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河流: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生命河流:一位女心理咨询师的临终关怀笔记-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2)
    二五年五月艺人倪敏然自杀身亡,引起演艺界很大的震惊。有一个综艺节目为倪先生制作了特别节目,邀请他在演艺界的好友到节目中来叙述他们与倪先生的相处故事。这些朋友在节目中细诉着许多陈年往事,来彰显倪先生的才华与贡献,他们对倪先生的艺术成就表示赞美,他们流泪对倪先生的过世表示遗憾,他们彼此提醒日后要多联系并互相关怀。当时我心里想:如果倪先生在生前就可以听到这些话应该更有意义吧!我们常常都是等到失去亲人或朋友时才感到懊悔:懊悔没有珍惜和他相处的时光,懊悔没有多关心他,懊悔没有及时伸出援手,然后遗憾地慨叹过往岁月的忙碌与盲目。

    最近一年,我亲身经历几位朋友罹患癌症和数位长辈在意外情形之下死亡,加上多起专业人士壮年猝死的案例,我渐渐感觉到我和“死亡”的关联性逐渐增加。有一天我在研究室工作了一整天,身心俱疲,但是我仍然坐在计算机前考虑是不是要继续工作下去,突然间闪出一个念头:“你再这样不知节制地工作与忙碌,也可能会猝死的。”我被自己的想法吓出一身冷汗!我并不想死于壮年,我想要健康地活到老年,因此决心认真面对自己的生活。我的思考包括: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要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我想和其他人维持怎样的关系,哪些人要多花时间陪伴,哪些人要主动联系,我要将哪些事情放在优先的位置,哪些事情要用心对待,哪些事情随缘就好,做些什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烦忧,增加生活的满足感。我经验到对死亡的害怕,因而重新学习生活。米奇·艾尔邦(MitchAlbom)在他的老师莫里(MorrieSchwartz)死亡前,与老师讨论生命与死亡的议题,完成了《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一书,莫里曾说:“学会死亡,你就学会活着……”我深表同意。三米三花三在三线三书三库三 ;http://。。

    本书收录了二十一篇故事,记录了绚慧与病人、家属、遗族、老人互动的经验,以及她在这些经验中的思考。绚慧在医疗机构和安老院所的工作经验,让她比一般人有更多机会近身接触衰老与死亡:与病人的互动让她理解到人面对生命即将消逝时的悲伤与恐惧;与家属的互动令她体会到人们要与家人分离时的不舍与无助;与老人的互动则让她贴近人衰老时的哀愁与孤独。本书呈现了一位助人工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的观照与体察,以及对助人工作者如何展现人性与他人互动的反省与实践。这是绚慧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习笔记,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思考,我有幸先睹为快,也很乐意将本书推荐给读者。

    最后以我过去所写的一段文字作结,并与读者共勉!

    人生仿如一条长河,汩汩向前流去,

    前行的路上会与许多人擦肩而过,

    如果有幸相逢,何妨回眸一笑,

    拾起人间的善意与温情,相互滋润深藏的内心,

    前行之路较不孤独。
推荐序  生命河流的摆渡者(1)
    推荐序生命河流的摆渡者

    文:林绮云(台北护理学院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生命是一连串失落的考验,

    失业、失婚、失去亲人、失去健康,

    看似失去外在事物,

    其实是失去自我身、心、灵的某一部分。

    在复原的路上,

    承认失落,

    寻找意义,

    重整新自我,

    重建新关系,

    完成悲伤的任务,

    将不难发现,

    Lessismore。

    2004年间,我用了一年时间在所服务的学校完成兴建“悲伤疗愈花园”(简称愈花园,GriefHealingGarden)。花园的理念是教育民众能诚恳面对自己生命中各种失落事件,从与自然接触中学习自我照护之道;从社会互动、心灵咨询过程中,寻求人际或专业的协助。最终目的在于能与悲伤共渡,与忧愁和解,更疼惜自己;能在生命中的和解花园出口许下新心愿,重新出发。

    然而尽管诸多因应失落的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悲伤是一个自然且必要的过程,但它却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可以经由协助与陪伴过程(panioning)而达成。事实上,当生命发生失落或死亡事件时,走过生命幽谷往往是一条迂回而孤独的路。在我们的社会中,似乎并无一套适当的处理模式,从小到大,并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面对如此人生大事;一旦面对死亡,无论是当事人或陪伴者,多半束手无策。
推荐序  生命河流的摆渡者(2)
    《生命河流》呈现了病床边各种角色与人性的挣扎,呈现在我们的社会中,交杂着生死、人伦关系与文化规范的临终画面,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多大,当送别父母时,我们“永远是孩子”。能坦然面对死亡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文化规约使我们不擅长表达之外,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在《听见灵魂的哭泣》、《给一个表达的机会》等文中,我们不难看见临终当事人或陪伴者身心灵的各种需要。很多当事人停留在否认、讨价还价的悲伤反应之中,无法前进,逃避面对的结果,将会“让一切来不及”!

    助人服务者的出现是弥补临终者家属或陪伴者的不足,《奇迹》一文巧妙地点出家属若能和谐宁静地陪伴临终者到终点,将是最大的“奇迹”。究竟要如何陪伴临终者,无疑地,作者在诸多故事中给我们的示范就是应用同理心的技巧。同理心(empathy)与同情(sympathy)不同:同情意指对当事人的处境感到难过,会丧失陪伴者或咨询者的情绪能量;而同理心能给陪伴者或咨询者能量,来理解当事人的想法与感受,而不是难过。最容易同时也是最难的同理心是倾听,意指能与当事人站在同一平台上,正视其立场,聆听其需要,并适当地表达出其想法,甚至满足其需要。我们几乎在每一篇短文、每一则生命故事中,都能看到作者贴近人心的同理能力,显然作者用一支温柔的笔、一颗同理的心,蕙质兰心地用不同的形式,关心了这个社会,也协助了一群面对死亡而束手无策的人,令人感佩。

    这本书提供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是一本助人者该读的书;一本不谈悲伤辅导或咨询理论,却处处是实践理论的书;一本贴近人类心灵,深层呼唤的书;作者观察情境、人性的细致,悠然见于字里行间:不仅指出死亡文化的困境、情绪处理的漠视、人际关怀的僵化模式等,并诚恳表达了专业服务工作者在工作与良知上的冲突,努力调整自己的脚步,以取得平衡的心路历程与作为。

    看这本书时,让我联想起去年参加一个读书会时读的一本书《流浪者之歌》,也是一本与河流有关的书。书中有一个摆渡者的角色,总是默默协助人们穿梭于两岸,数十年如一日,阅历无数生命。《生命河流》的作者一如摆渡者,协助临终者穿越生死门,协助家属与失落悲伤共处。与失落共处必然经验到悲伤之苦,痛苦的尽头经常是河流沉淀之后的清澈,滤过砂石之后的净水,生命风暴之后的平静。

    在生命河流的流动中,且让我们担起摆渡者的角色,与同船共渡者一起流到生命的尽头吧!
自序  河流的交汇(1)
    自序河流的交汇

    文:苏绚慧

    我不是什么理论或实务工作的大人物,以书叙说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究竟有没有其价值与意义呢?这件事我思考了很久。

    我并不想因为社会地位、角色身份而看轻自己的经历,这并不符合我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价值的信念。我也不希望曾经与我生命交会过的病人、老人、丧亲遗族的生命故事,没有在我生命中留下些什么就消逝了。基于这些信念,我还是叙说了一些对我来说深具意义的经验。

    当我从事助人工作,面对无数个独特不同的生命时,我并非无缘由地就有一个想法、行动或信念,这些想法、行动或信念,常常来自于更早之前我所接触过的一些生命带给我的学习与体会。回首将近七年的助人工作生涯,我确确实实感受到自己生命的许多改变与成长。我想,每个助人工作者若有机会好好回顾那些在自己生命中留下一点足迹的个案,都会想起一些忘不了的面容神情、忘不了的话语、忘不了的情节、忘不了的悸动……这些生命何尝不是来帮助我们这些所谓的助人工作者更体察人心、更了解现实、更拓展视阈,也更贴近人性。这么说来,谁是谁的帮助者,实在很难定论。╥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我的内心是多么感谢我所遇见的那些人(病人、家属、遗族、老人、小孩……),他们和我一起建构我所认识的世界。长这么大后,我才慢慢体会这世界不是一个世界,也不是两个世界,而是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世界,每个生命世界都是独特不同的,就如曾有人所说的“一沙一世界”。我渐渐知道,我们是透过话语、叙说的传递,和别人一点一滴分享我们各自眼中所看见的世界;也因为分享和交流,我们有了不同途径去体会另一种生活面貌,另一种生命的展现。
自序  河流的交汇(2)
    这让我想到一个生命的隐喻河流。河是一条条蜿蜒流动的,每条河沿途所看见的风景皆十分不同,没有哪一条河能说它沿途的风景才算是最有价值的。而每条河的河水最后都将流至大海,让大海孕育更多的生命。大海可隐喻为生命精神与灵魂的交汇处,当生命河流相聚于大海时,生命因此缔造出意义,我们在其中奉献思想、意志、情感,一起创造更多的可能,然后让大海的丰富智慧又能回馈于河的运行,使河水永不干枯,川流永不停止。

    在我看来,这就是生命相遇的美好。

    我们一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会有各种不同的因缘巧合,有的只是一面之缘,有的却是同窗数年,或是关系深挚的朋友、亲人,也有一些像我工作所遇到的对象,虽然相遇的时间短暂,却有极深的信任与认识,有人与人最纯粹最真实的互动。这就是我在此书想表达的,在我的生命河流中,我有幸遇到一些人、一些对象,这些生命为我扩展了自身生命的厚度与丰富。他们和我一起建构了我所认识的真实世界,也给我机会解构并松动我原本固定的思想与感受。我的生命有着无数生命的足迹,他们在我生命里笑过、哭过、沉闷过、开怀过。这多么令人感动。¥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我把这些经验写成了一篇篇的故事,借着故事创造一个真实、有意义的自我,一个期待被认识、被理解的自我。我期待人们经由我的叙说,理解一个助人者的世界与眼光,也理解我的生命如何持续开展、持续转变。当然,也期待人们从我的视阈里看见一些受苦、受困生命的挣扎与奋斗。我相信这些故事里可能有无数个人的影子,让人能有所感触有所思考。

    这些文章的诞生,要感谢《张老师月刊》同仁的邀约以及出版部愿意将其集结成书,让我零散的经验有了连贯,成为更具意义的形式,让我的生命无论未来走向何处,转变成什么状态,都能看见自己是从何处走来,也能唤起曾有过的感动与助人使命的呼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