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0+400+200+100=1500人。其中,800个75岁的老人,400个50岁的中年人,200个25岁的年轻人,100个刚出生的婴儿。过了人口峰值之后,这800个老人去世了,这个村庄只剩下700人。也就是说,人口数量减少了一半以上。可见,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很年轻,那么即使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要继续增长的;但过了人口峰值之后,人口数量将急剧减少。

    一个国家的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以后,即使人口仍在增长,也不过是强弩之末罢了,这个国家的人口迟早要进入负增长的,根本不应该再担心人口过多;相反,更应该担心的是生育率持续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在20世纪末就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虽然现在中国人口仍在增长,但从人口学上来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已经进入潜在的负增长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1991年开始,中国的生育率就一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至今已有20多年。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陆续去世,中国人口将难逃雪崩之结局。那时即使全国每对夫妇都生三个孩子,人口数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是要惯性减少的,何况那时即使鼓励生育,也没有多少夫妇愿意生三个孩子。
人口负增长是国家衰落的开始
    中国人口学界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就是:很多人口学家都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他们都主张大量减少中国人口。至于把中国人口减少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达到所谓的“适度人口”),不同的人口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宋健认为中国的适度人口是6。5亿~7亿,程恩富认为中国的适度人口是5亿,李小平(网名“半个诗人”)认为中国的适度人口是3亿……现在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4左右,我们知道,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2。1,既然1。4的政策生育率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口政策的一个目标是要大量减少现有的人口数量。

    然而,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包括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得多的国家)是把大量减少本国人口作为人口政策的目标。只要回顾一下人类历史就会发现,从几千年前一直到现在,人类数量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多,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这说明了人口增长并不妨碍经济发展。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经济上可信的理由证明这个趋势会停止。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盛世”,往往是人口增长迅速的时期;而衰落和战乱时期,往往是人口急剧减少的时期。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是由于人口太多,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所以才发生农民起义。”然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主要是由于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以及暴政引起的,而不是由于人口太多。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时,中国人口只有两千万。↗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只要科学技术在进步,地球(或一个国家)能养活的人口必定是越来越多的,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的,几千年来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中所创造的价值是大于他(她)的消费的,所以,人口增长对人类的发展是起到积极作用的。因此,我认为,一个国家并不需要控制人口增长。退一步来说,即使要控制人口增长,也应该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世代更替水平。一个国家的人口既然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就证明这个国家能养活这个数量的人口,否则人口不可能增长到这个规模。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能养活的人口必定是越来越多的,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高的。既然未来中国能养活的人口比现在多,而且生活水平也比现在高,那么人口政策的底线应当是保持这个人口数量,而不应当是企图大量减少这个人口数量。

    现在有些国家的人口已经进入负增长,但人口负增长决不是这些国家追求的目标,相反,很多国家都在鼓励生育。例如,日本自从2005年进入人口负增长之后,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意识到,经济萧条之后还可复苏,但是少子化与老龄社会是限制日本走入复苏的长期制约因素。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日本正在开始逐渐消失。日本、德国等国家的人口进入负增长,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因为这些国家已经竭尽全力鼓励生育也无法奏效;而将来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计划生育。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一旦完成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实质性转变,要促使生育率的回升是极其困难的。
中国人口数据为什么会不准确
    许多人怀疑现在中国的人口数据是否准确,例如,有些人声称现在中国的人口不是13亿,而是14亿甚至15亿,也有人认为现在中国的人口还不到13亿;但很少有人怀疑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人口数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数据往往成为计生奖惩的依据,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可能存在漏报和重报的现象;而西方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数据不能成为奖惩的依据,因此比较准确。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的人口数据一直都不准确呢?当然不是这样!例如1953年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就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准确的。但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却被很多专家认为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报和重报的现象。事实上,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之前,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集中力量做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以总人口数多少,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高低考核排队,实施奖惩;不得以普查登记资料作为征收计划外生育费的依据;人口普查的数据,不得用于对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不得以人口普查数据追究以往瞒报、漏报的责任。”但在某些地方,人口普查的资料仍被作为超生处罚的依据。。buuyu。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绝大部分时期都没有留下准确的人口数据,只有少数时期有准确的人口数据。例如,在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进行全国户口普查,编造黄册。为了保证资料质量,他派军队清查户口,并且下了严令,老百姓隐匿者拿来充军,官吏隐匿者处斩。由于朱元璋使用极高压的手段来保证普查质量,因此这次户口普查的数据是比较可信的,普查结果的户数为1065万户,人口数为5987万人,平均每户有5。62人。但在朱元璋死后,由于后任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败以及赋税制度的改变,明朝的人口统计数据越来越不可信,明朝200多年间的官方人口数据居然一直在六千万上下波动,没有多大变化。明王朝长达200多年的稳定统治,加上明朝的耕地面积比宋朝有较大的增加,因此人口应该是逐渐增长的。如果从明初至17世纪初人口以每年平均0。4%的比率增加,那么经过200多年,明朝人口至少有1。5亿。

    明末清初的官方人口数据不可信,还有一个原因是“丁口”只是一个税收核算单位,不能代表人口数。老百姓为了减轻自身的徭役负担,有意少报丁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利益关系会造成人口数据的不准确,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只有当人口数据与利益关系相脱离,才有可能收集到准确的人口数据。
非正常死亡人数居然是个谜
    2011年5月12日《京华时报》报道:“今天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昨天,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表示,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其中八成是可以避免的。”

    我对这个数据表示严重怀疑,因为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亡人数为900多万人(例如:2008年死亡人口为935万人,2009年死亡人口为943万人),如果“我国每年死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这个数据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我国每年正常死亡的人数只有100多万人。这可能吗?

    当然,这里有必要弄清概念:“非正常死亡”究竟是指哪些类型的死亡?在法医学上,非正常死亡指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与之相对的“正常死亡”,则指由内在的健康原因导致的死亡,例如病死或老死。从上面的报道中可以看出,死于疾病并不属于“非正常死亡”。

    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死亡人数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老年人的病死或老死。因此,“非正常死亡”的人数绝对不可能大于“正常死亡”的人数,否则,“非正常”就会变成“正常”了。

    那么,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究竟有多少呢?我暂时找不到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但搜索到另一个数据:2010年6月18日中国经济网刊登了一篇题为《遗产纠纷令人叹惋网络遗嘱留档有必要》的报道说:“据统计,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其中大部分属于意外性突发事件,国内每年的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10万人,每年因工伤事故死亡达13万人,过劳死人群甚至多达60万”,这篇报道没有给出数据来源,我们也没法判断“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320万”是否正确。

    新闻报道中出现有关死亡人数的常识性错误,并非绝无仅有,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2007年11月8日《羊城晚报》报道:近日广州发生“公交车司机行车途中猝死”事件,青壮年猝死再次引起关注。中山大学心肺脑研究所所长黄子通指出,全国每年约100万人猝死,占死亡总人数的5%,且一般发生在40岁左右的青壮年。

    我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得出如下结果:全国每年死亡人数约为2000万。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死亡人口892万人。如果每年死亡人口真的如《羊城晚报》所报道的有2000万,那么中国人口早就进入负增长了,因为每年出生人口只有1500多万。
统计局数据证明专家不及小学生
    2013年2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人口数据: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死亡人口966万人。

    看了上述数据,我想起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预测: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将于2010年达到13。6亿人,2020年达到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

    2007年3月,我写过一篇文章《300多位专家不及一位小学生》(见附录),谈到一位小学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计算,预测201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3。46亿人。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末中国人口为13。41亿人。可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证明:在人口预测方面,300多位专家确实不及一位小学生!

    今天,又有另一位小学生来我家玩,于是我就想出一道数学题考考他: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几年发布的数据,近几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为:2006年692万人,2007年681万人,2008年673万人,2009年672万人,2010年641万人,2011年644万人,2012年669万人。可见近几年中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都没有超过700万。考虑到未来几年中国每年死亡人口逐渐增多,而每年出生人口并没有显著增多,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从2012年末到2020年末,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不超过700万,并且已知2012年末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求:202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多少人?

    这位小学生用笔算了起来:从2012年末到2020年末有8年时间,平均每年净增人口不超过700万,那么8年总净增人口不超过5600万人。已知2012年末有13。54亿人,那么13。54亿+0。56亿=14。1亿。答:202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4。1亿人。

    300多位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达到14。5亿人;而小学生的计算结果是:202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4。1亿人。谁的预测更准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已证明:小学生在2007年对201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比300多位专家的预测更准确。这次我仍然认为:对2020年中国人口的预测,小学生比300多位专家的预测更准确!
附录:300多位专家不及一位小学生
    2007年1月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06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此可见,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阵容非常庞大,共有300多位专家,其中还有十多位两院院士。这样看起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是非常具有权威性的,是不容质疑的。

    那么,由300多位专家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究竟获得了什么巨大的成果呢?其中一个主要成果是: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将于2010年达到13。6亿人,2020年达到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刚才有一位小学生来我家玩,于是我就想出两道数学题考考他:

    第一道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近几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0年净增人口957万,2001年净增人口884万人,2002年净增人口826万人,2003年净增人口774万人,2004年净增人口761万人,2005年净增人口768万人,2006年净增人口692万人,可见近几年中国净增人口的基本趋势是逐渐减少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从2007年到2010年每年净增人口不超过800万,并且已知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亿人,求:201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多少人?

    这位小学生用笔算了起来:2006年末13。14亿,2007年末13。22亿,2008年末13。30亿,2009年末13。38亿,2010年末13。46亿。答:2010年末中国人口最多不超过13。46亿人。

    第二道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近几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1年出生人口1702万人,2002年出生人口1647万人,2003年出生人口1599万人,2004年出生人口1593万人,2005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2006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可见近几年中国出生人口的基本趋势也是逐渐减少的。那么我们可以假设2023年的出生人口大约为1500万,人均寿命按73岁计算,并且已知1950年~1955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900万。我们知道,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人口数量就会增加;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人口数量就会减少。求:2023年中国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