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着的火和飘着的灰-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记得2003年元月,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在参加论证南宋皇城遗址重建项目时,谈及一个值得借鉴的事例,虽与本文文意很远,但很有教益,不妨一说。

  他到日本学术访问,一个来中国看过倒塌的雷峰塔但没看过新的雷峰塔的日本友人,问他,“新的雷峰塔造成,对谁最满意?”

  我们想,大概是杭州人吧,或者是为了显示政迹而大兴土木的为官者吧。

  当时陈老先生也问答不上,就请教日本人。

  那日本人说,是保俶塔。

  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陈老先生继续讲他的话题。日本友人解释道,原来是“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一个婀娜多姿含情脉脉的美女只能对着一个无欲无念的破破烂烂的老僧,多不相称。现在好了,从电视里看到重建的雷峰塔,像一个体格健猛的小伙子,那日本友人用“very strong”来形容雷峰塔。美女终有壮男陪,不是成就了美女思春的情怀?

  日本人的言辞之间,至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其实,一些文物遗迹“死”而复活,恰恰使之万劫不复。

  遗憾的是,难老泉我看到的是一个自来水供水系统。

  齐年古柏,见证变迁

  看完了慕名而来的难老泉,才有心细细把晋祠看个清楚。

  晋祠给我感觉是树多,而且都是参天古树,郁郁葱葱,使得整个晋祠清幽恬静。它们默默地注视着晋祠的变迁,是历史见证者。我到山西看到大多是成片的荒山野岭,荒芜到了苍凉的地步,特别是去五台山的路上,那些黄土高坡几乎寸草不生,光秃秃,沟壑纵横,就像大地的伤口。我这才深刻地领悟到杭嘉湖平原的肥沃、丰饶、富庶。在这些黄土高坡当中,有几个破落的村户歪歪斜斜地布落在旮旯里,土坯房,充满着尘土味。陪我一起的山西人说,这些农民家庭年收入一般只有几百块钱而已。我那点悲天悯人的情怀始终未减,听了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农民子女念书考大学时,这区区几百块钱如何应付昂贵的学费?穷苦的人现在的发展权、选择权越来越狭窄了。而这晋祠是这片日益沙化土地中的桃源,面貌似江南佳丽,可以称得上“小江南”。晋祠有了树,就有了灵气,朝气。

  在晋祠里众多古木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位于难老泉和圣母殿左边的“齐年古柏”,齐年古柏指的是周柏。

  周柏原先有两株,一株在道光年间被当地的土人所伐,剩下的一株在苗裔堂前面,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约成45°角,披覆在圣母殿左侧,相传是西周时所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奉使河东,来到晋祠,就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歌颂它的苍劲、古老。如今的周柏依然苍劲、碧翠,它才真正见证了晋祠的历史变迁。周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惟妙惟肖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宋侍女塑,惟妙惟肖

  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在圣母殿精彩的宋代侍女塑。

  圣母殿处在难老泉与周柏之间,在鱼沼飞梁的后面,是晋祠的主殿,晋水从殿基涌出。大殿是一座正方形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它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身四周围廊,前廊深两间,廊柱上木雕盘龙 8条,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中所罕见。殿身内外檐柱各一周,侧角生起显著。柱上斗口形制多样,柱头补间及上下檐相异,梁架简洁,保持着宋制特征。圣母殿神龛内外两侧的宋代彩塑,是晋祠文物中珍品。殿内无柱,这样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她被晋人奉为晋水水神,其塑像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着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圣母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达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宋代那些不知名的艺人们满怀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老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仙佛像为主的陈式,真实地表现出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失去自由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晋祠确是个好地方,这里有着数不完的古物,可以说是山西文物的博物馆,不到晋祠也就枉到山西。

  我来得匆忙,去得也匆忙,未能一一解读晋祠里所蕴含的晋文化,走时还留有几分缺憾。 。 想看书来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上海行
前记

  9月25日,余与浙报李建君、钱报郭闻小姐、人家网徐小姐,共赴上海。观游赏玩间,竟觉上海挺有风情……

  一、南京路(15:00…17:00)

  南京路算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方。五光十色的商店,琳琅满目的橱窗,川流不息的车辆,来来往往的人群,令人流连忘返。

  1865年租界当局规范租界路名时,为了纪念《南京条约》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将当时租界最繁华的花园弄正式命名为“南京路”,当时的南京路全长5000多米,后人称之为“十里洋场”,自此南京路商业街也逐步形成。到20世纪20年代,南京路上的商店已发展到了300多户。三十年代,随着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的创建,南京路商业街进入了繁华时期,凭借其地处亚洲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已摘取太平洋西岸最繁华商业大街的皇冠,与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英国伦敦牛津街、美国纽约百老汇街齐名,跻身于世界著名商业街行列。

  南京路可以分东西两段:黄浦区段南京路、静安区段南京路。黄浦区境内南京路从外滩到成都北路长2528米,地处上海行政、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地区,是联接外滩和人民广场这两个最具上海特征的著名旅游景点的黄金信道。又拥有上海市美术馆、图书馆、上海杂技场、大光明电影院等市级一流文化娱乐设施以及海伦、和平、国际、华侨等星级宾馆,还毗邻广场交通枢纽和外滩交通干道,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南京路成为购物旅游天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使南京路始终保持客流量第一的桂冠。1999年9月20日,在黄浦区段范围内的开辟了南京路步行街,它东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人气指数极旺,日客流量可达50万。静安区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块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域,因千年古刹静安寺座落其间而得名。静安区段南京路东起成都北路,西迄延安西路,全长2933米,穿越静安寺闹市地区,横贯全境。沿街众多的名特商店,中华老字号商店、“名、特、优”商品和黄浦区段南京路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颇具高雅特色的繁华商业街区。

  我们主要走的是黄埔区南京路段的步行街,从西往东,随着人流缓缓前行。街道两旁店面装饰很上海化,时尚,精致,充满了现代的气息。欢快的音乐,律动的节奏,无不透射出这个现代大都市的东方魅力。人走在其中,虽然拥挤,但心情轻快。

  走过南京路尽头,即和平饭店处,便可以看到了著名外滩,这就是上海滩。外滩境界极大,大气,就像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它是敞开式的。导游要求我们先吃晚饭,再去看外滩。

  她说,外滩的美只能在夜间才能与之完全相遇。

  于是,我们先到上海老饭店用餐。

  红酒还有上海老饭店的特色菜,中西合璧,味道很好,感觉温馨。这个饭店有些怀旧的色彩,一度燃起了我心中旧上海的印象。

  二、外滩(19:00…22:00)

  外滩曾是西方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务和文化中心。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大多集中在这儿。外滩也是国际金融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此外,还有西方大商贾的高级俱乐部——上海总会,还有英商亚西亚火油公司大楼……

  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国内外许多冒险家们在这里一展身手,留下许多传奇。上海滩带着怀旧色彩,带着个人英雄主义,这些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这些冒险家的故事,代代相传,如美国的西部牛仔一样,令人向往不已。

  还是回到眼前外滩的建筑。这些建筑共有52座,虽然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绝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条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健、雍容、华贵的气势。徜徉于滨江大道上,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就在眼前身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异国情调,那别具一格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外滩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当之无愧。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数十幢巍峨大厦沉浸在泛光灯的海洋里,一座座晶莹剔透如水下宫殿。临江远眺,整个外滩建筑群璀璨夺目,参差跌宕。这气势、这意境宛如一部不同凡响、恢宏壮阔的交响史诗。在这样的背景下,恋人们相拥相吻,含情脉脉,江风徐徐而来,涛声滚滚,极浪漫,极小资。可见外滩也因此落了个“情人滩”的美名。外滩已经被一种温柔所席卷,不再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上演。我追索那时的上海滩,风起云涌的年代。正如《上海滩》中所唱:“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伴随着江涛声,我心也醉了。我祖父曾经就是这样,在上海闯荡,最后混进一片潮流,一去不复返。

  夜色渐渐深下去,外滩越来越温柔,温柔得让我这个单身汉感到有些落寞。

  落寞惆怅的时候,最好去酒吧坐坐。

  三、衡山路(22:30…02:00)

  说起上海的酒吧,“衡山路”就会自然而然地跃入脑海。衡山路已经成为酒吧的代名词。这条素有“上海的香榭丽舍”之美誉的马路,一直是上海酒吧街的代名词。

  有人说,在普通人的眼里,上海的酒吧是释放压力的港湾;在猎奇者的眼里,上海的酒吧是洋溢着异国情调的飞地;在媒体的眼里,上海的酒吧隐藏着挖掘不尽的故事;在怀旧者的眼里,上海的酒吧是部读不完的历史。

  当我这个嗜酒如命的人来到衡山路,亲密接触一系列酒吧,便产生一种亲近感:认为酒吧就应该这样。

  相对于现在酒吧的纷繁复杂,这条街至少还代表着一种纯粹、一种风尚。地理概念上的衡山路虽然只有短短的百许来米,实际意义上的衡山路却涵盖了包括乌鲁木齐路、桃江路及东平路一带的区域。这条曾经叫做“贝当路”的林荫道,它前衔淮海路,后接徐家汇。西欧风格的小楼、开敞式的幽幽院落、法国梧桐、浪漫的情侣们,营造出精雕细琢的浪漫风情。纯上海式的浪漫,纯小资的情调。

  其实,在这带深深庭院的背后掩藏着很多的故事。衡山路给人的感觉就像旗袍,妩媚得有些含蓄。比如从淮海路拐进去的长乐路上,一代名家周信芳的寓所至今犹在;再往里走,四大家族宋公子子文的别墅顾影自怜地坐落在岳阳路上;“上海传奇”蓝妮的寓所就在思南路上;奇女子张爱玲在搬进常德路之前也曾住在这一带。五原路、安福路、华山路、乌鲁木齐路……,这些在淮海路和衡山路之间曲径通幽的大小马路汇成了一条又一条记忆的河流。这里的酒吧,三分是时髦的,四分是异域的,三分是怀旧的。你大可以扳扳手指讲讲老故事,没有“沉香屑”,却都是“心经”,都是“传奇”。衡山路及其相交叉路上的酒吧鳞次栉比,风格各异。“萨莎”、“欧玛莉”、“波钵街”充满异域风情十足;“音乐盒”、“西界”、“棉花吧”极富有个性;“福炉”、“时光倒流”、“神秘花园”自然平和;“NarcicusPub”、“AGoGo”则是衡山路上的新锐一族。这些大大小小,亦中亦洋的酒吧吸引的都是高档消费层次的成熟白领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 

  我们(浙江日报李建、钱江晚报郭闻、郭闻朋友、我)走进了叫“福炉”这家酒吧。

  在里面弥漫着若有若无的爵士乐,自然平和,灯光柔和,若隐若现,就像中国的旗袍,欲掩未遮,风情万种。我诉说起祖父在上海闯荡的经历,隐约间,看到祖母穿着旗袍,缓缓走来。说着说着,被一种排之不去的怀旧情绪给笼罩了。

  似水流年如同杯中物,慢慢地,慢慢地漾在空气里,一切都醉了。我喝着喝着,口腔竟然充满了苦涩滋味。因为感到孤单,因为孤单所以总是出门在外,寻找人群。渐渐地,我这个嗜酒的人既然莫名地厌倦起酒来。

  其实,我是极没有品位也没情调的人,更重要的是没有钱,无法纵情挥霍,购买浪漫。在上海,我这个有些失意的男人,会莫名其妙地迷失方向。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为一种荣耀所鼓舞,那就是重回上海,像祖父一样,立足于上海,去创造或领略传奇。但是,在大上海高楼面前,在这片繁华之中,在钦仰的同时,产生还是一种陌生。爱酒、爱摇滚、爱放纵、爱倾诉的我,在上海毕竟是无法找到自己。

  这就是距离,生活的距离。

  从酒吧里出来,我就想回杭州,逃进另一种温柔中。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用心触摸梵天寺经幢
我游故我思,我思故我在。在梵天寺下,我莫名奇妙地觉得: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传奇。我称这种莫名奇妙的感慨为“生命的浩叹”。 

  一

  从凤凰山脚路往南,行至宋城路口,向西行数十米,便折至千年小路梵天寺路,沿阶而上,便可以看到巍峨的塔状石柱,这就是梵天寺经幢。 

  梵天寺经幢建于公元965年,是昔日佛教名刹南宝塔寺门前的遗物,左右各一,如情侣般,含情脉脉,相对而立,清远而幽深,颀长而秀美,掩映于青山绿叶间,别是一般景致。为了保护好文物,如今梵天寺经幢已不再向游人开放,周围拦上了铁栅栏。游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梵天寺经幢通体用太湖石凿就,雕刻精美,幢高 米,基座分二层,下层四周侧面刻山峰,上层的平面刻海浪,再上置须弥座,象征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基座上立幢身,刻陀罗尼经和钱弘俶建幢记。幢身上又叠置二十二段构件,分别为华盖、腰檐、仰莲、连珠、山花、蕉叶等,其间有九层为磐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