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社会知识竞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流社会知识竞赛-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绝望”。
  在纠缠方面比彼特拉克更具意大利足球中场及后卫风格的诗人还包括他的同城前辈但丁,后者9岁那年于佛罗伦萨桥头邂逅同龄未成年少女贝雅特里奇,虽然至死都未再相见过,却陷入终生的单相思,终生未娶,更以诗歌的方式书面纠缠了对方一辈子。不仅纠缠至死,而且纠缠过世,流传至今。因此,使用本偏方一个疗程之后若仍然医治无效,我就不得不呕血推荐在无数次和万峰老师“相伴到黎明”时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了:报警。即以苦主身份向法庭申请禁止令,限制纠缠。按照雅各布先生在《  智高无上——当我啃完大英百科全书  》一书里提出的建议:“《  大英百科全书  》中至少有十几个类似于彼特拉克这样的人物……纠缠者,如果他们活在我们这个时代,贝雅特里奇和劳拉可能会与各自的迷恋者‘约法三章’。例如:彼特拉克先生必须和劳拉保持91米以上的距离。除此之外,禁止以十四行诗、八行诗、史诗、对句、五行诗、俳句以及其他任何诗歌形式,提到或暗指劳拉,尤其不能将劳拉比喻为‘夏日’。”
  话说回头,如果一辈子在若干纠缠者中真能碰上这样极品中的极品,我看,女人还是乖乖就范罢了,与其让他借纠缠而成名,不如趁早从了他,难听的叫举手投降,好听的,称为“双赢”。
  

杯酒人生中国版
善饮并且最终把自个儿生生给喝死了的古龙先生生前有话:“酒总是令男人想女人。酒是不是能令女人想男人?是的。唯一不同的是,男人喝了酒后,会想到各式各样的女人,很多不同的女人;女人喝了酒后,她往往只会想到一个男人——大多数时候她想到的是一个抛弃了她的男人。”
  如果男人女人喝酒之后非得想个什么人的话,我猜,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刘伶先生在酒后想到的,很可能是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就是他的皇帝,而且,这个皇帝抛弃了他。
  刘伶先生是一个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晋武帝泰始初,被召对策问,他建议皇帝要“无为而治”,结果被斥为“无益之策”,遂遭罢黜。
  刘伶本人是否黄老的粉丝,未见史料记载,不过,搁历朝历代,不管是小朝廷还是大公司,作为一个高管,跟老板提什么“无为而治”,基本上都是找抽。这档子事,今天写字楼里白领( 含白领 )以上的男女都明白。
  晋武帝( 236~290 ),即司马炎,司马昭长子。即位时,司马炎正值壮年,他的心态,有些像后来刘欢对另一个暴君雍正的讴歌——“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哪怕是身后骂名滚滚来。”以郡为国,奖励家桑,矫以仁俭,严刑峻罚。及太康元年( 280 )灭吴统一中国,举国上下,一派欣欣向荣,史称“太康繁荣”。可想而知,跟这样“有为”的皇帝提什么“无为而治”,简直就是劝山西煤老板停止挖煤,要张艺谋别再拍电影,都是自取其辱。
  当然晋武到了暮年,开始极其“有为”地沉湎于女色,后宫佳丽多至万人。因妃嫔繁多,只能采取随机临幸,即乘坐羊车,羊车拉到哪里,就在哪里留宿。为了诱使君王“停车做爱”,妃嫔们于是把羊爱吃的嫩绿竹叶插在门口,并且“以盐汁洒地”(《 晋书·胡贵嫔传  》)。当落魄的刘伶跪在地上口诵“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之词来恶搞劝他戒酒的老婆时,晋武帝正宠着他的皇后杨艳,对她言听计从,六宫之事,悉听此妇人之言。烈士暮年,方才自动自觉地“无为”起来,刘伶闻此,除了继续喝他的大酒,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别的法子可以消解他的郁闷了。
  晋武死后,天下合久必分,诸王割据,打了16年内战,史称“八王之乱”。而被罢了官的刘伶,感到万般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只能自我“无为”并且“无为”到“没治”的地步。“悠悠忽忽,无所用心,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世说新语 》对刘的评价 )也就是说,忽悠皇帝未遂,剩下还能忽悠的就只有自己了。除了经常赤身裸体地酒后大放狂言之外,刘伶唯一的完整作品就是入了《 昭明文选 》的《 酒德颂 》,二百余字,编成短信,分成三条也就发完了。
  一旦为主子所弃,余下的日常生活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醉生梦死地寿终正寝。这就是刘伶的人生,也是古往今来中国不得志文人的惨淡人生。《 酒德颂 》虽然写得恣肆过瘾,但我不认为作者已经参透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相比之下,比《 酒德颂 》更早的作品,例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都是酒后之作,然而后者对人生的领悟才是真正到位。能在菩提树下看破红尘者,一定是衣食无忧而且锦衣玉食的王子,失意文人的所谓“开悟”,大多带有自暴自弃的窝囊气息,唯有得志者在意气风发到巅峰状态之后的乐极生悲,才具有洞察人生的猛烈穿透能力。
  许多许多年以后的一个冬天,我乘火车经过河北,看到铁道边灰蒙蒙的土墙上刷着大字广告:“刘伶醉,祝你一路平安!”( “‘刘伶醉’系河北名酒,用本地产的优质高粱、大麦、小麦、大米、小米、糯米、豌豆等7种粮食为原料,取太行山下古流瀑河畔之甘泉,采取传统的老五颜工艺酿造。又以刘伶墓所在地河北徐水张华村的芳香泥土封窖,发酵陈酿而成,酒色明净清澈,酒质绵甘醇和,饮后回味余香悠长”——摘自酒厂的宣传资料 )。如果《 酒德颂 》需要一句读后感,一时竟想不出还有比土墙上的这个广告词更为合适的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孝亦有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话人人都讲得出,尽管小孩子未必人人都生得出,但是,比生孩子几率更低的,应该是把“不孝有三”都说全乎了。
  “不孝有三”语出《 孟子·离娄上 》,原作者未给出明示,但据汉儒赵岐《 孟子章句 》释曰:“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也就是说,第一种不孝,是逼迫父母做不仁不义,违背其本人意愿的事;第二种不孝,乃当父母重病缠身或七老八十的时候,拒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第三种不孝,才轮到所谓的“无后”。
  “不孝有三”是孟子对孔子《 孝经 》原理的发扬光大,但不论是孔是孟,一律“义”字当头,都没有把“无后”排在不孝之首之大,最起码,先贤们对“义”字的强调,显然已经使“无后为大”看上去更像是今之“治疗不孕不育医院”的一句广告口号。如果三种不孝确实排名有分先后的话,足见“无后为大”一定是民间的曲解。这一曲解还造成了更严重的误导,使后之为人子者误以为只要生下个一男半女,就算是当了“大孝子”了。
  按照中式的思维逻辑,在提出“三不要”之类行为准则的同时,还应有“三要”相配套,以使操作性更强。也就是说,与“不孝有三”相配套的,还应有“行孝有三”。虽然“二十四孝”已经提供了数量上远远高于“三孝”的生动而完整的操作范例,惜乎举例事迹过于陈旧,未能与时俱进,其中像“涤亲溺器”、“行佣供母”以及“扇枕温衾”之类于今尚可效法,但“尝粪忧心”、“埋儿奉母”或“卖身葬父”等等,不是过于血腥,就是不够科学,总之已严重背离现代文明。能基本符合孔孟原则及当代文明规范,又比较有可行性的现代行孝之法,不妨参考以下三种:
  第一,要供养父母。所谓供养父母,说穿了就像供车供楼供保险一样,第一要给钱,第二还要定期地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可出现任何的间断。至于给多少钱,则视个人经济能力而定,同时与父母经济能力无关。
  第二,要尽量把自己的时间花在父母身上。与大部分已在挣钱的子女相比,我国大部分父母的挣钱能力普遍偏低。也就是说,虽然需要子女金钱的是大部分父母,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子女的时间。中国的现状大概是这样的:有钱的没时间,有时间的没有钱。因此,我发现很多孝子贤孙们其实都是在用钱来赎买时间,用钱来赎买自己的内疚。毫无疑问,这算是一种奢侈的要求,而在后工业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之下,也算是另一种忠孝不能两全。既给钱又给时间者,虽不至孝感动天,却足以孝傲江湖了。
  第三,要多向父母讨教。一方面,老年人都怕寂寞,比寂寞更可怕的,其实是“无用感”和“无力感”,惧怕自己成为废物,成为社会和他人的负担——即“不义”。另一方面,在父母眼里,子女是永远都长不大的。这个不难理解。难以理解的是,父母耗尽了他们一生中最黄金的时段来指导你长大成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一步,每一个细节,这件事情早已内化为他们的生理习惯,而这种习惯绝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就可以改变的,更可能终生都改变不了了。做人子女者,如果无力促使社会再度需要自己的父母,至少还可以继续让自己成为父母的指导对象,使他们继续觉得自己“有用”。吾友,成家立业,样样都好,但每天都要睡到下午一两点才起床,尽管这样并不影响她的生意,但她的老爸却对这种违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耿耿于怀,两人常常因此而起争执。后来,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每天上午10时整,老爸负责打电话来把女儿叫起,做女儿的责任,就是铃响即接,唯唯诺诺,然后放下电话继续睡到下午一两点。于是乎,父每天定时Morning Call风雨无阻,女每天定时接一个电话后大睡不改其乐。从此之后,父女之间平安无事,其乐融融。算是一种以“阿意曲从”的方式来达到避免“陷亲不义”之孝行,行为方式上也比较接近于“戏彩娱亲”。
  相比之下,第三孝看来比前两项要容易得多,成本也肯定是最低,可一旦实际执行起来,其实难度最大,一次两次或许可以,养成习惯就相当不易,正所谓“色难”。唯一必须谨记的技术要领,是只能“无事讨教”而绝不能“有事相求”。要以种种经过精挑细选的不痛不痒之事向父母讨教,能使对方专业对口更好,绝不可以类似这样的问题征求父母的意见,如“我昨晚开车撞了个人然后逃逸了现在我该怎么办”或者“我想包某某做二奶您二老觉得是否合适”,等等。
  事实上,即便“不娶无子”,与“绝先祖祀”也不一定就存在因果关系。我个人的解读是,“无后”之所以“不孝”,不孝就不孝在若没有养育过自己的子女,也就永远都无法去体会做父母的那一片苦心了。
  

天黑了你还不想睡(1)
AC尼尔森进行的一项“全球睡眠习惯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中国内地受访者午夜之后才就寝,晚上10点至11点之间就寝的占四分之一,在11点至12点之间就寝的占40%,在10点前就寝的受访者,只有十分之一,在这个传统的主流上床时段里,绝对是弱势人群。
  这个结果,显示午夜的电视时段有可能从传统的“垃圾时间”变成黄金时段甚至“黑金时段”,除此之外,唯一还能表明的,就是晚上不睡觉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不睡有二:不能睡,不想睡。不能睡是失眠,不想睡叫无眠。尽管失眠和无眠都是不睡,却有主动和被动之别,犹如失业和无业,失火和放火。接受调查的“不睡者”,显然是属于“不想睡”的,即不仅“天黑了你还不想睡”,甚至“天亮了还是不想睡”,与属于“不能睡”的失眠者基本无关,对于后者的调查,应属“脑白金”的份内工作。
  为什么“不想睡”?( 这个问题在尼尔森问卷里显示为“决定中国人睡眠安排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调查显示,62%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习惯”是最主要的因素,40%的人认为“工作时间”决定睡眠安排。特别是对20岁至40岁的人来讲,“工作时间”更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睡眠安排。也就是说,决定“不想睡”的关键因素与其说是生理上的,不如说是伦理上。
  几点睡是一回事,一个人所需要的正常睡眠时间,则是另一回事。虽然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个体及年龄等因素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从4小时到10小时不等 ),但是主观或习惯上的“不想睡”对正常睡眠时间在客观上必定是只有缩短而不可能拉长。由“习惯”和“工作时间”决定的“不想睡”,正应了GDP曲线与睡眠曲线之间的反向关系,即GDP越高,睡眠值越低;GDP越低,睡眠值越高( 这个公式大体不错,除了无法证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人都睡得很香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的年度平均睡眠时间,大约在4370小时左右,每日大睡计12小时,若以一生而论,几乎就等于睡了半辈子。最起码在上古或中古时代,中国睡情大致如此。清代以来,平均睡眠时间似乎逐步减少。李渔说过一个段子:“有一名士善睡,起必过午。先时而访,未有能晤之者。予每过其居,必俟良久而后见。一日闷坐无聊,笔墨俱在,乃取旧诗一首,更易数字而嘲之曰:‘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活七十年,只当三十五。’”很显然,在一部分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前夜,一个清代文人已倾向于相信,把半生时间用来睡觉,就算是蹉跎人生了。
  照无眠
  针对“全球睡眠习惯调查”的有关结果,AC尼尔森中国区董事长高恩分析说,“随着24小时昼夜服务的增多,全天候便利店重要性的逐步凸显,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中国人的就寝时间正逐渐被推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便利店、互联网,的确是导致“晚睡”及“少睡”的诱因,不仅“夜间动物”越来越多,在广州,甚至还出现了夜间动物园( 我说的并不是夜总会 )。然而在根本上,人类睡眠时间出现锐减的转捩点,与电力的发明和普及有关。
  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汉代的部分中国人,非但有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觉悟,与之前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相比,后者还充分认识到夜间照明工具乃行乐之必要物质保证。1910年以来,已发展国家国民的每晚平均睡眠时间由9小时减至小时,当中数以百万计三班倒工人的每天睡眠时间更是少于5小时,主要原因,是工作与消闲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愈来愈多。而使人类能将日间的“工作与消闲活动”继续到日落之后的重要技术保障,则正是“照到哪里哪里亮”的电力。“帝力”不能干预的作息习惯,由绝对“够照”的电力一手摆平,照无眠。。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天黑了你还不想睡(2)
电力使GDP翻番,电灯让人类不眠。美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电灯发明以来,人类生活形态开始违逆大自然的节奏,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失常,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癌症和抑郁症等等,皆与此有关。因此,这些疾病的治疗之道也就再简单不过,四个字:熄灯上床。当然,大幅度提高电费,也未尝不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原油价格和睡眠时间之间,不知道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
  塞万提斯说:“人睡而平等。”事情也许本应如此,然而历史的经验却已无数次地向我们证实,就以GDP为核心硬指标的全球化竞争而言,世上最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