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京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孩子们的京剧-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红娘》等剧所用。

  R

  人头

  京剧道具。临时简制小道具。用红门旗包裹一纱帽胎。如系老年“人头”,则挂髯口。

  S

  水旗

  京剧道具。布质或绸制。方形,白色旗上画水纹,表示水波浪。《金山寺》中水族所使用的即是水旗。

  手铐

  京剧道具。手铐即是手梏。铜质镀白。双圆孔手铐式。束缚剧中人的手腕部。也有附加链的手梏,《锁五龙》的单雄信,即用此道具。

  石锁

  京剧道具。夹支塑形,为锁状之方石。油灰白石色纹,在舞台使用,大多表示练武工具。但在《艳阳楼》等戏里,也用此道具作为武器来使用。

  素伞

  京剧道具。又名“影伞”。红绸制作,绿绸腰,约一尺半长。《反徐州》的徐达即用此伞。

  扫帚  

  京剧道具。有特制黑漆长柄的棕苗扫帚与普通短柄谷苗扫帚两种。剧中用以区分使用者身份。

  书信

  京剧道具。封面为竖式长方形,绘红色主签。内放双折信纸。

  山石片

  京剧道具。用布绘成山石形,钉于木架上。放置舞台上,可作为花园的假山石。若立于桌前可代表山岭、山崖。

  手绢

  京剧道具。绸或布制。四角方形。素红或绣面。剧中多为旦角(花旦)所用。除作为一些角色的衬托饰物以外,手绢还用来作为一种表演道具。即可结合生动活泼的形体动作耍出许多美妙的舞姿,烘托舞台气氛,还可作为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手段。

  圣旨

  京剧道具。黄布一卷,绘龙并于中间写“圣旨”二字。剧中凡宣读圣旨,均举此道具代表。

  T

  提炉

  京剧道具。銮驾中的一种。提梁下为八宝飞檐炉顶,博山炉状,彩穗,铁纱金底,立粉龙纹,金漆龙头柄。

  提灯

  京剧道具。銮驾中的一种。宫灯式,八宝飞檐顶,红色牛角罩,挂彩穗,铁纱金底,立粉龙纹,金漆龙头柄。

  堂帐

  京剧道具。小帐子的一种。全帐黄色。横沿锈黑色三团“佛”字。帐帘斜卷,表示庙堂或佛盒。

  堂板

  京剧道具。木制。约四尺长。演出中为俯、县衙门的衙役使用的一种刑具。

  提篮

  京剧道具。有柳条编织,本色短沿提篮,和藤条编织,高沿阔口提篮两种。均为剧中盛物用具。

  挑子

  京剧道具。一尺半左右呈方形的背带绣片,黑缀白边,绣有篆文“寿”字,勾草抱角图案。下沿垂一排白短丝穗。两片成对,名挑子。使用时,将带套分挂扁担两端,沿挑带加装饰白绸条,左右个垂抽绸彩球,象征扁担所挑寿礼一类物品。亦可用桌搭代绣片,马鞭为横梁,绸条为挑带,以绒球装饰美化,表示担物形象而代表挑子。《白水滩》的十一郎即用此

  W

  文房 

  京剧道具。于正方形朱红文具盘内,置木制长方砚台、烟墨及白杆黑头毛笔各一。另有惊堂木一块,用以拍案作声,显示威势。此道具在舞台上使用广泛。

  娃娃

  京剧道具。临时简制小道具。用椅帔裹卷云肩代之。因一般戏箱只有一个喜神(彩娃子),如遇《法场换子》等戏同时用两个,即以此法代之。

  X

  小帐子

  较大帐子形制略小。门帐、堂帐、灵帐、布帐、卦帐等,均属小帐子。

  仙人担

  京剧道具。塑形夹纸圆石,藤杠两端各穿双头砘子,油灰白石纹,剧中用坐举重器具。亦可作为兵器。

  星旗

  京剧道具。长杆顶装鸾(加拼音)云头,锻质旗面,长方形,旗面绣有七星符号,四周镶色彩穗,用于剧中立七星坛台的场面。

  行李

  京剧道具。临时简制小道具。各种行李、包袱、书包等均用红门旗或车旗、包裹一胖袄或自卷成卷即可。如《三娘教子》薛倚哥所用的书包,《狮子楼》武松所用之行李等均是。

  香案

  京剧道具。包括旋木矮座、圆肚香炉一只,炉上有孔用以插香;旋木、倒喇叭口、高座烛台一对,一色铁锡;另附漆红,油白元蜡各一对。喜事用红,丧事用白。

  箱匣

  京剧道具。长方木箱,蓝灰和紫棕色,绘有云纹抱角图案,木箱两侧穿绳。剧中人物肩担双箱,表示书籍;肩背单箱,则表示药匣

  Y

  月华旗

  京剧道具。绸质、方形,以红、绿、黄、白、墨五色宽条纹组成图案,中间绘八卦图。四面旗为一堂,兵卒使用。剧中神仙出场时,常用月华旗为先导。剧中诸葛亮、关羽上场,有时也要配上一趟月华旗。

  云罗伞

  京剧道具。也叫黄龙伞。金顶,圆伞盖。黄绸缎面。上以金丝、蓝绒线刺绣二龙戏珠图案。上沿镶蓝缎宽边,下缀黄色走水。朱红色长伞柄。专作随从皇帝的伞盖,又太监持举。

  紫金棍  京剧道具。棍形,两端金色花纹。太监使用道具。如《打龙袍》中刨公即用此棍击打龙袍。

  玉棍

  京剧道具。銮驾中的一种,一色漆金,两头各有立粉龙纹图案。剧中还可作“虬龙棒”使用。

  羊形

  京剧道具。塑形双角羊头,羊身全体白色。如《苏武牧羊》等剧中所用。

  鱼枷

  京剧道具。木制鱼形,双扇合一。嵌饰鳞形玻璃片、光片、帽钉等物,用来点缀其形象。头与尾部三圆孔束缚剧中犯人的颈和手。为女犯人刑具。《女起解》、《三堂会审》中的苏三所用道具。

  云片

  京剧道具。厚纸或白布剪成云片,并绘成云形。剧中的仙人行动时,常用四个云童各持两个云片前导,表示凌空驾云。

  乐器

  京剧道具。通常的琵琶、条琴、梆子、铜锣、横笛、竖箫等。为《昭君出塞》《盗御马》、《遇皇后》等剧中所用。

  云帚

  京剧道具。也叫蝇帚、拂尘、麈尾。古人清谈时,喜执的一种拂子。剧中为隐士、僧道、神仙、妖怪执用。一些戏中的太监、丫鬟亦用此道具。

  烟袋

  京剧道具。铜锅木杆,晶料嘴,挂红绣花香荷包。如《拾玉镯》中刘媒婆所用。

  牙芴

  京剧道具。大臣朝见皇帝必带之物。用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或记事之用。剧中官员上朝亦用之。长约一尺余,宽二寸余。上窄下款,略有弯曲。

  印匣

  京剧道具。木制,正方形,上端四角抹棱,外裹黄布一块,顶系对称双角麻花扣。剧中代表放印的印匣子

  雨伞

  京剧道具。通常用的纸油伞

  Z

  桌椅

  京剧道具。俗称大道具。木制、红色。演出中用桌椅不同程式的摆法,来显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舞台上一张桌子既可做饭桌、床、灵堂、陵寝,又可表示楼、山岗等。舞台上一把椅子,既可做窑门、水井、围墙,又可表示土坡、内室、书房等。桌和椅的搭配还可表示城楼、船只等。桌和椅还有很多表现不同场景,表示某些情景的各种组合形式。如一桌一椅的组合形式:正中一桌,桌前一椅,称为小座,表示人物闲坐无事,或等候信息等;正中一桌,桌后一椅,称为大座,桌上置放一些不同的砌末,既可表示公堂或书房,也可表示夜晚人在睡眠等。一桌二椅的组合形式:中间一桌,左右各一椅摆成八字形,即可表示夫妻对坐或表示宾主交谈或表示二人对饮等。三桌三椅的组合形式:即呈品字形排列,桌上摆放一些不同的砌末,或表示为会审的公堂,或表示一定规模的宴会等。此外,尚有二桌二椅、二桌四椅、三桌五椅、三桌六椅、三桌七椅等组合形式。

  桌帷椅帔

  京剧道具。绸制,红色为最常用,也用白色及其他颜色。一般绣有盘金花,用以修饰和美化。

  桌帷椅帔有渲染舞台气氛,美化舞台的作用。同时,也与人物的化妆、服装相协调,以收色彩鲜明的效应。如花脸角色多用酱紫、蓝色的桌帷椅帔;生行多用秋香、红色桌帷椅帔;而旦角则多用粉、月白色的。桌子前面装饰一块帷片,光缎绣花,并镶有同色同绣的横沿,叫“桌帷”。桌子覆盖一块左右两端垂下的缎片,与桌帷同色同绣,叫桌搭子。红、黑、蓝、紫等色桌帷,多绣平金菱形回纹、勾云图案;红、粉、月白色等色桌帷,多绣彩色花卉图案。纯白色桌帷,则素缎制,四周镶蓝色缎花边。椅子靠背、座面、椅腿,兼及椅背、座下左右,有与桌帷同色同绣的铺垫绣片,叫椅帔。另附加一块棕棉椅垫,用来压住椅帔。每套桌帷椅帔,共有三面桌帷和桌搭子,六面椅套和椅垫。以件数计称,又叫三桌六椅。颜色、图案和化花形与大帐子配套,称为一堂。

  掌扇  京剧道具。銮驾中的一种。扇似甜瓜形,约二尺,朱红长柄约四尺。扇面硬胎裹黄缎,绣日、月、龙、凤及海水云形图案。铁纱金漆底帖绢。一把写“日”或“龙”,一把写“月”或“凤”。两把成对。故又称龙凤掌。扇或日月龙凤掌扇。

  斩招  京剧道具。白纸糊成三角形顶、二尺长的纸筒上书“斩犯某”,姓名用朱笔加圈。

  铡刀  京剧道具。纸胎塑形。普通铡刀式。刀面与刀槽,上加龙虎塑形。工二架。为处决剧中上层人物的刑具。

  烛台  京剧道具。竹节形木制灯座,椭圆形纱罩,彩绘罩面,可内燃蜡烛。

  招文袋

  京剧道具。正方形背带式口袋。缎制。橙色素面,内藏物品。名招文袋。

  
  镳囊

  京剧道具。白缎制。正方形背带式口袋,上绣“镖”字,边沿缀一排短穗,表示内藏镖器。 。 想看书来

京剧的特技
京剧的特技

  特技是京剧表演中的亮点,在表演中也是高难度技巧。目地是着重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达到烘托气氛,强化艺术效果的特殊技巧。

  (一)宝剑入鞘:多用于武生行当,武生演员将手中的宝剑抛向空中,然后倒背剑鞘,下落的宝剑准确地插入剑鞘中,表现出剧中的角色武艺高强以及性格狂妄、神态自负。

  (二)变脸:抹暴眼是由演员用于指抹上预存于眉头和鬓角的墨青,再往眉心、眼眶或鼻翼处一抹,使剧中人物的神色为之一变。吹粉是演员用吹起来的某种色粉,以改变脸色。色粉的藏法有多种,有的藏在演员的手心,有的借助于道具,如《伐子都》中子都见鬼时的变脸,色粉即藏于酒杯之中,借举杯饮酒,用力一吹,脸色顿变。扯脸是演员把事先画好的薄质面具装于头顶,变时一个一个扯下来。开眼是贴脸的手法之一,例如某些“三只眼”的神道,演员在当场把眉心的第三只眼,置于靴尖,在踢脚时用靴尖贴在额上,谓之开眼。

  变脸特技以川剧最为著名,京剧变脸是从川剧移植过来的,用当场变脸的特技手法,来表现剧中人物内心思想和感情

  (三)打出手:打出手俗称“过家伙”。在台上以一个京剧演员为中心,我们叫他“上把”,另外有几个抛扔武器的京剧演员,我们叫他“下把”,他们之间相互配合,作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叫做打出手。演员们在打出手时,以挑枪、踢枪、连续起跳踢枪等表现出种种丰富、复杂的特技场面。堪称一绝

  关肃霜老师更是在《破洪洲》、《铁弓缘》等剧中,创造了用靠旗杆挑枪和传枪的绝技。

  (四)翎子功:翎子,也叫雉尾,俗话就是野鸡的尾巴,尺寸很长,最长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左右。

  翎子功即舞动两根插在盔头上的翎子的技巧,俗称“耍翎子”。各个行当都有,其中以小生用得最多,因为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用单手或双手操作,依靠头部的摇动加以各种身段的配合,表达喜悦、得意、惊恐、愤恨、忧虑等心理和神态。

  耍翎子的技巧有单掏翎、双掏领、单衔翎、双衔翎,及抖翎、摆翎等等。

  (五)帽翅功:帽翅功又叫“翅子功”或“耍纱帽翅”。演员以颈部为轴心,带动头上的翅子或上、下摆动,或左、右旋转,或前、后绕圈。表达了剧中人物沉思、矛盾、犹豫、喜悦等情绪。

  (六)喷火:喷火也叫吹火,演员口中衔一圆管,管里面装有松香末,外端点火,并向外吹时,就火花喷出。多用于妖魔一类角色。

  (七)髯口功:髯口就是胡须,所以髯口功也叫耍胡子,演员把假胡须戴挂在耳朵上。表演中舞弄髯口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感情。

  (八)扇子功:京剧中的扇子,并不是我们乘凉用的扇子,而是特殊的舞蹈道具。舞台上使用的扇子有:大、小折扇、羽扇、鹅毛扇、芭蕉扇等等。

  扇子功各个行当皆有此功,但以小生、花旦居多。演员们常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种种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感情。基本动作有:转、合、遮、抖、抛等。通过这些动作配合身段,以表现人物情绪,刻画人物性格。

  (九)水袖功:京剧服装中袖口缝有一段白绸,我们称它为水袖,水袖功就是利用水袖的舞动来夸张地表现剧中人物激动、悲愤、痛苦等复杂的情感和变化多端的心理。

  水袖功的基本要领在于肩、臂、肘、腕、指等部位的配合。熟悉水袖的性能,表演时才能得心应手。

  水袖的一些表演作用:

  1、扇子:用水袖在脸扇来扇去。

  2、行礼:躬身行礼,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表示尊敬。

  3、哀痛、用水袖遮面的。

  4、拭泪:虚拭泪水。

  5、拂尘: 用水袖轻轻掸拂衣服上的灰尘。

  6、握手相拥:双方把水袖互相的搭在一起。

  (十)手绢功:又叫手帕功,最早源于二人转,多为旦角运用。有四角和八角两种手绢。 

  主要技法为:里外翻花,里外挽花,抖花、叼绢、踢绢等,即美化舞姿,烘托舞台气氛,又可做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十一)甩发功:生、净、丑等角色在头顶上扎束一绺长发,称甩发。旦角在大头右边分出一绺长发,称发绺,甩发功就是演员通过舞动甩发或发绺表现出人物惊慌、激动、焦急的情绪。甩发功方向有左、右、前、后和绕圆圈等。

  (十二)耍素珠:素珠又叫念珠。是僧人挂在脖子上记诵佛号的佛珠。京剧演员通过耍弄素珠,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里变化。

  (十三)耍旗:演员要耍、舞大旗、令旗等各种旗子,以表现舞台中人物的不同心境和情绪。有辅助场景的作用。旗分大旗、令旗、靠背旗等数种。

  (十四)耍牙:耍牙用于扮演妖魔一类角色,演员在嘴角左右,各衔獠牙一枚,出场时,獠牙频频颤动,用以表现妖怪的凶猛的面貌。

  (十五)椅子功:京剧演员利用舞台上的椅子进行表演,表现人物性格暴躁。

京剧的术语
京剧的术语

  B

  傍角儿:俗称抓龙尾巴。戏班中的次要演员、乐师、后台服务人员倚傍主要演员而生活。

  棒槌:棒槌是一种实心的木棒。是对不懂京剧表演艺术的外行人和对京剧表演一窍不通的讽刺性称谓。

  边式:指演员面部化妆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