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梁山,晁盖很快就死了。宋江负责照料他。有人说宋江应对他的死负责。当然,清除他的确对宋江最有利,但这时他对宋江的权力已经不能构成威胁了。只是宋江虽然没有让晁盖的伤势变坏,但也并没有尽力使他好转。晁盖临死前是不喜欢宋江的,他似乎认清了这位恩人的真面目,将他作为一个竞争者看待了,而且他不愿意宋江成为山寨之主。尽管他死后他的遗嘱未必有用,但他毕竟是寨主。他说,谁能替他报仇,捉得史文恭,便可为山寨之主。显然,宋江是不具有这个能力的,尽管他实际上已经行使了寨主的权力。晁盖临死前很无奈地为宋江设置了一块拦路石。梁山武将众多,这意味着人人可争先夺位。这就使宋江在山寨里一下子多了很多竞争者,尽管众兄弟未必会与宋江争位。这里可以看出晁盖对宋江的怨恨之深。
但是,山寨不可一日无主,吴用、林冲两位威望极高资历最深的头领力推宋江坐上临时寨主的位置。坐上寨主之位的宋江马上开始调派人手,改“聚义厅”为“忠义堂”,这可能是晁盖活着时不同意的。在“义”中加进“忠”的内容,意味着宋江希望能推行他的指导方针——招安。他似乎不愿直接进兵为晁盖报仇。文中宋江与吴用表演了一场双簧戏,一方面宋江大力要求进兵,一方面吴用极力劝阻,理由是应等晁盖百日之后方可。其实是为解决晁盖遗嘱的难题争取时间。因为一旦进兵,众好汉若是抓住史文恭,到时候就很不好办。
宋江:最不像好汉的大哥(13)
很快他们想到了卢俊义,这位人称“河北玉麒麟”的大财主。他在地方上很有影响,武艺高强,品德极好,威望很高。于是令吴用去将他骗上山来。这次的行动明显是个阴谋。请来卢俊义做寨主,是宋江破解晁盖遗嘱最高明的一招。从此处可以看出宋江权谋的本事。他将看起来很不错的卢俊义推荐给梁山,实际上是取消了众好汉的竞争权。他找来一个虚拟对手,而这个对手在梁山毫无根基,根本不能被好汉们接受,他可以轻而易举赢得这场角逐。果然,卢俊义捉到史文恭,弟兄们不肯接受。于是宋江又来一次竞争,分别攻打一座城池。这样晁盖的遗嘱就作废了。开始宋江将吴用等谋士都划归卢俊义,表现得很谦让,但吴用等人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等宋江回援时,他们都聪明起来,张清很快被抓住了。宋江费尽心机,终于众望所归,成了名副其实的寨主。在这整个过程中显出他很深的心机。
为了自己的权力,他不惜逼良为盗,强拉卢俊义入伙。将一个名声极好,家资百万的大财主弄成囚犯,险些丢掉性命。可以说卢俊义的飞来横祸都是宋江带来的。然而小说中将这一罪过进行了转化,结果这恶人的角色被卢俊义的管家李固和妻子贾氏承担了。李固是因为贪财,贾氏当然是因为欲望。两人很无奈地成为奸夫*。他们对卢俊义的陷害实际上将卢逼进绝路,帮了梁山的大忙。最后这两个好帮手,都被好汉清除。尽管贾氏对卢俊义的解释不是没有道理,但女人的错误似乎永远不能饶恕的,卢俊义最终还是残忍地杀了她。
前面吴用说晁盖百日没过,不能兴兵。但为救卢俊义,三军出发打下了大名府。可知前面的说法实是托辞。打下大名府是吴用独立指挥的,宋江当时刚刚大病初愈,不便出征。得胜后,宋江很害怕自己的威望受到影响,大赏三军。之前,他的患病实际他有愧于晁盖的报应,他并没有尽力救晁盖,而晁盖却托梦救他。他在梦中的解释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生病的由来也是如此。长途奔袭一个大城市,收服了关胜、索超等人。宋江放心地攻打曾头市,很快就大功告成。多次的战争表明这股力量已经空前强大,锐不可当了。
招安
招安是宋江的“忠”最好体现,是他多年来处心积虑安排的结果。宋江对朝廷的“忠”与对功名利禄的无限贪恋是紧密联系的。用他的表述是“有朝一日,报效朝廷,博个封妻荫子”。书中多次写他想做良民,不愿做贼,而且多次拒绝好汉们的盛情邀请。另一方面,又写他为势所逼,不得不上梁山。这一遮遮掩掩的方式显然不能令人信服。在推动宋江上山的关键事件——杀阎婆惜,题反诗。宋江的表现都与梁山或造反有关。为了掩住私通梁山的罪过,他杀了情妇,畏罪潜逃。浔阳江上喝酒“糊里糊涂”题了反诗,这明明是亲手所为,又如何是为势所逼呢?为了保命,他甘心入伙。从他报效朝廷的方式来看,他并不是通过传统的科举,而且宋朝的科举非常发达。他采取了一条“杀人放火受招安”的道路。用武力的优势威逼朝廷接纳他,企图分享皇权下的权力与财富,这在封建正统观念里显然是大逆不道的。他领导山寨攻城掠地,客观上给朝廷与百姓带来了灾难。
宋江:最不像好汉的大哥(14)
但是宋江的确是一直在强调招安,客观上,他的确希望能为朝廷效力。但是这个机会是用武力逼迫的方式获得的,这使整个招安过程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他表现忠心的顶点实际上是他的自尽。此时他是真正为势所逼,他赖以向朝廷提要求的军队已经瓦解,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死来成全他的名声,这对于一直以保命为根本的宋江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悲剧。
在108人都齐聚梁山后,宋江按所谓的天书来排座次,其实是确定自己的势力,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动摇,保证自己招安的主张得到贯彻。作为副寨主的卢俊义明显是没有竞争力的。吴用是他的亲信作了军师。五虎将中多是将官,招安他们是支持的。花荣是他旧时的老伙计管马军骠骑。王英、戴宗负责信息。柴进负责钱粮。关键部门都有亲信掌握。可知*级的头领已经不能占据主导地位,晁盖的主张没有市场了。
终于有了这样一批人马,有了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宋江觉得招安的时机已经成熟。宋江毕竟在体制内呆过,能够入朝为官是他的理想,他进入绿林也是抱着这个目的。他似乎从未想过自己当皇帝。就像作为流氓的刘邦能称帝,而做小吏的萧何只能做臣子一样。宋江不是流氓,更不是大族,大族中像李渊、李世民就能当皇帝。宋江只是一个小吏,所以只能权衡利弊,小心翼翼,不敢豪赌。他从前的日子很美好,使他有些怀念。这时候,他与李逵之类的游民,也就是流氓之间就存在差异。李逵是极力反对招安的,他希望能够造反。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性最强。而作为“小资产阶级”阶层的宋江就出现了动摇。这当然是时髦的说法。而且梁山从总体构成上看,是带有防御性的。虽然他们能攻下城池,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但他们并不会管理城市,只是在掠夺一空之后便弃之不顾,他们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巢穴——梁山水泊。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权,这方面他们恐怕连方腊都不如。与宋政府比更是差距太大。而且他们队伍里的知识分子太少,杀戮太多,不能得到百姓拥护。就如李自成、张献忠、黄巢等,能打下江山,但都无法守住。所以梁山自立为王是不明智的。
当时的形势宋江反复权衡,最后只好招安,因为这是一项只赚不亏的买卖。据皇帝的屏风后所写,宋江是“四大寇”之一,虽然力量最强,但面临着很多竞争者。如四大寇中的其他三个,尤其是方腊。还有宋王朝,虽然*,但毕竟是正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力量还不能说弱于梁山。这时候,梁山面临着三个选择:第一,与方腊结盟。然而方腊很愚蠢,早早地称帝。在乱世中,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只能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梁山本来比方腊强大,他已称帝,就意味着梁山必须向他们称臣。这是好汉们绝对不愿意的。所以这一个可能不能选择。第二,保持中立,看宋政府与方腊斗,最后坐收渔人之利。这个选择似乎非常好,一方面不向任何人称臣,实际上已经成为一股角逐天下与宋政府平等的势力。另一方面等到其他两方斗到两败俱伤之时坐收渔利。但是,当时的情形不能容忍他们中立,朝廷会不断地派兵征讨,一旦兵败就会失去招安机会。文中虽然写道几次战争梁山都胜了,但那些带兵的统帅都是庸官,以后难免不会派出能人统兵前来。所以这时候,是梁山招安的最好时机,也是招安价格最高的时候。第三便是招安,与朝廷联合,这样既可以洗刷贼寇的名声,得名;还可能封妻荫子,得利。这项买卖是非常划算的,只赚不亏。因为这时候的宋王朝非常需要梁山,招安梁山,不但可以化解一个劲敌,而且增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可以作为帝国的保护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 。。
宋江:最不像好汉的大哥(15)
当然,后世的读者很多都因为招安而讨厌看《水浒传》,尤其是讨厌宋江。用鲁迅的话说,他们先是做强盗,但终于又做奴才。其实对于梁山群体来说,招安的确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在书中附会的九天玄女一事,实际上为招安带来一个宿命的影子。而人们真正厌恶的可能是招安对于宋江个人的意义,他明显利用兄弟们的义气来换取自己的功名利禄。这让读者不能原谅。为他的个人目的而牺牲众多好汉的生命。而且将很多追求自由痛快人生的好汉们带进有着种种条条框框的体制内,使他们的生命力被阉割,实在是可恶。更可恶的是他们用鲜血捍卫的是个腐朽堕落的王朝。整个招安过程带着很浓的阴谋意味。
在好汉们沉迷于108人聚义的美梦里还不曾清醒的时候,招安就开始进行。先是宋江与柴进等人一同进京试图与老百姓同乐,作为民间假想势力的首领,宋江素服进入皇权中心的所在地——东京。他们试图走后门拜见天子。作为一贯具有仇女心态的英雄们,走一个青楼女子的后门,而且用尽奉承话语,破尽钱财,表现出他们前所未有的低姿态。宋江第二次去李师师家时有幸“偷看”了皇帝。然而,这一拜地为奴的机会被李逵破坏了。可以说这是梁山与皇权的第一次偶然接触。整个场景带有游戏化特征,将一个重大的事情放于烟花之地在打情骂俏中去完成,显得不伦不类。唯一的成果是皇帝知道了招安的可能。结果引发了两方内部矛盾的激化:以吴用为首的梁山反对派拒绝招安,而以四大奸臣为首的官方反对派拒绝接纳梁山好汉。接着,双方开始了磨合和广泛的接触。他们采用的方式是战争。结果梁山因多次得胜提高了招安筹码。反对的奸臣们只好沉默,任由招安。最后民间的势力压倒了官方的反对派,赢得了进入官方的资格,在此基础上,好汉们再次以低姿态(走李师师的后门)乞求官方的接纳。宋江明显依靠实力控制了局势。以皇帝为首的朝廷虽有无奈但最终还是大张旗鼓地接纳了宋江等人。书中用了大量的铺叙文字来表现这个梁山与皇权握手言和的场景。暗示出小说的言说者对功名利禄的心理补偿。作为宋江一伙,这是他们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这一过程的曲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两股势力的复杂与矛盾,以及梁山处在一个极为不利的位置。这一结局意味着英雄侠义的叙事最后走向巅峰,很快便走向完结,就像宋江长期的布局终于尘埃落定一样。
招安后,宋江带着众好汉开始为朝廷效力。小说用忠义家将演义式的笔法展示了招安的结局。他们由先前的“水洼草贼”变为正义的天子之师,受到天子恩德的笼罩。他们换上了朝廷的官服光明正大地出征,走到当年大宋王朝建立之地陈桥驿时,宋江举行了一个宣告仪式——斩杀了一名军校。这位军校的做法合情合理,而且对*的宋政府提出了异议,但违背了军法。宋江的做法与《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很相似。他的行为表明:他将尽力遵守朝廷的法令,而不论人情。这意味着梁山军队由匪类变为皇家军队,他用这位军校的血来洗刷众好汉的匪气,在他们每个人头上悬上了一把刀。宋江表现得像一个纪律严明的大宋将帅而不再是江湖大哥。他与众好汉的关系也由先前的江湖大哥与弟兄的关系变为体制内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他们完全作为宋政府的武力支柱而存在,就像晚清时期曾国藩的湘军与清政府的关系一样。但是强大的武力存在对一个王朝来说永远是个威胁,宋江等人想要得到宋政府的信任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一直处在体制的边缘,仅有虚名而无实权。这意味着皇权对他们心存畏惧与猜忌,并未完全接纳,他们最终的命运可能像湘军一样被自行解散。而且宋江对忠心的理解渐渐进入不太清醒状态,他愚蠢地将自己作为忠臣良将,而忽略了梁山群体所处的不利位置。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宋江:最不像好汉的大哥(16)
方腊的称帝,表明他要取代宋政府的统治。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宋政府必须予以*。宋江认为机会到了,主动要求出征。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宋江的头脑已经完全混乱,当初威逼宿太尉的好方法也没有用上。在最后的征战中,众多的好汉迅速死于非命,而之前的战争,他们几乎无人死亡。最后他们只剩下36人。一方面他们功成名就,为朝廷完全接纳,一个个加官进爵;另一方面梁山作为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完全消解,最后以宋江的死划上了一个悲凉的句号。这时候四大奸臣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局势。宋江本人也痛苦地饮下了朝廷赐予的毒酒,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赖以威胁朝廷的军队,而且他必须对众多好汉的死有个交代。他最终为他的愚蠢与贪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最后,皇帝终于感念他们的忠义,为他们立庙设祭,塑了金身,用虚无的荣誉肯定了他们。这一结局表面上似乎在消解悲剧氛围,实际上使小说带上更为虚无的悲凉意味。好汉们在宋江的带领下,忠君报国,最后一个个走向死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强盗的罪名得到洗刷,大部分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尽管罗真人、智真长老都劝宋江不要过分迷恋功名。但是,面对奋斗多年才得到的果实,宋江舍不得丢掉。他接受了政府的官职,衣锦回乡。他的人生算是成功了,目标已经达到,却不知是用多少兄弟的鲜血换来的。而且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保住一个腐朽的王朝,不知道有何意义。
结语
宋江一生,处心积虑地做人。当押司的时候,吏道纯熟,上下都打点得很好,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修炼了权谋,而且为自己赢得了极好的名声。这些都是他后来耐以在江湖立足的条件。怒杀阎婆惜后,他走出郓城那个狭小的天地,一步步走向梁山,他的绝大部分人脉资源都在黑道,上梁山他才能发挥优势。很快他开始追求权力,先是将新旧头领分开,接着借出征巩固自己的势力,一步步地架空晁盖。晁盖死后,他又运用高明的权术夺得寨主之位。他对权力的欲望是想借此要挟朝廷招安,他希望回归正统,而且这选择虽然被很多人唾骂,但终归是正确的。显出他作为领导、统帅,比之于其他人,都是高出很多的。
他非常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搞好人际关系,也善于把握机遇,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他在江湖上能呼风唤雨的原因。他是个与典型的梁山好汉像武松、鲁达、李逵、阮氏三雄等很不相同人物,或者说他身上根本不具有典型好汉特征如直率、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