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见证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墙见证录-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熊焰一口答应:“我们自己造,没见过杀猪的,还没见过猪跑!”
  “我们这里的困难主要就是没有图纸,也没有造副油箱的铝材。不过我给你带来个样品,是苏联飞机上正在使用的副油箱,你拿去照葫芦画瓢吧,材料可得你自己想办法了。”
  “司令员你放心,有样子就更好了,我们就照着做。”
  “关键是时间紧。给你们3个月,你给我造出3000个副油箱,行不行?”
  显然熊厂长不知量这样大,眉宇间紧缩了一下,又舒展开,嘴一撇:“没问题!”
  刘亚楼收起笑容:“军中无戏言,你说话可要算话!”
  “我给司令员立军令状,造不出来拿我军法处置!”
  刘亚楼高兴地拍拍熊焰的肩膀:“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好吧,3个月后我听你们的好消息!”
  熊厂长一回厂里就忙开了。先找来了苏联飞机上的副油箱,大卸八块,画出了实物图。接着到处去找原料试制模型。一个工人说他们老家小贩子卖油的大篓子,就是用猪血刷在纸糊的铁皮架子上。工人们很快就试制成功了,他们造出了土副油箱,挂在飞机下,由苏联飞行员进行飞行试验,一试还真行。于是乎,沈阳的大街小巷都贴出了大量招收“洋铁壶”手工匠的告示,老焊铁匠们爱国热情高涨,都赶来报名。当时祖国刚解放,国民党暗藏特务还很多。为了保密,还是由公安局派人对应征者进行审查,并有专人驻厂负责保密工作。不过一看那些满手老茧的老工人的精细技术,就知道他不会是坏人。
  3个月过去了。熊厂长将3027个土副油箱运到了空军部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那些在朝鲜上空英勇作战的飞机下面,挂的都是中国工人自己生产的白铁皮做的土副油箱。
  1950年12月21日,在师长方子翼、政委李世安率领下,二十八大队由辽阳驻地开赴安东浪东机场。26日,二十八大队进行了第一次战区航空飞行。方子翼师长带着几名参谋,在机场北端的山头上,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子,设立了指挥所。指挥所内的设备非常简单,只有一部电话机、一部无线电台、一块标图板。这位经历过长征、在新疆学过飞行的人民空军师长,就这样开始了空战指挥的第一课。
  1951年1月21日,美国空军出动F…84战斗轰炸机20架,沿平壤至新安州一线对铁路线进行轰炸,企图阻滞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勤供应。方子翼师长令二十八大队起飞迎击。大队长李汉率领飞行员吴奇、宋亚民、孙悦昆等以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进入了战斗。这是志愿军空军部队的第一次空战,虽然只取得击伤美机一架的战绩,却把我飞行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在天空。胜利和空中英雄从这一天走出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目录(1)
第一章冒进之争
  毛泽东说:“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
  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内心异常苦闷又极其矛盾的周恩来,鉴于毛泽东有以柯庆施代替他的总理职务的考虑,便向*中央真诚地提出:请考虑自己“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 毛泽东希望“高潮”一夜到来
  因预算问题,周恩来与毛泽东出现分歧
  周恩来仍在努力反冒进
  毛泽东拿着柯庆施的文章问总理:你写得出来吗?
  毛泽东宣布:反冒进的问题解决了
  第二章毛泽东与中印边界之战
  毛泽东回首战事,不禁感慨道:这一次我就参加了。总理、少奇同志、小平同志、军委的同志,我们都参加了。
  张国华怎么也脱不下毛裤,腿肿得根本脱不下来。他喃喃说道:“我已经4个月没*服上床了……”面对赫鲁晓夫的偏袒,毛泽东表情严肃
  毛泽东几经权衡,终于定下“打”的决心
  毛泽东相信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毛泽东的结论是: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
  将军们面临非同战争的风暴
  毛泽东伤感: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第三章庐山:历史的插曲
  贺子珍说道:“我看他(毛主席)很疲倦,烟抽得很厉害,安眠药也吃得很多。”
  彭德怀谈到在庐山会议上自己提到的三条保证。毛泽东说:“你说的三条保证,后面两条还记得。也许真理在你那边,你的问题让历史作结论吧。”庐山会议前,平静中的不平静
  毛泽东秘会贺子珍
  毛泽东想解决“头脑发昏”的问题
  形势所迫,许多人提高了调门
  常委会上,彭德怀难以申辩
  庐山的悲剧风光
  彭德怀给毛泽东最后的上书
  共 和 国 风 云 人 物 留 给 后 世 的 真 相目录
  第四章“大跃进”与“大饥荒”
  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的周恩来,仍在一遍又一遍地拨拉着算盘,计算哪个省有多少粮食……
  在毛泽东吸烟的烟雾中,车厢里的空气更加凝重,人们不免为江渭清担心起来。领袖们为粮食问题焦虑
  因农村食堂的事,两个老乡非要见毛泽东
  毛泽东希望下去的人多来信
  周恩来“赌酒”:干三杯,增加外调粮三亿斤
  人人检讨,唯*独树一帜
  第五章“跃进”号巨轮沉没之谜
  船上的玻璃窗和茶杯都没有震坏,人员一个个完好,没有震伤,这一点证明不可能是“水下攻击”。
  周恩来颇有些激动地说:“这样一些临时从四面八方凑起来的人,心神不定,情况不明,乱糟糟地将一条万吨巨轮开出去,请问,怎么不出事故?”震动世界的新闻
  船员们抱定一个词:“就是鱼雷!”
  改由陶勇当指挥
  周恩来关照着每一个细节
  发现了沉船礁岩
  终于揭开“跃进”号沉没之谜
  第六章功德林阳光
  关于战犯,人们的心理是复杂的:国民党军队涂炭人民,尤其是“白公馆”、“渣滓洞”等处弥漫的血腥,真是十恶不赦,杀了也不解气。
  杜聿明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致礼还活着,他更没有想到女儿后来嫁给了杨振宁博士。“特赦”的酝酿过程
  再生之狱
  会见:从国事到家事
  杜聿明的特殊感受
  第七章政治风暴吹倒的第一位大将
  罗瑞卿无论对毛泽东或是对*从无二心,那么为何招致*的如此痛恨呢?
  罗瑞卿是个自觉又细致的人,他要秘书将自己的手枪、猎枪以及下属们的枪都交上去。*与罗瑞卿曾同台演《庐山雪》
  *由“大比武”开始倒罗
  *将罗瑞卿打入十八层地狱
  “彭罗陆杨”被捆绑在一起打倒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目录(2)
上海会议成为批罗会议
  倔强的罗瑞卿选择了“毁灭”
  “彭罗陆杨”案一出,“*”就拉开了序幕
  罗瑞卿残腿难治
  叶群一伙接到了罗瑞卿提出要截肢的报告
  第八章*为何视陈毅为眼中钉?
  朱德、陈毅对*印象不是太好,所以尽管他是黄埔四期生,打仗也勇敢灵活,但都没有提升他。
  陈毅猛一仰脖,将一杯酒倒进肚里,把空杯子放在桌上,说了一句:“我们这些人一同吃饭,这是最后一次了!”陈毅曾立志“文艺救国”
  陈毅曾保护过早期的*
  一次特殊的家宴,陈毅发泄着对*等人的不满
  五元帅碰头会上慷慨陈辞
  *一伙在暗中整陈毅
  第九章“政治元帅”的人生准则
  罗荣桓看上去不像个战将,是因为他的方脸上,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镜。人们有时爱称他为“政治元帅”。
  除了吃黄豆就是吃中药。*自己看医书,亲自开药方,秘书或警卫按方抓药,煎好就拿给*喝。从罗荣桓的处事为人说起
  “林罗”共事多年,罗荣桓从不贪功诿过
  辽沈战役中的分歧并没影响“林罗”的关系
  “林罗”志不同道亦不同,冲突渐起
  *发誓:“林罗要分开!”
  第十章岂止是“龙”“虎”之争
  罗荣桓这个不好开玩笑的人,私下里也戏称贺龙为“龙头大哥”。贺龙许多有趣的经历和谈话常常使他开怀大笑。
  贺龙用手杖敲着*的头像,愤怒地说:“你这个卑鄙的家伙,为什么不准我革命?”贺龙的前半生总的来说是走运的
  *整贺龙,被一些人称作“龙虎斗”
  *把“兵变”的吓人帽子扣到贺龙头上
  贺龙“ 问题” 逐渐升级
  赫赫元帅竟连水也难喝上一口
  历史终于为贺龙*
  第十一章“总参谋长”的政治投靠
  1960年,黄永胜写过一篇《井冈山上红旗飘……连队生活回忆片断》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是歌颂当年他当班长时,连党代表罗荣桓对他的教导,文章情真意切。
  项辉芳帮助“老虎”相亲。她凭着黄永胜的地位,动员了广州军区的大批力量……上将黄永胜,战功赫赫,污点明显
  曾对老领导罗荣桓感恩戴德
  政治投靠与感情投资
  诬陷*成了一种职业病
  第十二章空军司令如何成了“空”军司令
  “*”开始后,一股揭发、批判吴法宪的潮流猛然而来,吴法宪这个空军司令感到地位不稳,特别是*保持沉默,更使吴法宪忐忑不安。
  吴法宪:“十分感谢林副主席对我们空军的关怀,对我的栽培,信任空军,把儿子女儿都放到空军工作……”*以“实权”作诱饵,吴法宪本色丢尽
  为*加害罗瑞卿开具“罪证”
  刘亚楼到底有没有“四条遗言”?
  林立果《讲用报告》的出笼与收场
  第十三章海军政委与司令的“陆上对抗”
  叶群给李作鹏起了个雅号:“李瞎子”。其实这只报废的右眼是有功的。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李作鹏、王宏坤等说:“萧劲光是老同志,苏振华是好同志,你们整萧劲光、苏振华做什么?”墨镜后面的光荣历史
  李作鹏检查海军与“林总”不一致的地方
  矛头对准海军司令萧劲光
  *亲自出面保李、张
  第十四章总后勤部长成了林家的“总管”
  毛泽东在傅连暲信上批示:“此人非当权派,又无大罪,似应予保护。”
  趁着看管人员放松之机,邱会作在纸片上写信给叶群,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向林总求救!今后仍同过去一样,只要有一口气,就坚决跟着林副主席走。”战功卓著,得中将军衔
  与*结党,是从“罗瑞卿事件”开始的
  除掉傅连暲,为林彪再立新功
  *为邱会作救了火
  “五一三事件”中的派别之争
  

前言
从共和国诞生的礼炮隆隆,到“大跃进”的热浪滚滚;从庐山的风云激荡,到“*”的历史失误;从*结党营私、红极天下,到折戟沉沙、面目全非;从江青一伙风光无限,到“四人帮”被人民审判;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到后来的改革开放……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袖人物及彭德怀、陈毅、贺龙、陈赓、刘亚楼、耿飙、黄镇等众多将领,在共和国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忽如一夜,风暴席卷,恶人当道,威猛一世的将帅们饱尝了酸咸苦辣,足智多谋的外交家们一时难辨东西,黑白颠倒,神州蒙冤……好在历史是人民写就的,最终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
  你既可能为一代革命精英的言行拍案叫绝,也可能为历史的错轨而喟然长叹,更会为共和国的光明前途而振奋。打开长卷,每一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都给你以新的启示;每一个故事都展示了领袖人物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流露了他们内心的苦闷和难言,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共和国领袖群体。平心而论,谁都难以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是人不是神,为此我们并不苛求他们的得失,只是尽量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而使我们这个民族中薄弱的一环坚固起来,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共和国昨日的风雨历程,是由一系列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创造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呕心沥血,上下求索,无疑是大浪漩涡的中心。前进与曲折,光荣与梦想,几度大悲大喜,多少是非曲直,构成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千古诗章。一代*人物已经故去,新的领袖展示政坛。经验也罢,教训也罢,血也罢,泪也罢,这厚重的共和国历史,不管你是否亲身经历过,或者听说过,都是一部难以复制的人生宝鉴。后人只有深深地记住它,才会珍惜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才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全新的人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毛泽东与中印边界之战(1)
面对赫鲁晓夫的偏袒,毛泽东表情严肃
  四十多年前,在祖国西部边疆,曾一度狼烟四起、风声鹤唳。印度政府置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于不顾,悍然挑起一场大规模侵犯中国领土的战争。中国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短促而有限的自卫反击战,全胜收兵。自此以后,西部边疆保持了数十年的相对稳定。当年在中国最高指挥部,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了这场反击战。当战斗硝烟渐渐散去,西线恢复平静,毛泽东回首战事,不仅感慨道:“这一次我就参加了。总理、少奇同志、小平同志、军委的同志,我们都参加了,我们是在北京,没有上前线就是了。”
  凡事总有一个过程。中印边界冲突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在建国之初,即便在中印关系最友好的年月里,印方也有过一些不友好的举动。1951年,印方乘中国抗美援朝,无暇西顾之际,抢占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接着又占领了边境中段部分中国领土。得知消息后,毛泽东出于对中印的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考虑,对印方的寻衅滋事一直保持克制和忍让态度。1954年10月尼赫鲁总理应邀访华,受到中国政府的隆重接待。毛泽东对尼赫鲁谈中印友好的同时,也谈到两国间的分歧,当面表示:“朋友之间有时也有分歧,有时也吵架,甚至吵到面红耳赤,但是这种吵架同我们和杜勒斯的吵架,是有性质上的不同的。……中印签订了关于西藏问题的协定,这有利于消除引起怀疑、妨碍合作的因素。我们共同宣布了五项原则,这也是很好的。”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两三个月,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毛泽东亲笔写下的这段话,于1959年5月间通过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转达给了印度方面,等于向印度交了“底”,目的就是一个,希望印方自重,和平共处。
  但是印度当局对好言相劝置若罔闻,短暂的沉寂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动。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双方军队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冲突。
  一向视领土为血肉的毛泽东不能再沉默了。尽管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他还是愿意向他们客观地通报情况,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
  10月2日,中苏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正式会谈。中方出席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苏方除赫鲁晓夫外,参加会谈的有苏斯洛夫、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和安德罗波夫。会谈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印边界冲突问题。
  赫鲁晓夫好似公正地说:“你们中国应该和印度搞好关系,印度是一个中立国,尼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