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熟悉北岛的诗歌的人知道,他的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内容反映的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那十年*荒诞的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

  在这场对人性、人道最大的一次反动的“*”运动面前,良知未泯的人渐渐从梦魇中醒来。他们发现自己安身于公有制下,却体会到是一无所有;生活在集体中感受却更像来自北方的《狼》,一切都被禁锢着,而且往往是自愿的承受禁锢。于是,清醒者不禁惊呼“这个世界是否真实,或者人是否真实!”于是,一种声音终于响起来了,这就是北岛们的声音: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良知,内心的愤怒、反抗与挑战的声音响起来了,喊出了“自省、自由、自我”的声音。他们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那个遥远的梦想说出了心里话:“我——不——相——信”!这是一种少有的勇气,带着严重的怀疑主义的倾向。事实上,这首诗正是有良知的中国的“回答”,也是对“*”的最终的回答。说明一个新的启蒙时代的到来,它像一阵精神光芒撕开了人们虚伪的面纱,照亮了那个时代昏暗的天空。

  北岛,正是北岛这样的诗人,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高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于是一声《宣告》变得十分的悲壮,仿佛夕阳染红的天空:

  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北岛意识到自己是人,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下的一个符号,一个工具。当然,正是这一声《宣告》埋葬中国历史最残酷、最罪恶的时代。

  *结束以后,北岛意识到个人应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希望五&;#8226;四的“自由、*、科学”传统能够死灰复燃,让人们自觉自识到“人”和个人的价值,而不是盲从者,一直被人利用,一直被人管辖的。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不能成为人民自己的国家,而往往被某些人利用,如刘邦、朱元璋等奸恶之徒所利用,成就一家一姓的帝业?因为人们没有能力成为“挑战者”,却本能的充当了“顺从者”。

  正是北岛意识到这一点,他的心突然热了起来,眼睛亮了起来!“自由”、“*”,还有“科学”,形成一股暖流,使他热血沸腾,体会到了觉醒者的孤独,他便呐喊了。

  如今,北岛流亡在国外,这种声音渐渐的弱去。一种喧哗渐起,将物质的欲望膨胀到了极点。谁还会继续举起由鲁迅点燃的火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爱魂——茨维塔耶娃
茨维塔耶娃(1892…1941),俄罗斯白银时代杰出的女诗人。

  茨维塔耶娃首先是一个疯狂的女人,雌性这一性征天然的决定她女人的天性,所以她大胆追求肉体赠予人的天然的愉悦;其次才是不羁的诗人,将爱情幻化为信念,不断追求爱情,正是作为诗人的诗性。

  她一生都在追求爱情,渴望心灵之爱,诗性之爱。

  诗性乃是人性中浪漫的基质,极难定义。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的: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从这个层次去理解什么是诗性也就不难了。诗性就是一种内心*裸的追求,内心抒情的需要。不管冷抒情还是热抒情,都是人内心的需要。诗的信念就是为内心活着的,并且能够为之死去。

  茨维塔耶娃自小受到普希金的影响。她在1937年流亡国外写的自传体小说《我的普希金》里曾提到:她母亲是位富有天才的音乐家,卧室里挂着以普希金为题材的《决斗》之画,从而使她对死亡产生了一种神圣感;而她父亲则身为莫斯科大学的教授、鲁缅采夫博物馆馆长,精美艺术博物馆的创建人。父亲这种身份使她在普希金纪念像下成长起来,作品《我的普希金》中说“……真是个绝妙的想法——把巨人放在孩子中间。黑色的巨人在白色孩子中间,真是绝妙的想法——注定让白人的孩子去和黑人结婚……”可见,她深受诗人普希金的影响。

  茨维塔耶娃接触的第一部普希金作品是《茨冈人》,她由此接受一个全新的词——爱情。普希金的爱情观传染给了茨维塔耶娃。她一生都与这个神秘的词汇纠缠不清。她为爱情而活着,大胆追求爱情,并因此写出或凄美或激越的诗歌,为世界诗坛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茨维塔耶娃对十月革命很反感。这并不是她不理解俄罗斯而不接受革命,而是由于她凭着诗人特有的敏感一下子意识到“革命即暴力和流血”,所以不予接受并有所抵制。然而,正是女诗人对十月革命采取不接受的态度,造成了她一生的不幸。

  茨维塔耶娃的丈夫埃夫伦一直反对沙皇专制政体。1917年11月,反对暴力革命的茨维塔耶娃却亲自把丈夫送往白卫志愿军,使之成为沙皇专制政体的捍卫者,茨维塔耶娃也因此同埃夫伦失去联系。二人各自流落天涯。

  1922年春,她带着女儿投奔在巴黎就读的丈夫,开始了她悲惨的流亡生活。在流亡期间,茨维塔耶娃虽过着落魄的生活,但时刻未忘精神生活:追求爱情。她追求丈夫的同学罗泽维奇,一度使她那隐忍有余的丈夫埃夫伦也无法承受。还有与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等世界名人留下有趣的情感史。

  茨维塔耶娃十分重视心灵之爱。这一点在她处理与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关系时,可窥视到她内心世界。茨维塔耶娃在致里尔克的信中说:“我不是活在自己的嘴上,吻过我的人,会错过我的。”并且她挑明自己追求的是“无手之抚,无唇之吻”,反对“把对方举起,就近唇边——一口一口的啜饮”的肉体之爱。 同样性质的还有她在致瓦洛申的信中说:“我有一种无法医治的完全孤独的感觉。旁人的肉体是一堵墙,阻碍我窥视他的心灵。噢,我多么恨这堵墙啊!”可过了几个月后她又在给瓦洛申的信中说:“我主要的热情是同人倾心交谈,可*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钻进对方的心灵。”

  茨维塔耶娃承认爱情有追求肉体层面的*,但是她还是强调真正的渴望还是心灵的交融,肉体的结合正是她达到心灵交融的必然桥梁。于是,她疯狂追求爱情时渴望与对方的肉体融合在一起,并且生下新的生命——“儿子”。因此,她不仅渴望与罗泽维奇生儿子,而且渴望同帕斯捷尔纳克、巴赫拉赫生“儿子”。这里“儿子”,即是她作为女人本能的需要,又是她诗性的体现,是诗的“生命”。

  综观茨维塔耶娃的诗,都是围绕着爱而展开的。爱情到底需要灵肉两分,还是灵肉相融?女诗人在这个难题面前踌躇并选择着,也正是如此种种独特于别人的感受,女诗人把之化为诗歌的形式与人见面。她的诗因此得到人们的喜爱。

  1939年,她带着儿子返回祖国,结束了17年辛酸的侨民生活。回国后,她的丈夫和女儿却遭到了无理的*。苏德战争爆发后,她又被疏散到荒凉的叶拉布加,终因爱情枯竭、思想痛苦、政治孤立,重要的是爱情枯竭而难以自持而自杀。

  女诗人随着肉体一同毁灭了,然而诗歌依然放射光芒。纵观女诗人的一生,我们只能试图对待诗那样,去理解、甚至去爱戴她。。 最好的txt下载网

无声的温柔——爱伦&;#8226;坡印象
人们不经意间发掘出一位巨人,一座山峰从水底渐渐升起,清晰起来。在一颗伟大的心、一座思想宝藏面前,人们不得不投之尊崇之情,叹为观止。 

  ——作者题记

  
  埃德加&;#8226;爱伦&;#8226;坡(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

  1

  1849年10月7日,在美国文学史上,堪与马克&;#8226;吐温并称的小说家兼诗人爱伦&;#8226;坡溘然长逝。在死之前,他对着头顶阴霾的天空愤愤叫道,“愿上帝保佑我!”

  这是他向命运第一次乞求宽恕,也是最后一次对之最有力的抗争。

  综观爱伦&;#8226;坡一生,都陷于痛苦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不幸总是接踵而来,他失去双亲,继而失去兄妹,再而失去对其呵护有加的养母、失去爱妻、失去生活保障、最后失去种种生活的理想,致使他的内心始终处于颤栗之中,恐惧占据他心头。

  可以说,“恐惧”是爱伦&;#8226;坡文学的主题,也是他一生的主题。

  2

  常人眼中,爱伦&;#8226;坡则是十足的酒鬼、疯子,整日只知呢喃着异端邪说,作出种种妖言惑众的举措。而且,一般如爱伦&;#8226;坡的天才们命运都是相似的:被世俗排挤、诅咒、恨不得从肉体上被消灭他们。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些人英年早逝,是被诅咒死的。正因为他们处于不被理解、不被采纳的状态之中,所以就返回到自身,积蓄力量以抗拒世俗的强权,甚至整个社会。这样,个人的力量或者“人格”的光辉才凸现出来,变成一个大写的“人”。直至死后,人们才试着去宽恕他们,一步一步地解禁,即而去理解他们,再而去挖掘他们,最后转而崇拜他们。

  人们去试着理解他们的时候,一开始态度是极为傲慢不恭的,带着“窥阴癖”式恶意,甚至一些正统之士会刻意去诬蔑他们,以装出一副维护正统的样子。结果呢?人们不经意间发掘出一位巨人,一座山峰从水底渐渐升起,清晰起来。在一颗伟大的心、一座思想宝藏面前,人们不得不投之尊崇之情,叹为观止。于是,逾越他们也成了时代的一道难题。有如此命运的人很多,中外比比皆是,如荷兰的梵高、法国的波德莱尔、中国的司马迁、曹雪芹等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吧!

  可见,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名人,他们的才华往往与命运极不谐调,爱伦&;#8226;坡正是一个典范。

  爱伦&;#8226;坡一生贫病交加,父母早殁,自小由爱伦夫妇领养。虽得养母疼爱,但被养父视为眼中钉,有意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孤儿,因而童年生活并不如意。正是养父有意让爱伦&;#8226;坡意识到自己是孤儿,致使爱伦&;#8226;坡很小就开始在人群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纯乎情欲之上的“母爱”式的爱情追求。在年轻的爱伦&;#8226;坡眼中,这种爱并不是*裸的*,而是对某种“神性”的向往与追求,它是极为古典的,崇高的,具有古希腊风情。

  也正因为如此,中学时代,爱伦&;#8226;坡暗恋上了一个玩伴的母亲简&;#8226;斯塔那德,这个女人极有古典气质,极似希腊神话中的海伦,未几,这女人就不幸病故。爱伦&;#8226;坡伤心之余,写下了《致海伦》一诗。此诗极为著名,流传至今,反映了他的浓郁的孤儿情结、恋母情结。

  失去养母保护后的爱伦&;#8226;坡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后来他又得知亲生兄妹在心智上都有所缺陷,从此潜意识里担心哪一天也步上后尘。又加之爱伦&;#8226;坡在27岁的时候娶了自己深爱的表妹维琴妮娅,时年维琴妮娅仅十三岁,身体羸弱。自此,他们共同经过了11年贫病交加的岁月,直到她于1847年去世,才结束了爱伦&;#8226;坡时时害怕失去爱人的痛苦与恐惧。种种因素作用于爱伦&;#8226;坡,成了他酗酒和创作的动机。

  可以说,他借助创作来剖析自己心灵深处的迷惑与恐惧,是一种精神分析法的“自我疗法”;而酗酒则是爱伦&;#8226;坡忘却生活中诸种痛苦的工具,是一种自我逃避方法。这一点在爱伦&;#8226;坡临死前不久所说的话可以反映,“我经常沉湎杯中物,但喝酒并没使我感到半点儿乐趣。我不惜生命和名声,不顾理智,一味喝酒并非追求乐趣,而是竭力逃避令人痛苦的回忆,逃避无法忍受的孤寂,逃避迫在眉睫的大限。”逃避也是一种自我安慰,是对内心伤痕进行的抚慰。爱妻撒手归西后,爱伦&;#8226;坡从此憔悴一人,精神日益失常,由于寻爱过程坎坷,知音难觅、苦闷孤独而无人能诉,最后终因饮酒过量,死于杯中之物,最终“成就”了在常人眼中“酒鬼”、“疯汉”的形象。

  如果说,借酒消愁成就了爱伦&;#8226;坡的酒鬼、疯子的恶名,那么借笔自析的则成就了一代文豪的名声。他的小说,特别是恐怖小说,不仅描绘了令人战栗的现象,而且抽丝剥茧地探讨因恐惧而丧失理智的过程,成为心理分析小说的滥觞。爱伦&;#8226;坡首开先河研制出了四种截然不同的小说叙述类型:一是恐怖悬疑小说,大多是与异常心理的探讨有关,被视为其代表作的,如《亚夏古屋的崩塌》、《贝瑞妮丝》、《黑猫》和《泄密的心脏》;二是假想故事,不可信但具有寓言性,这方面的作品如《红死病之面具》、《别用你的脑袋跟魔鬼打赌》等;第三类是极为著名的,那就是侦探推理小说,爱伦&;#8226;坡是侦探小说的鼻祖,著名的侦探小说人物柯南形象与爱伦&;#8226;坡《莫格街凶杀案》、《玛莉罗杰奇安》中的杜宾十分相似,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第四类是科学冒险小说,如《热气球轶事》。这四种类型都是爱伦坡开创先河。

  当时,谁会想到这位素有“酒鬼”、“疯汉”之称的神智不清的人能成就什么?然而事实上,他的创作的思维有如同疯子般冷静,笔调主观天马行空、富涵想象,大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韵,将恐惧与想象结合起来,轻扣着人们的灵魂,不觉之中生出几分冷意来。也许正是爱伦&;#8226;坡这种全新笔调,使得人们觉得他有如疯子,视为异端不可接近。

  当我轻轻扣开爱伦&;#8226;坡的作品,我陷入无语状态。因为我觉得作品足以说明了一个人、一颗伟大的心、一座思想宝库。 忽然间,我发现他已经坐在我身边!阴郁、充满恐惧的双眼闪过一丝温柔。我于是明白“抒情”实是人内心的需要,不管是在风和日丽中唱着、还是在细雨中呼喊着、还是在沉闷的胸腔里回荡着未曾发出声音,都是一段抒情曲。 。 想看书来

诗人的上帝——阅读法国诗人波德莱尔
一、

  一个对诗歌不大敏感的人,去理解桀骜不驯的波德莱尔并非是件易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