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刊载在《自然》上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近10年来热带气旋(热带气旋: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热带气旋通常在热带地区离赤道平均3…5个纬度外的海面(如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移动主要受到科氏力及其他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影响,最终在海上消散、或者变性为温带气旋,或在登陆陆地后消散。西北太平洋地区,是全世界热带气旋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域。) (包括飓风和台风)的频繁活动与公元1000年前后的情况非常相似,目前正处于千年来的又一个热带气旋高发期,且全球变暖还可能进一步导致热带气旋活动增加。
研究报告说,大西洋上通常一年只有8场左右的飓风,而在2005年出现了15场,包括给美国新奥尔良市带来巨大灾难的飓风“卡特里娜”。 2005年也成为了我国沿海风暴潮的重灾年,由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指出,2005年7月18日至10月2日,我国沿海共发生11次台风风暴潮、9次温带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远高于多年平均值4次/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
全球气候暖化,海平面上升成了风暴潮多发的助推剂,因过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陆地地面严重沉降,这恰恰加剧了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造成这些地区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远大于全球速度。三角洲的河口城市将更容易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这些区域的脆弱程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人员2010年对全世界136座人口超过百万的沿海城市进行调查之后得出结论:目前受到百年一遇风暴洪灾威胁的财产总数相当于3万亿美元,而到2070年,海平面即使仅仅上升50厘米,这一数字也会达到35万亿美元!同时,受威胁人口数量也将从4000万增加到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极端气候之致命武器(7)
海平面上升50厘米虽然看似不高,但其造成的后果却不堪设想。2007年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员辛西亚·罗森维格(Cynthia Rosenzweig)曾经做过一份针对纽约市的调查报告中,认为不同城市海平面上升的危险临界点的数值各不相同,对于纽约而言,海平面正常水平以上3米左右对这座城市来说是一个危险临界点。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那么临界点平均每四年就会被突破一次。到时候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报告中进行了相应的解释:纽约三大机场(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拉瓜迪亚国际机场和纽沃克国际机场)的部分区域、当地大部分铁路线、大型隧道出入口、多处地铁出口,甚至不少高速公路路段都低于海拔3米。在上个世纪的1960年和1992年的两次大规模风暴袭击,只差30…60厘米就将突破危险临界点,险些让纽约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陷入长达数周乃至数月的瘫痪之中,进而给美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
尽管纽约所面临的问题反映出,海平面的急剧上升打破了数千年来的平稳局面,并且正在正在摧毁地面上的所有风险管理体系。但是截至目前防汛防潮工程仍然是人类对抗这一恶化情势的重要手段。
1956年上海的防汛墙终于从无到有,上海对海潮不设防的历史也宣告结束。当年,上海在市区的黄埔、苏州河及其支流两岸的驳岸顶加筑了一段长约50公里的简陋防汛墙和土堤。1962年,当时台风、暴雨、天文高潮“三碰头”,黄浦江、苏州河沿岸都出现了决口,半个市区遭遇洪水袭击。从那时起,上海为抵御风暴潮开始了大规模修建防汛墙的历程。防汛墙也在潮位不断的长高过程中越修越高,从上世纪70年代百年一遇的防汛标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千年一遇的标准。浦西黄浦江两岸的市区内修建了318公里的防汛墙,而宝山、徐汇、奉贤和浦东新区共五个区也建设了约110公里的防汛墙和河口水闸。有人戏谑,“只见黄浦江边的防汛墙一步一步加高,现在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了,汽车停放在防汛墙下面的车库俨然如停在黄浦江的水底一样”。
而在这种苦涩的与自然摩擦的过程中,上海人也因地制宜,开始美化起突兀、丑陋的防汛墙来,这一道道墙已经成为上海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世博期间,外滩的防汛墙更成了灯光创意的秀场,水从外滩的防汛墙上流下来,形成一道绵延一公里的水幕,光线叠水流淌而下,形成浪漫的灯光瀑布。
防汛墙是与飓风斡旋的一道屏障。飓风的大小不定、多变,防汛墙却是早已建好的,中国20世纪按照“百年一遇”设计的防潮工程,面对愈演愈烈的海洋大潮,可能需要进一步提升等级了。
科学家曾经对世界上不同城市的防护能力做过评估,认为伦敦、鹿特丹、上海等城市能够抵御至少千年一遇的风暴,相比之下,加尔各答、新奥尔良、纽约等城市只能勉强抵御百年一遇的洪灾。所以经合组织的调查报告强调指出:“从统计角度测算,本报告所涉及的136座大型沿海城市,它们之中的某一座遭遇千年洪灾的年概率为12%,每五年遭遇千年洪灾的概率为49%。因此,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型沿海城市将会频繁遭遇百年级和千年级的洪灾。”
正月里来,难得有晴天,阴绵的雨水使得空气更加湿冷。电台里有主持人播报全球暴雨情况:海地暴雨引发洪水;葡萄牙暴雨日降雨量超一月;西班牙南部暴雨引发洪水;阿根廷首都暴雨成灾;印尼万隆地区遭暴雨洪水袭击;英国暴雨泰晤士河水漫街道……然后,中国暴雨天气将持续,2010年3月10日起,部分地区降温,末了温情提醒:避免雨天带来的忧郁情绪。出租车驶过一个水塘,溅起一滩灰黑色的水花,司机无奈地叹了口气,如果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多好!。 最好的txt下载网
极端气候之致命武器(8)
据《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报告看来,近50年来,上海降水灾害概率为,比前50 年上升了个百分点。
2008年7月,上海更是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强暴雨,暴雨导致市内150多条马路严重积水、11000多户民居进水、多条立交临时封闭交通严重拥堵。
暴雨区域内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积水成河,有人无奈地调侃,校区在雨后堪称一个巨大的“游泳池”,并提供诸如“水下自行车”、“水下出租车”、“水下食堂”和“水下宿舍”的全面服务。而同样暴雨区域的永嘉路上更是有一幢千万元花园洋房遭淹,楼房底层一片狼藉。沪上暴雨已经成为每年准时到访的来客,只是似乎频率更为频繁,停留时间也更加长。
2009年2月13日起,上海几乎是天天下雨,气象台称之为10日以上的“连阴雨”; 2009年7月31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再拉红色预警,70年一遇的暴雨又现上海。除路面一如既往积水之外,轨道交通的部分站厅也一度进水,多处地下立交被迫关闭。衡山路、吴中路等地成为雨水淤积“重灾区”,喧哗的城市俨然一个沪版威尼斯。2010年3月,大雨又是不请自来。
上海并不是唯一“呛水”的城市,地势低洼的大河三角洲,水网纵横,历来最易遭受洪涝。当暴雨时节,由于海平面上升,排洪不顺,城市内特别容易造成积水。
在恒河三角洲,就是距离加尔各答150公里的那座小岛苏得班斯(SUNDERBANS),2009年6月23日,遭受了近几年来最大的一次海水袭击。在岛上生活了40多年的居民库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不寒而栗,“当时的海浪高度有米,简直要把岛上的一切吞噬,令人害怕”。那个原本绿树葱茏的小岛,当《广州日报》记者去采访时,见到的却是:树木枯死、遍地淤泥、垮掉的房屋。不少树木除了顶端还是绿色之外,其余全部枯黄,显示出当时水位的高度。抬头一看,四五米高的电线上还挂着洪水漫过后留下的衣服和项链等物品。
不只恒河三角洲,印度南部地区也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同年的10月2日至6日,距离海德拉巴约210公里的安努布尔(Alambur),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当地人可哈加介绍,“当时洪水漫过地面4…10米,冲垮很多村庄和道路,当地有超过600人在洪水中丧生。”4…10米的深度就是我们1。5…层楼房的概念。当《广州日报》记者来到一个叫Bichupally的村庄时,洪水虽然已经退去1个多月,但桌上、床上以及地上到处布满淤泥,淤泥的厚度竟达到30厘米。一张光秃秃的铁丝床是60岁老人阿姆亚的全部家当,“洪水冲走了我的全部家当,只留给我这张床”。
事实上,气候频繁波动期往往与洪水的频发期相对应,而风暴潮和台风又促进了洪涝灾害。
三、淡水变“盐水”的不归路
在河口城市,海水与淡水本就只有一线之隔,因为河口城市地处河流域海洋的交汇处,因此,一旦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就会入侵,当咸淡水混合,上游水体就会变咸。在我国,长三角与珠三角诸地也面临“咸潮”(咸潮:又称咸潮上溯、盐水入侵,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它是由太阳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对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咸潮一般发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即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之间出现在河海交汇处,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的困扰。
极端气候之致命武器(9)
珠三角地区算得上“咸患重灾区”,近几年,咸潮年年袭击珠三角城市。2004年,20年最严重的一次咸潮入侵珠三角地区,涉及广州番禺区、珠海区和中山市。其中,番禺14个镇用水告急,3楼以上非水池用水住户均不同程度出现用水困难;珠江中山部分地区供水中断甚至近18个小时,普通居民只能依靠水桶取水与咸潮作战。
咸潮导致的供水形势紧张,使山泉水成了抢手货,到各个采水点取山泉水成为了珠海的一条风景线,排成长龙等待装水的“水桶”尤为壮观,许多市民甚至要等到半夜才能接到水。有人干脆在取水的地方搭起了简易帐篷,方便连夜排队的市民休息。
当时,中山大学海岸海洋研究中心的吴超羽教授指出:“这次咸潮有可能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但更有可能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个未来的咸潮可能会更趋严重的信号。本来这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我们对咸潮形成机制还不清楚,更没有建立一个咸潮预警机制!”就在他对未来进行预测的一年后,咸潮又如期而至,倒灌的海水涌入珠三角淡水供应的“命门”西江,一连八日致使中山、珠海、番禺各取水口均被高度咸潮覆盖。由于中山市储备淡水充足,咸潮虽猛却难以发威,但是最下游的珠海市却因为淡水资源贫乏而一度陷入咸潮困扰,被称为花园城市的珠海也在咸潮的入侵中饱受用水折磨。
珠三角之所以被认为受咸潮严重影响皆因咸潮对珠三角城市群构成了威胁。珠江河口非常特殊,其不仅拥有河口还有1000多条河道纵横、交汇互通,此交织如网的河道被称“网河”,网河全长16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网河。珠三角城市群全都在各江河边,许多网河纵横交错,因此咸潮对珠三角城市群构成整体威胁。轻者咸潮仅波及东莞、广州黄埔地区,重者会影响广州及下游区域。
珠江之上无序的采砂行为也助长了咸潮发生的可能性,吴超羽教授指出,整个珠江口的砂年平均量是8000万吨,这个数字是包括悬浮在水里的泥砂,而沉在河底的粗砂只占总量的5%…6%,人们挖走的河砂大部分都是粗砂,而且开采量已经连续15年超过了8000万吨,这就把历史上积存的河砂都挖尽了,而上游的河砂是不够补充已被挖走的河砂的。没有了河砂的沉积,河床下倾,海水就会沿着大江大河自下溯江而上,引发咸潮上溯。
同时,海平面上升对咸潮也有一定的推动。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等13个单位、100多位科技人员历时8年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疏于防范,珠三角这一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将遭受更为严重的洪水、风暴潮、涝灾和咸潮的袭击,面临“被淹”的危险。
咸潮入侵、海水倒灌也是河口城市上海的“家常便饭”,因为地处长江入海地区,上海市在长江口右岸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长江和黄浦江终年受潮汐影响,上海成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受咸潮危害最严重的城市。
2008年1月,就在上海全力应对17年来最大暴风雪的当口,冬日枯水期经常来犯的咸潮再一次侵袭了长江口。上海中心城区北部的虹口和宝山等区的居民陷入了“停水”的困境,桶装饮用水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2009年11月中旬以来,咸潮频频侵袭长江口,这是入冬以后的第四次咸潮了。用水高峰时段,小区楼层较高的居民家水龙头里有时都放不出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极端气候之致命武器(10)
在自然条件下,长江入海口都有可能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历史上,长江三角洲最严重的一次咸潮发生在1978年,当年,咸潮不仅侵入长江口,还进入了黄浦江,并导致崇明岛被咸水包围近100天。而2006年10月24日的咸潮来袭,则造成了浦东新区的日供水量不得不减少1/4。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长江河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咸潮入侵的危险。”WWF全球首席运营总监Judy Slatyer女士表示。
上海的水质令人头疼。上海市市长韩正曾经说过,上海不缺水,但是上海缺好水。事实上,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咸潮入侵的频率在过去几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对上海饮水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我们的内河水质太差,长江来水偏少,东海咸潮频发,四面环水的上海可饮用的水源实在太少了!”坐拥长江、黄浦江两条大河,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沈依云却发出这样的感慨。
早在2006年,上海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陈远鸣就曾表示:“上海的水资源形势太严峻了,现在最高日供水量达到1001万立方米,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把水资源和水环境‘逼’到了难以承载的地步。”按现有供水规模,到2010年上海将每天缺水470万立方米。而且,上海被列为全国36个水质型缺水城市之一,更是联合国预测21世纪饮用水缺乏的世界六大城市之一。
而在未来,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重镇,国际的大都市,上海不得不思考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问题,尤其,当海平面上升步步紧逼的时候。
原本上海只有两大水源地——黄浦江上游和陈行水库,而今,积极在建的青草沙将成为第三个水源地,一举弥补用水缺口。青草沙由此被寄予厚望:其所处的长江水量充沛,占上海过境水资源总量的,水质在I类至II类,目前的利用率却只有万分之六。
寻找青草沙水源还得益于86岁的著名河口海岸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吉余,他曾提出“干净水源何处寻,长江河口江中求。”而这句诗话的背景却面临一个无可奈何的残酷现状:1990年7月,上海刚入夏便遭遇连续高温,全市自来水日供水突破47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而且,黄浦江上游来水日趋枯竭,导致中下游污水上涌,自来水水质下降,部分地区居民反映自来水带有臭味。上海不得不求助苏浙两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