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的谁是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谁的谁是谁-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品:我是谁的谁是谁
  作者:万芳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她以日记式的大胆描写,独有的直率和坦诚,将锁在抽屉里的那一段秘密女人心情述诸于众。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历:
  笔名:万芳
  年龄:29
  生肖:狗
  五行:金
  血型:B
  星座:巨蟹
  优点:善良,开朗,忘性大
  缺点:直率,懒惰,贪图享受
  信仰:独身主义——但时常动摇
  最喜欢:自由
  最讨厌:穿着海魂衫,站在甲板上
  最擅长:花钱
  最不擅长:挣钱
  最喜欢的作家:王小波
  最喜欢的诗人:李白
  最喜欢的演员:葛优
  最想做的事情:写出好的小说,并籍此成为百万富翁,亿万也行。
  我的简历:
  除了面试应聘以外,我从来没有写过简历,而我是一个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的人,所以这种写简历的机会对我来说是少之又少,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说一下对我的生活影响较深的几件事吧,套句俗话就是:我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嘁,听着就这么别扭。
  先声明一下,下面所说的时间都是大概的时间,可能不太准确,但也不会差得太多。
  小学四年级
  我读了我这一生第一部大部头的书——《安娜卡列尼那》,说实话,我没看懂,而且不明白安娜最后为什么要去死。这本书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安娜是个坏女人。但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看了一本当时的禁书,是手抄本,名叫《曼娜回忆录》,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我记得我看那本书的时候非常紧张,心跳得很快,手脚冰凉,而且手心里都是汗,也不知道是兴奋的,还是吓的。
  那年我还看了《红楼梦》。
  初中二年级
  我的两位老师分别向我推荐两本书,15岁的我第一次面临选择。
  政治老师向我推荐马克思的《资本论》,美术老师向我推荐弗洛依德的心理著作,包括《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和《少女杜拉的烦恼》,当时统称为“性学三篇”,还属于内部参考读物。
  通过分别研读它们的第一、二、三页后,我选择了后者。
  那位美术老师从此也成我了指引者和领路人,他就是给我这本书写序的张进,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我永远的良师益友(说这话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在高攀)。
  高中三年级
  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张老师因为看过我写给男同学的“情书”而认为我有写作的才华,他极力主张我报考中戏的戏剧文学戏,说实话,我很怀疑我有这个能力。
  我的专业课竟稀里糊涂地通过了,文化课却把我刷了下来。这一点都不奇怪,高中这三年我所时间都花在“谈恋爱”和思考“哲学问题”上了。
  这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印象最深的是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渴望生活》和罗丹的谈艺录《罗丹艺术论》,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很感动,哭了。
  高中毕业后——1996年7月
  这是我一生中光阴最为虚渡的一个时期,但它却给我了更加丰富的经历和感受,这期间我为自己设计并实施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案,但基本上都失败了,有的即使成功了,也让我感到非常地没意义(那时还不知道无聊是什么感觉)。
  感情生活上受到了一次严重的伤害,彻底告别了少女般的纯情时代(不是性意义上的)。
  好在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我读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书,我想,这是我没有彻底堕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1996年7月——现在
  1996年7月,和张老师及他的一些学生、朋友一起去障石岩。
  这十几天的生活使我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当然这离不开平时量的积累。那时我已经开始写小说了,但从那次以后,我的生活和写作就进入了一种自觉的状态,虽然以后还有不少次的波动与反复,但我已经从一种蒙昧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人,一个自由的女人。
  ——万 芳
  正文
  电子版编者语
  本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已被收入时代作家文库,具有相当收藏价值。
  作者万芳,被称为与卫慧和棉棉齐名的新新人类三剑客。在本书中,她以日记式的大胆描写,独有的直率和坦诚,将锁在抽屉里的那一段秘密女人心情述诸于众。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超前的意识,领悟到网上电子图书的庞大市场。主动与E书时空携手合作。授权给E书站点独家发行《我是谁的谁是谁》电子版本。而这本小说,也将成为当代女性作家在网上发行的首本电子书籍。我们还将在不久后介绍关于本书的更多信息,并推出万芳的个人站点。
  正如她在来信中所说:这将成为一次愉快而惊心动魄的合作。
  自由的女人和女人的自由(代电子版序)
  曾经有人问过我:“如果有来生的话,你是想做男人还是想做女人?”问这个问题的大多是女人。
  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做女人太苦了,下辈子我一定要做男人。”说这种话的当然也是女人。
  每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想:现在的女人们是怎么了?是什么使她们如此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且,身为一个女人,到底使她们失去了什么呢?
  工作上的歧视?爱情上的被动?家庭中重要但却不被重视的角色?性生活中永远被驱使的地位?等等等等……我想在这里和女性朋友们探讨这些女人的问题,我也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所谓“第一性”朋友们的关注,为此,我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探讨方式——小说,并邀请了一个又一个特殊的发言人——书中的女主人公,她们和我一样,都对这些女人的问题,怀有着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有一点我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本小说集的副标题是“中国当代女性性爱小说”,但它的重点并不是“性爱”,我想,如果它真有重点的话,那也应该是“女性性爱”这四个字。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谈论性、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与之有关的经历和感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最起码,这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说到女人和自由,我的困惑却更多地来自我们女性自身,很多女人面对这个问题时候总是一副茫然无知、不知所以的样子,“自由是什么?自由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女人要自由又有什么用呢?”是啊,自由有什么用呢,我永远也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我想,对于有些女人来说,它的“用处”绝对不会大过一份能糊口但毫无兴趣自然也就毫无成绩的工作、一个对她有着一纸婚约的责任却不爱她的丈夫、一个看似美满但并不幸福的家、或者一次例行公事的毫无激情与温暖可言的黑暗中的性生活……
  如果“有用”真的仅仅就意味着这些的话,那我要说,我宁愿生活在“无用”之中。
  如果工作使我变成了一部忙忙碌碌的机器而失去了思想,那我要说,去他的工作;如果爱情使我变成了一个衰衰怨怨的囚徒而失去了自我,那我要说,去他的爱情;如果金钱使我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奴隶而失去了尊严,那我要说,去他的金钱;如果婚姻使我变成了一个卿卿我我的玩偶而失去了自由,那我要说,去他的婚姻;如果性爱使我变成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工具而失去了激情,那我要说,去他的男人还有你那自以为是的生殖器。
  我要说,还是做一个自由的女人吧,去追求并拥有一个女人所应该追求和拥有的自由,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件,你都有权力去做你想做的而拒绝去做你不想做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停地对自己这样说,我也一直不停地在这样做。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了我的人生理想,它不仅是我生活内容的全部,也是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生命意义的全部。
  我始终坚信网络时代是自由的时代,网络空间是自由的空间,那么,就让那些追求自由的自由女人们随着这自由的网络一起逆风飞扬吧。
  万芳
  2000。5。16匆匆于北京
  序
  万芳与王小波的小说有相同的地方,都以个人的经历描写性爱,喜欢直白的表叙,不去教诲不良的人。不同这处,即万芳选择了挨打的方式,而王小波选择了进攻的方式,基于性别想异而志趣相投的关系,也许把他们两人的小说插成一部书更有刚柔之美,也许抛开那个生死场,他们倒是一拍即合的有情人。
  上帝给人造就了阴道和阳具,从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的故事开始,至二十世纪末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及一只沾满爱液的香烟终止,偷情、纵情、移情以现身说法的描述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时髦。
  牺牲小我,以不可否认的真实经历坚定于笔端,尽显女性在不轨人生浪迹中荡游“玩世”情怀,由此,她们在相对迷茫的生活里,感受以欢乐换来的空虚、以贞洁得到的体验、以痛苦获取的思想,在昏然欲睡入梦不醒的时候,不能说这种真实是在游戏人生。
  从一个少女步入成熟,第一次性的体验至三十岁的十年间,梦想破灭而燃起的无奈之火,在消沉,发泄,也在痛苦中睁开向上的眼睛,收起了双腿,穿上性感的衣装,走上第二天中午的马路。故事便由此展开。
  在很早以前,关于女人的话题,有些男人就同意一个伟大男人说过的答案,“女人就是鞋垫”,出于对女性朋友的尊重,亦可以说“男人也是鞋垫”。但问题的关键不是男人或女人谁是鞋垫,那是爱情在伟人的眼里被剥离得只剩下那颗莹润精美、纯洁无瑕的果核,其至美和至爱,在劳伦斯笔下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一书中,点燃了平淡质朴而又炽烈的火焰,使人在幽长的回味中走进满是橡树的老林园中。
  面对嘈杂的生活,男女爱欲被庸俗异化后,由此产生的迟钝、懦弱和虚伪,在繁枝缛节的掩盖下,以生命本体演绎出的“沸点”,成为文学家拨开迷雾的“太阳”,有如光明照亮了人的心田。
  一张苍白的被强调出的脸和高贵的被推向极致的身躯的结合,那是一个编造出的画家嗅出的被编造出的“体香”,伴着行将进入老女人的绝唱,她们是真正堂而皇之的作家又怎肯与说着粗俗语言的“下流人”为伍。
  性爱的交织、特别是留存在记忆中的刻骨铭心并永远感动心灵深处隐秘,这是一种真美的、尽情的、直至生命终结的精神依恋。而作者描写的性爱过程则是另一番过眼烟雨,山色依旧,毫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感。这是当代女性在社会变革与生活挤压下的放纵与潇洒。
  独身处世,本能在爱情被遗弃后的欲望更显得盲从与冲动,由此引发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反映,正是作者的切入点和津津乐道的事情,这似乎有点儿来者不拒的味道。也许她和王小波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善良的人超越伦理与道德的准则而最终获得了幸福。
  我与作者是熟人。
  在我的观察中,年轻的女人都喜欢或多或少地暴露性感的身体,性感在今天已经普遍成为女人审美认识中引为自豪与骄傲的本钱。但是敢于像作者这样更进一步地暴露和展现自己全部私处并招摇过市,而且不为钱财、不为真的爱情、不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女人便不多见。
  其实,作者也不属于这种不可多见的女人,更不是不想有着大的钱财安分过日子的主妇,而是连做梦都想变成一位富有的婆子,但她写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钱,那是只有号称才子和傻子的文人才会冒出的念头。
  以作者聪明中的憨实、率真和执着,在好梦成真之前的日子里,她只想有钱吃饭、穿衣、抽烟、喝酒,但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安下以来心来在图书馆里读书、在不大的房间里写作、有新的作品问世,然后再游戏于男人中间,与女人交谈私话,在游戏之中寻找自己的归宿。
  万芳的小说也像日记。
  女人的日记,多半是要锁在抽屉里的,这是她们的秘密。比如今天她爱一个男人,于是就怎样;明天一个男人爱她,于是又怎样;得到幸福怎样;受到伤害怎样;……作者以本位的角色,展现成熟丰满、敢说敢干、思想解放、吃喝全行的风采并主打文坛,以翔实和勇气打开了女人抽屉中的日记,让那些在乎私处的女人羞耷了头。
  张 进
  二千年元月 大雪中成文
  我是谁的谁是谁
  我是谁?你是谁?他又是谁?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似乎永远都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是一句老话,但我相信,即使你找到了你人生的位置,你也会时不时地向自己或别人发出这种“天问”。
  你和我和他一样,都不是自愿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我总是希望,我们能够成为我们自己,也就是说,有一天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别对自己说这不可能,就算过去不能,现在也不能,那么将来呢,将来总会有这么一天吧。
  我盼望着这一天早点儿到来!
  我叫叶子。
  虽然在有的时候,我经常被“我是谁”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难得不亦乐乎,但还好,大多数的时候,还能记住自己的名字。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象我这样,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我真羡慕那些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我羡慕他们是因为这一点我永远都做不到。人,总是向往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或者说向往那些实现不了的东西,我也是如此。说到这,我想起了那个一边高声叹着“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一边投向滔滔大江的男人,不管怎么说,我敬佩他,虽然我对他结束生命的做法不太赞同。他就是因为太清醒了才会去死的,这种事,我不做。
  你知道,我是个女人。说到女人,我总是想起一些乱七八糟的话,什么“头发长见识短”,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什么“红颜祸水”,什么“去找女人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等等等等。这些中外先哲圣贤们的话,足以激起女人们的愤怒与不平了,我却不以为然。虽然我不想哗众取宠地说每句话都说到我的心坎里了,可我还是觉得他们说得有些道理。
  从外表看来,我和其他的女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不太一样,因为我已经被归入另类,不仅是被别人,也被我自己,有的时候,我甚至和他(她)们一样,认为自己是个怪人,脑子出了问题,“有病!而且病得不轻。”这是他(她)们的心里话,虽然他(她)们从来没有当着我的面说过,但我还是知道。
  这也怨不得人家,谁让我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迟迟不愿意谈婚论嫁?!放着挣钱的生意和工作不去做却偏偏喜欢做赔钱的事情?!(我指的是写小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白日梦。)
  记不清是谁说过:丈夫是女人的职业。职业是什么?职业就是饭碗,我始终认为它和我们毕生追求的事业不能等同而语。过去的女人结婚是为了生存,而现在的女人结婚,我想__更多的是害怕寂寞。我一直认为人一定要有事业,至于“职业”吗,有没有无关紧要,到哪儿还混不了一口饭吃呢。我也害怕寂寞,但我更害怕那所谓的“职业”,所以我拒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