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下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理想的下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凡写,只知以笔,不曾按压键盘以出字。实亦甚少写,日常惟以圆珠笔或铅笔记下电话号码。偶一写信而已。严冬呵冻笔研墨写春联已算是年中写字大事。
  从未看过录影带;凡看电影,必看自电影院,且必在旧式单厅大院。切割成六厅八厅之新式小放映院,不曾进过。
  听戏曲或音乐,多在现场。且远久一赴,不需令余音萦绕耳际,久系心胸。家中未必备唱器唱片,一如不甚备书籍同义,使令暗合家徒四壁之至理也。
  倘合以上,其非十全老人?
  百年来天下四处,此乡彼镇总存在些这样的十全老人。我亦途经不少地方,窥望度测过一些这样的人,或十全里的一袭一抹,引人遐羡。隔久了,走远了,亦常在心中泛起。旅中受风寒,卧床空寂,拉杂记下。
  (刊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中时“人间”)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我是如何步入旅行或写作什么的(1)
我原来不是想去旅行什么的,是我大半生没在工作岗位上,于是东跑西荡,弄得像都在路上,也就好像便如同是什么旅行了。
  至于我为什么没上班,也可以讲一讲。因为爬不起来。我那时(年轻时)晚上不肯睡;晚上,多好的一个字,有好多事可以做,有好多音乐可以听,好多电影可以看,好多书可以读,好多朋友可以聊天辩论,有好多梦可以编织,于是晚上不愿说睡就睡。而早上呢,没有一天爬得起来。即使爬得起也不想起,因为梦还没做完。
  还有,不是不愿意上班,是还不晓得什么叫上班。因为六七十年代台湾的“上班”面貌,老实说,很荒谬;且看那年代的电影中凡有拍上班的,皆不知怎么拍,也拍不像。何也?乃没人上得班也。当然也就没有人会演上班。及于此,你知道台湾那时是多好的一块天堂,是水泥沥青建物下的大溪地;人散散漫漫,荡来荡去,是很可以的。荡进了办公室,说是上班,也是可以的。至于上出什么样的班来,那就别管了。所以我呢,打一开始也不大有上班的观念。后来,终于要上班了,也坐进办公室了,我发现,不知道干什么事好。再观看别人,好像也没什么不得了的公在办。便这么,像是把人悬在办公室里等着去学会如何上班。正因为这样,你开始注意到台湾的办公室空气不够(还说成是“中央空调”云云)、屋顶太矮、地方太挤(大伙儿相距极紧极近,每个人能有自己思想的空间吗?)。
  我固然太懒,但即使不懒,以上的原因足可以使我这样的人三天两天就放弃。
  没学会上班
  倒不是原则上的不想上班,是还不想在那个时候上班。心想,过些日子才去开始上班。只是这过些日子,一过便过了好多好多年。
  另就是,心目中的上班,如同是允诺每天奔赴做同一件事。这如何能贸然答应呢?我希望每天睁开眼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转搭两趟公交车去市郊看一场二轮电影便兴冲冲地去。想到朋友家埋头听一张他新买到的摇滚唱片便兴冲冲地去了。想与另外三个兴致高昂的搭子一同对着桌子鏖战方城来痛痛快快地不睡觉把这个(或两三个)空洞夜晚熬掉,便也都满心地去。
  便是有这么多的兴致冲冲。
  终至上不得班。
  另者,不愿贸然投身上班,有不少在于原先有十多年的学校之投身,甚感拘锁,这下才刚脱缰,焉能立刻又归营呢?
  当然,每天一起床就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看起来应该是最快乐的了;然愈做往往会愈窄,最后愈来愈归结到一二项目上,便也像是不怎么特别好玩了,甚而倒有点像上班了。人们说武侠作家很多原先是迷读武侠小说者,废寝忘食,后来逐而渐之,索性自己下手来写。喜欢唱戏的,愈唱愈迷,在机关批公文也自顾自哼着,上厕所也晃着脑袋伴随噼里啪啦屁屎声还哼着,终至不能不从票友而弄到了下海。
  每天一起床,其实并没奔赴自己最想做之事,只是不去做不想做的事罢了。就像一起床并不就立刻想去刷牙洗脸一样。若不为了与世相对,断不愿刷牙洗脸也。
  懒,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缺点,也可能是这辈子我最大的资产。因为懒,太多事皆没想到去弄。譬似看报,我从没有看报的习惯(当然更不可能一早去信箱取报纸便视为晨起之至乐)。不但不每日看,也不几个月或几年看一回。倘今天心血来潮看了,便看了。没看,断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漏之憾。有时,突然想查一些旧事了,到图书馆找出几十年前的旧报纸,一看竟是埋头不起,八小时十小时霎间飞过。这倒像是看书了。 。。

第七章 我是如何步入旅行或写作什么的(2)
我对当日发生的事情,奇怪,不怎么想即刻知道。
  我对眼下的真实,从不想立时抓住。我总是愿意将之放置到旧一点。
  但不想每天时候到了便去摸取报纸的真正理由,我多年后慢慢想来,或许是我硬是不乐意被这小小一事(即使其中有“好奇”的廉价因素)打坏了我那原本最空空荡荡的无边自由。
  于自由之取用
  可以那么样的自由吗?有这样的自由的人吗?
  我躺在床上,跷着脚,眼望天花板。原本是睡觉,但睡醒了,却还未起床,就这么望着天花板,若一会儿又困了,那就继续往下睡。反正最后还是睡,何必再费事爬起来。
  出门想吃早饭,结果一出去弄到深夜才回家。接着睡觉。第二天又在外逛了一天。傍晚有一个人打电话来,说这两天全世界都在找我,却打电话怎么也找不到我。乃我没有答录机,也没有手机,所以他们急得要命时,我却一点没感觉。
  当他们讲出找我的急切因由时,我听着很不好意思,也很心焦,当时亦深觉抱歉,差一点认为应该要装设答录机甚至手机了。但第二天又淡却了这类念头。
  倒不是为了维护某份自由,不是。是根本没去想什么自由不自由。
  每天便是吃饭睡觉。想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睡,就何时吃与睡。单单安顿这吃饭睡觉,已弄得人糊里糊涂;别的事最好少再张罗。吃饭,是在外头;睡觉,是在深夜;办这两件事时皆接不到电话。这两件事之外,其他皆不是事;如看报啦、如看电影啦,与人相约喝茶喝咖啡喝酒啦、买东西啦,等等等等,都是容易伤损吃饭与睡觉,故不宜太做张罗。
  只有极度的空清,极度的散闲,才能获得自由。且是安静的自由。
  像远足(hiking)便不行,它像是仍有进度、仍有抵达点。必须是信步而行,走到哪里不知道,走到何时不知道,那种信步而行方能获得高品质的自由、心灵安静下深度满足的自由。寻常人一辈子很有效率、很努力、很有成就地过日子者,不可能了解前述的“自由”。
  像现下这一刻,深夜三点半,我刚自一书店逛完出来,肚子饿了;我想吃的早点——豆角包子与韭菜包子,再带一碗绿豆稀饭这种北方土式口味——要到五点多才开,怎么办?我绝不会就近在7…Eleven买点什么打发,我会熬到五点多然后很完备地吃上这顿早点。
  太自由了。真是糟糕。我竟然不理会应该马上睡觉、第二天还有事等等可能的现实必须。然我硬是如此任性。人怎么可能那么闲?
  我对自由太习惯去取用,于是很能感受那些平素不太接获自由的人们彼等的生态呈现。
  因为只顾自己当下心性,便太多名著因自己的不易专注、自己的不堪管束而至读没几页便搁下了。
  固然也是小时候的好动,养不成安坐书桌习惯,听墙外有球声嬉闹声早奔出去了。
  我固也能乐于偶尔少了自由,像当兵、像上班、像催促自己赶路、像逼自己完成一篇稿子等等。然多半时候,我算是很散漫、很懒惰、很不打扫自我周遭的一种姑且得取自由者。
  但这也未必容易。主要最难者是要有一个自由且糊涂的家庭环境,像一对自由又糊涂的爸爸妈妈,他们不管你,或他们不大懂得管你的必要。当然,不是他们故意不爱管,而是他们的时代要有那股子马虎,他们的时代要好到、简洁到没什么屁事需要去特加戒备管理的。

第七章 我是如何步入旅行或写作什么的(3)
这种时代不容易。有时要等很久,例如等到大战之后。
  这种时代大约要有一股荒芜。在景致上,没什么建设,空洞洞的,人无啥积极奔赴的价值。在人伦上,没什么严谨的锁扣,小家庭而非三代同堂,不需顾虑伯伯叔叔等分家分产之礼法。在地缘上,微有一点僻远,譬如在荒海野岛,与礼法古制的中心遥遥相隔,许多典章不讲求了,生活习尚亦可随宜而制,松松懈懈愉愉快快,穷过富过皆能过成日子。因太荒芜,人们夜不闭户。因太荒芜,小孩连玩具亦不大有,恰好只能玩空旷,岂不更是海大天大?
  从无到有之所见
  我是在五十年代度过我的童年时光的,故举凡五十年代的穷澹与少颜色,颇会熏染着我很长很深一阵子。那是二十世纪的中段,是战后没太久,彼时弥漫的白衬衫、黄卡其裤这类穿着,可能我一辈子亦改不了。
  早先没有电视,一九六二年始有。电话亦极少人家有。
  先是全是稻田,其间有零星的农家三合院。所谓田野,是时在眼帘的。
  孩童的自己设法娱乐,像抓着陌生人衣角混入影院观影。
  自求多福(偷鱼卖、赌圆牌卖钱)。
  自由找事打发精力时间。故发展出许多无中生有的想象力。
  大多是矮房子。后来才有公寓,继而有电梯大楼。
  小学生常有赤脚者。那时的仁爱国校(是的,正是今日东区的仁爱国小),窗外极空旷,先是操场,操场后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与三两户农家,学生自草坡农家赤脚上学,上了一两堂,没意思了,便自然而然地回家了(譬似想起了家里的牛,他心中未必有逃学之念),不久,远远可见其母打着骂着,他则躲着奔着,一步步由远至近走回校来。这一切,完全无声,一个长镜头完成。
  人生与电影相互影响
  我们并没有太多“儿童片”可看(正如我们没像今日孩子有恁多玩具一般),故我们所观电影,便自然而然是大人看的电影。《美人如玉剑如虹》(Scaramouche),虽有“剑”,但更多“美人”,其实是大人看的电影。《原野奇侠》(Shane),片中虽有小孩,我们才不管他,我们想看的是枪战,此片当然也是大人看的电影。
  你看什么电影,显示出你的人生。
  你是什么生活下的人,也造成你会选哪些电影看。
  直到今日,我仍希望每几个星期看一场电影院里的日本古装片,像《宫本武藏》(稻垣浩的或内田吐梦的)或《新平家物语》(沟口健二),或《上意讨》(小林正树)这一类。或每几星期看一部美国西部片。何也,小时欣赏所好的一径延续也。这类故事充满着英雄,对小孩的想象世界甚有激励,有些固执己念的小孩甚至更盼想自己将来要如何如何。我从来不想念幼时所观国片的武侠片,乃太劣制、太接近、也太不英雄感了,这便如同你所见身旁、街坊之人总觉太过市井小民之现实,你很难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
  独处与群聚
  人生际遇很是奇怪,我生性喜欢热闹、乐于相处人群,却落得多年来一人独居。我喜欢一桌人围着吃饭,却多年来总是一人独食。不明内里的人或还以为我好幽静,以宜于写作;实则我何曾专志写作过?写作是不得已、很沉闷孤独后稍事纾发以致如此。
  若有外间热闹事,我断不愿静待室内。若有人群活动,我断不愿自个一人写东西。
  因此,我愈来愈希望我所写作的,是很像我亲口对友朋述说我远游回乡后之兴奋有趣事迹,那种活生生并且很众人堪用的暖热之物,而不是我个人很清冷孤高的人生见解之凝结。

第七章 我是如何步入旅行或写作什么的(4)
倘外头有趣,我乐意只在睡觉时回家。就像军队的营房一样,人只在就寝前才需要靠近那小小一块铺位。
  显然,我的命并不甚好;群居之热闹与围桌吃饭之香暖竟难拥得。或也正因如此,弄得了另外一式的生活,便是写作。不知算不算塞翁失马?
  终于,往写作一点点地靠近了
  我在最不优美年代(一九七○年代)的最不佳良地方(台湾)濡染成长,致我之选取人生方式不自禁会有些奇诡,以是我也会逃避,终于我像是要去写作了。七十年代,我所谓的最丑陋的年代,几乎我可以看到的世相,皆令我感到嫌恶,人只好借由创作去将之在内心中得到一袭美化。
  欲满获想要创作的某种感觉,连白天也想弄成黑夜。太光亮,不知怎么,硬是教人比较无法将感觉沉沦至深处、沉沦至呼之欲出。
  便此增加了极多的熬夜。
  另一种把白天弄成黑夜的方法,是下午便走进电影院。
  中年以后,要教自己白天便钻进电影院,奇怪,做不到了。
  及于写作,于我不惟是逃避,并且也是我原所阅读过的小说、散文等并不能打动我。他们所写的,皆非我亟想进入之世界;他们所写的,亦非我这台湾生长的孩子自五十年代看至七十年代所累蕴心中的悲与苦、乐与趣等等堪可相与映照终至醒人魂魄动人肺腑者。终于我只能自己去创想另一片世界。这如同人们盛言的风景,你发现根本不合你要,你只好继续飘荡,去找取可以入你眼的景色。我一生在这种情况下流浪。
  一直到几年前,我都始终还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个“作家”。看官这一刻突然听我如此说,或觉诧异,然真是如此。几年前我们开高中同学会,多半同学还不知道我是个写东西的,我自己也不认为是。
  主要我年轻时并没以作家为职志。虽我也偶写点东西。再就是,写得太少,称作家原就丢人,何必呢?最主要的,其实是自己心底深处隐隐觉得:倘人够屌,是作家不是作家压根不重要。
  便这最后一项,直到今天我仍这么认为。尤其是活得好、活得有风格,做什么人都好。是作家亦好,不是作家也一样好。
  乃在人不该找一个依仗;不管是依仗名衔(如作家,如教授,如部长,如总经理,如某人的小孩),抑是依仗资产(如八千万、一亿,如几万亩地,如身上的珠光佩饰),皆是无谓事,并且益发透露其自信之不够。
  又睡觉的韵律,亦孤立了我的作息。怎么说呢?譬如今日睡得极饱,至中午醒来,至夜阑人静时,所有的地方皆已打烊,全市已无处可去,我也赶最后一班公车回到了家里,这时候呢,良夜才始,人犹不感困,又有一腔的意念想发,于是东摸摸西摸摸终弄到索性在纸上写一点什么,写着写着便终于成为写东西了。
  这说的是三十年前。
  另就是,七十年代是最好的聊天的年代;并且,那时候台湾可能也是全世界聊天最好的地方;须知美国便不是。因有聊不完的话题,有聊不完的电影与创作观念,还有多之又多、毫不感腻的各方朋友,便此造成台北竟是一块几乎算是最能激励创作的小小天堂了。至少我的创作与聊天甚有关系。我愈是在最后一班公车前聊天聊至热烈,愈是会在回家后特别有提笔写些什么之冲动。譬似那是适才汹涌狂论之延续。
  人和人能讲上话,并且讲得很富变化、很充满题材,这是多美的事。有的人一辈子不聊天,他的情思如何宣吐?有的人只爱听,不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