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线总共耗资60亿法郎,土方工程量约1200万立方米。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每公里平均15个永久工事,绵延了从卢森堡直至瑞士的整个法、德国边境,约390千米,这就是著名的马奇诺防线。
“六十亿法郎……”戴安澜中校挥舞着双手,“国防军大换装,也没有花上六十亿,这笔钱足以武装一百个师的装甲部队了……”
董毅然嫉妒地看了一眼戴安澜,他正睡的香的时候,被刚去马奇诺防线参观完的戴安澜叫醒,自是很不满意。混熟了的戴安澜才不管这个,直接了当地说:“你是猪啊!睡到现在还不起。”全然不顾董毅然无法起床的事实。
戴安澜绘声绘色地说:“你没看到马奇诺防线,就后悔吧!修的真是科学……”
马奇诺防线十分坚固,被设计成地面,地下两个部分。
地面部分为装甲或钢筋混凝土的机枪工事和火炮工事,地下部分有数层,包括指挥所、人员休息室、食品储藏室、弹药库、救护所、电站、过滤通风室等。
地下工事里,物事一应俱全,每一座大型地下工事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地下小城镇,拥有自己的水井、食品供应和发电设备,可以让官兵在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防守三个月。
最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顶盖和墙壁厚度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弹两发直接命中,或1000千克炸弹的轰炸,防线的大型火炮都可以作360度旋转,向任何方向射击。而且都是升降式的,平时不升起来,只有作战的时候,才升起来。炮手作战时就像在潜艇内作战一样。
……
董毅然气愤地直哼哼,本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是被德国打下来了。久守必失!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戴安澜摇头晃脑的反驳说:“No,No,No!德军可不是从马奇诺防线过去的……”
是的,德国不是从马奇诺防线进攻的。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国家虽说有坚持一两个月才投降的,但那里的战斗其实在五月上旬就结束了,希特勒早已急不可待,便于5月14日开始进攻法国。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法英联军拥有八十九个师,且分布在从地中海至英吉利海峡七百多英里的战线上,兵力分散一味防守;而德军则调动了一百四十个师,兵分三路,集中兵力主动进攻。
除了牵制马其诺防线C集团军的二十个师外,其余一百二十个师组成的的A集团军、B集团军和装甲集团军,都集中在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
法国防守马奇诺防线的二十六个师,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闪电战的成功,又使法军后备的二十一个师,也没有来得及支援,前线就已经被击溃。再除去防守南部边境的五个师,德军在主要战线,兵力是英法联军的三倍以上。可以说,德军完全完成了预订计划,对法英联军打了个时间差,在主要战线上以多打少,个个击破。
……
最后,戴安澜总结道:“如果法国把马奇诺防线,一直修到英吉利海峡,累死德国人,也别想轻易打过去。”
董毅然呲之以鼻,“法国要是把防线修到英吉利海峡,100亿法郎都不够,不用德国人打过去,法国人自己就破产了!”
以法国的资金和时间,也不可能把防线修的尽善尽美。一来耗资太多,再添点钱就够我研究原子弹的了;二来法国人是把比利时当作是缓冲地带了,觉得足够有时间调动部队了,毋须建那么些永久工事。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经济危机在法国持续时间最长,法国人也没钱了,
抬了一会儿杠,董毅然关心地询问起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
说起古德里安,戴安澜也是神往不已,他遐想了几分钟,才在董毅然的催促下,继续说下去。
“听说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距离英吉利海峡不到一百公里,前方的联军已经没有抵抗力量,打到英吉利海峡,也就是一两天的事……”
海因茨·冯·古德里安色当一战,真真是威镇四方(从此,威名远播,震古烁今^o^)。五天之内,越过阿登森林,越过累克河、伐耳河和马斯河,完全冲垮了八个师的法国第九集团军。
董毅然和戴安澜也成了古德里安的崇拜者,两个家伙羡慕死孙立人上校了,孙正随着第19装甲军同行。
接下来,两个人的话题,开始步入专业化。两人分成德法两派,讨论如果我指挥法军/德军,我会怎么办?
……
YY了不长时间,董毅然和戴安澜就放弃了,毕竟法国在战略上的失败,不是战术可以挽回的。话题也就随之转向中德两国部队的对比上来。
装甲部队的建设上,中国国防军绝不逊色于德军,他们讨论了好一会儿,也只觉得各有千秋罢了,实际交战还要看指挥官的指挥如何。但在伞兵部队的建设使用上,两人达成了一致。中国在此处落后了。
在中国,由于龙牙部队的影响,伞兵更倾向于特种兵,通常会被用于突然袭击,敌后破坏等等。基本上,不会考虑大规模使用伞兵作战。这固然有伞兵火力弱,防御能力差的关系,却也有思维定式的影响。
像德国使用几十人,或上百人,突然袭击夺取某一阵地要塞,这都没什么,中国伞兵第一旅也没少在演习中做过。但几千,甚至于几万伞兵,作为战役的主要力量使用,像德军在克里特岛和荷兰那样,却是没有过的。
董毅然和戴安澜商量了半天,决定写一份报告,来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此外还应该写一份装甲部队的,毕竟两个装甲部队的军官,却写伞兵部队的,似乎有点儿不务正业。但讨论了一会儿,两人决定,把两篇文章一起写,以伞兵部队为主,配合装甲部队为辅,再做一下中德部队的对比分析。
要不然,别想与孙立人等的报告,相提并论。
决定作了,跑腿收集资料的工作,就只有交给戴安澜了,董毅然的身体只能来分析整理资料了。
……
不说董毅然和戴安澜如何完成任务。我们把目光转向40年5月的战事。
从5月14日起,德国就牢牢地把战争的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
卢森堡弹丸之地,就不说了。
荷兰还把思维停留在欧战时期,把遍布全国的水路看成防御工事,在德国伞兵部队的打击下,荷兰空军就像波兰一样,被消灭在机场上。完全丧失了空中力量和指挥系统的荷兰,只坚持了五天,就于19日宣告投降。
比利时则是咎由自取。早在欧战之前,比利时就宣布中立,但看到德国失败在即,比利时又放弃中立,对德宣战了。三十年代,德国不断武装后,比利时深感不安,就放弃了与法国的盟约,再次宣布中立。不要说希特勒会不会尊重中立国,就算是,估计也不会尊重这种“中立”的。比利时的选择,完全可以说,是驼鸟级的了。
在闪电战中,伞兵部队为装甲部队开辟了道路,比利时军队一退再退,坚持了两周,就宣布了投降。
法国的情况也很糟糕。前线的联军既缺乏装甲部队,更缺乏反坦克武器,在德军的闪电战进攻中,法军的组织十分混乱,后备军队无法调动,法军一溃千里。
到六月初,联军整个被困在英吉利海峡沿岸格拉夫林和纽波特之间,这个以敦刻尔克为中心的三角地带还在日益缩小中。
按照曼斯坦计划,德军应该继续前进,直接解决掉全部法军,及英军国远征军。英军国远征军包括了英国常备部队的大半,如果将其成建制地歼灭在法国境内,那英国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也就没有什么抵抗能力。
然而——很多事情就坏在这个“然而”上——希特勒在关键的时候,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第117章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月12日生,早年曾担任第11飞行中队的指挥官,在欧战中共击落22架敌机,是德国的王牌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1飞行中队战后聚会的时候,戈林是唯一未被邀请的队员。
至40年为止,戈林历任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内阁成员,空军元帅,四年计划的负责人……已经成为纳粹的二号人物,希特勒的得力助手和接班人。
在40年5月,德军大胜英法联军,把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附近地区。戈林却不甘心自己的空军处于辅助地位,为了抢功,他向希特勒游说道,如果征服欧洲是由德国国防军完成的话,国防军势力一定会大涨,这会使元首的威望受到损害云云。
希特勒深以为然。在戈林保证解决战斗的情况下,希特勒发出了要坦克部队停留在运河一线,停止向前推进的命令,而把进攻任务叫给了戈林的空军部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国防军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德国军官团的影响力极大,是德国陆军的灵魂。不要讲希特勒,就算是德皇威廉,军官团也不怎么放在眼里。对德国军官团元老而言,希特勒只是个“维也纳的下士”。从某种意义来说,德国陆军是希特勒的合作者。
希特勒对此早有不满,自不愿意增加德国陆军的声望,扩大其声势。
而且在当时,空军越来越受到重视,认为是主要作战力量,却还不熟悉空军的使用。杜黑的《制空论》被许多人奉为圭皋。其实,在不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时候,面对训练有素,有所防备的敌人,空军还不足以成为决定性力量的。地面的战斗,始终还是需要地面部队来解决。
希特勒相信了戈林的许诺,把任务叫给了“自己人”——戈林一手建立的空军,是出于政治需要,也是觉得,“煮熟的鸭子飞不了”。
谁知道,“煮熟的鸭子”还真是飞了。
由于天公不作美,恶劣天气从五月底一直持续到六月中旬,德国空军的打击力度大受影响,而海滩上的环境,也大大减轻了轰炸的威力,敦刻尔克的英军部队损失有限。
反而使盟军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喘息机会,他们得到时间调整了防御,巩固了敦刻尔克周围的袋形阵地。
5月30日,在丘吉尔的命令下,英国海军开始执行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公报反复宣称,“在阿托瓦的法军的命运已经决定了”,“被迫退入敦刻尔克周围地区的英军在我们集中进攻之下正走向毁灭”。
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却只花了四天时间,就撤退了13万多人。
等到德国人发现问题严重的时候,却为时已晚。德军面对的是一条稳固的防线。在战争中,穷寇莫追,归敌勿迫。这是因为想要逃命的敌人,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会拼死作战。再强的军队,面对拼命的敌人,也一样会头痛。
为了能够撤退,英法联军就是在拼命作战。在德军的疯狂进攻和猛烈轰炸下,盟军阵地仍巍然不动。
说到底,“为了消灭敌人”与“为了生存”,两者爆发的作战意志完全是两个层次的。
加之,英法联军阵地完备,兵力多达数十万,武器装备的差距再大,也没有抗日时中日两军的差距大。德军若是能顺利攻克,才是奇迹。
6月3日,知道德国已经察觉到撤退行动,英国干脆号召沿海的居民都参加到撤退行动中。许多有船的英国人,就驾驶自己的船,加入到行动中来,这大大增加了撤退的速度。
海军部地图室主任皮姆海军上校和他的两三个同事在四天时间里驾着一艘荷兰小船运回800多人。要知道,号召发出以后,参与撤退的船只多达2000多艘。
到6月10日德军攻克敦刻尔克为止,这些船只把34万英军士兵和法军士兵运到了英国。虽然因条件所限,这些人抛弃了所有重武器和军需物资,只随身携带了步枪等轻武器。但是,训练有素的战士,才是最宝贵的。这些训练有素,经历过战争的士兵,在此后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丘吉尔在英国国会下院,宣布了敦刻尔克撤退取得成功,他发表了那篇流传甚广的著名战斗宣言: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演讲是很精彩,丘吉尔的信心十足。但他面临的处境,比想象中的更为艰难,在德国大通了中德航线以后,德国的物资补给,就不存在问题了。简单地说,丘吉尔面对的是一个全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战斗,前所未有的德国,他的战斗力超过了任何时候。
我对英国首相的演说,深感钦佩,却没有放在心上。英国的没落,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谁也无法挽回,就算有美国的支持,也是一样的。我更关心的是,中国国防军的扩军备战。在一场席卷全世界的战争中,想要独善其身,也是需要有强大武力支持的。
德国对西欧的进攻,虽说有着小小的不足,没能取得全胜。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德国的胜利。这一战,德国缴获了2500门大炮,1万1千挺机枪,俘虏了125万人,其中有50万名法国人,45万名比利时人,25万名荷兰人,5万名英国人。
战地记者黄远生发回的照片上,尸体、卡车和各种武器的残骸遍布敦刻尔克海滩。
6月19日,德军进占巴黎;23日,德军占领法国西北端的布雷斯特,并在第二天攻占莱昂斯。至此,法国丧失了几乎全部武装。
6月27日,德法两国在贡比涅签订了停战协定。签订协议的地点,被胜利者选在了欧战中德国签字投降的同一辆铁路客车上。希特勒亲自出席了签字仪式。
停战协定中,德国保持了克制,只夺回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吞并了卢森堡。法国则被分成两部分,北部由德国占领,南部保持独立,但需要成为德国的合作伙伴。
消息传回德国以后,德国人民举国狂欢,这一刻,希特勒在德国的威信达到了顶峰。
法国的投降,对于丘吉尔是意料之中的。为了避免法国舰队落入德国手中,他命令“占领所有法国战舰”。7月7日,英国皇家海军进攻了停泊在阿尔及利亚奥兰港的一支重要的法国海军舰队,杀死1300人。
意大利眼看德军势如破竹,便在6月17日对法国和英国宣战。众所周知,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在多数时候,意大利军队只是起到了拉德军后腿的作用。
有消息说,丘吉尔是与墨索里尼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双方的通信联系始终不断,似乎有着某种秘密协定。当然,这也始终是个传言,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政治就是如此,成王败寇,其间的过程永远模糊不清。
40年6月19日,晴,碧空如洗,是柏林夏天常见的好天气,令人一见便心胸开阔。
戈林一行驱车前往柏林郊外的空军机场,远远的就见到吴彪在那里等候,戈林阴沉沉的脸上也露出几分笑容,下了车,他高高兴兴地给了吴彪一个拥抱。
吴彪与戈林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尽管是通过希特勒介绍才认识的。但戈林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负责纳粹的经济,不仅与吴彪接触机会更多,也更有共同语言,相处的极为融洽。戈林喜欢收集艺术品,而吴彪更是此方面的大师。不顾是东方的艺术品,还是西方的艺术品,吴彪都有很深的造诣,并偶尔会送几件罕见的珍品给戈林。
吴彪是董氏的一个高级代理人,戈林早就清楚,但这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