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本要奏。”
“拿来于朕看。”
永历摆手,示意王坤将周士相的题本拿来。打开之后,却见周士相如此奏道:“臣本陋乡诸生,父母妻儿俱为虏害,余骸不存。人伦之道,止留忠君一途矣!臣以微末之功,忝受圣恩,累加爵赏。而君父危难于西陲,臣又岂敢忘之!
臣今在广州,枕戈习戎,俟粮糗备定,即尽发粤中兵西征桂、黔,以解滇京之困、以纾索虏贼氛。惟请车驾暂跸行在,待臣兵至,则与晋殿下内外交攻,必可轸灭群丑于三迤。而后提兵北上直取南京,则孝陵十五载膻腥之辱一朝粪除,皇上经年生聚之功指日克竞。臣之赤诚,天地可鉴!今临难之时,臣叩请皇上听臣策,臣必不背恩负君,臣泣奏再拜!”
合上题本,永历感慨颇多,周士相还是忠心的,他大败清军之后想的却是立即往云南勤王,其心可嘉,其勇可许。
罢了,罢了,朕身为天子,难道当真就不舍那亲王封号了!
永历缓缓起身,却是决意要以亲王相酬周士相,令他马上带兵来勤王了。不想,殿下徐应元见皇帝起身,却又奏道:“皇上,兴平伯另要臣奏请皇上,不论时事多么危急,皇上和朝廷都万不能退守滇西,否则国朝必亡!兴平伯言,有要皇上迁他处者,必是奸贼,皇上可令甲士当场诛杀此贼,免国事为此贼所坏!”
“什么?”
听了这话,永历当场愣在那里,马吉翔也是张大嘴巴,不可思议的看着徐应元。
李定国、沐天波、扶纲他们也全都怔在那里:周士相怎么知道马吉翔要皇帝退守滇西事?难道那秀才有未卜先知的本领?
永历下意识看向郭之奇,却发现郭之奇也是一头雾水,瞧神情不似作伪,且退守滇西之策是马吉翔今日才提,郭之奇在此之前并不知此事,广东报捷使入城之后便被直接带到大殿,郭之奇根本没有机会和他透露此事,所以此事怕是巧合。
“广东兴平倒是将臣当成奸贼了!皇上,臣为首辅,乃是朝廷脸面,今兴平直指臣为奸贼,臣是可忍,孰不可忍,请皇上罢臣首辅一职,另请贤臣任之!”
马吉翔气得浑身颤抖,退守滇西的主意可是他出的,这么多人听到了,难道他还能不承认。那广东周士相不给他进贡便罢了,现在反称他是奸贼,要皇帝诛杀他,这口气马首辅是怎么也咽不下去的。
永历却没有理会马吉翔,只问徐应元道:“兴平除了要朕不往滇西去,还有何言要与朕说?”
“兴平伯言称若万不得已之时,皇上和朝廷可往广州去,有我太平军数万将士保护,皇上和朝廷断不会有事!”
徐应元说完之后,不为人注意的瞄了眼永历,眼神之中颇是闪烁,却不知这话真是兴平叫他说的,还是他自己说的。
“他要朕去广州,他要带数万大军保朕。。。”
永历喃喃数语,忽的放声笑了起来。皇帝的笑声让群臣很是困惑,均不知皇帝因何而笑。马吉翔怔了片刻之后,突然心中大石落地。一直伺候在边沉默不语的王坤抬头瞥了眼这位打小就被他伺候的皇帝,尔后又将头低了下去,心中却是暗叹了口气。皇帝的反常举动让晋王李定国也是糊涂不解,郭之奇却是隐隐感到不安,皇帝这笑声似乎并不高兴。(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一章 赐婚
永历的笑声在殿中回荡许久,广东兴平言称数万大军保他这皇帝,当年孙可望亦称数十万大军保他这皇帝,可结果如何?
当初可望恃功跟他要秦王封号,满朝文武尽是帮着一起叫嚷,没一个反对此事,那陈邦傅等人更是瞒着他伪造金印册封可望,最后让他捏着鼻子认了此事;而兴平当日就曾恃功跟他要官,今日又有朝廷大学士为他一力请封王,遣来使者还要请诛“奸贼”,扬言数万大军保他和朝廷,这场景似曾相识得很。。。。
大笑过后的永历乾纲独断,他对诸臣道:“晋王数万大军尚在,朝廷也尚在,云南全省军民也尚在,朕如何会去他广州?便真是到那万不得已之时,朕便学孝烈帝殉国便是。”这话既是说给朝臣们听的,也是说给那广东报捷使听的。
皇帝突然如此说话,且说得无比悲壮,这和群臣认识的皇帝反差十分大。他们眼中的皇帝但有风吹草动就抛妻弃子,扔下无数追随他的文武官员,不顾江山社稷,不顾朝廷安危,只顾自己逃命。现在,皇帝却说真到危急时刻便学先帝崇祯殉国,这反差之大,令得满殿文武都是惊讶。
晋王李定国也大为震惊,就在他震惊之时,永历突然来到他身边,对他道:“朕意已决,晋王可假黄钺代朕出征,巩昌王白文选、庆阳王冯双礼、汉阳王马进忠、淮国公马宝、叙国公马惟兴等将都归晋王节制,朕在昆明每日为晋王烧香祈祷,盼晋王早传捷报。”言辞无比诚恳,当真是把江山社稷、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了李定国。
“臣。。。臣遵旨,臣定不负圣上!”
不论皇帝此刻心中作何感想,但使自己假黄钺出征,又以举国之兵归己节制,全力支持自己与清军再战,仅这态度便让定国心中激动,俯首便拜。
“晋王出征之后,朝廷上下务必齐心,前方将士所需,朕无不应准。。。。。朕相信晋王必不负于朕,当日可望十数万大军压境,朝廷上下人人畏惧,就是朕,那时心里也是怕的,可结果呢?。。。。可望十数万大军叫晋王一力破之,今日清军便是人数再众又能如何,朕相信,晋王此次出征定能大破清兵!”
“皇上圣明!”
不论是否相信李定国能够击败清军,在皇帝发表了如此慷慨激昂的话语后,群臣都是轰然下拜称颂。
永历微一点头,很满意群臣们的反应,他也不再询问群臣意见,而是径直道:“广东兴平有大功,朕赏罚分明,拟旨,授兴平为粤国公,节制广东军政,接旨后当着本兵入广西勤王。伺有大功,亲王、郡王,朕欣然赏之,对于有功之臣,朕向来不吝封赏!”
粤国公?!
群臣惊愕,无人说话。皇帝无戏言,不管这国公是否配得上广东兴平大功,皇帝既已决定,做臣子的也只有欣然领之了。
那边徐应元傻了眼,来之前他可是跟周士相打了包票的,亲王封号带不回,郡王封号却是肯定能带回的,可现在朱由榔却只给了一个国公爵位,还是个粤国公!
要知道这粤国公可是死去的瞿式耜在世时的封爵,虽说现在永历朝廷封号太乱,根本不按礼制册予,可你也不能拿个才死去没几年的死人国公改封给活着的功臣啊,你要拿也得拿个死去两百年的才行啊,比如马宝那个淮国公。
这他娘。的算什么事!
徐举人心下要骂娘了,朱由榔长得真是一表人才,人中龙凤,看着绝对是君临天下的帝王之姿,怎的办起事来却这么荒唐的。这要把粤国公给带回去,秀才能要他好看?要是知道这还是个死人封号,还不气得暴跳如雷。
徐举人又气又急,偏脸上还要作出一幅为周士相受封国公感到高兴的模样,当真是别扭至极。
粤国公?
晋王李定国也觉皇帝未免有些小气了,但转念一想,倘若皇帝真以亲王封那周士相,那岂不是又出了个刘文秀。刘文秀十天前已经病重去世,现在永历政权唯他晋王最尊,可定国依旧执着名利,竟是不愿为周士相仗义直言,恐再出一亲王与他争权。
郭之奇却是大急,不顾群臣都是噤言,独道:“皇上,兴平如此大功,只授国公大为不妥!”
“郭卿的意思是朕以国公相酬兴平大功,兴平却认为朕给的爵位低了,会对朕不满,不愿带兵来勤王么?若是如此,这种臣子朕又要他做什么!”
永历语调极其冰冷,也真是恼了,郭之奇是他一手提拔信重的大臣,却不知为何竟处处为那周士相说话。难道真如马吉翔所言,郭之奇在广东收受了周士相好处?永历心下越发猜疑,看着郭之奇目光亦越发冷淡。
“臣非此意!”
郭之奇暗叹一声,知道皇帝这是疑忌兴平了,他再说下去也是于事无补。周士相也真是,怎的就关心起朝廷迁守来了,你要接朝廷往广东便说来勤王保驾便是,真到了那一步,皇帝不去广东还能去哪?你偏要说什么数万大军来保驾,这话皇帝听着能好受?
“皇上,臣听说周士相父母妻儿俱为清军所害,故臣请皇上赐婚,以长乐郡主下嫁兴平,彰显皇上和朝廷恩义。”
郭之奇无奈将备选法子拿了出来,他真是一心为朝廷着想,周士相在广州和他说的明白,也确是有为难之处,单一国公是很难节制广东那些军头们的。而太平军入广西勤王的前提就是大败济度和整合广东明军力量,前者已经完成,现在就剩后者了。
长乐郡主是绍武帝女,广东那些军头中不乏当年绍武政权的旧部,若周士相娶了长乐郡主,那些绍武旧部便没有理由抵制周士相。凭太平军的实力加上绍武旧部支持,自己再从中活动,广东局面便能安定下来,到时周士相还有什么理由不肯来勤王。
“赐婚?将长乐许与周士相?”
永历一愣,郭之奇为周士相请封王不成,怎么又来为他请郡主下嫁了?
长乐郡主今年17岁,论理是该择个夫婿,若长乐下嫁周士相能令他及麾下数万将士忠心报效大明,永历自不会反对。他微一沉吟,却没有立即做主,而是问身边的李定国道:“晋王以为可否?”
“臣无意见。”
晋王对未能替周士相直言颇是有些愧疚,便欲撮合此事,再者,他也没有理由反对此事。若郡主下嫁能让广东太平军兴师入广西勤王,对云南战事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晋王不反对,永乐也想到长乐配与周士相的好处,索性便对郭之奇道:“此事朕准了,朕封郡主为公主,以公主礼出嫁。”
郭之奇松了口气,皇帝还算没有糊涂,知道将郡主身份再抬高些,如此周士相娶公主为妻,虽只授了国公,想必也不会太过委屈。他高兴了,却发现广东那个报捷使好像不太高兴,且神情看上去有些发懵。
徐应元现在当真是哭笑不得,他给秀才带回个死人国公号不算,又要给他带回个朱家婆娘做老婆,却不知秀才会如何要他好看。便是秀才通情达礼,知道这事不怪他,可军帅府里那两个女人能饶得过他?
。。。。。。。。。
文武百官退下后,永历没有回去,而是孤独的坐着殿上,看着空空荡荡的大殿,他突然有种怪异之感,觉得自己好像被大殿吞噬了。虽然让晋王假黄钺出征,可永历这心仍是不安定,他很害怕晋王会战败,若是晋王战败的话,难道自己真要学孝烈帝死在这昆明城中?
永历打了个寒颤,再次感到自己这皇帝做的无比艰难,又无比危险。他有些恨当年的丁魁楚与瞿式耜,若不是这二人将他推上帝位,他现在用得着这么担惊受怕吗!
他却是故意遗忘了当年他又是如何盼着当皇帝的心情。皇帝是九五之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当了皇帝就可以号令天下!
当年,永历幼稚的以为自己一旦当上皇帝,便是众望所归,届时天下人都将团结在他麾下,将满州人逐出中原,让他朱由榔带领大明中兴,成为汉光武那般的雄主。可现在,朱家的江山分崩离析,满目疮痍,他朱由榔的性命似乎也不稳。。。。
时过境迁,若再有选择的机会,永历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选择当这个皇帝。
永历摇了摇头,不再去想那不可能的事,他忧伤的起身缓缓走下台阶,看到王坤仍默默的站在那,鬼使神差的竟然问他道:“你说,真到万不得已之时,朕是去广东还是去滇西?”
王坤愣在那里,似乎他记得,皇帝先前当着满朝文武说,真到万不得已之时,可是要学孝烈帝的。。。。
。。。。。。。。。。
今日已三更九千字,各位书友不必等,早点休息。
另外闲话一句,永历临死前最大的后悔就是没能给白文选封亲王、马宝那些大将封郡王,以致这些实力派忠心不在。
对于晋王李定国,按正史记载,虽然忠勇形象不可否认,然还是有不少瑕疵。骨头不愿对这位汉家英雄多作诋毁,故着笔甚少。(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二章 钱不够用了
广东,忙于整合力量准备西进的周士相突然发现自己的钱似乎不够用了。
一直以来,太平军实行的都是公库制度,即规定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绸帛﹑珍宝、粮食、盐油菜肉都必须上交公库﹐然后由公库视官兵家眷需要再行拨给。此制度保障了参加太平军的官兵及其家眷生活所需,也吸引了大量贫穷百姓参加太平军。
当初周士相在罗定时曾大力宣传“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肉吃,人人有衣穿”这个口号,而公库制度便是这个口号的保证。完全建立在人无私财和平均分配原则上的公库制度,在太平军创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太平军的不断军事胜利,所占领的城市乡镇日多,财货来源也变得丰富,再加上大量降兵的加入,公库制度自然受到冲击和破坏。
人都是有私心的,从前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有了自己的收入,在太平军中也有了一定地位,必然会开始聚集自己的私财。太平军兵员成份本就复杂,土匪、降兵占了六成之多,指望这些或为了活命,或为了发财而加入太平军的官兵能够严格执行缴获充公,严格律己,基本上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情。故而周士相在成立老四镇时便开始为官兵定饷,以此来确定官兵收入,保证官兵有足够的收入能够养活自己及家人。如此一方面凝聚官兵人心,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避免因为钱财而发生的抢掠和屠城。
潮惠大战后回到广州的周士相没有忘记战死和伤残的官兵,他定了高额的抚恤金补偿战死官兵家眷,并规定阵亡者为“烈士”称号。烈士家中男丁,成年者若从军直接定选兵饷,晋升时也可优先;若不愿从军,则可给予钱粮赋税减免。未成年的孩童则可入少年兵大营学习,毕业之后优秀者升入兵备讲习所进修,学成入军中从伍长、安军小使做起。无法升入兵备讲习所的则由各地官府安排,或在县衙做事,或在各乡、村公所任事。总之,周士相反复强调,绝对要保障烈士家眷待遇,哪怕大伙都饿肚子,也要省下钱粮供养烈士子女和他们的父母。
对于伤残者,周士相也格外重视,规定轻伤者发给伤残金并安排在各乡、村公所任事,如此既保证他们有体面的工作,长久稳定的收入,也保证了各乡、村公所任职人员对于太平军的忠诚度。不能自理的重伤者则专门在香山修建荣军院,安排专人照顾他们,此笔款项包括人员开支都为军帅府特别开支,并不由地方官府承担。
“只有心无牵挂,士兵们才会一勇直前,若是咱们抠抠索索,舍不得点银钱,又怎能叫士兵们甘心替咱们卖命。”
“钱从军帅府开,不走地方,这不是本帅要减轻地方负担,而是要叫咱太平军几万将士都知道,本帅是他们最坚强,也是最大的后盾!战死不要紧,父母妻儿本帅替他们养着,还叫他们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伤了残了也不要怕,本帅养着,瘸腿断胳膊没什么,照样做乡长、村长,只要本帅在,只要咱们太平军在,没人敢瞧不起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