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孩子,全家几十口人的性命将危在旦夕。为了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考虑到扶风社全体成员的生存,在日本鬼子的胁迫之下,被逼无奈地同意了东北之行。人的自由被钳制,人的思想被禁锢,人的尊严被玷污,这就是亡国之人屈辱的命运吧。
1942年10月下旬,扶风社四十多人一行乘火车前往东北巡演。1942年11月初,马连良的扶风社在沈阳连演十天大戏,场场爆满,为“回教学院”筹得资金25万元。回京以后马又捐助了10万元,共计捐献35万元。最后以40万元的代价,购得锅山女子学园的地皮及校舍。即现在的沈阳市光荣街53号,沈阳市回民中学现址。校舍为曲尺形的拐把楼,两层砖木结构的日式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20余间教室。校园占地6万多平方米,可算得上宽敞漂亮的校园,一直延用到1986年。“回教学院”后来更名多次,现用名沈阳市回民中学,至今仍然是东北地区惟一的一所回民中学、省级重点示范高中,七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2006年校庆时专门为马连良塑立了半身像,以示饮水思源、不忘旧恩。校方表示,不能让做好事、做善事的人背黑锅,要为马先生正本清源。96岁的老校长李学盈激动地说:“马先生是‘回中’的第一功臣,没有他的捐助,就没有‘回中’的今天。”这些都是后话。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惨淡经营(14)
在沈阳、长春、哈尔滨演出了两个多月,上演了《串龙珠》、《苏武牧羊》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马派名剧,受到东北父老乡亲的热烈欢迎,除了为沈阳回民中学举行筹款义演以外,没有为任何人或机构做过义演,全部都是营业性演出。然而无耻的伪满当局及其所控制的宣传机构,为了达到给“满洲国”壮门面的目的,在“三?一国庆节”过了八个月后,荒诞地说马连良的扶风社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来,把“华北演艺使节团”的名义强加在马的头上,使他成了伪满反动宣传的牺牲品,也为日后奸小之辈设计陷害他留下了伏笔。
扶风社从东北回京以后,全家都已搬入了南宽街的新居。经过了近一年的翻建、装修,使这所老状元府焕然一新。院落南北长十八间半房屋,前后三进,东西方向横宽。起居、住宅集中于院落的东部,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院子的西部开辟了一个大花园,翠微掩映、鸟语花香。为了这所房子,马连良几乎花费了他全部的积蓄。
家中一切安排停当以后,马连良把自己的老师萧长华先生亲自接到南宽街新宅,想让先生盘桓几日,高兴一下。当萧先生参观过整个宅院后语重心长地对马连良说:“温如啊,这房子太大了,你要安多少电灯泡?你要装多少洋炉子?你得雇多少人看家呀?一大三大,压得住吗?”意思是说,房子一大,必然引起开销大,名声大,是非也大。靠你自己目前的声望,压得住这些是是非非吗?听到这些,马连良心里一阵难过,他明白萧先生是有所指,自己买这所房子可能有些太招摇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在这样的世道里生存,还是夹着尾巴做人好。
果然不出萧先生所料,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开始家宅不宁了。马家的亲戚当中有两块“魔”(北京话,指故意纠缠、捣乱之人),一个是马连良的五伯,另一个是他的舅舅。这二位爷是典型的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之辈,一直以来就是靠亲戚之间的接济生活。每次去豆腐巷马宅必有所“斩获”,但不太过分。用比较收敛的姿态来博取他人的同情,看在亲属的份儿上,也没人与之计较。自从搬入南宽街后,这二位“大爷”开始了新的攻略。肆无忌惮地伸手要钱,不给钱就耍“滚刀肉”,撒泼、打滚、骂大街是第一板斧;第二板斧是在马路上拦马连良的汽车,并大声谩骂马连良不孝,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第三板斧是直接跑到戏院后台,坐地念央央儿,哭穷,说自己年迈体弱没人管等等。马连良一点办法都没有,心想萧先生说的“一大三大”果然应验,是非上门了。
在马连良的同辈兄弟当中,从事京剧事业的有堂兄弟马春樵、马庆云、马小龙、马最良、马宏良、马四立、马全增,表弟哈宝山、连襟马连昆及胞弟马连贵,这些人大部分在扶风社里供过职。马连良对他们一视同仁,他的惟一原则就是“台上不论亲戚”。是什么材料就来什么活儿,绝不因为亲属关系而刻意提携。这样才能保证完美的艺术效果。
长子崇仁第一次随扶风社出外演出到了天津和青岛,在青岛演出结束之后,马连良对儿子说:“下一站上海你就不要去了。你的武生(艺术水准)不够去上海的水平,那边张云溪的《四杰村》是全场观众好送下,你还达不到,先回家吧!”崇仁在家中外号“颟了颟顸大爷”,对父亲言听计从,唯命是听。后来,黄元庆加入“扶风社”,唱武生,马连良让崇仁由武生改老生。平时在演出当中,可以跟自己及李洪福先生学艺,让崇仁多学多看,就是不演以后也可以给人说戏。做到眼勤、手勤、嘴勤、心勤。又让崇仁拜雷喜福先生为师,学老生戏。行内人士都认为雷先生的戏有点“过”,特别夸张,崇仁就问父亲这个问题,父亲说:“就是因为‘过’,你学不到他那个‘份儿’上,就正合适了。”让崇仁先从家院、门子学起,先松弛下来,别像武生、花脸一样总爱“架着”。崇仁对父亲的教诲总是深信不疑,到了八十多岁时还说“至今获益匪浅”。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惨淡经营(15)
表弟哈宝山就不可能做到像马崇仁一样了。他本身是唱里子老生的,想傍着表哥马连良长期合作,戏班里管这叫“揪住龙尾巴了”。但其艺术水准,尚不能与李洪福、张春彦以及后来的马盛龙等相比,所以马连良用他的时候不多。因此;哈宝山心里一直有些别扭,认为表哥人情淡薄,不照顾本家亲戚,心里憋着一口恶气。
此时黄元庆即将从“富连成”出科。他原是焦菊隐先生与人合办的小科班“志兴成”的学生,叫黄志庆,与任志秋、李志良等是师兄弟,在科中非常红,绰号“小老虎”,是难得的武生人材。后来“志兴成”解散,学生转入了“富连成”,改名黄元庆。有谭小培、马富禄、杨盛春、哈宝山出面为黄元庆保媒,希望迎娶马家的大小姐马萍秋。马连良非常高兴,有这四大媒人保亲,加上自己也非常器重黄元庆,就应允了这门亲事,并且亲自上谭、马、杨三家谢媒。同时认为哈宝山是自己亲姑姑的儿子,就免了俗礼,不必谢了,没想到把自己老姑一家得罪了。
就在马萍秋出嫁的当天,哈家一家人终于找到了出气的机会。他们怂恿萍秋向继母陈慧琏要东要西,不给就不上轿,哭哭闹闹很不体面。哈宝山在一旁敲边鼓说:“不要白不要,这是最后一次伸手的机会了,嫁出姑娘泼出的水!”又让其母出面,代表萍秋索要亲母王慧茹夫人留下的一堂菲律宾木家具。然后又要钻戒,陈慧琏认为太过分。这位老姑奶奶就倚仗自己在族中的辈分高,对陈慧琏横挑鼻子竖挑眼。从当年入马家门没按回教的风俗办事,到今天的保亲不谢媒,都归罪到了陈的身上。实际上是指桑骂槐,矛头指向三侄马连良,而且越说越生气,气极而泣,把一场喜庆的出嫁婚礼变成了闹剧。哈宝山见母亲哭哭闹闹,认为“老家儿”受了委屈,于是不顾脸面大打出手,拿起一个茶壶,直接扔向了客厅的窗户。前来道喜的梨园界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了,都认为哈宝山太过分。于是由万子和出面喝斥哈宝山,让他顾及马家的体面,别没完没了。谁知此时的哈宝山已进入歇斯底里般的疯狂状态,给万子和来了个“不论秧子”,不管不顾地飞起一脚,把万子和踢了一个大跟斗。这万子和是何许人也?北京梨园界经励科的头儿。当时就挂不住了,立马发出了一道封杀令,“从今儿起,谁也不许用哈宝山!”犹如当头一盆冷水,把哈宝山激醒,一场闹剧才算告一段落。
一向顾及脸面的马连良,怎么也想不到家中会发生这样的闹剧,真想找个地缝扎进去,实在不屑与哈宝山共处一室。事后深思原委,马又一次想起了萧先生“一大三大”的那句话。心想这所房子的风水可能有问题,为何是非不断哪?其实这种令家宅不宁的是是非非与后来发生事情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在一年多以后,由这所房子诱发的另一场更大的“是非”,几乎成了他的灭顶之灾,就更让他想不到了。
长女萍秋出嫁之后,又有许多人给长子崇仁提亲。此时的崇仁已年过二十,是该娶亲的时候了。选来选去,还是世交李秋农介绍的这门亲事马家比较满意。女家是京城著名中医世家,她的两个兄长满伯良、满达元是臌症(肝浮水)专家,又是京城里的老回回,两家人都比较知根知底。于是决定让长子崇仁与满家小姐羡懿互相“相看”一下。在一次扶风社演出《借东风》时,马崇仁扮了一个“阚泽”,在台上让满家小姐看了个够。同时他也从台上向台下观众席里“偷觑”了几眼,知道李四爷(李秋农)身边的小姐就是满羡懿。大家都比较满意后,双方家长才决定在西来顺饭庄见面。
第四章 惨淡经营(16)
两家的家长,介绍人李秋农和两位阿訇互相见面,回民的礼仪叫“拿手”,也就是“订婚”之意。两家人商议后,大家都认为喜宴是不可小办的。一是马家的长子结婚,是马家的一件大事;二是以马、满两家在京城里的名望,必须给亲朋好友们一个交代。可目前的这种世道,谁家有心情大摆筵宴呀?这不是 等着让别人戳脊梁骨吗?先等等吧,什么时候能把小日本赶跑就好了;两家人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办这桩喜事了。
图片说明(按图中顺序)
1. 1937年马连良(左一)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开幕式上剪彩
2. 1937年重新开张的上海黄金大戏院
3. “禁戏”《串龙珠》剧照
4. “禁戏”《串龙珠》上海演出特刊
5. 《春秋笔》中马连良前饰张恩,剧中身份为王彦丞的家奴
6. 《春秋笔》中马连良后饰王彦丞、张君秋(左)饰王夫人
7. 扶风社“五虎上将”,左起分别为张君秋、刘连荣、马连良、马富禄、叶盛兰,可称当时剧坛顶级阵容
8. 《范仲禹》中马连良饰范仲禹,马富禄(右)、马四立(左)饰二差役
9. 国乐公司出版的京剧唱片及封套,以当时活跃于舞台的生旦领袖马连良,程砚秋的照片为招徕
10。 在育英中学读书的马崇义和马崇礼(左)
11。 新新大戏院在解放后更名为首都电影院
12。 《法门寺》中马元智(马崇智)饰刘瑾
13。 马连良与儿子们;前排左起:六子崇延、马连良、五子马崇智,后排左起:四子崇政、次子崇义、长子崇仁、三子崇礼
14。 《铁笼山》中马崇仁饰姜维,该剧为何连涛先生亲授的第一出戏,学成之后拍照留念
15。 马连良、张君秋(左)合演《摘缨会》的剧照
16。 马连良与夫人陈慧琏
17。 《审头刺汤》中马连良饰陆炳(中),张君秋饰雪艳(左),马富禄(右)饰汤勤
18。 《十老安刘》中马连良饰蒯彻
19。 马连良捐资购置的沈阳“回教文化学院”校舍及操场
20。 马连良与幼子马崇恩在南宽街家中花园
21。 马连良长女萍秋(左)、长子崇仁(右)、三女莉莉(中)摄于青岛海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艺海沉浮(1)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本鬼子投降了。全城的百姓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做人了。戏院里天天满堂,人人兴高采烈。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马连良决定来个喜上加喜,于十月初六给长子崇仁在六国饭店宴会厅举行婚礼。不但马家要高兴地庆祝一番,而且也要让亲朋好友和梨园界的同仁一起热闹热闹,让大家把心头沉积了八年的郁闷一吐为快。
婚礼当天社会各界名流、亲朋好友云集六国饭店,观看梨园界中少有的洋式婚礼。证婚人是国画大师齐白石,他身着中式团花长袍,胸前飘洒银髯,一派仙风道骨。主婚人马连良,一身黑色西装礼服,风度翩翩,洒脱倜傥。介绍人李秋农,穿黑色马褂,深灰色长袍,儒雅大方,庄重典雅。三位分别讲话之后,在《结婚进行曲》的伴奏声中,一对新人,款款而行,走向主席台。马崇仁身着黑色燕尾大礼服,白衬衫系黑色领结,颇有绅士风度;满羡懿手捧鲜花,身着一款法式白色婚纱,一派大家闺秀风范,让观礼的人们羡慕不已。多少年没有过这么高兴的事了,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手中的鲜花撒向这对幸福的新人。
回到家后,又举办一场中式婚礼。有人唱喜歌,有人向新人扔“枣栗子”,把崇仁夫妇忙得不亦乐乎。见了长辈就磕头,都快变成“磕头虫”了。贺喜的宾客们都送他们红包,其中一位西服革履,派头十足的客人出手阔绰,送了二百美金。但崇仁夫妇并不认识他,后来才知,此人是妹妹马静敏未婚夫陈粟乡的老板,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王云荪。他是抗战胜利之后北京城里的风云人物,交游广阔,因与陈的关系,成了马家的座上客,多年以后才知此人有军方背景。
梨园界的人士一向不愿与官方有太多的往来,原因是本身不谙政治,只懂唱戏,不愿与政治产生瓜葛。自清朝、北洋、民国到日伪时期,历朝历代的官员都“柿子只拣软的捏”,戏班的人被他们欺负怕了,还嫌闪躲不及呢,谁爱理他们呀!以前造访马家高官不多,抗战胜利之后,常常有慕名前来拜访的国民党官员,皆因王云荪这层关系。王与达官贵人们往来颇多,这些从大后方来的人听说王云荪与马家有来往,都要一睹当代须生王座的尊容。于是,每天南宽街的院墙外面排着长长汽车车龙。来访的官员中,多数都是来办“劫收”的大员,附庸风雅,不懂艺术。马连良虽不情愿应酬,但也不敢得罪,只好佯装笑脸,虚以委蛇。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既懂艺术又尊重艺术家的官员,人家愿意与梨园界的人士接触,马连良自然是礼貌应对。他们当中也确有个别为官清正、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人,在与马连良的交往中,的确办成了一件实事。有一位青年军官奉上峰的指示与马连良谈话,问目前梨园界最大问题是什么?需要政府如何协助?马连良见其真心诚意,不似虚意客套,就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积蓄多年的心中苦水,告知戏班最难办的事就是“戒烟”。“别的行当不说,生行从杨小楼老板到我的世侄辈,包括我在内,大多数人都被‘大烟’困扰,政府能帮忙吗?”
名伶有烟霞之癖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皆因生计所累。每晚舞台上动辄三四个小时,高度紧张,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码头,一期至少要连演三四十场,优秀红伶还要续期。配角演员可以“歇官中”(戏班行话,休息不扣包银),主角可天天都要上,观众就是奔“他”来的。因此,只有用“大烟”才能达到每天上场之前精神饱满的作用,明知是饮鸠止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另外,唱老生的多有这种嗜好,与行内相传的抽烟可以去“燥气”有关。老先生们认为,青年演员身上毛火之气太盛,抽烟可以使之变得老成持重,与所演老生角色的身份相接近。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