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小地主- 第6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枝儿姐,你咋还捎带上我了。没影的事,不像蔓儿姐,那是眼目前的。”连叶儿微红了脸,说道。

    “啥叫没影,我看我三伯和三伯娘都挺上心,这个事,说起来也快。”连枝儿就笑道。

    屋里都是年轻的女孩子,没有外人,因为姐妹三个说起话来也不用避忌。

    “姐,叶儿有人家了?”连蔓儿忙就问道。

    “哪有啊,听枝儿姐瞎说。”连叶儿忙就道,一边抱起大宝,往旁边去了。

    “……还没定,”连枝儿就略压低了声音告诉连蔓儿道,“咱三伯和三伯娘已经托了媒人了,说好了入赘,对方家里穷富不论,只要人成,勤快。我们往这来的时候,我听说,媒人那边找到人了,说条件啥的都符合,等从这回去,就该相看了。”

    “这么说,这事还真快。”连蔓儿就道,听到这个消息,她很高兴。“现如今咱三伯家的条件,还有叶儿的人品,招赘不算难事。”

    “那是,还能跟着学个木匠手艺。”连枝儿就点头道。

    这个年代,虽说入赘并不是主流,还多被人诟病,但是实际上也并不少。有那家里穷,儿子又多的,入赘也是一条好出路。毕竟,不论什么年代,生存始终都是第一位的。比如说王七就能招赘了三郎。三郎相貌英俊,当时还是县丞的侄子。又比如说罗小燕,她那样的家庭条件,也能招到人进门。连叶儿想要招赘了女婿,可以好好地挑选挑选。

    姐妹三个坐在一起,亲密地谈了很久,直到大宝开始打哈欠、犯困,连蔓儿想着大家这两天都乏了,还是早些休息。

    连枝儿并不住连蔓儿这,连蔓儿特意拨了个小院子,单独给吴家几口人住。

    …

    加更,离十一月结束还有几个小时,请大家动手查看下,是否还有粉红,求支持。(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三章  兴旺之兆

    原本,连蔓儿的打算是让连枝儿带着大宝,都在她这里住,是连枝儿坚持不肯的。连枝儿也有她自己的道理,吴玉贵、吴王氏还有吴家兴都是客,而且还是第一次来府城,第一次住进松树胡同的宅子,连枝儿觉得,她不能自己来跟连蔓儿住,还是一家人一起住着更方便些。

    这个更方便些,自然不是指她自己,而是指吴家的一家人。

    当时连枝儿一说,连蔓儿就明白了。连枝儿是担心吴玉贵、吴王氏和吴家兴在这住的有什么不痛快的地方,虽然连蔓儿和张氏早就说了,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也会挑选妥当的人过去伺候,但是连枝儿还是担心。

    连蔓儿就没有勉强,反正一个宅子里住着,要见面也没什么不方便的。

    只不过,再把连枝儿安排过去之后,连蔓儿和张氏就都有些感慨。

    “你姐啊,是老吴家的人了……”张氏咕哝着对连蔓儿道。

    连蔓儿何尝不是这么想,她甚至还琢磨了一下,如今在连枝儿的心里,她能排在第几位。不过,这个念头在她脑子也就是一闪而过,过后自己也觉得有些好笑。

    人生中,许多变化是不能避免的。只能不断的去适应,不断的调整自己。

    而连枝儿的这种做法,连蔓儿也能够理解。连枝儿这么做。其实对她自己,对她的家都是有益的。而且,也很符合连枝儿的个性。连枝儿心眼实。做事也不会耍手段。她这么做,一方面是融入了吴家人的身份当中,看重她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另一方面,对于娘家人她也并不见外,不会去考虑太多的事故。因为她知道,不管怎样。娘家人不会和她生分,在娘家人面前,她总是可以做单纯的自己。

    连枝儿做了媳妇的人。不那么自由了,不住连蔓儿这,连叶儿一个小姑娘却没什么牵挂,高高兴兴地住在了连蔓儿这。连叶儿完全不用担心赵氏。赵氏跟着李氏住。

    这天晚上。松树胡同内宅后院灯火通明,张氏的屋里一直热闹到三更时分。大家都高兴,虽然都劳累,但是谁也不困。

    张氏更是精神抖擞,一边跟李氏等人说话,一边隔一段时间就打发丫头去五郎的新房那头打探消息,看五郎和秦若娟睡下了没有。

    “别太往跟前去,”张氏嘱咐小丫头。“就在远处瞧瞧,熄灯睡下了没有。”

    丫头去了三回。每次回来都禀报说五郎新房里的灯还亮着,伺候的人也都在。

    “这天头可不早了,咋还不歇下那?”张氏就道。

    “……婢子看那样子,大爷应该还没歇下,就走近看了看。……大爷和大奶奶说话那。”小丫头就告诉张氏道,“大爷和大奶奶唠家常,还谈论学问,唠的可好了。大爷还让人给大奶奶送吃的……,婢子没说是太太让婢子去的,就说是婢子自己没事,碰巧路过,想看看新娘子……”

    这小丫头显然也是个聪明而且好事儿的。

    一屋子的人就都笑,都夸说五郎知道心疼媳妇。

    “你也不用跟着着急,有啥可着急的那。”吴王氏就笑着对张氏道,“人家小两口有话说,那就是感情好。感情好了,别的事,那还用担心。”

    张氏想了想,觉得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不过,等了一会,她还是忍不住又打发了小丫头过去。等小丫头回来告诉她,五郎和秦若娟还没睡的时候,张氏又着急了。

    “……去到厨房,端两碗红枣莲子羹过去,就说我的话,今天都累了,让他们早点歇着。”张氏就想了一会,向小丫头吩咐道。

    “两个都年轻,我怕他俩不好意思,我催一催,没别的。”打发了小丫头,张氏还特意跟李氏等人解释了一下。

    大家又是一阵的笑。三更时分,张氏听小丫头说五郎那边已经歇下了,她这才放心,又陪着李氏等人说了会话,大家才各自散了。

    第二天,连蔓儿早起,洗漱后,也挑了套喜庆颜色的衣裳穿了,就往张氏的屋里来。

    连守信和张氏今天比平时起的还要早,也已经收拾利落了,夫妻俩满脸的喜气,隔着小炕桌在炕上对坐。很快,小七也来了。姐弟俩就在挨着炕沿的椅子上坐了。

    随即,外面小丫头就进来禀报。

    “大爷、大奶奶来了。”

    五郎带着秦若娟来见翁姑了,这个年代的成婚礼,除了成亲当天的拜天地、入洞房,还有第二天拜翁姑敬茶这一环节,伺候,新媳妇才算正式如门,成为夫家的一员。

    “快让他们进来。”张氏忙就吩咐道。

    小丫头打起门帘,五郎和秦若娟两人走了进来。地下,早就有小丫头铺上了厚厚的锦垫。五郎和秦若娟进来,就到锦垫上跪了,给连守信和张氏磕头,口喊爹娘。

    接着,就有小丫头端了茶盘过来,茶盘上两盏热茶。

    秦若娟站起身,先敬连守信,再敬张氏。连守信和张氏都含笑接了茶。就有秦若娟陪嫁的小丫头托了两双鞋袜送上来,秦若娟接过,捧了献给连守信和张氏。

    张氏拿起来,仔细地看了,又夸赞了一番,将一对白玉镯子给了秦若娟。之后,张氏又拉着秦若娟的手嘱咐了两句。让她不要拘谨。

    “……定亲的时候,我就跟你娘说了,你进了我家的门。我把你当闺女待。”

    嘱咐完了秦若娟,张氏又嘱咐五郎。

    “……好好待你媳妇,不准你欺负她。你成天事忙,我这你不用多来,有空了,就多陪陪你媳妇……”

    张氏这个婆婆,不仅不给媳妇立规矩。而且丝毫婆婆的架子都没有。就是嘱咐儿子和儿媳妇的话,也是偏向儿媳妇多一些。

    张氏嘱咐完了,又招呼连蔓儿和小七。

    “蔓儿。小七,来,见见你嫂子。”

    连蔓儿和小七就都笑着起身,上前来跟秦若娟见礼。大家以前都见过。这番身份不同了。秦若娟脸色微红,显是有些不好意思,不过举止依旧大方得体。

    她不肯受连蔓儿的礼,还要给连蔓儿行大礼,被连蔓儿忙扶住了。

    “嫂子,若是在人前还罢了,现在在家里,这礼就免了。”连蔓儿笑着对秦若娟道。

    “你妹子说的对。咱们是一家子骨肉。在人前,那些礼数都得做全了。这在咱家自己屋里。你妹子说免了,那就免了吧。”张氏也告诉秦若娟道。

    秦若娟听了张氏的话,还是偷眼看了五郎一眼,见五郎微微点头,她才肯起来,又和连蔓儿、小七两个平辈叙礼。

    秦若娟又将两色针线,一套笔墨纸砚送给连蔓儿,送给小七的也是一套笔墨纸砚,一件长袍。

    包括给连守信和张氏的鞋袜,以及给连蔓儿和小七的针线,都是秦若娟亲手做的。这是一般新媳妇进门的规矩,一来显示亲近,二来也要在婆家人面前露露本事,彰显贤德。

    连蔓儿回赠了秦若娟一个亲手做的荷包,小七回赠秦若娟的则是两盒云子。秦若娟爱下棋,而且下的不错。小七的这份回礼,奠定了他和大嫂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

    小七这小家伙往后的通达手腕,于此已经初露端倪。

    自家人都见过了,张氏又让大丫头多福领着五郎和秦若娟到客院中去,见见别的长辈。首先是李氏那里,必须要拜见,然后就是赵氏这个伯娘,还有连家的堂哥、堂嫂子、堂妹等。连枝儿作为已经嫁出门的大姑子,本来这一天是不需要见的。但是连枝儿正一家在此做客,又是极受重视的姑奶奶,五郎也带着秦若娟过去见了。

    来之前,这些事五郎已经暗暗地说给秦若娟知道了,秦若娟自然将礼物备的极周翔,李氏、连枝儿等人也各有礼物回赠。

    “这件大事,总算是办妥当了。”张氏在上房,手里抚摸着秦若娟给她坐的鞋子,眉花眼笑地感慨道。

    “心里头一块大石头算是落了地,这往后啊,咱心里更稳当了。”连守信虽没像张氏那么喜形于色的,可对于儿子娶媳妇这件事的重视和欢喜程度,一点不比张氏稍逊。

    儿子娶媳妇,在一家来说,是件意义非常的大事。这预示着家族将更加人丁兴旺,血脉将得到延续,家业将有人继承并发扬。

    已经是腊月里,眼看着就到了年根,李氏等一众亲眷并没有在府城多留,参加完了五郎的成婚礼就都回去了。

    五郎自与秦若娟成亲,夫妻两个竟十分谈得来。秦若娟举止大方,谨遵礼法,并不因为婆婆张氏慈软而有丝毫的怠惰或者张扬。五郎因此与秦若娟更加恩爱。

    连蔓儿将一切看在眼里,也觉安心。

    眼看就要到新年,连守信提出,要回乡下老宅过年。

    …

    送上今天的更新,求粉红、正版订阅支持。

    十二月第一天,首先感谢大家上个月的支持,小地主近期将会完本,希望能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未完待续……)

第一千零四章  回乡

    对于连守信和张氏来说,府城松树胡同的宅子,只是方便一家人在府城居住的别院,他们的根,他们的家,还是三十里营子御赐牌楼下的那座“老宅”。

    这个年代的人们,不仅仅是庄户人家出身的人,大多眷恋故土。叶落归根这个成语,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民族的这个特点。几个孩子都了解父母的这种心情。对于他们来说,那座老宅也有无可比拟的重大意义。那是一家人真正独立、幸福生活的开始。

    而且,就算不考虑思恋故土的因素,老宅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比拟的。那是一家人发迹的开始,那座御赐牌楼给予了这个家族无上的荣耀。这个荣耀,将一直延续下去,除非改朝换代,否则都它就不会暗淡下去。

    所以,不仅是对于连守信和张氏,对于连蔓儿、五郎和小七来说,老宅同样也是家,也是根。那是他们家族的祖宅,他们家族的根。

    如今作为长子的五郎娶了媳妇,一家人回家过年,也在情理之中。

    将宅子里的一应事情安排好,又向沈家、秦家以及其他的亲朋们辞了行。腊月二十五这一天,一家人就离了府城,往锦阳县三十里营子来。

    对于连蔓儿他们来说,这一路是早就走熟了的。对于秦若娟,这却是第一次。张氏特意嘱咐了五郎,不要骑马。而是与秦若娟同坐一车。

    “……路上你们小两口正好说说话,你媳妇以前从来没上咱老家来过,你跟她好好说说……”张氏是这样嘱咐五郎的。

    连蔓儿当时坐在旁边。抿着嘴直笑。在秦若娟进门前,张氏跟秦太太说过,要将秦若娟当闺女看。张氏不是个会说虚话的人,她是真的那么想的,才会那么说。而秦若娟进门后,张氏也是这么做的,总是提醒、督促五郎。让他多陪秦若娟,遇事让着秦若娟。

    就这样,五郎和秦若娟坐一辆车。连守信带着小七坐一辆车,连蔓儿和张氏一辆车。

    如今天冷,外面是银装素裹、千里冰封。车窗是封上的,厚实的车帘子也遮挡的严严实实。连蔓儿坐在车里。只跟张氏两个闲着唠嗑。

    “娘,我嫂子嫁进咱家来,不说别的,就说遇到你这样的婆婆,那就是头等有福的。”连蔓儿笑着对张氏道。

    这并不是连蔓儿自夸,纵观整个府城的官宦人家,不给儿媳妇下马威,给儿媳妇立规矩的婆婆。也就张氏一个。当然,秦若娟并没有因此就怠惰。或者骄纵起来,这也是秦若娟的好处。

    “啥有福没福的,人家娇生惯养的闺女,嫁进咱家来,不是给咱磋磨的。……老太太从前磋磨我的时候,我就想了,往后我有儿媳妇,我一定不那么干,我得好好待人家。我就不是那样的人。”张氏就道,“再说了,现在大家伙也都看见了。老太太霸道吧,把我们都给治了。可结果啥样?”

    “人心都是肉长的,一家人弄的心里都仇了,那日子过的还有啥意思!”

    “娘,你说的不错。”连蔓儿就点头。

    周氏和张氏,是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她们两个做婆婆,也是两种完全相反的做法。周氏是高压辖制,张氏则是一团和气,以诚相待。

    说起来,这个年代讲究男主外女主内,大户人家的女眷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大家子的后院中,婆婆和儿媳妇相处的时日最长,接触的最多。她们相处的怎样,直接影响一家子是否和睦。

    连蔓儿也希望张氏和秦若娟能相处好,处出感情来。这样一家人才能团结和睦,张氏日子过的也顺心。

    在世人眼里,张氏能这样待秦若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张氏做媳妇的时候,受了周氏的很多气,若是换了别人,怕就将这股气郁积在心里,然后再有样学样地施展在儿媳妇的身上。张氏却从来都没有这样的打算,不得不说,她是心地宽阔、敞亮。

    慈善、宽厚的婆婆,知书达理且能干的儿媳妇,连蔓儿想了想,就笑了。这正是一家兴旺发达之兆。

    一路无事,到下晌,就进了锦阳县境内。连蔓儿坐在车里,就觉得车速慢了下来。她正想要问是怎么回事,已经有人过来禀报。

    “……锦阳县知县大人带领合县众官宦……迎候县主大驾……听后县主吩咐……”

    连蔓儿不由得眨了眨眼睛,一路跟张氏说话,她几乎忘记了这一茬。这是她得了县主的封号之后,第一次回锦阳县。锦阳县的知县带人来迎接,并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其实,连蔓儿并不喜欢张扬。这次出来,也没有摆她的那一套执事。连家这队车轿,依旧只挂了连守信那个从七品的标识,而且连从七品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