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男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漂泊的男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网络造就了安妮的声名,出书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然则她几乎不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从一开始便是如此的一种淡定。只是在起初的时候利用了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在拥有了读者群之后,她就决然扯断了这一层关系。她的文人意识不允许自己成为一个娱乐人物,故而至今在平媒或者网络上都找不到她的照片。就连采访也是寥寥的。她不愿。她只是在自己的天地怡然地做一些她欢喜的事情。 

  虽然时常安慰自己大师级作品的语言都是相当简朴的,然而对于自己无法掌握那些优美词句仍是耿耿于怀。天啊,如今若要我写什么风景游记的话那简直就是要我的命!要我的命!而这,却正是安妮所擅长的。就对文字的掌控能力而言,她可以把八十后们都给毙了。嗯,都给毙了。 引用 

  某天如果我觉得不再爱你,就不会再感觉寂寞。早上,出现在心里的第一个回忆,不是你的名字,也不是你与我分别之前的脸。而是窗外白杨树的清脆绿叶。它们在春天阳光下生长茂盛,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于是我便也会觉得自己是静的。 

  是喜欢的文字。 

  到目前为止,安妮一共出了六本书: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短篇小说及散文集《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摄影图文集《蔷薇岛屿》、长篇小说《二三事》、小说散文集《清醒纪》、《莲花》。大致上一年一本,写得不算慢,可也不快,当然,比起小郭来那是慢得多了。这几本书看下来,你会从中发现安妮的变化——她书中人文意识的不断增强。实际上,安妮早期的作品我并不都喜欢。其时的她醉心于描写爱情的残酷本质,这些你只要通过她的几篇小说便能了解:像《告别薇安》以及《八月未央》,而无需通览全书,安妮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着重复。我甚至没去买《彼岸花》,在学校阅览室的时候我没能看完它,因为看不下去,两个感觉:安妮还不擅长写长篇,她的长篇更像是一个个短篇的集结;其中的这些短篇,本质上跟《告别》、《八月》并无差别。所以《彼岸花》也就成了我唯一未曾买下的安妮的作品。又一年,整一年,《蔷薇岛屿》出版,我欣喜地发现书中所呈现出的安妮的变化,她不在执着于男女之间的情感诉说。或许是因为一趟越南之旅,更可能是生命的旅程多走上一年的结果。从《蔷薇岛屿》到《清醒纪》,家庭俨然已经成为安妮在爱情之外所描述的另一大主题——像《他她》这样的文章,那些八十后们是断然写不出的,十年之后或许可以。而就算是爱情,也没有了其早期作品中的惨烈,那种如烈岩般喷发的激情已开始慢慢地冷却,化为对淡然而恒久的爱情的一种美丽的憧憬。 

  能够看着自己喜欢的作家的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纵使跟不上对方的脚步,然则对其文字的理解已是所有乐趣所在。

有关《挪威的树林》
说18岁是最好的年华。青葱岁月里的惊涛骇浪,也带着一丝甜蜜的忧伤 

  。我们试图说清所有的来龙去脉,却终于在一番挣扎之后发现,当一切都过于清 

  晰、详尽,反而不知从何说起。幸好有村上春树,有Beatles,有——《挪威的森 

  林》。那些平缓舒雅的文字背后,涌动着年轻时代特有的伤感和激情,说出我们 

  一直想说出的话,那些纯真年代的—— 

  爱的物语 

  关于青春的记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然而那些岁月里的感伤、沉醉却是如此相 

  同,在生命中深深的留下烙印。38岁的渡边在飞机客舱里听到Beatles乐队的曲子 

  《挪威的森林》时,一下子陷入往事,无法自已。音乐早已了无痕迹的渗入生命 

  ,在不设防的时候突然出现,牵动心中微微的疼痛。即使历经十八年的沧桑,20 

  岁时的风景依然鲜明如昨。渡边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仍然记得那些尘封已 

  久的往事,那时空气里弥漫着青春的芬芳气息。

  渡边的20岁同大多数人的20岁一样,上寄宿学校,与三两个知交一起消磨时光, 

  当然还有,恋爱。日子缓缓地流淌,年轻生命的水流总是新鲜、动荡的,不时有 

  一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突如其来的意外。 

  成长是永远咀嚼不尽的话题。我们都有相同的体验——恋爱中的喜悦、甜蜜、忧 

  伤和迷乱,对一切装模作样的言行举止的不满和嘲笑,难以和外面世界沟通的茫 

  然无措。 

  我们在渡边、直子、绿子、木月、永泽、初美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 

  我,看到了你,看到了他,看到了她。在渡边的困惑和迷乱中,我们轻触到一颗 

  纤细易感的心,一如我们自己。 

  年轻脆弱的心灵有一双易折的翅膀。直子和木月在自我封闭的“无人岛上”长大 

  ,想要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的努力始终不能成功,最后终究要偿还成长的艰辛。 

  木月以自杀的方式解脱,十七岁的生命嘎然停顿;直子在疗养院仍然未能治愈自 

  己,也自行中断了年轻的生命。生与死之间仿佛只有薄薄的一纸之隔。直子的姐 

  姐和初美虽然是人们眼中出类拔萃的典范,却也有着难解的心结而走上了不归路 

  。不同的道路最后却是殊途同归。死亡离得如此之近,带着宿命的悲哀和铅灰色 

  的沉重。 

  然而年轻毕竟是年轻。 

  渡边的青春岁月里仍然风景无限好。除了世外桃源般的疗养院里的直子,仍有一 

  个生动活泼的绿子为他的生活涂上一抹鲜明的色彩。渡边和绿子在天台上喝酒唱 

  歌,带着年轻特有的一份悠闲神气观望远处,绿子弹着吉它唱自己写的歌,歌词 

  不知所云又生动鲜活。渡边去医院探望绿子的父亲,嚼着生黄瓜,声声脆响中散 

  发着质朴、新鲜的生命力的清香。对于渡边而言,爱穿短裙、思维跳跃的绿子是 

  他与现实环境相联系的媒介,正如当初木月和直子试图通过他进入外部世界一样 

  ,然而渡边却跨过了那道鸿沟。他站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在“哪里也不是的处 

  所”连连呼唤着绿子。 

  少年时的渡边和许多男孩子一样,有过朦胧的意识和暗暗的念头。适合穿深蓝色 

  连衣裙戴金耳环、风度高贵的初美,对于渡边是一种从来不曾实现而且永远不可 

  能实现的憧憬,是少年时代懵懂无知的“自身的一部分”。 

  许许多多似曾相识的片断从眼前缓缓掠过,带着温暖、亲切的气息,唤起心底里 

  深深的共鸣。 

  小说以一个个片断相连接,但并不使人觉得杂乱无章。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片断 

  一一在眼前掠过,唤起熟悉、亲切的气氛,让人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气氛存在 

  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的留白里。文字清丽雅致,笔触自然流畅,片断 

  的接续并不妨碍流畅,反而更添加弹性,产生电影画面的效果。 

  小说中的人物都带着“都市化”的标识。人物的背景十分简单,没有错综复杂的 

  人际关系,主人公喜爱的爵士乐曲不断出现,总是直接引用某个作家笔下的话语 

  来表达情绪,使得人物平面化、符号化。当渡边和直子一同在街头漫无目的地行 

  走,在熙熙攘攘的陌生人群中茫然不知所措,成长的创痛隐隐浮现,身旁汹涌而 

  过的车流和喧闹的市声带着城市的气息,周遭全然陌生的人群构成了空旷又拥挤 

  的环境,都市人焦灼、空虚的内心世界,迷乱、脆弱的生存状态,在作者举重若 

  轻的叙述背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Beatles乐队的曲子在十八年后依然动人,唤醒了青春的记忆。渡边细细梳理往事 

  时,感到一阵巨大的悲怆。那份伤感和悲怆源于生命中重要东西的丢失,当时丝 

  毫不曾察觉,意识到这一切时已是多年以后,物是人非。 

  人生的伤感和温情在字里行间流淌,让人和作者一起沉浸在那份情怀之中。成长 

  的艰辛和苦涩是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底片,那些熟悉的场景、似曾相识的感受和体 

  验轻轻拨动心弦,荡漾起一份心照不宣的默契,阵阵震撼心灵的余音久久回响, 

  如缕不绝

足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突然变成了一个总会仰头看天的人。那些绵绵无尽分分合合的云朵,总会在我不经意的时刻不着痕迹地消失,然后我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就变得幽微难测,不动声色地刺痛我的眼睛。天空这样的蓝,仿佛一段旧的时光。这样的时候,便会是一种心灰意冷。因着对生活不可破灭的情意,我就这样发现我成了一个常常会心存留恋的人。

  2007这一整年,我一直不住的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靠着一点残废的梦想支撑着信仰。我想我们一定是一群都会有归宿的孩子,以不同的的信念,倚靠不同的动力,从四面八方慌忙走过。睁开双眼,来来去去过去了很多人,满眼的告别。在我们各自单薄的季节里,萧歌满地。

  人只有在无法前进的地方才会回头,以一种或骄傲或悲凉的姿态看这一条自己奔驰而来的路是从何处而来,是怎样的气势磅礴。然后悲哀地发现,自己身后的荒原上,一无所有。我不知道自己这一年的行走到底令我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也不知道一旦我失去了那个残破的梦想我该拿什么来支撑信仰。所以我一直在想当自己用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剩下的是什么,能够留恋的亦将是什么。

  每一次一无所有都会是一段旅程的终点,每一次终点时我们还拥有的珍贵稀少,并且正逐渐减少。也只有一路走来内心中那一串串弯弯曲曲深深浅浅的足印,他们就像伤口,浓烈而繁盛,纵容且妖艳。在我们内心最深处最柔软的角落留存,亦变得不可触摸。或会在我们心如死灰的夜晚走出来,对我们说,看,我是你的财富。抑或在我们更加奔驰的欲望中慢慢腐烂,消于无踪。但是它们的每一次增长或消亡,都带着我们学习成长。可以是容器,装下所有我们想蕴藏的感情。可以是纽带,牵着我们遗留在身后毫不回头的温暖。可以是引线,不让我们轻浮地飘起,令每一步都印得深沉。亦可以是文字,用闪动的光芒为我们做最完整的纪录。

  我知道。我是知道的。该坚持的不是方向是行走。

  于是,这种痕迹,将我我们长途跋涉之后留下的唯一证据。生命的证据。

  我们的过往。

  当有一天,我们老去,无法再前进的时候,静静地在一片蓝天白云之下,细数着它们,内心波澜不惊,一切都是好的。这些,便成我们幸福的一种终极象征。他们带着生命的印记,带着欢乐、悲伤的色彩,带着最后一个预定的了结。甜美而纯真。

  每一步路,用尽我们双脚的力量,坚强,决绝,犹豫,甚至懦弱。然后在身后,以最原始最真实的方式刻下来。这真是财富。

  我们都应该虔诚。

  和我的信仰。 

  我依旧是个不善表达的少年,内心临风,四面八方的风从眼前呼啸而过。想认知自己,又试图走出。于是总得隐于黑暗。一个大大的登山包背了三年,就像老朋友一样。我时刻带着它,和它说话,和它睡觉,和它一起行走。我的脚印承载着我们两个的灵魂,这种毫不设防的的承载,过于繁复,而又毫不可探测,在某一瞬间,我觉得孤独致死。

  只是我依旧奔赴,从北到南,赤道的21度,并且乐此不疲。因为的一生,终究只能靠着幽微的记忆相爱。而这些记忆,已经学会了欺骗,在某种特定的空间中,张扬并且不可一世。如此,一路旖旎的足印,是我们唯一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交付灵魂的爱人。

  连同那些路过的风。和遇到的人。

  如果我们彼此谅解又彼此遗忘,所有的虚幻和疼痛都会无疾而终。

  就算所有的的结局都带着与生俱来的某种疾病。那是一条意念而生的曲线,牵着内心深处无法自拔的终极释放和愉悦。

  无所企图,一切都会好的。

  17岁的时候奶奶带我去庙会,我对着大雄殿的大佛写了一句话:不要重生,手中有伤疤;心怀希冀,脚下无痕迹。

  想来是错了。

  我梦到过自己死了,在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开始脱落的时候。

  成群结队的北雁南飞,季节的欠缺中,从天空一掠而过。

  这些影像,都拖着长长重重的痕迹。它们的脚印。

  所以我将试着不再抬头,不再看天。我只是一个人走路。一个人,就可以走很远。就可以带 。。

时间和我的爱;还有再见和未来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遛走,原本很遥远的事忽悠间就到了眼前,暮然醒悟,时间已不是从前。 

  真不敢相信这段时间我是怎么挺过来的,我原以为我会因此倒下,而事实上我很坚强,坚强地出乎自己的意料。因为没有了心中那个牵挂,对于时间这个概念在我心中变得模糊又模糊,“今天几号”、“今天星期几”这种事件已不再是我所关心的了,只看着每天的太阳升起又落下。。。。。。。 

  这段时间我的世界平静地有些异常,没有人会提起那些烦心的事,生活是一种空白的宁静。我原以为时间还早,时间好象刚刚被刷新,可偶尔听人说还有一个月就放假了,我木讷地以为是“五一”假,而打开日历看到今天就到“五一”了。这一刻我才发现时间过得好快,封闭在自己的暗室里的我差一点被遗留了下来。 

  我不明白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段时间的我突然失去了记忆,有好多东西似乎在梦中,亦真亦幻不甚清楚。朋友说我变了,周围的人说搞不懂我这个人。是吗?我真的变了吗?我真的有那么难懂吗?其实我就是这个样,这个我太真实太逼真了,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将自己*裸地呈现出来。也有朋友经常打电话来问候我,这些概念在我脑海里很模糊,他们问我有没有事,我说我过得很好,他们似乎对我的回答很怀疑很不满意。我不知道我说这些有什么不好,我本来就没事为什么硬要说有呢?难道看到我现在还这么活着就觉得太意外? 

  我很喜欢上网,真正迷恋上网络就是在这段时间。其实这段时间我是有收获的,对电脑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我不认为网络有什么不好,这段时间我学到了好多新的知识,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一位朋友在网上碰到我就开始训我,我实在是受不了!我为什么要被别人这样那样的指责呢?有空了出来上上网有什么不好?我很讨厌别人这么居高临下说话的样子,难道现在我还不知道该怎样做自己的事吗?那个朋友很无理,真实地说就是很无理,他要和我绝交,说以后连同学都不是。随便他,反正我从不会勉强任何人。朋友的忠告和良言我会很感激并铭记在心,但自以为是的训话和教导我不需要! 

  有时候我也会想很多事,想一次痛一次。那些美好的往事总是那么美好,想着想着就会完全融了进去,可当从那些往事中走出来,那些失落、遗憾、悲哀交织在一起的感觉足可以把心一块一块地撕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