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了交通运输的革命。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的火车都是用它带动的。它开辟了整整一个蒸汽时代。在这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蒸汽一直是主要的动力。直到今天,蒸汽机仍然在某些工业、交通运输部门继续发挥着作用。
60。打开通向西欧的窗口
处在欧洲东部的俄国,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公国。13世纪的时候,它和周围的许多封建公国都受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后来,它依靠蒙古人,利用替金帐汗国收贡赋的权力,慢慢壮大起来,终于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发展成为统一了俄罗斯地区的王国。1547年,伊凡四世不再满足于大公的称号,想做大皇帝,就自称起沙皇来了。这个沙皇的沙字,最初指的是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凯撒。
到了17世纪,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地方的封建贵族拥有强大的势力,连中央政府的大权也常常受大贵族操纵。那时候,尼德兰和英国早已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另外一些先进的欧洲国家也开始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俄国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682年,一个刚满10岁的小沙皇登极了。他就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也维奇·罗曼诺夫(即彼得一世)。
他刚即位的时候,由于年岁小,由他的异母姐姐索菲亚摄政。彼得和他的母亲住在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他从小就喜爱军事游戏,把自己的小伙伴们编成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谢苗诺夫斯基两个兵团,整天在环绕村子的绿荫丛中,建筑土堡,演习攻防战。彼得还在祖父的遗物中找到了一艘小帆船。他和小伙伴们都喜出望外,赶忙到小河里去学习驾驶帆船,后来干脆把小船驶进宽阔的别列维斯夫里湖。
7年以后,彼得长大了,他的游戏兵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索菲亚开始感到恐惧,煽动射击军叛乱,图谋杀死彼得。彼得预先得到了这个消息,躲进了一个院墙坚固的修道院。他的两个近卫兵团和一个射击兵团立即开到这里保护他。由于越来越多的贵族和军队都转而支持彼得,索菲亚最后失败了,被关进了修道院。彼得开始亲自执政。他立志要学习西方,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先进的强国。他对人说,要打开通向西欧的窗口,让西方的风吹进俄国。
彼得急于打开通往黑海的出口。1695年1月,他亲自率领3万军队,攻打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但是由于俄国当时没有海军,无法切断土耳其的海上供应线,在这次战争中失利。彼得并不灰心,用一年多时间建立了一支舰队,然后从水陆两路进攻土耳其。土耳其战败求和,亚速海落到了俄国手中。
然而,战争也暴露了俄国的弱点。彼得深深感到,仅仅依靠这点力量同其他强国较量是很难取胜的。他决定派一个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1697年,这个使团出发,在西欧考察将近一年。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的身份,随同前往。在考察期间,他十分留心西欧的先进科学技术。为了掌握造船技术,在荷兰的萨阿尔丹一家著名的造船厂里,他还当了一名普通的木匠。可是他那高大的身材和超人的气魄很快就让人认出他是彼得一世了。于是,彼得又悄悄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一家最大的船厂里当学徒,一干就是4个多月。后来,他又到美国一家造船厂学习造船理论。空闲的时候,彼得总是去参观手工工场、博物馆,访问著名的专家、学者,并且聘请一些人到俄国去任职。他在伦敦期间,还考察了英国的国家制度,出席过国会的会议,甚至参加了皇宫的化装舞会。彼得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对西欧的生活、文化和技术都抱着认真了解和学习的态度。他在寄往莫斯科的信上总要盖一个印,印文是:我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
本来,彼得打算在西欧多住些时候,但是后来从国内传来了索菲亚再次策划叛乱的消息,只得急忙赶回莫斯科,平定了这次叛乱。195名叛军被绞死在诺沃得维奇修道院索菲亚卧室的窗外,有上千人先后被处死,索菲亚被迫出家当了修女。
平息叛乱以后,彼得开始在俄国推行全面改革。他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开办手工工场,向工场提供贷款和足够的劳动力。到他去世的时候,俄国的手工工场已经从20个增加到240个;生铁产量从1700年的15万普特增加到81。5万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并且开始向国外出口。彼得对发展商业也十分注意,征召了大批农奴开凿运河,建设通商口岸;为了保护本国的工商业,还下令凡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一律提高关税率。
彼得重视改革文化教育,开办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炮兵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院等专门学校,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他还创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由他亲任主编。
对于原来的那些守旧无能、臃肿混乱的政权机构,彼得采取坚决措施,全部取消,设立了9人枢密院和9个中央机关委员会(后来增加到12个)。他还废除了大主教的职务,设立宗教院来管理宗教事务,使宗教从属于国家政权。把全国分为8个大州,下设50个省,地方政权完全属于中央。
彼得花了很大气力进行军队的改革。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在军队中首先使用马拉炮车,要求军队的各级指挥官在近卫军团和专门的学校接受正规训练。同时,扩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和多艘小艇的海军。
彼得在改革过程中深深感到,过去按出身门第选用官吏这种制度的腐败,决定打破这个旧传统,根据能力大小来任用各级官吏。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职。彼得的第一位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童年时当过猪倌;他的亲信大臣、陆军元帅缅西科夫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肉包子。
彼得的改革很有成效,俄国变得富强了,他向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大了起来。从1700年到1721年,俄国同北方的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目的是从瑞典手里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瑞典也是一个欧洲军事强国,打败它很不容易。1700年,俄军在纳尔瓦和瑞典打了第一个硬仗,被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一年后,彼得重整旗鼓,再次攻打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领了诺特堡、尼恩尚茨堡和纳瓦尔等城市。后来俄军又屡次取得胜利。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走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土地。
彼得对于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是煞费心机的。1703年,在北方战争初步取得胜利以后,彼得就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喀琅施塔特要塞,同时又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汇合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窗口。他驱使成千上万的农奴大兴土木,在这些荒岛上建起一幢幢房屋、宫殿和一座座堡垒。1713年,新首都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彼得就用自己的名字,给这个城市取名为彼得堡(现在的列宁格勒)。不久,彼得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把大帝和祖国之父的称号献给彼得,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彼得的野心很大。在东方,他派兵侵占了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还妄想打到中国的长城脚下。但是,当时的俄国还没有这样大的力量,俄国侵略军被阻在雅美谢夫湖,被中国准噶尔军队消灭。
彼得的改革和连年的战争,的确打开了通向欧洲的窗口。但是受益的是大商人和贵族地主,人民群众却承受了改革和战争的全部负担。苛捐杂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彼得在位期间,接连发生了阿斯特拉罕、顿河哥萨克和巴什基尔等几次大规模起义。所以说,俄国这扇通向西欧的窗口是用人民的血和泪打开的。
61。向沙皇造反的农奴
18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出现了一个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原来是彼得三世的皇后。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她勾结贵族暗杀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死得这么突然,民间就有种种关于他的猜测。在广大农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他逃脱了女沙皇的毒手,已经隐藏在人民当中了。
1773年秋天,有一个30开外的汉子来到黑海北边的乌拉尔地区。他体格粗壮,脸色黝黑,长着深褐色的头发。在哥萨克(逃到顿河地区的农奴、奴隶和城市贫民)当中,他走门串户,自称是彼得三世,并且号召大家起义,反抗女沙皇。人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沸腾起来了。在人们心目里,这个人是不是彼得三世,无关紧要。只要他有胆量领导起义,大家就拥护他。因为人们对沙皇的压迫实在忍受不下去了。那时候,农奴是地主的私人财产,地位十分卑下。狠心的地主随意打骂和侮辱农奴;在报纸上往往可以看到拍卖农奴和拍卖牲畜的广告登在一起。许多农奴家庭被拆散,弄得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连控告地主的权利都被取消了,动不动就被放逐或罚做苦工。因此,当那个汉子号召大家起义的时候,农奴们都马上响应了。
这个汉子当然不是彼得三世。他就是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普加乔夫的家乡是顿河流域的齐莫维斯克村,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贫苦的哥萨克。17岁的时候,普加乔夫应征入伍。在沙皇军队里当兵是个很苦的差事,打仗冲在前面,平时还挨打受气。许多倔强的士兵都不愿忍受折磨和欺侮,普加乔夫就鼓动他们逃跑。后来事情被发觉,普加乔夫被捕了。他逃了出来,就开始冒充彼得三世,联络起四方农民,准备起义。
起义军很快组织起来了。1773年9月17日,一支由哥萨克人、卡尔美克人和鞑靼人组成的400多人的起义军,在普加乔夫的率领下,向边区首府奥伦堡进军。他们接连攻下了许多城堡,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就打到奥伦堡城下。奥伦堡城池坚固,有重兵把守,还配有70门大炮,是一个难攻易守的要塞。但是在起义军的围攻下,它很快就成了一座孤城,通往各地的道路都被切断。奥伦堡周围村庄的农民和乌拉尔工人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起义军人数增加到2500人,并且拥有了20门大炮。这使城内的贵族和官吏人心惶惶,乱成一团。
奥伦堡被围的消息传到了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耳朵里,她慌忙调动三路大军,星夜增援奥伦堡。
第一路大军是援兵的主力,有3000多人。带队的将军卡尔根本不把起义军放在眼里,他想:我的人比普加乔夫多,装备比他强,这一仗必胜无疑了!他一心想独得战功,快到奥伦堡的时候,就派出一支人马去包抄起义军的退路。他自己率领着2000多名士兵,打着旗子,扛着刀枪,沿着大道漫不经心地往前走,连在前面警戒的人也没有。
其实,这位骄傲的将军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起义军的包围圈。普加乔夫早已得到消息,做好了埋伏。卡尔的军队正得意洋洋地走着,只听高地上有人喊了声打!顿时炮声轰鸣,一颗颗炮弹在他们中间爆炸了。官兵们人仰马翻,死伤无数。卡尔刚下令还击,起义军的骑兵已经发起猛攻,像一阵旋风刮了过来,雪亮的战刀上下挥舞。官兵仓惶迎战,哪还招架得住,都喊爹叫娘地四散逃奔。不愿意为沙皇卖命的士兵纷纷扔下兵器,举手投降。卡尔吓得魂不附体,在几名随从保护下夺路逃走了。
刚打退了卡尔,第二路援军又来了。普加乔夫亲自带兵埋伏在离城不远的一个山头上。山下是一条宽阔的河流。起义军居高临下,完全控制了渡口。11月的一个早晨,寒风刺骨,渡口周围静悄悄的。官兵来到河边,头领车尔内舍夫上校策马向四处张望了一下,立即下命令渡河。他们刚过了河,普加乔夫率领左右两支队伍发起攻击,从山头上冲下来,直插渡口,切断了官兵的退路。正面的起义军跟着普加乔夫一阵呐喊,从山头上压下来。官兵陷入了重围。军队中的卡尔美克和哥萨克士兵趁机起义。结果,所有的军官都当了起义军的俘虏。车尔内舍夫化装成脚快,想混在人群里逃走。但他没逃过起义军值日官的锐利目光,终于被搜查出来,当场处死了。
两路人马溃败的消息,把第三路援军吓坏了。他们不敢同起义军交锋,就绕路冲到城边,在守城官兵的接应下逃进了奥伦堡。
官兵的大围剿就这样被彻底粉碎了。起义军威震边区。许多省份都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普加乔夫和他的战友的名字传遍了全俄罗斯。
后来,沙皇政府又派出军队,更大规模地镇压起义。经过半年多的激战,普加乔夫和各路起义军都被打败。最后,普加乔夫在草原深处被一伙叛变了的哥萨克首领逮住,解交沙皇政府。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和其他一些起义领袖在莫斯科被杀害。
农民起义失败了。但是,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给了沙皇的统治和农奴制度一次沉重的打击,成为俄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62。列克星敦的战斗
隔着大西洋和英国遥遥相对的美国,最初是英国的殖民地。1606年的圣诞节,有个叫克里斯托弗·纽波特的英国人率领3艘船和120名移民,沿着当年哥伦布走过的航线向美洲进发。到1607年初,他们在詹姆士河口建立了第一个英国殖民地弗吉尼亚。13年后,一批流亡在荷兰的英国清教徒为了逃避本国政府的迫害,搭乘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船,来到了北美。他们以波士顿为中心,又建立了一个殖民地马萨诸塞。当时这个地方天气寒冷、一片荒凉。新来的移民们赤手空拳,缺衣少粮,大家依靠集体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终于度过了严寒、饥饿的冬天,在荒漠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这以后的100多年中,英国人在北美一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它们是:弗吉尼亚、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罗德艾兰、纽约、新泽西、特拉华、新罕布什尔、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乔治亚。这13个殖民地都由英国人管理。到了18世纪后半期,英国和殖民地的矛盾加深了。殖民地的居民,无论是普通的工人、农民,还是商人、产业主和知识分子,都对英国人的蛮横和压榨愤愤不平;
英国人禁止殖民地的毛呢在产地以外出售;
英国人对输入英国的殖民地食粮征收各种附加税;
英国人和法国人打仗,却要在殖民地增加税收;
英国人发布印花税法,报刊、小册子、证件、票据、广告等印刷品都要交印花税;
这一切,是多么不平等啊!殖民地人民忍无可忍,感到只有起来反抗,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才是出路。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经济利益,唤醒了他们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美利坚民族。于是,自由之子社、通讯委员会等秘密组织在各地相继出现了;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甚至武装反抗的事件一起接着一起。
1775年4月,马萨诸塞的总督兼驻军总司令盖奇得到了一个消息:在波士顿附近的康科德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