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问题"孩子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问题"孩子调查-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和孩子交朋友的方法很多,原则上说,做家长的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平等地对待孩子,不摆家长的谱,不居高临下和孩子说话;二是经常关心孩子的冷暖,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生活上感到温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关心不能过头,过头了,孩子反会认为是一种束缚,会产生反感;三是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情绪低落时,要想办法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但在问孩子时,千万不要以审问的方式,这样孩子是不会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给你的;四是家长以孩子的身份,用一种孩子的热情经常参加孩子的活动,让孩子觉得你和他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慢慢就会把你当朋友看待;五是和孩子交流时要以诚相待,要守信用、讲心里话,让孩子认为你是信任他的,也是值得他信任的;信任是相互的,家长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信任也交给家长;六是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的过错,无论哪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即使是成年人也没有哪个会是完人。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不应一味指责,更不应动辄就粗暴地体罚,要用诚恳耐心的态度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找到错误根源,让孩子慢慢明白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除以上基本原则,和孩子交朋友还是个艺术性很强并需要十分细心的事,做得不好就会事与愿违。如家住十堰的华新志,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其父母经商,家里很有钱,平时要什么有什么,但新志却一点也不快乐。原来爹妈平时总忙着赚钱,对他关心得很少,甚至从没到学校去接送过他。好几次爸爸答应带他去公园玩,结果却一次也没去,后来妈妈说放暑假带他去海南岛旅游,因生意忙又没去成。新志在伤心和生气的同时,对父母再也不信任了,他不但开始经常上网打游戏,还把家里的钱偷出去请同学下酒馆、上舞厅,小小年纪竟染了一头红发。
  老师认为华新志的问题越来越大,再这样下去不仅会毁了他自己,还会带坏其他孩子,就多次找到新志的父母,要他们注意孩子的动向,配合老师把孩子往正路上引。看到老师严肃的神情和儿子那一头红发,新志的父亲连声抱怨儿子不懂事,和儿子沟通不了。谁知儿子更气愤,大声嚷:“就不和你们沟通,你们从来说话不算话,从来就不关心我,我就是要学坏来报复你们!”新志的话让老师和父母都分外震惊,更让人震惊的是新志的父亲,竟当着老师的面,出手狠狠甩了儿子两个嘴巴。
  老师急忙劝阻,但同时也想,这样的父母怎么能和孩子成为朋友?
  还有对夫妻,可以说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总希望孩子将来能考上重点大学,成龙成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们风雨无阻,天天到学校接送女儿,直到上高中,平时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全都最大限度满足女儿的愿望,用他们的话说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但另一方面,女儿有了过错,他们也绝不放过,除了极为严厉的批评,有时还进行体罚。他们认为严和爱都是为女儿好,为了让女儿成才。
  “我们活着,一切都是为了女儿!”他们常说。可随着女儿慢慢长大,却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把父母的说教和关心当回事,女儿和同学们在一块常常又说又笑,对他们却是一脸寒霜,甚至像仇人,这让他们十分寒心。
  “我们总想和女儿交朋友,为了她我们心都可以扒出来,可她一点良心也没有,对我们连外人都不如!”这对夫妻迷惘地说。
  但这对夫妻知不知道,过度的爱和过度的严,对女儿都只是一种束缚,女儿怎么会把他们当朋友呢?
  和前面两对夫妻不同的是,下面这两个家庭的教子方法就既亲切又有效。有一个父亲尽管平时工作非常忙,但和儿子的关系却十分融洽。虽然他也十分关心儿子的生活与学习,但绝不简单粗暴地干涉,而且从不失信于儿子。此外,为了消除父子间很容易产生的代沟,他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即父子间打消辈分之分,常常没大没小地互喊对方的绰号,孩子把老爸叫“大傻”,父亲则喊儿子为“小傻”。不明白的人见他们这样叫,惊异万分,可这位老爸说我们这叫昵称,是一种沟通方法。做父母的只有真正和孩子消除了辈分之间的界线,才可无拘无束地相互交流。很多人羡慕他和儿子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增进相互信任,目的是让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家长的教育。
  还有位父亲,在女儿上初中时就决心培养女儿成为一名研究生。他反复引导女儿树立远大抱负,生活上给她以周密关照,思想上尽可能为孩子排忧解难。好学的女儿有时偶尔考试成绩不太好,他不是像一般家长那样指责,反而对女儿悉心安慰,给女儿做好吃的,鼓励她改进学习方法,下次考出好成绩。女儿认为爸爸不仅可亲而且可信,和父亲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后来女儿努力拼搏,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年后又顺利地考上了该校的研究生。
  

爱孩子更要了解孩子(2)
和孩子交朋友,就要和孩子交心,你真心待孩子、信任孩子,孩子才可能信任你。此外,方法也很重要,家教是门艺术,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学这门艺术,孩子就会成为你的朋友,就会成为你塑造的得意的艺术品。简单化的教育,是教不了他们的。
    其实你并不知道孩子的烦恼
  成长的烦恼,是每个孩子都绕不开的问题,其表现在方方面面,家长和老师只要经常和孩子接触,就会发现很多让你感慨不已而又不容忽视的事情。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篇被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一个“乖乖女”的初三女生的文章《培优班里的苦恼》:
  学校精心筹备的培优班终于开课了。
  所谓培优,就是把各班学习好的学生,在双休日和晚自习时聚集到同一间教室,请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另外给我们讲课,也就是“开小灶”。进了培优班,就意味着成了“特保儿”,有更多的课要上、更多的作业等着去做。本来初三的课程就够紧了,作业也够多了,朝六晚九,让人疲惫不堪,这下就更别想好好休息了。
  但有什么办法,为了家长的心愿,为了老师的苦心,为了将来能考上一所向往的重点高中,算了,咬咬牙,还是坚持下来吧。
  星期天一大早,我带着课本、文具,来到培优班教室,嗬,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很多都是我所熟悉的同学,个个都成绩优异,用老师的话来说,这些都是整个年级的精英。和这么多强手在一起学习、听课、竞争是更激烈了!我越看越觉得可怕。瞧瞧教室里的同学,似乎有不少和我一样有种焦虑感。
  不一会儿,校长、主任、老师全进了教室。先是校长讲话,给我们分析当前的形势,又说明了我们来培优班的目的与重要性,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我们自己努力。接下来是年级主任讲话、带课老师讲话,总之,只要是老师,讲的话都大同小异,听得我耳朵都有些麻木了。真不明白,为什么老师总是说些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大道理呢?难道我们真的听不懂和记不住吗?大概他们认为这些话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吧!
  校领导走了,下面该是老师给我们培优了。我可是第一次听孙老师讲物理课,他讲得很快,不过还算深入浅出,能听得懂,我听得也十分用心。接下来是王老师讲数学课,一讲又是两节,到底都是培优班的老师,课讲得都很棒。我在庆幸有这样的好老师辅导我们,成绩一定会更快提高时,却又苦于他们布置下的那一大堆让人傻眼的作业。
  好不容易放学了,我像飞出笼的小鸟般和同学们奔出了教室。外面的空气真新鲜,我们大口大口地进行着深呼吸,心情好多了。刚才里面紧张的气氛差点让我们窒息,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了。可不知谁说了一句:我的妈呀,那一大堆作业!刚有的一点好心情又一下子飘到九霄云外。我好想拥有一点儿自己的时间,来支配自己的活动。可是,最起码从现在到中考前,这个愿望是太不可能实现了!唉,什么培优班?简直就是一个“地狱班”!老师和家长只知道让我们学呀学,就差没把我们变成一个学习的机器了。
  唉,什么时候家长和老师才能理解我们,给我们一点宽松和自由?
  看了这篇文章,一个15岁女孩的无奈、叹息,她面对沉重学习压力的矛盾心情和她刻苦拼搏的学习精神,都极为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孩子如此沉重的压力,家长和老师不应更多地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关爱吗?关爱应该表现在一些很具体的事情上,如孩子偶尔在家长面前使使性子、发发火,在老师面前发发牢骚,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多容忍,多创造一些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在高度紧张和持续的压力下,能有一个发泄的机会和地方。同时,了解了孩子的苦恼和压力,家长和老师还应在心理上多加抚慰,多和孩子交心,减轻他们精神上的烦恼和苦闷。
  成长的烦恼表现在学习上、表现在生活上,更多则是表现在心理上。有个当钳工的家长,因自己没读到多少书,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没日没夜地逼儿子苦学,要求儿子必须考上北大、清华,至少也要考上全国知名的一类大学。儿子尽了很大的力,但知道自己的成绩根本不可能达到老爸的要求,非常痛苦,经常想到死。一次,他写下了遗书,准备出走自杀,幸亏被同学发现,将他的异常行为告诉老师,老师又及时告诉了家长,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制止了这位同学的轻生念头。但这位同学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苦楚,大声对老爸说:“你太自私、太残忍了,只想让我实现你的理想,却一点也不关心我内心的痛苦!”
  这孩子的吼叫像一声炸雷,让这位漠视孩子精神痛苦的父亲震颤不已。同时这孩子的吼叫也代表了许多孩子的心声。据沈阳市教育局所做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竟有八成多的被抽查学生认为老师要求个别学生几十遍地写作业、连续多次的打扫卫生是“关心帮助学生”。出现这种意外情况,是孩子们一种无奈抗议,抗议成人世界对他们的漠不关心。被抽查的学生有些就公开表示:“最害怕的不是管教、惩罚,而是不希望爸爸妈妈或老师对我们漠视,忽视我们的感受和存在。”
  对这种漠视进行抗议的还有北京一个15岁的中学生郭菁。小郭菁每次和父母吵架后都采用极端方式,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她说:“有一次,我和母亲顶嘴后,她随手拿起一本书就扔在我身上。我撒腿就跑。那天,我逃课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来到朝阳公园,在一片草坪上,我边想心事,边用小刀划胳膊。一刀又一刀,血慢慢渗出来,我的泪也流下来。
  

爱孩子更要了解孩子(3)
“后来,我在一篇日记里写道:‘举起刀的刹那,我的心在无声呐喊!小刀割在胳膊上,尖叫的却是我的心。’真的,刀割在胳膊上,我不感到疼痛,相反,我觉得是一种释放后的快感。从那次起,每当和父母吵架,我就会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可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很不知识分子,他们从不关心我内心的痛苦,和我说话的态度一点涵养都没有。就在两个月前,母亲发现我胳膊上的伤痕后,就气急败坏地骂我,说我不争气,说我学流氓。我听了这话,差点拿刀自杀。我觉得自己很不幸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一个15岁孩子的倾诉,让我们看到了十分可怕的一幕,一个被家长忽视的孩子那孤独和畸形的心态。她本来不应该这样,如花的年龄,不应拿起锋利的小刀割自己那幼嫩的手臂。如果郭菁当初和父母顶嘴时,母亲不是粗暴地用书砸她,而是坐下来,耐心和孩子交流,给孩子化解苦恼,孩子就不会孤独地一次次用小刀去割自己的手臂。如果郭菁的父母发现了女儿割臂的行为,能马上补回和孩子交流这一课,认真和孩子交心谈心,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不是简单粗鲁地骂一句“不争气,学流氓”,孩子就不会差点想到拿刀自杀,就不会“觉得自己很不幸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少孩子表示有烦恼和心事时,不愿对父母和老师说。“他们不理解也不关心我们!”一个上初中的孩子郁闷地说:“有什么事不如憋心里,谁也不告诉。”
  “憋不过去怎么办?”我们问。
  “憋不过去就自杀!”这孩子回答得很干脆,也让人很震惊。
  我们想对家长和老师说:放下自己的冷漠,不要总说自己忙,再忙也不能忙到不要孩子,不要我们的学生!多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孩子交心,用温暖的话语去解开他们那小小心灵里的千千结。
  3。 换位思考,角色置换中的相互理解
  现实生活中,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常常不可避免,有时甚至还很激烈。遇到矛盾后,一些家长和老师总是感叹孩子不听话、叛逆、学坏了,而不少孩子又认为家长和老师霸道、不宽容、不理解人。双方各占在各的立场,越想就越气,越想就越想不通,往往会使矛盾更加激化。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认为双方不妨都冷静下来,站到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在角色置换中逐渐达到相互理解。
  台湾著名企业家、经营管理家余世维先生,就曾风趣地介绍他和夫人运用角色置换的方法教育女儿的故事。他说,有一段时间,女儿老是不听话,不理解家长的艰辛,还认为家长对自己关照的不够。余先生夫妇认为,女儿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长期下去对成长不利。夫妻俩决定用一个星期天让女儿当一次家,家长和孩子进行一次角色置换。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女儿,女儿觉得挺好玩,愉快地接受了。
  在角色置换的这个星期天早晨,余先生夫妇便以“子女”的身份把女儿当作“家长”,他们按照女儿平时起居、吃饭等习惯,一会儿要女儿上街去买吃的,一会儿要女儿上街去买用的,然后又要女儿做饭、做菜、洗涮碗盘等等。享受惯家长照顾的女儿哪经过这样的劳累,一天下来早已腰酸腿痛、四肢无力。经过这次角色置换,女儿一下子感受到了什么是生活,知道爸爸妈妈为了生计是多么辛苦,自己又是多么幸福,从此变得懂事了许多。
  换位思考和角色置换,常常是一种生动、实际而又有效的教育方式。在这种角色的变换中,让当事双方相互去感受对方的不易,感受对方的所思所想,进而达到一种跳出自身思维局限的理解。
  一般说来,家长和老师在与孩子发生矛盾时,孩子往往处于弱势,作为“强者”一方的家长和老师,不管孩子肯定不行,但管孩子老用霸道方式更不行。老师和家长不是神,也不是万能的,有时也会出现观察和思考判断上的错误。这个时候指责和教育孩子,孩子不服,甚至委屈万分,家长和老师就要多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千万不要因孩子有不同意见而大发雷霆,强行“霸权”。强行“霸权”,孩子受了委屈,表面上不敢和你争,但心里不服,会认为家长和老师不讲道理。不讲道理的家长和老师就不值得他们尊敬,以后你再说话发令,威信就会降低。
  要想不行“霸权”,不以强势姿态对孩子指手画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