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美军最多只能在1周之内向前线运送1个师,而且是第101突击师这样的“轻型师”(在美国陆军中,步兵师与装甲师都是重型师,只是后者多了一个装甲旅,前者者多了一个步兵旅)。要想空运2个师,美军至少的花上20天。如此一来,空运效率反而不如海运。从美国本土东海岸的港口出发,平均航行速度超过45节的快速运输船队只需要4天就能穿越北大西洋到达东地中海,并且在第5天把部队送到土耳其的港口。
军情局也提供了相关的情报。
除了第82战略师(标准的战略反应部队,也是轻型部队)还在美国本土的空军基地待命之外,其他几支主力部队,比如第10步兵师、第1步兵师(有名的大红一师)、第2步兵师、第1骑兵师,以及部分完成了动员的国民警卫队均以到达美国东海岸的港口,其中的第1步兵师与第1骑兵师已经在4日夜间搭乘第二支快速运输船队出发,预计在9日夜间到达土耳其的伊斯肯德伦,最快能在11日夜间或者12日凌晨到达战场。第10步兵师与第2步兵师很可能在8日上午出发,在13日到达土耳其,最快在14日投入战斗。也就是说,美军能在1周之内以海运的方式投送4个重型师。如果算上通过空运投送的第82战略师或者第101突击师,则能在1周之内向前线投送5个师的兵力,再算上被困在锡尔特的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刚刚到达伊斯肯德伦的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以及正在陆续到达迪亚巴克尔的第7步兵师,只要杜奇威愿意,就能在土耳其战场上投入10个师的兵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足够强大的部队。
问题是,决战会拖到一周之后吗?
在参会的参谋看来,既然裴承毅在这个时候召开会议,为决战做准备,就不会等到美军的增援部队到达之后再发起决战。共和国陆军已经在前线投入3支战斗单位,即将投入第4支战斗单位。按照1支战斗单位顶得上1个半美军重型师计算,未来2到4天之内,兵力优势仍然在共和国陆军的手中。只要合理利用4个战斗单位,不但能够歼灭锡尔特的2个美军师,还能打下迪亚巴克尔,改变战场态势,甚至迫使杜奇威放弃反击的想法,用增援部队来构筑新的防线。
出于这种考虑,除了袁晨皓之外,包括苏劲辉在内的众多将军都认为应该立即决战。
果真如此的话,裴承毅就不用召开这次会议了。
显然,袁晨皓更加了解裴承毅。
会议开始的时候,他就预感到,辈承毅召开会议的目的不是统一规划决战行动,因为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只有在裴承毅不满足歼灭3个美军师的时候,才会召集所有人开会,讨论作战行动。
说直接一点,裴承毅盯上了美军的增援部队。
当然,如此重大的事情,裴承毅不会开门见山的直奔主题。
介绍完情况后,裴承毅首先询问了南线的作战情况。
因为最先到达的第7步兵师去了迫亚巴克尔,所以美以联军的攻势有所缓和,在叙利亚陆军的配合下,傅卫民的第九战斗单位已经稳住了防线,还发动了几次战术反击,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因为防线上的压力不是很大,而且没有太好的大规模反击机会,所以苏劲辉没有让罗少鹏的第二战斗单位投入战斗。
似乎预料到裴承毅在打南线战场的主意,苏劲辉在介绍情况的时候,格外强调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第7步兵师被派往迪亚巴克尔之后,达扬肯定会提出抗议,而杜奇威要想安抚以色列,就得立即向以色列增兵。也就是说,杜奇威很有可能把第二批海运部队,也就是第1步兵师与第1骑兵师派往以色列。因为还无法确定杜奇威有没有把重点转移到北方,所以也就不能肯定南面的战斗不会出现变化。
在苏劲辉看来,就算杜奇威打算在北方战线上取胜之后再来收拾叙利亚,也应该把第1步兵师与第1骑兵师派往以色列。原因很简单,“大红一师”是美军有名的王牌部队,非常擅长打恶仗。如果北方战线上进行决战,杜奇威就的提防南面出问题,也就得在南面留下一支擅长打防御战的部队;第1骑兵师则是美军中唯一的骑兵师,而作为介于步兵师与装甲师之间的重型部队,骑兵师最擅长侧翼突击,也就是战役反击。
按照苏劲辉的估计,北线决战开始后,美军将在南线由攻转守,或者在进攻的时候留下足够的防守兵力。如果美军在北面打得顺利,杜奇威会在南面提前发起进攻,让第1步兵师与第1骑兵师担当主力,即便不能一口气打到大马士革,也能逼近大马士革。如果美军在北面打得不顺利,杜奇威就会用第1步兵师守住防线,用第1骑兵师打反击,遏制共和国军队的进攻,为美以联军调整防御部署争取时间。
总而言之,在苏劲辉看来,杜奇威不会忽视南方战线。
事实上,裴承毅也没有忽视南方战线。
搞清楚情况之后,裴承毅问了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那就是,在北线决战开始后,能不能用2个战斗部队发起进攻,并且突破美以联军的防线?虽然裴承毅没有提到攻打戈兰高地,但是意思还是表达了出来,能够打上戈兰高地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直到这个时候,苏劲辉才明白了裴承毅的意思。
其他将领也在这个时候反应了过来。
与袁晨皓的猜测一样,裴承毅看上的不是已经到达战场的美军,而是还没有到达战场的美军。
也就是说,裴承毅打算一口气吃掉所有美军!
一时之间,众多将领都对裴承毅的胆略佩服不已,同时也万分担心。
美军能够动员10个师的兵力,算上陆战队,就是足足12个主力师,如果算上已经动员的几个国民警卫队师,美军地面部队的总兵力很有可能超过40万,而共和国陆军最多动员20万地面部队。因为必须留下几支战斗单位镇守大后方,所以共和国陆军顶满天只能再动员2个战斗单位,总兵力16万。即便按照1个战斗单位顶1个半美军师计算,也无法确保兵力优势。
更重要的是,美军可以依靠以色列国防军。
不管怎么说,20多万以色列陆军,特别是其中的几支精锐部队都不是吃素的,战斗力绝对不在美军之下,甚至不比共和国陆军差多少。
共和国却没有这么幸运,不管是伊朗陆军、还是叙利亚陆军,战斗力都非常有限。
要在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重创对手,就得依靠高超的指挥艺术。
如果不是裴承毅在指挥这场战争,恐怕没有哪个将军认为共和国能够取胜。
当然,表示怀疑的仍然大有人在。
在回答裴承毅的问题时,苏劲辉就提到,如果美国不增兵,而且以色列没有进行全面战争动员(以色列全民皆兵,男女青年都得服兵役,甚至每个成年公民都有一支步枪,如果进行全面战争动员的话,至少能够武装近300万作战人员,而且这些人都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在预备役期间,每年还要进行大约2个月的军事训练,战斗力不比正规军差多少),用2个战斗单位发起反击的问题还不大,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火力支援,甚至有希望打上戈兰高地。问题是,只要美国向以色列增兵,或者以色列进行动员,哪怕是小规模动员,反击行动就很难取胜,而且有可能导致防线空虚,最终被对手反扑。
按照苏劲辉的说法,以色列比土耳其重要得多,就算杜奇威打算在北方战线上有所作为,也不会抛弃以色列,只要南方战线上的战斗打响,杜奇威就会调整部署,迅速向以色列增兵。
谈到最后,裴承毅也给出了明确答复,即尽快为南方战线增派1支战斗单位。更加重要的是,南方战线上的反击行动均以牵制美以联军、特别是美军为主,不对是否打回戈兰高地,或者是否夺回美以联军占领区为首要任务。这次,裴承毅把话说得非常明白,那就是在北方战线决战的时候,南方战线要起到牵制敌军、逼迫敌人分兵的关键作用。不管杜奇威向以色列增派多少美军,苏劲辉都要坚持到北方战线决战结束之后。
既然裴承毅把话说明了,苏劲辉也没含糊,提出了几个问题,得到裴承毅的一一答复与保证之后,苏劲辉也做出了保证,即在只有3个战斗单位的情况下,以坚决果断的战术反击牵制美以联军,为北方战线决战提供帮助。
搞定了苏劲辉,裴承毅才把焦点转向袁晨皓。
因为在讨论南线作战行动的时候,裴承毅已经说明了战役企图,所以袁晨皓没有多费口水,保证在现有兵力的基础上,尽快歼灭锡尔特的残余美军,并且让第十战斗单位向西推进,缠住到达迪亚巴克尔的第7步兵师,为决战争取机会。只是在后期作战行动中,袁晨皓非常直接的提到,如果不能给北方战线增派兵力,就得让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在战役期间得到充足休整,既至少要让2个战斗单位停歇24小时。当然,要是能为北方战线增派1个战斗单位那就再好不过了。
袁晨皓没有直接提增兵,因为他知道裴承毅手里没有多少增援力量了。
不管怎么说,8个战斗单位中的最后1个肯定得留在中部地区,担任战役总预备队的重要职责。
有了袁晨皓的配合,裴承毅把问题也说得很直接。
北方战线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歼灭锡尔特的2个美军师的残余部队,如果不能迅速歼灭,则要把围歼美军的重任交给伊朗陆军、以及已经参战的伊拉克陆军。因为伊朗陆军在之前的战斗中已经遭受重创,所以裴承毅建议尽量使用伊拉克陆军。关键还是向西进军,即攻打迪亚巴克尔。虽然美军第7步兵师以防守顽强出名,在半岛战争中就给共和国陆军制造了不少的麻烦,但是裴承毅的要求仍然非常直接,即不能让迪亚巴克尔变成第二个锡尔特,必须一鼓作气拿下这座军事重镇,并且歼灭第7步兵师。
用裴承毅的话来说,只要能够迅速打下迪亚巴克尔,就能用战略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从而彻底改变北方战线上的局面。
袁晨皓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接受任务的时候非常爽快。
完成了部署后,裴承毅才挑明了他的战役目的。
这次,连袁晨皓都没想到,裴承毅竟然打算利用这个机会攻打伊斯肯德伦!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111章 处处被动
进入7月7日,共和国陆军率先在北线战场上发起进攻。
按照裴承毅的部署,第一战斗单位在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持与配合下率先开始猛攻锡尔特,拿出了一副不干掉2个美军师誓不罢休的样子。到天亮的时候,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的两个炮兵旅总共向锡尔特倾洒了大约8万吨炮弹,用弹雨将美军阵地来回耕犁了好几遍。炮击期间,空军战术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还轰炸了锡尔特。因为争夺制空权的战斗还在进行,所以战斗机全部在伊朗或者伊扣克的远程防空系统的保护下使用射程在200千米以上的防区外弹药进行了重点轰炸。非常可惜的是,因为需要优先部署战术运输机群,所以陆航的低空攻击机没能参加攻打锡尔特的战斗。
不管怎么说,这轮火力打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根据五角大楼在战后公布的相关资料,炮击开始后,锡尔特的美军指挥官在天亮前就发出了5次求援请求,而且都是最紧急的求援请求。
难题摆在了杜奇威的面前。
要想拯救锡尔特的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除了用远程炮火打击第一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之外,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到达迪亚巴克尔的第7共兵师攻打巴特曼,迫使第十战斗单位收缩防线,让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能够向西突围。
事实上,杜奇威甚至无法为前线部队提供远程炮火支援。
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的炮兵全都留在了班凯水库南面的马拉蒂亚(马拉蒂亚省省府,也是塔特万…伊切尔铁路与萨姆松…马拉蒂亚铁路的交汇点,土耳其中部地区最主要的铁路枢纽中心之一),而这里距离迪亚巴克尔仅仅170千米,距离第十战斗单位炮兵旅所在的摩苏尔不到500千米。也就是说,美军炮兵在轰击第十战斗单位的时候,肯定会遭到对手的猛烈反击。
万分可惜的是,美国陆军的电磁炮远远比不上共和国陆军的电磁炮。
因为美国一向不太重视炮兵建设,就算在半岛战争之后,投入巨资研制电磁炮,但是受基础技术的影响,一直没能赶上共和国炮兵的发展水平,所以美军现役电磁炮的性能与共和国陆军的第一代电磁炮旗鼓相当,在使用普通炮弹时的最大射程只有350千米,使用增程弹药时的射程也不到450千米,而共和国陆军第二代电磁炮的最大射程已经提高到了500千米以上,在使用增程弹药的时候,甚至能够打击800千米外的目标。
当然,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射程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和国陆军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上投入巨资,就是在为炮兵解决电能供应问题。如果用电线来传输电能,因为电磁炮所需电能特别巨大,在必须尽量减轻系统质量的情况下,也就无法使用太大的变压器,只能通过提高电流的方式来提高电能传输功率。所以在使用普通电线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必须将一个系统的所有电磁炮集中部署在供电系统附近。这么部署的话,炮兵很容易遭到对手的炮火压制或者空中打击。更重要的是,供电系统极为脆弱,很容易被摧毁。只有解决电能传输问题,才能让充分发挥电磁炮系统的实战价值。
因为美国陆军对炮兵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所以美国在相关领域的研制都不如共和国。
根据五角大楼公布的相关数据,在采用了超导导线的情况下,美军的电磁炮系统可以分散部署在方圆6000码的范围内,也就是每门电磁炮上有大约3000码(约合2743米)长的导线。问题是,实战中,不可能按直线敷设导线。更重要的是,这个部署距离仍然太狭窄了,作为系统核心的供电设备,也就是可控聚变反应堆与发电系统很容易遭到打击,与对手进行对轰时的生存率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事实上,早在6日上午,也就是第7步兵师的第一批部队到达迪亚巴克尔之后,杜奇威就命令留在马拉蒂亚的2个炮兵旅汛速撤往更北面的锡瓦斯(锡瓦斯省的省府)。虽然锡瓦斯与摩苏尔的距离超过了650千米,与第一战斗单位炮兵旅所在的苏菲安的距离更是超过了850千米,除非第十战斗单位使用价格是普通炮弹数十倍、且打击效率远不如普通炮弹的增程炮弹,不然根本威胁不到美军炮兵,但是锡瓦斯距离迪亚巴克尔大约330千米,距离锡尔特超过了430千米,由此可以断定,杜奇威早就做好了放弃锡尔特,让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向西突围的思想准备。
非常可惜的是,2个炮兵旅还没来得及离开马拉蒂亚,东面的战斗就打响了。
虽然布吕歇尔多次请求为欧洲军团的前线部队提供炮火支援,但是杜奇威根本不为所动,仍然命令炮兵旅向锡瓦斯转移。为了避免布吕歇尔越权下达命令,杜奇威亲自联系了两位旅长,明确无误的告诉他们,务必在7日夜间到达锡瓦斯,进入炮兵阵地,做好与敌人进行炮战的准备工作。
不得不说,杜奇威表现出了应有的冷酷。
比起救援欧洲军团的2个师,保存2个炮兵旅的意义更加重大。特别是从即将打响的战斗来看,如果杜奇威过早的使出具有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