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素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全球性的生产性失眠症:当日本人进入睡眠的时候,美国人开始起床并且急匆匆赶去上班。没有止歇的生产是必须要被容忍的,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工厂,它的目的就是进行生产,它的模式就是效率和“醒来”。假如说它建议一个人去睡觉的话,那它也是在说给那些废物们听的。
  驱使着这对孪生的上帝次第登场的那些原因,导致了这种经济不眠症。它不仅与金钱有关,还关乎道德。它所培育出的所有罪恶,都是以过度消费的形式来体现的。这种机械式、金钱式的疯狂所证明的,正是永恒不变的努力工作的美德。但不要忘记,在今天,跟睡觉和懒惰相比,保持醒着并且刻苦工作,在人们眼中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我们生活在马克斯?韦伯所定义的新教徒式的工作伦理中,虽然它的确带来了很多好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后果。实际上,它是一种依赖于起床和开始行动的伦理,而且从你醒来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深陷其中。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起床和开始工作之间,仍然隔着非常重要的一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第二章(1)
为新的一天做好充足准备,可能是件糟糕的事
  这一天过得越有意义,它被预先确定的部分就会越小。在晨间进行的清洁工作,会创造出一块处女地。这一天,你或许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耕作属于自己的这块处女地。
  在古罗马军事家马克?安东尼准备出征的时候,“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都会给他穿上一件“黄金盔甲”。不要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奇怪、遥远而且罕见的事情,她正在做的也只不过是典型的“都市太太”们每天都会做的事情罢了—装扮好自己的丈夫,好让他来得及在8点10分之前赶到伦敦桥、大中央车站或者新宿车站。
  或许,马克?安东尼的工作范围并不属于法律、媒体或者政府机关等领域,而他所做的准备工作,其实也远远不足以应付100万英里远的征途。并不是只有在今天,我们才使用战争化的隐喻来形容每天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最为枯燥无味的职责—“上战场”、“面对敌人”,或者是直接引用诗人的形容,“再次向那个缺口冲一次”①。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我们的每一次准备外出,都能够在心间引发起一种类似战争爆发般的情绪。
  必须进行解释的是有关于“做准备”中所蕴含的那种“好坏参半”特性。一方面,做准备意味着调整好心境,以便去应对一些事情、让自己参与进去、完成前方的任务、卷入纠纷、成为事情的一部分、亲历现场,以及紧随着局势变化去任何必须去的地方。对于这一切,你认为都在情理之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正因为你已经做了准备,所以你也需要去做那些与之相反的事情:不让自己面对那些未知的事情、控制自己的出场次数、避免处理潜在的意外、把自己的保护性盔甲捆得紧紧的。差不多准备好了的意思是:要着手开始解决事情,不管它们有多么难以琢磨。同时它还意味着尽可能把世界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让自己不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我准备好了应付任何事情”)。做好准备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因为在你即将面对的一天里,有你所熟悉的事情,也有你所不熟悉的事情。
  随着装好提包或者是穿上夹克,每一天我们都会遭遇到这种似是而非的悖论。它的哲学根源至少可以远溯到马克?安东尼所处的公元前1世纪,而且,这个悖论还创造了一个与其悠久的根源有类似深度的分歧。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基本有序而且安全的,它已经足够安全到能够让你投身其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有些人相信,生活本身更多的是一种与机会有关的事物。所以,你最好还是做好准备才对。他们的主张是,假如世界本身并不是以神秘的方式来运行的,而且有时候也并非是那么危险的话,那为应对这个世界而做好准备其实就算不上是一种属于“防御性”的概念了。
  以一个与安东尼同时代的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为例,在一首名为“物性论”(On the Nature of Things)的诗中,他曾经描述过世界所具备的这种谜一样的能量。这首诗是一个包含了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的奇怪混合体,不仅如此,它还超越了其自身所处的时代。因为卢克莱修当时已经主张说,宇宙是由数以百万计的不断流动着的原子所构成的。这些原子们的运行轨迹,会因为随机性的干扰而受到影响—就好像卢克莱修在2 000多年之前就已经在描述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一样。正是后者证实了,想要去测量一个运动中的目标究竟有多么的困难。假如你正在看着雨滴落下,然后你挑出一颗雨滴,追寻着它在空气中快速下降的轨迹。但就在最后一刻,这颗雨滴已经迅速离开了它原先所停留的那个地方。根据卢克莱修的说法,这种现象正是世界运转的方式:在一个特定的点上可以预期,但在过了这个点之后,情况就开始变得捉摸不定了。这曾经是—现在依然是—一个激进的理论。这个世界可以说是有秩序的,是一个你可以事先做准备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是混乱不堪的,你根本无法进行事先的准备。而上述的那个理论却又加强了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的争议。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第二章(2)
但是,卢克莱修理论中最为激进的部分,却不仅是该理论所导致的那种混乱的世界只能碰运气的感觉,也不仅是它所暗示的在物理学中想要获得确定性所面临的困难,这个理论已经触及“存在主义”的概念。一旦有关于“世界是混乱的”这种说法占据了优势地位,那就似乎在暗示下面这两种情况的其中之一必然出现,只是在这两种情况之中都没有上帝的位置。因为,一开始人们认为“是上帝把混乱转变为了有序”,而在另外的一种情况之中,上帝虽然是存在的,但他却逃避、违背了自己的职责。不仅如此,他还遗弃了我们凡人,让我们在一个没有确定性的宇宙中自生自灭。事实上,在这两种情况之中,职责都从上帝的身上转移到了我们人类的身上。在神圣的上帝不在场的条件之下,混乱就重新渗透进了这个世界。而你就必须更要让自己做好准备,并坚定不移且富有控制力。
  但是,这中间的确存在着一种矛盾。假如说在第二种场景之中,上帝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而让我们去自生自灭的话,这也许并不一定是出于玩忽职守的缘故。相反,或许这是上帝站在自己的立场之上施与我们的一种有所预料的关爱,一种神学中的所谓的“严厉的爱”(tough love)。想象一下这种场景:上帝把万事万物都从头到脚安排得合乎秩序,设置了一个从开始直到永恒的结尾这种自始至终不会改变的程序,那这将会把我们变成机器人,简单到只是默默地执行他的程序而已。不仅如此,这还将有负于我们被给予的“人类”这个名称所原本蕴含的价值。简单来说,这将把我们在早晨之时所进行的准备工作变得毫无意义:不管你决定做什么事情,上帝都已经为你预先规划好了这一天的安排,所以任何你认为自己正在掌握这一天节奏的想法其实都只是一种幻觉而已。而你的“正在做准备”也将会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上帝预先准备好了。
  换句话来说,哪怕存在着上帝“玩忽职守”的一丁点儿的可能性,在创造人类生存的意义方面,其实都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这还形成了所谓的“自由意志”(free will)的基础。为了真正的成为人类,也为了体现上帝所赋予我们特殊地位的价值,我们必须拥有一些自由行事的空间。我们或许是上帝的孩子,但我们也必须让自己去像一个成年人般自由行事。我们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也有决心去将其实现。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够被预料到且我们也永远不能够做好准备的。假如说我们每一次离开家门的时候都已经彻底做好了准备,好到能够精确地知道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的话,这些意料之外的选择就将不复存在了。没有应对措施去进行,没有自发的判断力去实践,没有责任去承担,那我们也根本不必再称自己是什么人类了。事实上,你总是能够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好一点—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你也永远都没法做好百分之百的准备—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在上帝每一天的袖口之中,总是隐藏着意外。而每一次它抛出了一个意外的话,你都必须亲自去思考,而且你还需要运用一些彼时彼刻才能进行的审慎考虑。正因为如此,你的身上才能显示出作为一个人类、一个成人以及一种宝贵的自由的迹象。。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第二章(3)
在弥尔顿的哲学诗《失乐园》①中,有关意志的自由的论证,或者称之为是“对于没有准备的渴求”的论证,都以最为善辩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而且锁定到夏娃这个角色之上了。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克利奥帕特拉象征着女性气质一样,弥尔顿笔下的夏娃这个角色在她被魔鬼所引诱的时候,也是完全单纯的、悲剧性的,以及“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也可以说,夏娃就是事前没有防备的人的完美无缺的化身。她毫无防备地站在伊甸园的苹果树旁边,身边没有亚当的陪伴,最终让自己被一条走过来会说话的蛇给引诱了,而这条蛇正是魔鬼的化身。夏娃吃下了上帝所禁止吃下的苹果,还让亚当也学着她一起这么干。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人类的堕落”。正如弥尔顿在诗中所简单描述的那样,“万物皆流泪”。所以在这个时刻,何处能够看得见上帝的身影呢?
  虽然她违背上帝旨意的后果是悲惨的,但夏娃的单纯却并非全都是坏事情。毫无疑问,正是这种单纯引导着她做出了一个糟糕的选择—最为糟糕的一个,但这毕竟是她自己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且在一场任何结果都可能出现的争论中,她与魔鬼进行了交锋;同时她还是在没有上帝监视自己的情况之下“自行其是”的—所有的这一切,都证实了她的自由意志。或者说是与自由意志相同的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她拥有犯错的机会。正是在这种机会之中,自由开始蓬勃生长了。因为,假如你不能够自由犯错的话,你也就没有自由去做出正确的事。既然在永远准备好了的条件下不能够自由犯错,那在早晨的时候,你也就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彻底做好准备了。是的,你准备的越多,你自己犯下错误的可能性就愈小,这是件好事情;但若你犯错可能性越少,你的自由也就越少,这又是件糟糕的事情。最好的状态是让这两种力量之间的紧张状态处于一个适宜的位置之上,就像在低音和高音之间得到一个美妙的平衡一样。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准备好之后出门,工作的时候却又发现自己没穿衣服。而在一个崭新但却是堕落了的世界里,再次醒来的夏娃的第一个本能反应就是掩盖自己的*,因此也就确立了穿上衣服这一最主要的功能。就在无花果树叶围绕在腰间的同时,人类第一次将自己遮蔽起来的象征性意义其实非常大—它暗示着:原来由真相和无辜所构成的世界,已经被妥协了的世界所替代了,这个世界是由伪装或者是欺骗构成的。对意义的价值大小来说,它并不比穿上衣服这一更加基本性的目的—遮掩生殖器,把给亚当和夏娃带来麻烦的诱惑性器官给遮蔽起来—更加重要。在准备离开天堂进入地界的时候,在为广阔的世界预先准备的时候,亚当和夏娃发现穿上衣服是必要的。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注意力从那个已经成为他们堕落标志的部分上转移开的最好方法,就是给自己找到一些衣服穿上。
  现在,这个目的已经变得持久不变了。毫无疑问,时至今日,并不是在所有的社会中,都还认同这种促使人们穿上衣服的原因;也并非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将当众显露自己的*作为禁忌。但在绝大多数社会,除了提供基本的保暖和保护之外,人们穿上衣服的最主要原因,仍然跟我们那对来自天堂的双亲之所以穿上衣服的原因一样。穿上衣服就能够在公共场合中遮蔽起自己的隐私,也因此使你变得可以被社会所容纳。讽刺的地方在于,正好因为这是被社会所接纳的先决性条件,所以和裸露比起来,穿上衣服已经几乎要变得更加符合人类的天性了。正是这个讽刺之处,使得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①抱怨说,一部思想史已经“把人默认为是一种穿着衣服的动物了,可是按照天性来说,人类却是一种裸露的动物”。如今,衣服已经不亚于是人类的第二层皮肤了。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第二章(4)
面对着这个已经存在的讽刺,我们还能够提供一个显得要更加狡猾的例子。正如一个曾经有过约会经验的人所熟知的那样,衣服可不仅仅是将你遮掩起来那么简单,当你需要它们去隐藏你性别特征的时候,你却又希望它们还能展示自己的性感。即便你在早晨刚刚为上班穿戴整齐,但你所穿的衣服其实也是为了这样一对彼此互相矛盾的目的而服务的。一方面,它们承担了遮掩你身体的职责,但另一方面,它们却“说出了”一些有关于你的事情,而你也希望它们能够恰到好处地让你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在这里, 我们又遇见了那种要把两种力量维持在相互平衡状态之下的情景了:一方面希望进行压抑,而另外一方面又希望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性感。最终,根据穿衣的目的是为了工作还是约会,你将会合适地搭配自己所穿的衣服。
  所以,既然你的性别特征已经跟其他的一些事物一样被恰当地装扮了起来,那么它就能够安全地公之于众了—你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使之适合你将要面对的特定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社会为经线、以性特征为纬线,衣服都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将彼此交织在一起的可以摸得到的纺织物。源于此,它们正好被弗洛伊德所称之为“升华”(sublimation)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例证—升华正是“原欲”(libido)的间接性表达,或者说是将性的活力转变到文明形态的渠道。在精神分析学的语言中,“自我”(ego)意味着我自己想要做的那个自己,“超我”(superego)意味着外部世界需要我们成为的那个样子。在这二者的各种需求之间,是“升华”将它们变得协调一致。这看起来真是枯燥无味,而做准备就意味着这样的一个时间点—在一天当中的那个时候,这两种需求之间的冲突可能会达到顶峰。因为,我们正在进行着一种转换,把在家时舒适的自己(自我)的那种状态隐去,不得不去遵从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超我)。随着我们将扣子一颗一颗系上,我们“自我”的表现越来越少,我们“超我”的表现则越来越多。
  假如我们总是先系下面的扣子而不是先系上面的扣子,在穿袜子之前穿*,而且一般总是以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做事情的话,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那是因为“自我”非常喜欢这种例行的规则。的确,“自我”希望能够取悦它自己,但倔强的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使用的方式,却不是通过找到乐趣—这会导致它过分激动—而是通过降低“不愉快”的感觉来实现的。弗洛伊德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