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关键还是印度临时政府的人选。
这件事不由裴承毅负责,也不由刘晓宾负责,元首早就安排顾卫民处理。
裴承毅忙着为下一轮进攻做准备的时候,共和国对印度核目标进行战略打击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世界,随同传开的还有鲁拉贾帕尼在布罗奇身亡的消息。
首先重点报道的仍然是西方新闻媒体。
只是让西方世界大跌眼镜的是,普通民众对共和国的轰炸行动并没太大反应。一些西方国家的调查机构还专门做了随机调查,得出的结论对西方国家政府产生了很大影响。大部分西方媒体在报道战略轰炸的相关消息时,都不自觉的与当年共和国对日本核设施的轰炸行动做了对比。真正影响西方民众的就是这些对比,因为针对印度的战略轰炸与针对日本的战略轰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共和国并没有轰炸印度的民用核设施,开战之后,还在核设施周围划出了安全区,不对安全区内的任何非军事目标进行轰炸,从而没有在印度产生大规模放射性污染。共和国轰炸印度的军事核目标,既是自我保护的手段,又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为没人愿意看到核武器落入某些极端组织的手中。最重要的是,在宣布相关消息的时候,共和国尽量避开了敏感问题,重点宣称轰炸的针对性。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也在相关声明中对共和国的行动给予了肯定。虽然美国政府的态度有待商榷,但是对西方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都认为炸掉印度的核武器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欧洲凭什么反对呢?
当然,轰炸并没有导致欧洲民众比较关心的人道主义灾难。印度不是日本,国土面积相对广袤,核武器基地离人口密集地区较远,而且大部分军事核设施都在地下,轰炸不会对平民造成太大的影响。
相对而言,欧洲民众更关心鲁拉贾帕尼的死因。
一直无事生非的西方新闻媒体立即利用了欧洲民众的心态,在报道中大肆猜测鲁拉贾帕尼的死因。虽然在印度政府、共和国政府、美国政府等有发言权的政府均没就发表与鲁拉贾帕尼死因有关的消息,但是西方新闻媒体仍然能够借题发挥,纷纷猜测,是不是共和国军队炸死了鲁拉贾帕尼。
直到9月25日,印度此府率先公布鲁拉贾帕尼的死因,西方新闻媒体才没胡乱猜测。
虽然印度政府在公布的消息中没有明确提到鲁拉贾帕尼到底是怎么死的,但是提到了鲁拉贾帕尼身亡的时候,共和国军队已经攻占了布罗奇,并且在布罗奇城区了展开了大规模搜捕行动。
这下,矛头直接指向了共和国。
西方新闻媒体借此大做文章,认为是共和国军队炸死了鲁拉贾帕尼,而且在布罗奇展开大规模搜捕行动就是针对鲁拉贾帕尼。
在印度政府发表消息后大约2个小时,共和国政府也发表了相关消息。
与印度政府发布的消息相比,共和国政府发布的消息更有说服力,因为不但公布了鲁拉贾帕尼身亡现场的大量照片,被俘卫队成员的口供,战斗现场的录象,还公布了当地居民的证词。让西方新闻媒体有点想不通的是,共和国在发起舆论反击的时候,直言不讳的提到了在布罗奇进行大规模搜捕就是针对鲁拉贾帕尼,而且共和国还发出了高达5000万元的悬赏。当然,发表消息的时候,拿到赏金的印度人也出现在了新闻现场,亲口向全世界的记者讲述了事发过程。至于这名印度人会不会回到印度,恐怕就不得而知了,毕竟5000万元足够他与他的家人在共和国舒舒服服的过上一辈子了。
随后,共和国国防部发言人公开邀请其他国家记者前往布罗奇采访。
虽然还有部分西方新闻媒体质疑共和国政府操纵证据与证人,编造了鲁拉贾帕尼被印度人炸死的虚假经过,但是在印度政府迟迟不肯发表针对性的消息,美国政府也保持沉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西方新闻媒体不再关注鲁拉贾帕尼的死因。说白了,果真是共和国军队蓄意炸死了鲁拉贾帕尼,为什么还要公布针对鲁拉贾帕尼的大规模搜捕行动,以及高达5000万元的悬赏呢?再说了,就算是共和国军队炸死了鲁拉贾帕尼,又能怎么样?事发地点不在新德里,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布罗奇。共和国军队没有保护鲁拉贾帕尼个人安全的义务,而且鲁拉贾帕尼是敌对国领导人,只要在战场上相遇,共和国军队有一万个理由炸死鲁拉贾帕尼或者将其抓获。继续炒作鲁拉贾帕尼的死因,不但不能给西方新闻媒体带来任何好处,还会让观众对那些没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感到厌烦。
没有新闻,就得制造新闻。
不能炒作战略轰炸,不能炒作鲁拉贾帕尼的死因,西方新闻媒体很快找到了下一个炒作的题材,那就是战争将在什么时候结束。
这次,西方新闻媒体终于走对了路。
实际上,在西方新闻媒体醒悟过来之前,以半岛电视台为代表的中立新闻媒体就开始炒作与战争结束相关的新闻。当然,作为与CNN齐名的新闻机构,半岛电视台在大胆预测战争结束时间的同时,还重点报道了印度的政治情况。准确的说,是共和国在结束大规模军事行动之后,到底是长期占领印度,还是让印度成立民选政府。
随着西方新闻媒体加入相关报道,“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与“战后的印度还会不会是个独立自主的印度”成为了全球观众最关注的两个话题。
相对而言,第一个话题没有多大争论。
西方新闻媒体普遍预测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数十万中国军人将回家过圣诞节。毫无疑问,西方新闻媒体搞错了一个概念,即圣诞节不是东方的节日,共和国的基督徒占总人口还不到0。5%,更没有几个军人信耶稣。就算共和国军人能在新年到来前回家,也不是过圣诞节,而是过元旦节。
半岛电视台从一开始就认为战争不大可能在年内结束,但是肯定会在下年初结束,算上撤军的时间,半数以上的共和国军人能够在春节到来之前回到家里。如果共和国愿意承担印度战后重建的重任,其余的共和国军人大概要等到下一个春节才能与家人团圆。不管怎么样,大规模军事行动很快就会结束,战争也会很快结束。
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不由大规模军事行动决定,而是由印度的战后政治进程决定。
根据这个理论基础,半岛电视台大胆预测,9月底,最迟10月初,得到共和国支持的印度临时政府就将在新德里成立,随后逐步接管占领区的工作。如果共和国打算让军人尽快回家与亲人团圆,竟会同时为印度临时政府武装一支准军事力量,并且提供相应的培训。在此期间,共和国肯定会为印度提供包括粮食、药品、日用化工品、衣服、家电在内的人道主义援助,稳定印度社会,提高临时政府在印度的地位与威信,为战后的正式大选,而且是民主大选打下基础。
照此推论,共和国将把印度还给印度人,由印度人决定印度的未来。
毫无疑问,半岛电视台的相关报道遭到了西方新闻媒体的一致驳斥,用CNN的报道来说,共和国投入数十万大军,以牺牲数千官兵、耗费数十万亿战争经费、损失巨额社会经济为代价,绝不会轻易放弃印度,更不会让印度成为印度人的印度。为了证明这一观点,CNN还罗列了许多证据,比如印度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力,而这些都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针对CNN的报道,半岛电视台一一做了反驳。所谓“印度自然资源丰富”,那也是总量而不是平均量,实际上,印度一直是资源进口大国,连自己的国民都满足不了,印度的资源再多也无法得到利用。
“劳动力充足”就更不是理由了,即便没有这场战争,印度也需要庞大的海外市场来消化其巨大的劳动力,而消费能力最强的中国市场,无疑是解决印度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基础,中国确实需要印度的劳动力,而印度也需要中国的市场,两者是共生互存关系,不是剥削关系。
在CNN与半岛电视台的“引导”下,印度战后政治体制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问题。
虽然各国政府暂时没有参与进来,但是大肆炒作的新闻媒体都知道,印度的战后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也不是印度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放弃印度的利益,均想从中获得好处。只要新闻炒起来了,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心,迟早会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或者说会让高度重视该问题的政府正式表态。只要有足够多的国家表态,中国政府就不可能在印度为所欲为。
很明显,西方新闻媒体用的是“激将法”。
报道的新闻负面性越大,越容易引起民众的重视,也就越容易激发民众进行讨论,只要民众参与进来,就能形成一股中国政府无法抗拒的力量,迫使中国政府在印度的战后问题上向全世界妥协,从而确保西方国家在印度的利益。
问题是,共和国政府一直没有发表任何相关评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争只期间一直比较稳定的共和国民众也沉不住气了,纷纷通过网络发表相关看法。
毫无疑问,共和国的公民希望能够借此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卷十 龙腾九天 第174章 民众眼里的战争
与历往数次战争相比,共和国的民众对待印度战争的态度截然不同,没有第四次印巴战争时的震撼与惊讶、没有东海战争时的激情与积极、没有南海战争时的愤怒与轻松、没有半岛战争时的昂扬与雄壮、也没有日本战争时的狂热与疯狂,有的只是冷静与反思,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反思战争对国家与民族造成的影响。
俗话说的好,久病成医。
共和国在短短20年内,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战争,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只有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美国能够相提并论。虽然没人否认共和国在这20年内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没人否认共和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在这20年内得到的巨大提升,短短20年共和国成了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提高7倍、国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提高11倍、国民消费在国家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增加到6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加到72%,除了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之外,共和国用2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100年,甚至200年才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更加没人否认,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共和国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唯一无法依靠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力、金融资本等表面手段能够解决的问题。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刺激人口增长的政策,二是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三是充足的时间。
反思战争的时候,引导民间言论的学者无一例外的提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刺激人只口增长的政策不是大问题,早在纪估国执政时期,共和国就调整了施行4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首先鼓励有条件的夫妇养育第二个孩子;赵润东执政时期,生育条件再次放开,不但鼓励有条件的夫妇养育第三个孩子,还为养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提供财政补贴与福利保障;王元庆上台执政后,虽然没有继续放宽对“三胎”的限制,但是通过提高生育福利保障、义务教育水平、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等方法,减轻了普通家庭养育第二个与第三个孩子的负担,让更多的家庭有能力养育第二个与第三个孩子。
关键就是后两个必备条件:和平稳定的内外环境与充足的时间。
王元庆第二次当选国家元首,在就职演说中明确提到: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快只能在2055年得到缓解、在2070年得到根本解决;在此期间,共和国不但要坚持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积极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工业竞争力,还需要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周边环境。
这句看上去极为简单的话,实际上概括了共和国在2070年之前的发展道路。
坚持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不是王元庆提出来的,早在纪佑国执政的时候,共和国就把科技发展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复合蓄电池、超导电动机、可控聚变反应堆、远程电力传输技术等“电力革命”的基础技术都是在纪佑国执政时期取得成果,并且在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共和国飞速发展2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在纪佑国执政时期得到确定,并且打下了基础。
按照某些民间学者的观点,虽然王元庆在某些方面的成就已经超越了纪佑国,比如推动政治改革、比如彻底铲除日本的威胁,但是从根本上讲,王元庆的成就建立在纪佑国的成就之上,没有纪佑国打下的基础,王元庆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更有一些学者认为,王元庆的改革行动实质上是纪佑国改革政策的自然延续。以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论的政治改革来说,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百姓生活稳步提高,对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需求逐渐提高,政治改革势在必行。就算王元庆不提政治改革,甚至今后几任国家领导人都不提政治改革,到了某个时期,民众的意愿将超过政府的管制力度,迫使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王元庆主动发起政治改革,实际上掌握了改革主动权,而不是在民意的压迫下被动改革。
王元庆只是在正确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而不像纪佑国那样,以开创性的方式为共和国指明了发展方向。换句话说,就算没有王元庆,迟早也会有人完成纪佑国没有完成的改革壮举。
政治改革如此,科技立国也是如此。
虽然在绝大部分人看来,赵润东是名副其实的过渡领导人,主要任务就是消化纪佑国留下的改革果实,让国家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但是在某些人看来,王元庆也是过渡型领导人,主要任务也是消化纪估国留下的改革果实,为共和国创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的内外环境。当共和国的实力达到更高的程度、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候,肯定需要一位像纪佑国那样的领导人,率领共和国登上辉煌的巅峰。
不管这些说法站不站得住脚,事实是,只要坚持科技立国的政策,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就不会遇到大问题。
当然,稳定的内部环境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事实上,经济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单独考虑的问题,政治、外交、军事、文化、价值观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虽然稳定国内环境的首要因素就是经济,但是绝对无法只用经济手段达到目的。
众多百姓关心的还是战争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虽然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因为在20年内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战争,所以共和国民众承受战争的能力非常强,远远超过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众,但是很少有人看到,持续不断的战争已经改变了共和国百姓对待战争的态度。别的不说,20年来,共和国民众的收入增长速度一直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上,可是在扣除了通货膨胀之后,共和国民众的实际收入并没有增加11倍,而是仅仅增加了5倍。虽然这个速度仍然远远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所有大型经济体,但是在部分共和国民众看来,如果没有连续不断的战争,他们的收入还能增加不少。换句话说,战争夺去了原本属于民众的财富。
为了迎合共和国民众的胃口,部分西方新闻媒体也在宣传中夸大其词,认为没有持续不断的战争,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