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我们在功利化思想的引导下自己放弃了感动孩子的瞬间。真正的爱是纯洁的,纯洁的爱是有耐心的,有耐心的爱是持久的、是不会受名利、工作忙不忙等外界因素所干扰的。

  除了上述列举的问题之外,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是最缺乏情感教育的一个群体。从现阶段容易出问题的孩子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农村才有,城市里面也大有人在。什么是“留守儿童”?在我看来,凡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让孩子独自在家,请个保姆照管的自然不用说,就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就在其他亲戚家里的孩子皆可以定位为“留守儿童”。家长一定要明白:在孩子面前父母的位置是无人可以取代的,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也是别人不可能给予的,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孩子感受是最热切的。有一些话,也只有父母跟孩子讲才会取作用。这些孩子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给予的关爱,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父母每个月定时寄来的生活费和多多的零花钱,他们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能让他们真切体会到的关爱。较之农村相比,城市里面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问题,因为农村的孩子从小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更早懂事,他们知道父母在外地打工,是为自己挣学费,自己应该照管好自己不要给父母再添麻烦。但城里面的孩子从小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已不会再去考虑学费、生活费的问题,当然也不会进一步想到父母在外奔波也不容易,他们想到的往往是父母为了挣钱居然可以把我丢下。并且客观的讲城里面很多父母也的确是为了挣钱可以做到把孩子丢下不管的,其实,他们就留在孩子身边也不会赚不到钱,最多是少赚一点罢了。但人的贪欲居然可以到放弃自己孩子不管的地步,也实在够冷漠的了,怪不得孩子感受不到温暖,也难怪孩子会更容易出问题。还有的家长会拿自己与孩子差不多大的时候的成长经历来与孩子对比,“我当时还不是不要任何人照顾,考自己打拼出来的,他都这么大了,也应该完全可以”。像这种话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但讲这种话的父母不知考虑过没有,你的成长时代与你的孩子成长的时代一样吗?你的成长环境与你的孩子成长环境一样吗?讲这种话的父母在孩提时代的成长环境就跟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差不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那时在生活的压力下懂事了,可你的孩子成长的环境是富裕、优越的环境,他们不可能再有你当年的认识。

  狄德罗说过:“只有情感,而且只有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而孩子的情感是需要家长来塑造的。无论是表扬、批评也好,还是生活中的一次对话、一个表情也罢,都必须让孩子在其中领悟到父母对他们的真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情感的支撑。这样,孩子才会用心来感受这份爱,才不会孤独、恐惧,才会感受到爱的热度,也才会为这份爱而感动。这才是情感教育的真谛所在!同时,作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多多关注孩子,切不可把孩子丢给他人照管,将自己的孩子加入到“留守儿童”的行列,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和关注这份情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也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力量!
  作者题外话:家长必读      人性      教育      情感

三、审美教育
虽然“美育”概念的提出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在西方,随着美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德国作家、哲学家席勒最早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代表我们中国人就不懂审美,就缺乏美育。其实恰恰相反,我们在审美方面反倒更有独到之处,甚至我们可以说,我们比西方更懂审美,也更懂美育,只是我们要很遗憾的加一个前提条件:说的是中国的古代。

  我国曾是诗画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开始到唐诗、诗词、元曲都曾享誉世界。而诗词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民族审美能力的艺术新式之一。我们的古诗词充满了各种美:首先是结构美,五言、七言、对仗、赋比兴的运用都充满了结构美;然后是韵律美,甚至我们的古诗词都是可以唱的;最为重要的还是意蕴美和人性美,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哲理诗都充满了无尽的韵味美,寥寥数语,便可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图景。寓情于景、寓理于景,便又可让人从中感悟丰富的人生哲理、体会耐人寻味的人性美。而就画而言,我们的国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寥寥数笔,便可以勾勒出一个韵味无穷、意境悠远的场景,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对人生哲理、人性的反思和讴歌的作品。诗画又往往与书法相结合,我们的书法更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黑白、虚实之间透露出气势与灵性美,这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与西方相比,我们更懂得欣赏抽象美、意境美和人性美,从审美和思维的层面来看,显然这种抽象的、关注意境和人性的审美过程是更胜一筹的,而古代诗、书、画的创作教育本身也就包含了美育的成分。

  然而,遗憾的是,在西化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诗、书、画正在衰落。现如今,有多少人在读诗、又有多少人在写诗?有多少人在欣赏书画,又有多少人在创作书画?诗意荡然无存的表象背后所透露出的是竞争压力所带来的审美缺失和心灵空虚。从文化层面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极令人悲痛的事情,但我想从人们的生存状态来说这才更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本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人的天性。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蒙昧状态的婴儿对美丑不同的人的反映:在婴儿面前站着一个面带微笑的长得漂亮的人逗婴儿,婴儿会显得很高兴,但若站的是一个长得很丑,乌鸦见了都会掉眼泪的人逗婴儿,婴儿则会吓得大哭。在一个风景惬意的环境里孩子会显得很自在,但如果在一个阴森的环境里孩子同样会被吓得大哭。对于我们而言,也不乏这样的体悟,遇到相貌好的人,无形中态度要好些,遇到相貌丑的人,态度总会要差一些;在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我们自然会心情愉悦,而在一个很肮脏的地方,我们自然会感到很不舒服。然而,遗憾的是,从我们的孩子来看,这种天性却渐渐泯灭了,孩子这种天性泯灭所带来的后果和苦果很多家长都深有感触。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越来越美丑不分,就是因审美缺失所造成的颓废消极的人生态度和转而沉迷于丑陋的事物而造成精神污染所致。

  懂不懂得审美直接关乎一个人的生活情调、人生态度、精神境界的塑造。懂审美的人往往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到其精神层面,从美好的事物和人性中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进化和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修养,创造幸福美满的人生。不懂审美的人,则往往生活缺乏情趣,活得乏味、苦闷,从而形成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的消极人生态度,尤其是误把丑当作美的人更会使得自己的精神遭受污染,使得人格修养低下,心理阴暗。这也正是蔡元培先生把美育提高到教育的根本之原因所在。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中国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他是这样解释美育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从蔡先生对美育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美育的特点是以感情的激发、陶冶的方式打动人心,使人自觉地做出道德行为,而最终形成人格修养。 审美出问题,所导致的往往就是人格修养出问题。所以,从此层面来看审美的缺失不得不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蔡元培先生当时甚至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时至今日,这一口号也并不过时,反倒在时代特征下显示出其可贵之处。是该重视美育的时候了!

  我们往往只会大发感慨,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美丑不分,亦或把孩子审美缺失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的不利影响,可家长又是否意识到作为家长其实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竞争之激烈不仅影响孩子、同样也影响家长,并且家长的感触更深刻,所以,孩子从小就被安排了去学各种各样的东西,最好是学习成绩一流,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走的是整个一培养才子、才女的路线。可以讲,为什么孩子越来越难教育、越来越美丑不分,原因正在于此。

  在应试的压力之下,孩子每天从早到晚的在校学习,回到家以后又要忙着补课、做作业,好不容易有个双休日,反倒是赶场式的忙着上各种培训班。这样一来,孩子成为了一部机器,审美的天性没被挖掘出来,反倒被压制了。审美境界固然与艺术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懂得去欣赏达芬奇的“蒙拉里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意识的培养。当孩子生活的一切都被机械式的安排以后,是不可能主动去挖掘身边的美,体会到身边的美的。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的那样,“人类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而现在的时代,在竞争压力之下,就是理性至上的时代,家长、老师从小给孩子的教育就是偏理性的教育。本来各种培训班里学的诸如琴棋书画的培养对孩子的感性培养和审美能力是有所提升的,可遗憾的是对于这些东西的学习,却往往不是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主动选择的,变成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机械式安排。孩子就是在理性教育和父母的机械式安排中被僵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孩子琴棋书画都学了,但为什么还是很苦闷的原因所在。本来这些东西的学习应该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心灵的陶冶和净化,可因为孩子对这些东西的学习往往也是被安排了的,也是僵化的,所以,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本来学校学习负担就很重,课外的这些被家长安排的学习就只能算作是雪上加霜了,并未起到正面的净化心灵的作用。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觉得生活很无趣,就会去寻求刺激来解脱,而丑陋的东西往往又能满足孩子寻求刺激的需求,这样一来,虚拟世界中的暴力、*,社会生活中的酗酒、赌博、吸毒等恶习这些丑陋的东西就占据了孩子,在这些东西的污染之下,孩子审美取向渐渐也就出现了偏离,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会越来越美丑不分的原因。毫不客气的讲,孩子审美的缺失就是理性教育至上的错误观念引导和父母机械的安排而造成的。

  我们都希望孩子活得健康、快乐,感受不到生活的美何来快乐?美丑不分何来健康?我们都说是为了孩子好,可结局却是孩子的不健康、不快乐,又何来的为孩子好?审美既是天性,就当尊重天性,切不可机械式的安排。如果我们能多陪陪孩子,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多带着孩子一起出去走走,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在尊重孩子兴趣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美好,自然会去感受之美、生活之美,琴棋书画的学习也才能够真正达到其提升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之功效。这样也才能让孩子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美好,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到其精神层面,从美好的事物和人性中使得自己的心灵得以进化和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性格教育
“性格决定命运。”这已是所有家长的共识,家长都在极力塑造自己孩子的性格。然而,家长想着力培养孩子的性格却经常以适得其反的结局收场,这是令很多家长困惑的一个问题。原因何在?正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性格教育并没有把握孩子的气质类型,而是陷入盲目塑造孩子性格之误区,自己觉得哪种性格好,或是看着谁表现出来的性格不错,家长就极力去朝其方向培养孩子。

  很多人知道,性格可以培养、可以改变。但却不知道,性格是与气质相联系的,气质决定性格。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是天性,无好坏之分。

  胆汁质的人直率、精力旺盛、刚强,但易冲动、性情急躁、感情用事。代表人物如:张飞、李逵。

  多血质的人有朝气、充满活力、喜欢交际、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是其优势,但也有注意力易转移、兴趣不稳定、不细心、做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之劣势。代表人物如:孙悟空、王熙凤。

  粘液质的人沉稳、有耐力、自制力强是其优势,但也有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因循守旧、缺创造力之劣势。代表人物如:唐僧、沙和尚。

  抑郁质的人温柔安静、多愁善感、敏感是其优势,但也有孤僻、不善交际、“爱多心”之劣势。代表人物如:杜甫、林黛玉。

  气质决定性格。总得来说,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性格。胆汁质的人呈现出坚毅刚直,强悍豪爽,爱打抱不平,但喜欢激烈地攻击对方的性格; 多血质的人呈现出活泼好动、爱观察思考的性格,但粗枝大叶、缺乏毅力的性格;粘液质的人呈现出内向、做事有耐心、细心,但速度很慢,又缺乏果断的性格;抑郁质的人呈现出温柔、细心但又敏感过度的性格。

  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形成与之对应的积极性格和消极性格,没有谁的性格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的性格是一无是处的。脱离气质类型来培养一个人的性格,无异于“逼着公鸡下蛋”,不但形成不了积极性格,反而会造成孩子的性格混乱。想想看,你硬是要把李逵调教成林黛玉,把林黛玉调教成孙悟空,把孙悟空调教成沙和尚,岂不荒唐搞笑?反之亦然。

  至此,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家长极力培养孩子的性格,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令家长苦不堪言的现象了。就是因为家长盲目认为,某种性格是好的,看到别的孩子怎么就是比自己的孩子表现得好,就完全不顾孩子的气质类型去栽培,在干“逼着公鸡下蛋”的事情。

  很多家长经常都会听到老师的反应:“你这个孩子老师静不下来,经常上课插嘴,太没纪律意识了。”根源往往是这个孩子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的,好动、反应也比较快,这并不代表这个孩子就没有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其实,恰恰相反,这个孩子往往思考是很积极的,是大好事,只是不懂得控制一下,等老师提问了再回答而已。可是,很多老师的教育确是:“太烦了,上课时给我闷着。”家长在听了老师对孩子的反应后听进去的也变成了这个孩子不守纪律,所以,一顿臭骂以后,要求孩子:“上课一定给我闷着。”这样一来,时间长了,这个孩子成绩不但没有长进,反而降得一塌糊涂。原因正在于老师、家长在让其闷着的同时,也把孩子充满活力、爱思考的性格优势给压抑住了。

  还有的老师和家长会说某个孩子笨,反应慢、做事磨蹭。根源很可能是这个孩子是粘液质的人或抑郁质的人,反映相对要慢些、做事也相对要磨得一些。事实上,只要是正常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