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支,即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武装平民,而部分美军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故意伪装成平民,所以海军的侦察系统没能准确分辨出平民与军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也就是说,责任不在海军身上。事实上,最高统帅部也没有追究海军的责任,而是坚持海军的战术判断,即武装平民已经对执行作战任务的共和国军人构成了致命威胁,应该将其当成军事人员对待,而不是当成平民。
如此一来,当时大波士顿地区到底有多少军事人员,恐怕谁都说不清楚了。
仅仅2天之后,共和国陆战队就“攻占”了波士顿港。
到这个时候,加上已经占领的波特兰港,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在美国本土东北地区占领了两座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的大型港口。
当然,因为港口基础设施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在要式投入使用之前,还需要一些时间修复受损设施。
7月30日,第一支船队进入波特兰,将陆战队的4个旅送上了岸,其中包括陆战队里非常少见的2个装甲旅(因为陆战队主要执行登陆作战任务,而且在此之前,主要在面积有限的岛屿上作战,受基本情况限制,陆战队并没有像陆军那样,组建专门的装甲部队,在是在必要的时候,为前线作战部队加强装甲力量。直到2061年底,随着进军美国的日子越来越近,陆战队迟早要率先登上北美洲大陆,所以共和国陆战队才在海军的支持下,建立了几个装甲旅。准确的说,是将几支功勋卓著的部队改编成了装甲部队)。
4天之后,既8月3日,波士顿港迎来了第一支大型运输船队。这支船队除了为陆战队送来了急需的武器装备之外,还送来了第一批陆军部队:4个主力战斗单位的近20万名陆军官兵与全部武器装备!
万幸的是,在此之前,陆战队与陆军已经就进军行动达成了默契。
在海军与天军的干预下,最高统帅部对陆战队与陆军的作战行动做了划分,即陆战队在沿海地区行动,并且由海军提供支持,陆军则在内陆行动,由天军提供支持,而沿海与内陆的分界线就是美国东部与中东部地区的分界线,即阿拉帕契亚山脉。毫无疑问,这一安排肯定是海军强势干预的结果,因为这等于让陆军别无选择。要知道,当时美军已经堵死了圣劳伦斯河,逆流而上进入五大湖区已经不大可能 ,所以陆军要在内陆作战,肯定得依靠陆战队控制的港口。如此一来,即便在作战行动上不需要看海军的脸色,在物资保障与军队调动方面仍然的受海军制约。说得不客气一点,就算陆军登上了美国本土,海军仍然可以借助陆战队的影响力,让陆军变得无足轻重。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陆军与海军的矛盾发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消息,当时裴承毅已经无力控制由袁晨皓与华剑锋主导的这场军队内部斗争。事实上,正是这场斗争,导致了战后的“悲剧”,即裴承毅在离任之前发起了第五次军事改革,全面取消军种,把陆军与陆战队合并成为地面作战部队,海军降级为海上作战力量,天军则成为立体作战力量,这些兵种级别的新军队都得听从元首府、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调遣与指挥,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则听从战区司令部或者前线司令部的指挥,而之前由军种掌握的一些权力,比如预算权、人事权等等都移交给国防部。也就是说,共和国军队变成了一支整体性的部队,而不再是各支部队的组合。
当然,对于正在进行的大战来说,战后的变动没有什么影响。
陆军上岸,陆战队照常由北向南推进。
8月中旬,共和国陆战队的10个战斗旅包围了美国最大的城市,准确的说,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区,即大纽约地区。不管是从人口、区域面积、经济总量、影响力等各个决定城市地位的方面来看,大纽约地区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仅次于共和国的长江三角州地区,在欧洲的大巴黎之前。在这块面积大约14000平方千米的地区生活着将近9000万人,其中仅居住在曼哈顿岛上的美国人就有1800万,另外在隔海相望的长岛上还有2100万居民,在南面的斯塔腾岛上有800万居民,而在隔河相望的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有1100万人。可以说,按照单位面积人口数量计算,曼哈顿岛绝对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当然,受到战争的影响,共和国陆战队到达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居民离开了家园,有的南下逃往不久前遭到炮火打击的切萨皮克湾周边地区,更多的则向西逃往内陆地区,特别是阿拉帕契亚山脉里的小镇与乡村。
为了搞清楚大纽约地区到底还有多少人,共和国天军还专门发射了一组用来探测生命体的小型卫星,用了一周的时间收集数据,最终确定在这一地区活动的人员绝对不会超过3000万。
正是这一探测结果,帮助共和国当局做出了攻打大纽约地区的决定。
从军事上讲,占领纽约的价值并不大。虽然纽约拥有美国最大的港口,但是共和国陆战队需要港口的话,还不如南下攻占费城。再说了,波士顿距离纽约就几百千米而已,有了波士顿港,纽约港就没有多少价值了。
显然,这是一次为政治服务的进攻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纽约可以看成是美国的象征,或者说是美国繁荣昌盛的象征,纽约在美国人心里的地位超过了华盛顿!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132章 停战接触
美国军队可以放弃波士顿,却不会放弃纽约。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共和国陆战队包围纽约之前,美军已经在大纽约地区部署了大约150万官兵,另外还组织了一支规模不低于200万的民兵,协助美军作战的武装平民也有数十万之多。也就是说,当时留在大纽约地区的3000万人中有400万军事人员,这个比例足以让共和国陆战队选择新的进攻战术。
万幸的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早已不是人数多寡。
与进攻大波士顿地区一样,在进攻大纽约地区之前,共和国陆战队散发了传单,并且给出了5天时间,让那些不想为美军服务,想要活到战争结束之后的平民离开交战区域,前往指定地点接受安置。因为后方的战争难民营已经人满为患,而且在安置大纽约地区的战争难民时发生了几次不愉快的冲突,即部分极端主义份子混在难民中,袭击了为其提供帮助的共和国军人,所以大纽约地区的战争难民全都留在了该地区附近,暂时集中安置在纽约州与新泽西州的几座小城镇里面。
毫无疑问,在美军的控制下,真正接受安置的难民并不多。
根据战后公布的数据,到8月20日,也就是“疏散行动”的最后一日,接受共和国陆战队安置的难民不到500万,而当时大纽约地区至少有2500万平民。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平民接受了安置,而且大多是妇女、儿童与老人,还有少数残疾人。因为共和国陆战队不接受在战争中负伤的军人,所以没有多少伤残人员。
8月21日凌晨,进攻行动正式开始。
这场攻城战打了10天,直到8月31日夜间,随着最后一批躲在地铁系统里的美军被剿灭,战斗才宣告结束。
可以说,这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打得最惨烈的一场城市战。
虽然这场战斗只持续了10天,比起之前的很多城市攻防战都要短得多,但是不管在兵力投入、弹药消耗、人员伤亡、物资损毁等等方面,都算得上是最惨烈的一场战斗,而且这也是共和国陆战队自斐济群岛之后,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斗。
归根结底,纽约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立体防御堡垒。
要知道,纽约拥有世界上最发达与最健全的地下交通系统,还拥有几乎无法准确估算的地下管网,加上地面上林立的摩天大厦,不管是共和国陆战队,还是其他哪支军队,都很难在这座由钢筋混凝土堆砌起来的迷宫里面施展开来。毋庸置疑,进攻开始后,共和国海军为陆战队提供了强有力的炮火支援。用参与了这场作战行动的陆战队官兵的话来说,海军的炮火几乎将纽约的地上部分从地面抹去,只是对纽约的地下部分无能为力。准确的说,是很难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根据陆战队提交的战报,为了加强地下防御系统的抗打击能力,美军不但用难以计数的钢材加固了地铁与地下管网,还用加固的密封门,将这些能够供坦克战车通行的地下管网隔断。如此一来,就算900千克级炮弹、甚至450千克级炮弹都能轻易击穿地表,摧毁地铁与总下水道,但是却很难一下摧毁整个地铁系统,每发炮弹造成的毁伤非常有限,而要摧毁整个地下系统,所要的弹药将非常惊人。
可以说,吸取了无数的教训之后,美军总算找到了一种能够对付共和国军队远程炮火的办法。
当然,这种分段防御的地下工事也对进攻部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不管共和国陆战队的官兵是否愿意接受,要想攻占纽约,就得消灭那些躲在地下管网里的美军,也就要让陆战队官兵下到地面去。事实上,因为美军丧失了制空权,也没有能够威胁到共和国海军舰队的远程火力,所以从一开始,美军就主动放弃了地表阵地,最多只做了象征性的抵抗。也就是说,地面战争变成了“地下战争”。在这10天里,共和国陆战队的进攻部队几乎都是在与地下的敌人作战。
这也是纽约攻防战打得异常惨烈的原因之一。
根据共和国陆战队的作战记录,在这10天之内,仅仅在爆破中消耗掉的塑胶炸药就超过了5000吨,而当时参与进攻的部队中仅仅只有不到1万名工兵。也就是说,平均每名工兵每天消耗50千克塑胶炸药,而一次爆破最多只需要10千克炸药,即工兵平均每天执行5次爆破任务。即便除掉由步兵执行的爆破任务,一个由5名工兵组成的爆破小组每天都要执行大约15次爆破任务,而一次爆破任务至少需要1个小时,即工兵每天战斗15个小时,远远超过了普通步兵!事实上,这还没有算上在塑胶炸药不够的情况下,用其他器材,比如大口径炮弹进行的爆破行动。工兵每天的作战时间高达18个小时以上,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如果仅仅只是一两天,问题还不大,持续10天的话,问题就很严重了。事实上,在这10天的战斗中,损失最多的就是工兵。按照共和国陆战队公布的战报,在进攻大纽约地区的战斗中,工兵的伤亡率是普通步兵的5倍,而在整个大战期间,工兵的伤亡率仅为步兵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在这场战斗中,工兵的伤亡率是以往的15倍!参战的10000多名工兵中,仅有7000多人完整无缺的活到了战斗结束的时候,阵亡的工兵超过2000名,负伤的更是多达4000名。
承担重大损失的,不仅仅有共和国陆战队。
前面已经提到,在大纽约地区的3000万军民中,只有大约500万接受了共和国陆战队的安置,其余2500万都留在了战场上。根据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数据,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大纽约地区的平民只剩下了不到1000万。除此之外,还有大约200万平民与美军官兵在战争结束之前接受安置、或者是得到救助。也就是说,大约有1300万人永久性的留在了这座巨大的废墟里面。
当然,实际死亡数字很有可能远不止1300万。
根据美国联邦政府与纽约州政府的相关档案,在8月21日之前,大纽约地区里的军民总数在5000万左右,而不是共和国当局公布的2500万,而真正活到战争结束的还不到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当然,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纽约,恐怕谁也说不准。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这场战斗结束之后,纽约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因为伤亡实在过于巨大,加上数百亿吨的建筑废墟,彻底损毁的基础设施等等,共和国陆战队不得不放弃了占领纽约的想法,只是象征性的在下纽约湾的自由岛(也就是安置自由女神象的岛上)部署了一个步兵排,并且将共和国国的国旗插到了自由女神象的手上。战斗结束之后,共和国陆战队也撤出了大纽约地区。
事实上,这还没完。
因为当时正好是夏季,而美国的基础医疗系统早已崩溃,加上该地区又是美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还有数千万战争难民留在了附近,所以战斗结束之后,为了防止爆发瘟疫,共和国陆战队不得不出动工程部队,在新泽西州、纽约州与康涅秋格州挖掘了一条上千千米长的“护城河”引入哈得孙河的河水,将大纽约区彻底隔离。因为这种隔离方式仍然不能阻止细菌与病毒扩散,所以共和国陆战队还调动2000多名医护人员,在大纽约地区的周边地区设置了100多个临时医疗救助点,并且免费为这些地区的民众发放药品与消毒药水。到了9月中旬,随着废墟里的尸体严重腐烂,共和国陆战队不得不从国内的消防部门借调了数百架灭火飞机,并且订购了数万吨消毒药品,持续不断的向大纽约地区,特别是最为严重的曼哈顿岛投洒消毒水。
这一行动,将大纽约地区,特别是曼哈顿岛与长岛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地带”。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正是这一行动,导致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欧州红十字会在战后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声称,在纽约攻防战结束的时候,大纽约地区仍然有不少幸存者,总量有数百万之多(一些人甚至认为有上千万之巨,而这一点也得到了部分共和国陆战队官兵的承认,即在部队撤出大纽约地区的时候,很多平民仍然留在已经变成废墟的家里,打算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而没有接受共和国陆战队的帮助或者前往难民营)。为了防止瘟疫,共和国陆战队投洒的高浓度消毒水肯定对人有害,并且污染了水源。更要命的是,当留下来的平民发现再也无法生存下去的时候,共和国陆战队已经在外围构筑了一道长达1200千米,宽度超过20米的“战壕”,用河水挡住了平民的逃生之路。当时,已经是9月底,共和国陆战队担心幸存者已经染上疾病,而且没有足够的人力来控制这些平民,所以用传感器炸弹设置了一道隔离带,堵死了难民的最后一点希望。共和国海军则在海面上设置了封锁地带,阻止难民涌入其他地区。
毫无疑问,果真如此的话,这绝对是惨无人道的举措。
事实上,也确实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即在战争结束数十年之后,仍然有人在大纽约地区附近发现那些专门用来对付人员的传感器炸弹,而且还有人发现了几处很有可能是用来存放传感器炸弹的秘密仓库。
不管怎么说,纽约彻底变成了废墟。
可以说,在这场战斗结束的时候,纽约就不存存了。
对美国的政治家来说,在这场战斗开始的时候,纽约就注定要成为历史。说得不好听一点,共和国最高统帅部批准了进攻纽约的作战行动,或者说命令陆战队攻打纽约,就是要用一场毁灭来迫使美国当局投降。由此可以相信,不管是不是有意的,大纽约地区的灾难都是人为。
对美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场灾难。
前面提到过,在美国人心目中,这座最初由荷兰人建立的,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后来被英国人占领,改名为新约克(纽约是新约克的音译)的城市,才是美国的象征,才是美国繁荣强盛的标志。要知道,在美国如日中天的时候,纽约不但是世界上最大与最繁华的城市,还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