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地挽救危机。面对1929~1933年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反对国家干预,鼓吹绝对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彻底破产。
与危机前的盲目乐观和自信相对应,在期望和幻想都破灭以后,胡佛又陷入了茫然的绝望之中。他在罗斯福就职的第二天说道:“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已经无能为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罗斯福新政(1)
相对于胡佛反危机政策的黯然收场,即将开始的“罗斯福新政”简直是史诗般的壮举。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只要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就不可回避地要研究这段历史。
1933年2月15日,还没有正式就职的罗斯福在佛罗里达州乘敞篷车行进在迈阿密的大街上。突然,一个人一边大喊“快要饿死的人太多了”,一边朝罗斯福的汽车开火。虽然罗斯福最终安然无恙,但是他明白,贫民用子弹向未来的总统倾诉饥饿,这意味着什么。
如何生存,出路在哪里?一脸茫然的美国人举目四望,此时的世界也已是风起云涌,处于大动荡的前夜。
1933年1月,德国17个工业巨头联名上书给老迈的兴登堡总统,将一名叫希特勒的人推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他准备用经济军事化来摆脱危机。
同样是1933年,在中国,日本大举进攻长城要隘,逼近古都北京。这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主张,他们企图用血腥的政府来转嫁经济危机。
而老牌工业大国的英国、法国则企图继续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度过危机。
还有往日一枝独秀的苏联,它正信心百倍地进一步全面规划社会经济的生活方式。
到底采用哪一种方式来摆脱危机?美利坚到底何去何从?美国人在拭目以待,全世界人民也在拭目以待。
1933年罗斯福上任之初,面临的是这样一种困境: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失业人数1700万人、国民生产总值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
3月4日,星期六,新总统就职之日。千百万美国人民从收音机听到了一个陌生而富有激情的声音:“我们唯一该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丧失理智的、毫无根据的恐惧心理,它能把我们搞瘫痪,什么事业也办不成,使我们无法由退却转为进攻。”罗斯福的讲话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美利坚再一次被激情所感染,而新总统却在激情之后陷入了沉思。
3月5日,星期天,早餐后,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来到空无一人的椭圆形办公室。他一边咬着往上翘的烟嘴,一边起草文件,计划援用一战时期通过的《对敌贸易法》给予总统的特权,宣布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以阻止银行倒闭。文件起草后,他立即要求国会在星期四召开特别会议,以便将拟好的紧急法案送去讨论。
经过昼夜奋战,草拟法案的工作在星期四这天如期完成。国会特别会议开始了,在众人的一片嘈杂声中法案通过了,这就是《紧急银行法》。这部法案不仅批准了总统关于关闭银行的决定,而且授予总统以更大的权力来处理信贷和货币问题。此外国会还授权政府以各银行的资产为储备,发行20亿元新钞。当天晚上,罗斯福就在白宫签署了这项法令。
一连两晚,印制局灯火辉煌。星期六清晨,装满一袋袋新钞票的飞机从华盛顿先后起飞。第一架在午前就把钞票送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从那里又立即分送各银行。由财政部检查各银行资产状况,凡资产足以偿付存款的银行发给执照,准许重新营业,处于困难的则进行改组。同时政府拨款30亿美元支持大银行开业。不出一周,约有50%的银行恢复营业。并且在这个月,罗斯福先后命令居民和私人银行的黄金全部交售给联邦储备银行,禁止黄金出口。为防止投机,禁止银行进行外汇交易。紧接着又规定禁止以黄金偿还债务,这就使美国在实质上放弃了金本位制。取消金本位,使美国经济获得了明显的好处,它隔断了国外经济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得以根据自己的国情自由行动。
罗斯福新政(2)
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国会在这一年的5月和6月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并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取得大企业的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指出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业复兴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的中小企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公共工程和建筑规划”,它融建设与救济工作于一体。救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工代赈”,1933年至1937年,美国政府共拨出120亿美元兴办诸如兴水利、筑桥梁、办监狱、修公路、修机场等项目,开辟公共游泳池、运动场,兴建发电厂和火车站、兴建公共建筑等等,其中最宏伟的公共工程是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力发电工程。各种工程启动起来后,整个美国的面貌终于发生了改变。
从3月9日制定出《紧急银行法》,到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在这100天当中,罗斯福推动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一个彻底的计划给美国的商业和农业带来了复苏,救助了大量失业人员和即将失去土地和家园的人们。新总统日益显示出他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精力,他共发表了10次重要演说、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建立了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各两次的惯例、宣布废止了金本位制、向国会发表15篇咨文、指引议员们通过了13个重要法案……
除此之外,罗斯福还充分运用媒介的力量。他决定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去做民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向他们阐明新政的目标。为此,在上台后第5天,他就把采访白宫新闻的记者召集到办公桌周围。据资料记载,他在任职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多达998次。就这样,罗斯福一下子把美国的新闻中心从纽约挪到了华盛顿。他还下令在白宫装上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扩音器。总统说,他希望就像坐在自己家里,邻居也坐在他们的起居室里,双方随意交谈那样,这就是著名的“炉边谈话”。
上任伊始的罗斯福除了在经济上厉行改革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别样的魅力,通过树立勤勉、节俭、乐观的形象来鼓励处在绝望中的美国民众。他上任以后,头一批命令里就有这么一条:凡是因有困难打电话向白宫求助的,一概不准挂断,政府里必须有人同对方谈谈。这就使他的群众来信量在历任美国总统中占有最出色地位。美国人民确实感到,罗斯福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
“新政”只是在“百日”之内铺就思路,但方案实施却是一个长期工程。1933~1934年,新政着重“复兴”;1935~1939年,新政则着重“救济”和“改革”,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新政的实质是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干预和调节渡过危机,发展经济,稳定政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攻击罗斯福搞社会主义化,罗斯福回答说:“在美国,没有人比我对私人企业有着更坚强的信念。客观地说,正是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被拖到毁灭边缘的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
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在危机后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事实上,这种干预使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美国经济制度上的这种变化,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林肯以来最受美国人爱戴的总统。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全球同萧条
由于此时世界各国经济的关联性极其紧密,美国的大萧条几乎在同时传染到了其他国家。
危机爆发后,本来一直处于慢性萧条的英国经济雪上加霜。加上这一时期英国政府连续更迭,各界政府根本无暇顾及经济的萧条,英国在危机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为了应付严重的农业危机,英国政府大力协调农业,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英国对海外粮食的依赖。要刺激国内农业生产,必然要限制农产品进口。英国为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和国内市场,放弃了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奉行的自由贸易政策,实行保护关税政策。1932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进口税法”,规定除少量商品外,对一切进口商品征10%的关税,而且对那些对英国商品采取歧视性措施的国家的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在工业方面,英国各工业部门发展极不平衡。由于纺织、煤、钢、造船等部门是19世纪为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使之合理化。英国政府采取了两方面的调整政策,一是扩展国家对公共事业的控制,如对公路、铁路、电力的管理;二是国家在企业的支持下进行调整,诸如在煤、钢、棉、造船等部门协商产品价格、产品数量、工资等问题。1934年4月,英国议会通过了石油国有化的议案。
到1934年底,英国的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都有了较大改善,但失业问题一直严重存在,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问题直到实行征兵和重整军备才有较大改善。失业者的悲惨状况和绝望情绪很容易为法西斯分子利用,连英国这样一个资产阶级*传统很深的国家也不能完全摆脱法西斯主义的魔影。1932年10月,原工党大臣小组的一个成员,奥斯瓦尔德·摩斯莱爵士,组织了一个包括形形色色法西斯团体在内的英国法西斯联盟,在各地建立起地方组织。它得到《每日邮报》的支持,并从意大利得到一部分津贴,企图效仿意大利和德国建立专制政体。但是该组织的影响和作用相对较小,未能对英国政治形成威胁。
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德国。危机爆发后,德国全国惊恐不安,大有经济全面崩溃之势。
纳粹党于1933年初已取得政权,但它面临的重大考验是能否将德国从大萧条中抢救过来,特别是能否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
德国的失业人数在1932年高达610万。这个问题的解决,纳粹政权采取了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由国家兴办工程吸收失业者。纳粹政权在1933年先后颁布两道减少失业者的法令,由国家拨款十亿帝国马克,大兴土木,修建铁道,兴筑高速公路,疏通运河,并建筑公共房屋,且规定这些工作只用手工操作。同时对广大政府机关雇员用种种方法加以安置。经过一番努力,德国的失业问题在一年时间里得到了很大的解决,失业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资助私人企业扩充工厂设备来吸收劳动力。包括工作半天制的企业在内,规定非有政治原因不得解雇员工。纳粹政权又用强迫劳动、服役的办法强制闲散的人工作。它严禁雇用女工,认为女人应回到厨房中去,料理家务,生男育女,这样可减少对男工的竞争。
第三种方式就是通过发展军事工业来解决,这一措施在当时增加了大批就业人数。到1936年,德国已基本做到了充分就业。到1938年,欧美各主要国家的平均失业率,美国为%,加拿大为%,荷兰为%,英国为%,德国则只有%。
纳粹德国和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经济完全受政治控制,经济被当作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政府设置了许多管理与监督机构,私人没有自由可言,一切须服从政府管制,毫无例外。纳粹一直标榜国家社会主义,但是从其执政政策看,突出的只是国家主义,根本没有社会主义。它所做的一切实际与社会主义背道而驰,国家社会主义只不过是他们混淆视听的动听口号罢了。因此,德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就是世界战争策源地形成之日。
自由经济的终结
大萧条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这场亘古未有的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损失财富达到2500亿美元,要远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物质损失。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水平下降多达四成,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则倒退到战后初期的水平。此时世界失业人数近五千万人,最为严重的美国仅在1932年失业率就达到25%,这表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失业者,而且是长期失业。随处可见为领取救济品而排成的长龙,许多人则因为无法偿还贷款而被迫流离失所。雪上加霜的是,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千方百计把损失转嫁到本已濒临绝境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身上,他们不断削减工资、提高捐税,从而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
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了不断高涨的*运动、示威*以及农民斗争,这使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前所未有的风雨飘摇之中。危机期间,仅法国就更换了十四届政府,德国政府更迭了四次,意大利在战后初期就出现了严重的政局混乱,日本则是针对政府的刺杀事件一再发生。所有国家的政局都变幻莫测,以至于有人一再惊呼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来临。
其实,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并未来临,只不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已。美国、英国、法国为挽救危机都先后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从而改良了资本主义经济运作模式。而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则采用了极端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它们动用国家的力量更为直接和极端。用国家的直接干预和管理代替自由放任体制,实质上是用专制和战争代替了*与和平。这种统治不仅戕害了本国的人民和经济,更把整个世界直接置于战争的阴影之下。
大萧条还对原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各国为了转移和摆脱危机,无不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政治经济战争。如美国在1930年5月通过了一个对多达890种商品提高征税额的法案,此举立即遭到同在危机中的其他国家的报复,各国纷纷效仿,提高关税,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已经无法维持。又如在1931年,曾于1916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英国,首先被迫放弃金本位制,任由英镑贬值,紧跟其后的是20多个国家的被迫效仿,而在危机前,大多数国家采用金本位制,并且这一制度还被认为是对国际贸易比较有利的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但是,老牌金融强国并不甘于坐视英镑作为国际货币地位的沦落,更不愿伦敦丧失其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依靠庞大的殖民帝国和金融影响力,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在1931年11月联合起来组成了英镑集团,与之相抗的,是欧洲大陆的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波兰等组成的维持金本位制的集团。作为危机的最大受害国,美国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