂里,流程涵盖了钢板裁切、冲压、成型、烤漆、点焊、组装等,再加上厂外来料,比如电源供应器、软盘机、线材、扩充卡、面板等。”有人从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出来后描述说:“一层楼生产连接器,一层楼生产主机板,一层楼生产机壳,一层楼组装,一台台电脑从流水线上下来,直接装到停在楼外码头的大货柜车上运走,连仓库都没有。在一栋楼里,复杂的电脑产品就能生产出来并运走。”
  对于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在全球电脑制造业的地位,某位IBM副总裁在2002年就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深圳到香港的公路如果塞车,全球PC市场就会缺货。”原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何志毅在描述富士康的发展史时写道:“富士康当年创业时,企业资本很小,能力当然也很弱,它只能从事塑料零件、收音机和电视机小零件的生产业务。在创业之后的10年中,富士康生存下来,并有一定的成长,但总体来讲还是一家小企业。创业10年的最大收获是富士康在模具领域通过引进日本先进设备,逐渐拥有较强的能力。正是模具能力的存在,富士康在1983年开始进入电脑连接器业务领域。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富士康之城(4)
正如郭台铭所说:‘我们估算在计算机连接器的制造过程中,我们至少有40%~50%的相同技术’。这些相同技术主要就是指模具技术,也就是说,模具技术能力是富士康进入电脑连接器业务的‘支点’,奠定了富士康日后成为全球电脑连接器冠军的基础。”“在1985—1989年专注于电脑连接器业务的过程中,富士康的电脑连接器业务不断发展,产品范围不断扩大,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富士康开始形成一种新能力,那就是与全球著名IT厂商的沟通、合作能力。这个阶段,富士康积累的强大客户管理能力,是其后来进入电脑机壳、准系统业务的‘支点’。”“当电脑准系统业务在全球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之时,富士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代工厂商。在这个位置上,富士康开始全面拥有市场地位的占有优势、善用资源的获取优势和以知识为核心的能力优势。因此,富士康可以开始‘长袖善舞’了。”“富士康的历史也正是这样。2000年开始,富士康进入新业务的规模更大,节奏更快。2000年开始手机代工,2001年开始电脑主机板代工,2003年进入光通信和镁合金业务,2005年进入汽车电子业务,2006年进入数码相机业务等。到今天,富士康的6C产业布局初步完成: 电脑(puter)、手机(munication)、消费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s)和汽车(car)、渠道(channel)、数字内容(content)。”
  2009年,富士康的产业迈入7C,医疗设备成为其新涉足产业。富士康的7C产业拥有强大的电子零组件的支撑。连接器、电脑机壳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除手机之外,其生产的产品均在全球市场拥有35%以上的占有率。1996年,富士康的销售收入刚过20亿元,联想、海尔、长虹、华为、TCL、康佳等企业的规模都比富士康大。但1996年后,富士康以50%的复合增长率高速攀升。到2004年,全年营收突破1400亿人民币,首次超越全球代工第一厂美国伟创力,一跃成为EMS(电子制造服务)领域全球一哥。
  2005年,富士康营收超过了韩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全球500强排名第206位。2006年,富士康销售收入为4 125亿元人民币,全球500强排名第154位。2007年,富士康销售收入相比2006年增长30%,2008年虽因全球经济危机增长有所放缓,但也达到了22%,2009年又恢复到了30%的增长率。以此计算,2009年,富士康的销售收入应该超过8 000亿元。不难想象,2010年,富士康的销售规模将接近1万亿元人民币。
  日本人眼中的富士康
  从企业模式方面来看富士康,中国媒体的观点几乎没有,日本媒体的总结却是非常到位的。富士康早年以日本企业为师,但今天日本企业对富士康却不得不报以敬畏之心。
  2006年7月31日出版的《日经电子》以《富士康,究竟是敌?是友?》作为封面文章,表露出对富士康的复杂心态。《日经电子》的报道称,为了抢攻2006年下半年的商机,日本各家消费性电子厂商如任天堂与索尼,此前分别推出游戏机Wii与PS3展开正面对决,而Wii与PS3背后的代工厂,就是多数日本人没有听说过的富士康。从美国苹果iPod的nano系列、摩托罗拉的Razr手机、戴尔的电脑、日本任天堂的DS、索尼的PSP,到芬兰的诺基亚手机,虽然品牌不同,但都经由富士康这一制造巨擘为其提供推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富士康之城(5)
或许许多日本人还搞不清楚鸿海和富士康的关系,但是富士康集团的总营业额已经超过了日本人熟悉的夏普与三洋电机。日本企业对富士康的心态是矛盾的,态度也不同。索尼中钵良治社长表示,索尼与富士康的关系是“合作”而非“竞争”。
  相对于中钵良治的友善,有些企业则刻意与电子代工企业保持距离。 一位在富士康工作的日籍资深技术员,在被问到富士康对于日本企业来说究竟是敌是友时,说:“有人在背后笑我走私日本技术,不过,正因为富士康是大企业,才能对于规模效益有所期待,我也终于能尽情追逐以前在日本时未能实现的理想。而且因为富士康的规模越来越大,如果将来日本企业与富士康合作,也是我对日本经济有所贡献的方式之一。”
  总体而言,富士康对日本企业存在四方面的威胁。
  威胁一: 制造优势令人生畏。 富士康拥有制造高阶精密模具与金属加工大量生产的能力。苹果电脑iPod机身背后的金属镜面框体,原本是由日本新潟县燕市的金属加工厂的“专精技术的工匠们”少量生产的。当年获得iPod代工资格时,对于这个从江户时代就具有金属加工绝活的工业小镇,无疑是最大的鼓励。但是富士康就像开着“割草机”的全球军团,让拿着镰刀的日本农夫不知所措。过去工匠的工作模式,就像一亩亩由人力耕作的田地,稻米结穗之后,农夫喜欢拿着镰刀收割成果。但是富士康的做法是运用自动化机械耕田,结穗时使用割稻机,最重要的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品质跟技术工匠的心血结晶不相上下。富士康以人海战术24小时轮班、大量生产、快速交货的优势,对日本精雕细琢、限量生产的工匠构成威胁。原本镜面框体加工的人工技术竟然可以转换为大量生产,这对日本工匠冲击非常大。冲击不仅来自于金属加工的大量生产,而且来自于模具技术的创新。日系大厂游戏机机身的框体有两种树脂,富士康拥有的“两色成型”技术,让不同种类的两种树脂,可以在同一个模具里铸模成型,这种高难度的技术不是由日本而是由中国的厂商实现的。
  威胁二: 有效压低营销费用。富士康的营销费用仅占营业额的4%,比日系企业的平均值22%低许多。因为富士康以代工为主,营销费用不必耗在品牌上。此外,富士康压低营销费用的诀窍,在于公司上下彻底发挥郭台铭“细节的魔鬼”的精神。
  威胁三: 全球知名度极高。 富士康的世界级能见度,近几年胜过日系企业。在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发表的“世界科技百强”名单中,2005年与2006年富士康都是第2名。在日本企业中,日本电产2005年是第42名,软银集团2006年是第5名。
  威胁四: 年增长率惊人。 2007年,富士康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2008年,因经济危机增长有所放缓,但也达到了22%。2009年,又恢复了30%的增长率。
  日本企业界分析,富士康有四大核心竞争力:
  第一;模具IT化。富士康的24小时轮班制,与模具数据库化相辅相成,只要一星期就能将模具批量生产,但是同业需要一个月。富士康运用人海战术,让模具的研发生产工作24小时不间断,甚至在中国大陆成立了3所精密模具职业培训学校,一年培养2 000名左右的技术人员,学生经过一年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训练,只要毕业考试合格,就直接送入“战场”——富士康位于中国大陆各地的工厂。

第一章  富士康之城(6)
第二;零件内制化。以价格取胜的秘诀就在于零件内制化。以伟创力为例,其出货额内制率约为10%~15%,但是富士康的则高达30%,展现了低成本优势。
  第三,交货速度快。关于速度这一点,富士康绝不会让客户失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