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怒气冲冲地走了,接着马上派人来取走行李,搬回衙门里住。
这整个过程中,武松是被动的,而且也动情了。如果他有那番大道理作指导,开始的*,他就该离开,然而他没有。虽然他是好汉,好汉的共性是不近女色,但是他终归也是个未娶妻的男人。食色,性也。这两个问题都应解决的。潘金莲的举动太心急,以致于吓坏了武松,武松明显没有心理准备。最后他只好拒绝,然后逃开。在兄嫂的伦常与情欲之间他徘徊了很久,最后一关他守住了。但是,他对自己也没有太大信心,只好逃避,搬出去住。
武松:阴冷的复仇者(3)
如果用精神分析学来看待,武松、武大、潘金莲之间实际存在可怕的潜意识,武松有杀父——武大,娶母——潘金莲的欲望。武大从小将武松养大,长兄如父,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在中国这样的国度,武松的想法是永远不会实现的,然而西门庆做了他想做而不敢做的——娶母,潘金莲也解决了武大——杀父。这两人实际是武松的潜意识的反映,是武松自己。结果在复仇中,武松将这两人都杀了,实际是自己亲手杀掉了自己,在精神上他已经死去。以后活着的武松永远只是一个躯壳了。不过,这仅仅是一种分析思路。
潘金莲在武松搬走后很绝望,因为她投入了很深的情感,而且她也看出武松的情感。她不满于武松在情感面前的怯懦,希望拉他下水,希望在道德上诽谤他。在武大面前,她说武松调戏她,其实这是潘金莲非常盼望武松做的事。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打碎武松的道德约束,结果也没有得到武松的回应。而且武大似乎也没有表示出一个男人的嫉妒来,这让潘金莲很绝望。她内心的情欲又压抑下来。
武松在衙门里也不敢回来。很久,知县派武松出一趟远差,武松也希望可以借这个机会摆脱这种矛盾。就像《边城》里傩送的远行一样,希望在亲情与情欲之间寻找答案。于是,他回家来嘱咐哥哥。他总是将这位如父的兄长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然而武松的“远游”,客观上为他哥哥的速死创造了机会,他的保护似乎总没有人能意识到,人们总在怀疑他的报复能力。而潜意识里他也是最盼望他哥哥速死的人。且看他对武大的言语:
酒至五巡,武松讨副劝杯,叫土兵筛了一杯酒,拿在手里,看着武大,道:“大哥在上,今日武二蒙知县相公差往东京干事,明日便要起程。多是两个月,少是四五十日便回。有句话特来和你说知: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起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
这一段话看似他对哥哥的关心,饱含深意。他不曾到阳谷县时,他哥哥已生活了一段时间,没有武松的日子他也过了,不曾出什么事。而武松此时的语气,似乎自己不在家哥哥肯定会出事,到底是害怕哥哥出事,还是想哥哥出什么事,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
而且他对潘金莲的话语却是希望潘金莲好好跟武大过日子,这个说法光明正大。似乎想将这个保护者的角色移到潘金莲身上。然而在潘金莲看来,武松已经完全放弃了与她的情感,她感到了一种彻底的绝望,从她哭着上楼便可看出:
那妇人推开酒盏,一直跑下楼来;走到半胡梯上发话道:“你既是聪明伶俐,恰不道长嫂为母!我当初嫁武大时,曾不听得说有甚麽阿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自是老娘晦气了,鸟撞着许多事!”哭下楼去了。
武松走后,武大的确是按他的话做的。但是,西门庆的出场便将一切都改变了。西门庆是个财主,而且和衙门里的人很有勾结,是当地一霸。他惯会收养女子供他满足欲望。于是,他看上了潘金莲。古代女子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只有依附于男子,至于依附于什么样的男子就是她们的选择自由了。依附于老色鬼张大户她不愿意,依附于武大她更不愿,依附于武松她很想,但武松拒绝了她:她绝望了。然而西门庆相貌虽不如武松,但比之于武大强出很多,而且他会是一个不错的保护者,还有些家资。于是西门庆是在武松之外的再好没有的选择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武松:阴冷的复仇者(4)
而且对于与武大的惩罚性婚姻,她产生了报复心理,报复武大,报复张大户,甚至于报复武松。在古代,女子的报复被看成是不守妇道的可恶可笑的事情,其实是可悲的。她压抑已久的欲望需要施放。这需要冒很大风险,很需要勇气,因为那时候女子通奸若是被抓,法定丈夫可以对她进行任意地处罚,甚至可以将其打死。幸好武大不具备这个能力,或者说,在潘金莲眼里武大根本不是她丈夫。在王婆的协助下,她终于与西门庆成就好事。武大果然去捉奸,但潘金莲教唆西门庆打伤武大,这明显是报复,希望西门庆帮助她复仇。
在情欲与报复心态的驱使下,她终于滑向了疯狂的深渊。她愚蠢地相信只要武大一死她就能够摆脱束缚,明显低估了武松的情欲与报复。武大的死根本不能灭口,只会将她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她错误地理解了武松离开时的话语,作出了错误的判断。武松回家见哥哥已死,他的反应是:
……武松道:“嫂嫂且住,休哭!我哥哥几时死了?得什么症候?吃谁的药?”
可知他先感到的并非悲伤,而是怀疑,怀疑哥哥的死另有隐情。对照一下临行时对哥哥的嘱咐,对嫂嫂的言语,他希望哥哥出事的内心欲念就昭然若揭了。面对这一结果,无论他在这次远行中找到了什么答案,都已失去意义。哥哥的死使他偏向亲情的一边。很快他就得到了真相——潘金莲移情别恋然后杀死哥哥。他的美梦破灭了。这时对哥哥的报恩之情与对嫂嫂的移情之恨终于结合在一起,这两者到底孰重孰轻,已经分得很清楚了,他只能杀死潘金莲。用潘金莲的血来洗刷他软弱的灵魂,掩盖他的情欲,换来了对哥哥的孝义,成就了他英雄的名声。这与他后来杀死玉兰的心态一样,他对女性充满情欲,然而一旦得知她们欺骗自己,马上报复她们,把她们杀死。这是中国古代男权社会的病态反应,在《飘》里当斯嘉丽急急地嫁给小商人约翰后,一直爱她的巴瑞德船长就没有像武松这样的表现。他依旧爱着斯嘉丽,而且跟她结婚。这便是沉淀在中西两国男人心底的文化成分的不同。可以说,潘金莲在某种程度上背负了武松人格的阴暗面,她作了武松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杀武大。而且她的生命成为武松换取孝义的筹码,成为他走上英雄之路的祭品。这使武松穿上行者的服饰显得非常合适,因为他不配也不能得到女性的欢心。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已经被自己杀死,活在世上的是一名疯狂复仇的行者。
复 仇
通过私下调查,武松得知哥哥是被人谋杀的,人证物证都有。于是他去衙门告状,希望官府能够为他主持公道。他希望自己的复仇能够得到公共权力的帮助。这是文明时代的一种标志,复仇可以依照法律,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来实现,而不是通过个人私下里的寻仇。如元杂剧《赵氏孤儿》里赵武的复仇,就是个人的复仇,具有*,但显得过分。赵武杀死了屠岸贾一家所有的人。他希望借此消灭屠岸贾的报复能力。这是个人复仇时代的复仇方式。需要有个人强大的毅力与能力才能办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开始用各种法令将复仇权力收归公共所有,代替个人的复仇。这样更公正一些,但是当政府无力或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收到被告一方的贿赂或压力时,公共复仇就会终止,个人复仇就会随之产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武松:阴冷的复仇者(5)
果然,西门庆上下打点,官府不愿受理武大被谋杀的案子。公共复仇变得不可能。西门庆以为这样武松就没有办法了,这对于一般人当然是消灭复仇能力的最好办法。但对于武松来说,这并不能构成阻力,而且会加快复仇的速度,加大复仇的强度。他决定个人复仇,用自己的力量和方式来复仇。于是,他找来所有的邻居,私设公堂,用暴力作威胁,让潘金莲、王婆招供,并记下供词。在一切明了之后,他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杀死了潘金莲。注意,此时他还具有非常严密的理智,对于复仇,武松总是非常冷静,做得滴水不漏。他并没有杀死王婆,一方面王婆没有直接杀死武大,另一方面她还是个人证,死无对证,武松也不好交待。王婆最后交到官府被判处凌迟。当时的社会风尚对她这类人是很厌恶的,而且她也没有太大的背景。接着武松直接寻找西门庆,杀掉了他。代替他哥哥完成复仇,杀死奸夫*。然后,武松带着人证、口供去衙门自首。可以说武松的复仇始终是遵循某些规则的,在道义上,他是对的。他并没有想着犯事以后就逃走,像鲁达那样。他去了衙门,希望能得到官府合法的处理,他不想做一个不能见天日的逃犯。果然,很多人都同情他的行为,武松最后只是被判刺配孟州。
孟州牢城
刺配孟州的武松很硬气,性格倔强。牢里的难友告诉他,这牢里可是非常黑暗的,要他还是小心为上:
……众囚徒都来问道:“你莫不有甚好相识书信与管营么?”武松道:“并不曾有。”众囚徒道:“若没时,寄下这顿棒,不是好意,晚间必然来结果你。”武松道:“他还是怎地来结果我?”众囚徒道:“他到晚把两碗干黄仓米饭,和些臭鲞鱼来与你吃了,趁饱带你去土牢里去,把索子捆翻,着一床藁荐卷了,塞住了你七窍,颠倒竖在壁边,不消半个更次,便结果了你性命。这个唤做盆吊。”武松道:“再有怎地安排我?”众人道:“再有一样,也是把你来捆了,却把一个布袋,盛一袋黄沙,将来压在你身上,也不消一个更次便是死的。这个唤土布袋压杀。”武松又问道:“还有甚么法度害我?”众人道:“只是这两件怕人些,其馀的也不打紧。”
难友们是好意,这样的事情在牢城里是经常出现的。根据宋朝《洗冤集录?条令》里反映的有关法律制度,当时的尸检制度已经很严密:
一切在押的嫌疑人和在押、在遣送途中的罪犯非正常死亡的,或者是经过了官府传讯、责打后在十日内发生死亡的,都必须经过官府重复两次的检验才允许埋葬。亲属在外地的要通知认领,无人领尸的官府代为埋葬。'1'
武松就属于在押的罪犯。如果是像那些囚徒们所说的,那他的生命就被轻易地处决了。但是,在宋代这样的事情是要追究责任的。像沧州牢城对付林冲,江州牢城里戴宗对宋江的说辞,以及薛霸、董超在押送过程中对林冲、卢俊义的谋害等。这些事实都可以说明当时法律体制的黑暗。这些官府里的差人利用立法的漏洞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宋代有着很严格的规定。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普遍存在。而真正允许死者亲属申请“免检”,将尸体抬回去安葬的情况发生在明代。这正是小说产生的时代。这一允许为那些不法分子大开方便之门。因为免检,所以官府就可以不负责任。只要不是头破血流的加害,就可以声称在押人员是生病而死。官府还出示“因病气绝”的单据。死者的亲属没有一定的实力是无法从官府讨得公道的。囚徒们给武松讲述的“盆吊”和“土布袋压杀”都是不流血的谋害方式。这很符合明代监狱里不法之徒对在押人员的非法处理思路。这说明小说描写的黑暗社会,很多素材来源于明代。明代像类似的事情的确很多,如纪纲对解缙的处理,将他灌醉后,拉到雪地里活活冻死。还有魏忠贤对东林党“六君子”的处理,将他们活活打死,然后对外声称是“因病气绝”。
武松:阴冷的复仇者(6)
快活林帮拳
出于囚徒们所料的是,管营不但没有暗害武松,还对他非常好,每天好酒好肉地招待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原来管营希望武松帮他夺回快活林。因为武松是打虎英雄,本事高强。于是施恩便对武松百般的好,期待武松出手。武松是个爽快的人,见别人如此信任,何况又吃了人家嘴短,只好应下这件事。
快活林是个黑社会活动的地方,是个依靠强力垄断来获利的地方。当初是施恩的地盘,他有些本事,而且父亲手下有*十条亡命囚徒。这是官吏从事霸道生意的证明。古代的监狱非常黑暗,在武松刚进牢的那天,难友们就跟他说了一些可怕的情况。而且囚犯必须为监狱长官做任何事,他们的前途性命都掌握在长官们手上。长官们高兴,会抬举他们,就像梁中书对杨志。弄不好狱霸就会想主意将囚犯弄死,囚犯的性命如蝼蚁。像快活林这样的地方,所有权经营权都是不稳定的,官府的管辖到不了这里,这里只遵循弱肉强食的规则——更强的人可以来抢。结果张团练就唆使蒋门神来抢了。施管营自然不能通过官府来解决所有权问题,因为张团练在官府比他更有发言权,权肯定是大于法的。施恩被打,快活林被夺,无论从利益上,还是个人的尊严上,他都必须这口气出。武松就充当了别人帮手的角色,代施恩复仇。就像电影里所说的杀手一样,参与黑道仇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尽管施恩对武松的好似乎很有诚意,武松也有些打抱不平的意思。但本质上还是一种交易。
武松说到做到,当天就去快活林。而且在去之前向施恩展示了自己的神力,并且要求施恩准备好酒,一路喝。武松一共喝三、四十大碗酒,醉醺醺地来到了蒋门神的店子。他先是说蒋门神店里的酒不好,然后调戏他的娘子,砸了他的店。然后在大路上迎着蒋门神打斗。虽说武松已经酒醉,但是头脑却是清醒得很,先是挑起蒋门神的怒气,接着在大路上打倒他,让他面子扫地,以后在快活林无法立足。果然,蒋门神急急应战,被武松打得十分狼狈。这是武松人生的得意之处,潇洒至极。比他打虎更主动,更显本事。
武松逼着蒋门神应下三件事,蒋门神好汉不吃眼前亏,只好答应。两人却因此结下冤仇。蒋门神却想着置武松于死地。武松由帮人而惹祸上身,他已经卷入了孟州黑白两道的仇怨,无法脱身了。
血溅鸳鸯楼
张都监派人将武松请去了,好酒好肉地款待。张都监本人还请武松做他的亲随,似乎很赏识武松的本事。武松很快就信任了。他不知没有无缘无故的好,施恩对他好是要他帮拳。而张都监对他好是要取他性命。张都监一方面笼络武松,好酒好肉地请他,一方面又将自己的养娘送给武松。武松动心了,他已经没有戒备。这时张都监也认为时机成熟。中秋之夜,武松被诬陷为贼,人证物证俱在。武松被带到衙门,乱棍一顿,差点要了他性命,这时他尚不知是人故意设下的局,还认为是冤枉。看来武松是死定了。张都监所用心机实在太深。这都是蒋门神在背后使的劲。
施恩多次的探牢,证明他尚是个有良心的人。这时才能看出这人为人其实很义气。这时有官府里孔目在文书上做轻罪状,使武松再次刺配。与林冲的遭遇相似,都是孔目所救,吏比官好。施恩多次打点,武松在牢里的日子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