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达腊是一座岛,位于爪哇岛北方,是连接中国与印度海上商路的重要中转站,早在中国南北朝时,苏门达腊岛上的城邦就曾派出过使节前往中国,而在明代时,苏门达腊岛上就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华人定居点,在规模上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爪哇岛华人聚居区,在这些定居点,华人移民主要经营商业,金、银、樟脑、象牙、藤条、木棉、木雕、香料、纺织品都是往来于海上航线的重要商品,这些永久性的定居点与当时那些散布于南洋各地的贸易站一起编织出一张联系紧密的贸易网,如果这些华人移民能够得到来自官方的支持的话,或许近代的南洋历史将完全改写,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机会中国人没有抓住,而是拱手让给了西方人,最终占据东印度群岛并对这片地区实施殖民的是荷兰人。
到了二十世纪初,南洋华人已成为当地重要族群,除了经营工商业之外,华人还在当地经营种植业,主要的聚居区集中在苏门达腊岛东部与南部、婆罗洲西部、爪哇岛西部和东部以及马鲁古群岛一带,而苏门达腊作为最早的华人聚居区,主要的华人聚居地集中在东部沿海。
由于与英国的海峡殖民地仅有一海之隔,因此,苏门达腊与新加坡之间的交通比苏门达腊与爪哇之间的交通更为便利,虽然苏门达腊控制在荷兰殖民者手中,但是实际上,英国对这里的影响也相当强烈。
在当年的“东北亚危机”中,大批朝鲜劳工被输入到英国海峡殖民地,虽然荷兰并没有参与那个“远东和平委员会”的朝鲜反日分子安置计划,但是由于英国海峡殖民地与苏门达腊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因此,在苏门达腊地区也有为数不少的朝鲜劳工,其中又以非法入境身份的居多,像在英国海峡殖民地一样,这些朝鲜劳工通常从事种植园和锡矿的苦力工作,而且与他们在新加坡的同胞联系密切。
也正因此,当“马来亚危机”发生之后,苏门达腊地区也发生了动荡,只是因为当地朝鲜侨民缺乏组织而没有造成严重影响,不过荷兰殖民军还是加强了对当地局势的控制,也正因此,当北婆罗洲地区发生朝鲜侨民的武装暴动之后,荷兰殖民军出现了兵力短缺。
现在,中国已与荷兰东印度殖民当局达成了协议,在马来亚危机得到平息之前,荷兰殖民当局同意让一部分来自马来亚的华人难民进入苏门达腊岛华人定居点,以躲避战乱,作为交换,中国将作为中间人调停荷兰殖民军与朝鲜侨民暴动武装之间的冲突,使婆罗洲的局势尽快稳定下来,以免荷兰对当地的统治全面崩溃,实际上,由于当年强制推行“强迫种植制度”,婆罗洲的土著居民对于荷兰殖民当局的痛恨是非常强烈的,只是由于缺少合适的机会,才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但是现在,随着朝鲜侨民武装暴动的发生,婆罗洲的形势已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任其发展下去的话,荷兰对婆罗洲的统治很快就会终结。
也正因此,荷兰东印度殖民当局才会如此痛快的答应让那些来自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华人进入苏门达腊定居点,并且同意由中国海军确保这一护侨行动的顺利进行。
荷兰东印度殖民地总督正是与中方达成这一协议的当事人之一,作为局中人,他当然明白这一行动所带来的后果,随着更多华人居民的涌入,苏门达腊岛上的族群比例肯定会发生剧烈变化,华人越来越多,而凭借着经济上的优势,华人很快就会占据全面优势。
不过现在这种局面之下,就算是饮鸩止渴,荷兰殖民当局也只能选择接受,因为他们别无选择,欧洲局势不允许他们做出其它的选择。
既然无法阻止中国人实施这个护侨计划,那么荷兰总督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将眼皮子底下的瘟神送走,对于荷兰总督先生而言,这支中国海军的远洋袭击舰队就是瘟神,只要还呆在这巴达维亚,总督先生就别想睡得塌实,只要这支舰队尽快离开巴达维亚,就算这支舰队是去攻打苏门达腊的,总督先生也赖得去管了,因为连荷兰政府也对此毫无办法,一个小小的东印度殖民地总督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说中国人选择的时机太好了。
所以,对于施肇基和鲁平的造访,荷兰总督并不觉得惊讶,也没有任何表情,按部就班的完成了外交上的礼节,然后送客人离开总督府。
中国客人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一位日本客人,不是别人,正是日本政府驻巴达维亚领事。
日本领事过来,带给荷兰总督一个好消息:由于担心婆罗洲局势持续恶化,进而引起整个南洋地区局势的剧烈动荡,在经过与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的磋商之后,日本政府最终做出决定,只要荷兰政府同意,日本政府可以派遣日本军队协助荷兰东印度殖民当局镇压婆罗洲的朝鲜武装,不过具体的行动则要等到日本夺取德国的太平洋殖民地之后。
对于日本领事的这个建议,荷兰总督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当日本人提醒总督,日本可以牵制中国势力之后,荷兰总督的兴趣就更浓了,于是,一封加急电报迅速拍去了海牙,交由荷兰政府最终决断。
不过,荷兰政府很快回电,婉言谢绝了日本政府的“美意”,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政府也提出了条件,根据这个条件,荷兰东印度殖民当局应该从日本引进大批日本移民,在婆罗洲定居。
对于这个条件,荷兰政府无法接受,仅仅朝鲜移民问题就足够荷兰政府头疼了,哪里还能再加上一个日本移民问题?所以,日本政府的这个条件是不可接受的。
不过同时,荷兰政府也授权东印度殖民地总督,可以就此问题继续与日本政府进行磋商,看看能不能在不损害荷兰利益的前提下借助日本的海军力量尽快平息婆罗洲的混乱局势,更重要的是,在这场南洋战略对弈中,将日本的势力引进来,以制约越来越放肆的中国。
第805章 侨民转移安置计划(下)
邦加岛位于苏门达腊岛东边,两岛相距不远,由于邦加岛上盛产锡矿,岛上的工商业也颇为兴盛,而华人作为重要的中间商,在邦加岛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实际上,现在的邦加岛上,华人的总数已经超过了五万人,如果加上华裔,这个数字将更加惊人,而现在,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加,而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北方英国海峡殖民地局势的持续动荡。
由于英国海峡殖民地发生了“马来亚危机”,危机进一步引起了一场小型战争,这场主要发生在英国殖民军与朝鲜侨民武装之间的小型战争使当地的华人和华侨深感不安,再加上新加坡华人居民的疏散,许多华人无家可归,只能暂时在槟榔屿安置,但是由于英国殖民当局担心局势不可控制,因此对华人难民的迁居设置了种种障碍,直到中国中枢政府插手,僵持局面才得到缓解。
中国中枢政府建议英国殖民当局,将部分集中于槟榔屿的华人难民转移安置到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苏门达腊岛一带,而邦加岛作为苏门达腊岛的附属岛屿,加之商贸繁盛、华人众多,因此也在侨民转移安置计划之中。
虽然英国政府对这个建议顾虑重重,但是考虑到中国在此次对日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以及欧洲战争局势的前景不明,英国政府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将中国推向德国一边,因此,在经过认真考虑之后,英国政府授权海峡殖民地当局就这一中国侨民转移安置计划与中国中枢政府直接展开磋商与合作,在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认为必要的情况之下,可以立即实施这一华人转移安置计划。
在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看来,现在的局势发展足以让他立即实施这个华人转移安置计划,所以,他在接到英国政府的正式授权令之后,几乎立即开始了行动,何况,在英国总督的计划里,此举可以迅速化解岌岌可危的马来亚局势,只要将这些无家可归的华人难民转移到荷兰人的殖民地,那么,以后英国殖民当局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拒绝这些华人返回海峡殖民地,那么,将来再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了。
归根到底,在英国人看来,属地上的华人数量实在太惊人了,与其等以后冒着与中国决裂的风险处理这个问题,不如趁着现在将这些包袱扔给荷兰人,反正荷兰的东印度殖民地面积辽阔,足以容纳那么多的人口,至于荷兰政府怎么想,就不是英国政府最关心的了,现在英国政府要关心的事情太多,欧洲的战争、与中国的关系、如何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怎样帮助日本走出战败的阴影、怎样想办法让意大利以协约国盟友的身份参加对德、奥作战……总之一句话,对于荷兰那条“被抛在赤道周围的绿宝石腰带”,也就是东印度群岛今后的局势到底会怎样发展,就不是英国政府所关心的了。
至于荷兰政府的立场,英国政府也不关心,甚至不需要英国政府出面,荷兰人就已经与中国达成了妥协,因为荷兰人也需要中国帮助他们解决婆罗洲的危机。
所以,在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高效率的指挥下,那些英国的商船迅速的投入到了华人转移安置行动中去,而邦加岛作为重要的移民中转站,现在已经接受了至少两万名“华人新移民”,其中的多数都来自于槟榔屿。
说是“华人新移民”,但是实际上其中还是混杂了不少非华人的,而作为东亚人种,朝鲜人在相貌上与中国人区别不大,尤其在欧洲人眼里,朝鲜人与中国人根本没有区别,所以,被英国商船装运到邦加岛上的还有一些化装成中国人的朝鲜侨民,而这些人中,不少都是曾经的“高丽义勇军”的战士。
这些曾经的“高丽义勇军”战士中,就有一个来自朝鲜半岛南部釜山港的青年,他的名字叫朴昌秀,他是跟着一帮战友混上商船的,然后依靠一帮华人工友的掩护,成功的在邦加岛上登陆,并进入了一所收容站。
朴昌秀并没有参加在新加坡港发生的巷战,实际上在巷战爆发之前他就已经跟着被击溃的小分队撤到了北方,并立即化装成普通劳工,混进了一座橡胶园,在那里躲了几天之后,就跟着一帮战友去了槟榔屿,而且他没有暴露自己的朝鲜劳工身份,也正因此,他没有被英国人抓进集中营,而是在槟榔屿郊区的一座橡胶园里潜伏下来,直到被几名中国人发现,然后,朴昌秀和他的战友们就摇身一变,成了“华人难民”,并混上了商船,从马来亚来到了这更加炎热的苏门达腊。
现在,朴昌秀就站在邦加岛勿里洋难民收容站的一座草棚前,望着那北方灰蒙蒙的天空,喃喃自语,目光多少有些呆滞。
“我到底在什么地方?朝鲜,我的祖国,又在何方?为什么我们要与英国人打仗?为什么我们不去与日本人作战?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在新加坡与我们并肩作战?为什么中国人又愿意帮助我们逃出新加坡?为什么英国人要把我们都赶到这里?”
太多的“为什么”,太多的不明白,此时此刻,朴昌秀与许多朝鲜人一样,根本就找不到答案,这场与英国殖民当局的冲突发生的莫名其妙,结束的也稀里糊涂,而高丽义勇军从最开始时的声势浩大到现在的狼狈不堪,一切看上去都似乎是那样的戏剧性,好象有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这一切,控制着这一切的节奏。
就在朴昌秀茫然无措的时候,他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两只番薯,被火烤得喷香的番薯,而拿着番薯的人则是一名中国人,而且就是那名在槟榔屿橡胶园里发现他们那帮朝鲜战士的中国人,此刻他将手里的这两只番薯递给朴昌秀,那意思似乎是请朴昌秀吃。
确实,现在已是下午,而自从下船之后,除了喝了一点水之外,朴昌秀什么东西也没吃,早已饿得两眼发花了。
那名中国人又将那两只番薯往朴昌秀眼前递了递,并做了个送进嘴里的动作。
“谢谢,谢谢。”朴昌秀用生硬的中国话道谢,不过他并不清楚,他学的实际上是福建方言,而此刻站在他面前的这个中国汉子却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这个湖南人就是龚春台,好在他已在南洋地区呆过段日子,福建方言多少也学了一些,因此能够听懂这个朝鲜人的话。
“不客气,不客气。”
龚春台笑了笑,将那两只番薯交给了面前的这名朝鲜青年,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扭头也向北方的天空望去,那里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正在积聚能量,或许也会影响到这勿里洋的天气。
前几天龚春台还在槟榔屿忙着策划对付同盟会残余势力的行动,但是一封来自军情局的电报使他改变了行动,跟着一帮华人难民离开槟榔屿,来到了这邦加岛,而且在上船之前,他还特意带上了那帮朝鲜人,至于这些朝鲜人能派什么用场,现在龚春台还没想好,不过既然这些人拿过枪、参加过战斗,那么将来肯定会派上用场的,因为龚春台很清楚,军情局调他过来,绝不是叫他来协调华人难民安置事宜的,那事他也干不来,而且也有专业人士去干。
“瞧这天气,只怕是要起风暴了,这些草棚恐怕是抵挡不住啊。”
望着那北方天空的乌云,龚春台念叨了一句,然后向跟在身边的一名手下叮嘱几声,叫他去提醒一下收容站方面,以免风暴过来的时候手忙脚乱。
扭回头,龚春台见面前的这个朝鲜人正在狼吞虎咽的吃那两只番薯,他笑了笑,又拍了拍对方的肩膀,示意跟着他往前走。
龚春台提着一只背篓,领着朴昌秀和几名手下走到难民收容站门口,这里站着几名荷兰殖民军的武装护卫,都是当地的土著士兵,对于华人一向敌视,因此拒绝让龚春台和朴昌秀离开难民收容站。
龚春台也没坚持,他知道,很快中国的一支舰队就将过来,等舰队过来之后,这里的武装护卫将增加中国水兵,到了那时候,就不由这些土著士兵说了算了。
龚春台领着朴昌秀绕到难民收容站一处比较隐蔽的围栏边,然后摸出挂表,看了看时间,已是下午两点钟,约定时间,就等送货的人过来了。
几分钟后,一名当地华侨从难民收容站外边靠近围栏,向左右张望片刻,然后向龚春台打了个手势,龚春台迅速回了一个手势,那名华侨立刻向远处打了声呼哨,然后,又有几名华侨走到围栏边,手里也都提着背篓。
这几名华侨迅速将背篓从围栏顶上扔进难民收容站,龚春台和手下将背篓都捡了起来,朴昌秀也按照龚春台的吩咐捡了一只背篓在手里,他感觉这背篓沉甸甸的,也不知道装了什么东西,不过上头盖着布,却也不能去看。
龚春台冲着围栏外头那几名华侨一抱拳,道了声谢,然后便领着手下和朴昌秀往他居住的那间草棚赶去,等进了草棚,从朴昌秀手里接过那只背篓,然后打发朴昌秀离开了这间草棚。
等草棚里没有外人,龚春台才从那些背篓里摸出一些被布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将布拆开,里头包着的却是一些崭新的手枪,还有一些手雷。
“都埋起来。”
龚春台一一检查过那些手枪和子弹,然后重新包了起来,都装进一口木箱中,吩咐手下将木箱拖到角落,掀起一张竹席,埋进一口预先挖好的浅坑中。
这只是必要的防备措施,毕竟人在异乡,而当地土著人与华人的矛盾也颇深,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也是军情局特意提醒过的,而那几名送武器过来的当地华侨就是这邦加岛情报分站的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