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勇将被俘的北匈奴持节使带到伊吾,索班与一千余名汉军士兵的阵亡处(120年),杀持节使以祭奠汉军阵亡官兵,传首京师。
次年(126年),班勇废车师后国军就,改立加特奴为车师后国王。同时派遗领将前往东且弥国,杀死不肯归附汉室的国王,另立亲汉派的国王。其余仍然归附的数个国家,如卑陆、蒲类、移支等国,大惊失色,全部向班勇投降。
此时西域五十余国中,只有焉耆国不肯归降。
班勇决心扫除北匈奴的势力。北匈奴人原先与车师前、后国为跳板,驻军于此,欲掌控西域事务,然后班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降了车师前国与车师后国,使得北匈奴人没有立足之地,只得向北退却。班勇集结了一支由诸国军队构成的数万人的大军,对西域北部的北匈奴发动进攻,这是自金微山之战后,对北匈奴发动的最强大的一次进攻。
班勇正面的敌人是北匈奴呼衍王所率领的二万多人的骑兵,北匈奴正是凭借这支骑兵号令西域,看来自从北匈奴在金微山之役逃遁之后,经过卧薪尝胆之后,又有一番起色。只是班勇彻底断绝了北匈奴重新崛起的机会。班勇指挥多国联军奋勇作战,大破北匈奴,呼衍王只身逃跑,他的部下两万多人,向班勇投降。
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在战斗中,联军俘虏了北匈奴单于的从兄,班勇把他交给了车师后国王加特奴,让加特奴亲手将其杀死。这样一来,让加特奴与匈奴单于之间产生矛盾,以防日后车师后国又一次倒向匈奴一方。
果然,北匈奴单于闻讯后勃然大怒,亲自率领一万多名骑兵对车师后国发动猛攻。车师后国焉是匈奴人的对手,战况吃紧,抵挡不住,但是车师后王也不敢投降,派人紧急向班勇求援。班勇派假司马曹俊率援军入车师后国,在金且谷一带与北匈奴单于交战,结果北匈奴再遭败绩,看来北匈奴真是雄风不再了。
北单于终于败退,曹俊率军追击,斩杀匈奴的贵族骨都侯。匈奴在车师一带混不下去了,撤到了枯梧河一带,匈奴夺回西域的幻想终于在班勇的打击之下完全破灭了。
班勇此番出击匈奴意义非凡,如果东汉政府放弃西域,那么很可能给匈奴人的再度崛起提供一个良机,如此匈奴有可能再度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患,但是经班勇的打击之后,匈奴人彻底地绝望了。
匈奴人走了,西域五十余国,只剩下焉耆国还负隅顽抗。焉耆国是西域各国中,最不愿意归附汉帝国的国家,在班超经营西域时,焉耆国也是晚后投降的国家。
此时的焉耆王元孟乃是当年班超所立的国王,已经在位三十余年,但却拒绝归附,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班超之后,任尚担任西域都护期间,焉耆国参予了反对西域都护的战争,当年焉耆就是因为曾攻杀西域都护陈睦,最后国王被班超所诱杀,元孟可能担心投降后与前任国王的下场相同,所以拒绝归附。
顺帝永建二年(127年),班勇上书朝廷,请求发动对焉耆国的战争。
朝廷批准了班勇的军事计划,并且派敦煌太守张朗率领敦煌、张掖、酒泉、武威四郡的部队三千余人,入西域协助班勇。班勇则率西域诸国联军共计四万多人,与张朗兵分两路,约定好发动进攻的日期,准备南北夹击焉耆。
张朗从敦煌出发前,不知因何原因犯了法,所以他急着在战场上有所表示,以期戴罪立功,因此在没有照会班勇的情况下,张朗提前发动进攻。张朗的冒险计划侥幸获得成功,进入焉耆国之后,焉耆守军在爵离关一带设防,张朗在三千名大军勇破焉耆军,斩杀二千余人。此时焉耆国王元孟得知班勇正率四万大军杀奔过来,心里对坚守到底没有把握,于是派人前往张朗处,请求投降。
张朗接受焉耆国王的投降,因此班勇尚未到达,战争便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思议的事情。
班勇竟然被指控为没有如期发动进攻,被调回首都洛阳,关进监狱,最后被解除西域长史之职。分明是张朗将进攻焉耆的时间提前,并非班勇之过,怎么朝廷会将此不白之冤强扣在班勇头上呢?
班勇所蒙受不白之冤,很可能是因为班家与皇家之间的过节所致。
我们把班勇蒙冤与三年后发生的一件事联系起来。三年后(130年),班超的孙子、班勇的侄子班始(班雄之子)杀死其妻阴城公主(汉顺帝的姑妈,清河王刘庆的女儿),结果被判处死刑,班始被腰斩,其兄弟姐妹全部被斩首。这个悲剧源于班始的不幸的婚姻,班始与阴城公主成亲之后,不想阴城公主凭借自己公主身份,为所欲为,生活极为放纵,拥有众多的情人,甚至还不在乎班始的愤怒,把情人带到家中,硬给丈夫戴上绿帽子,严重伤害班始的自尊心,最后班始悲愤之下,手刃阴城公主,惨遭灭门之祸。
虽然班始杀死阴城公主是三年后的事情,但是可以肯定这对夫妻的关系一直是很不好,班氏家族在东汉时期也是一大望族,人才辈出,阴城公主势必利用其权力,打击班家势力。所以班勇无故蒙冤,是否与阴城公主背地里的陷害有关呢?史料不详,这只能是个谜了。
从123年屯兵柳中,到127年焉耆国投降,班勇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便把一度放弃的西域重新纳入汉帝国的势力范围。虎父无犬子,在父亲班超伟大事业的感召下,班勇再续写传奇,他的重要贡献在于挫败了北匈奴在西域东山再起的企图,使得这个中国的老对手丧失了反扑的机会,从而最后消失在中国的视野。
班勇文武双全,他还留下一篇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这就是载入《后汉书》中的《西域传》(有一小部分为范晔补充),这是东汉时代最详实地记录西域各国的历史及风俗人情的史料,亦是研究中外交通史之重要资料,足以见班勇史学之造诣。
可惜的是,班勇蒙冤被解职,遂使其西域的事业嘎然而止,使得东汉中晚期对西域的经略,始终未能达到班超时的全盛水平。
自从班勇复通西域之后,便遭到陷害,使得西域的事业嘎然而止,使得东汉中晚期对西域的经略,始终未能达到班超时的全盛水平。
但是汉帝国在西域上也并非毫无作为。
131年(班勇解职后第四年),为了遏制北匈奴重新染指西域,朝廷决定在伊吾恢复屯垦兵团,长期驻扎在西域的东部部地区,同时也是对西域诸国的威摄。三年后(134年)这支屯垦兵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兵团司令会同车师后国国王加特奴,对北匈奴屯兵之地阊吾陆谷发动进攻,结果大破北匈奴军队,俘虏北单于的母后,这算得上是一个大胜利。
此时的北匈奴在班勇的打击之后,已经算不上一个强国了,但仍然不时出击一下,给西域以及汉帝国的西北构成一些威胁。最大的一次威胁是在151年,北匈奴的呼衍王率部进攻伊吾屯垦基地,当时伊吾的驻军指挥毛恺抵挡不住北匈奴军队的攻势,紧急向朝廷援助。朝迁命令敦煌太守率军增援,终于击退了北匈奴军。
由于有北匈奴这个外患的存在,西域诸国倒乐得汉帝国的势力重返西域,以保护西域诸国免于北匈奴的暴政,所以在班勇通西域之后二十余年,西域诸国接受汉帝国的管理,关系比较融洽。
然而东汉的势力仅能控制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对于葱岭一带以及葱岭以西,便不在汉政府的掌控范围了。东汉与西域的关系时强时弱,一直维系到东汉的灭亡。
第十四章 日落黄昏
【一、北方的危机(上)】
北方的南匈奴、乌桓、鲜卑对汉帝国构成强大的威胁。南匈奴虽然基本隶属于汉帝国的管辖,但是叛乱之事时有发生。乌桓受汉政府的管辖力度稍弱,虽然汉设有护乌桓校尉,但乌桓是一个部落很多的民族,而对外与鲜卑时常有所联系(两者都是东胡的后裔),所以一旦南匈奴、鲜卑有所动静,乌桓的一些部落便会卷入其中。鲜卑自从占据北匈奴的故地之后,基本上形成与汉帝国对峙的局面,成为汉帝国北部安全的重要威胁。
自从143年句龙大人吾斯的叛乱结束后,南匈奴与汉和平了十二年,到了155年(桓帝永寿元年),南匈奴左奥鞬王台耆、且渠王伯德再度叛变。这两人在句龙大人吾斯叛乱时,就曾经起兵参加叛乱,后来又投降,不过贼心不死,终于又兴风作浪。叛军围攻美稷与安定,南匈奴一乱,居住于此的东羌部落马上纷起响应。
北方的局势又一次严峻起来。
此时安定胡人区(属国)的军事指挥官(属国都尉)是张奂,他只有二百名军士,当他听到南匈奴入寇安定的消息后,马上准备率军出战。他的部下一听:有没有搞错啊?奇Qisuu。сom书南匈奴的叛军有七千人之多,张奂却要以二百人的小部队迎战,这不是送死吗?大家纷纷叩头,争先恐后要阻止张奂的军事行动。张奂不听,率军进屯在长城一带,切断南匈奴与东羌部落的联系,一边在当地募集义勇军,一边派派遣王卫前往羌人区,对东羌诸部落晓以利害,最后终于说服东羌诸首领,归降张奂。
张奂会同东羌的军队,共同向台耆的叛军发动反扑,一口气打了好几仗,南匈奴叛军节节败退。伯德一见大势不妙,慌忙率军向张奂投降。这场南匈奴的叛变,赖张奂的机智与勇敢,竟然在谈笑之间便令强虏灰飞烟灭。
张奂是东汉晚期与皇甫规、段颎齐名的三大名将之一,他能文能武,勇略过人。年轻时专攻《尚书》,后被举荐到朝廷,在对皇帝的问策中,他勇夺第一名,可见此人肚子里有点墨水。张奂是个个人修养很高的人,他平定南匈奴之叛后,东羌诸部落首领送给他八枚金耳环,二十匹战马,因为在张奂之前的八位属国都尉,都是贪得无厌之人,东羌人早熟悉汉官吏的这一套,很是无奈。但张奂说道:“就算马匹有羊那么多,也绝不牵入马厩,即令黄金象小米那么多,也绝不塞入自己的腰包。”把马匹与金耳环全部退还,张奂的高风亮节,令东羌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
在塞外的鲜卑部落,在经过汉帝国的打击之后,十数年少有犯边,此时鲜卑部落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名为檀石槐。这是一位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人,他的父亲叫投鹿侯,曾经在南匈奴的军队中服役,三年后回来家乡后,发现他的妻子居然生了一个男孩,他很生气,认为这是一个野种,准备把孩子杀掉。他妻子编了一个谎言,说是有一天在路上走路时,听到有雷声,便抬头看看天空,正好从天上掉了一片冰雹下来,落入她的口中,她吞下之后便有了身孕了。
投鹿侯岂肯相信这种荒诞的谎言,把孩子丢弃于野外。但母亲还是悄悄地捡回来,交给自己的娘家抚养,并把孩子命名为檀石槐。檀石槐也许因为出身的原因,自小坚忍好强(私生子多如此,如卫青、霍去病),身强体壮,而且有胆有识。有一回,邻近部落一个首领派人抢走他家的牛羊,檀石槐得知后,单枪匹马勇闯到这个部落与他们打架,结果所向无敌,把被抢走的牛羊追讨回来,他的勇敢精神赢得了本部落人的尊敬,于是被推举为部落首领。此后,其部落开始强盛,后来他制定法律,置王庭,其他的部落纷纷归附于他,他成为草原来升起的明星。向南势力扩张于汉帝国边境,向北与丁零国对抗,向东击败夫余国,向西侵掠乌孙国,占尽匈奴故地,地盘东西一万四千里,南北七千余里,在面积上可以媲美于大汉帝国,他成为鲜卑历史上最杰出的英雄之一。
156年(永寿二年),檀石槐牛刀小试,侵入汉帝国的云中郡。
东汉政府任命李膺为度辽将军,李膺乃是东汉最著名的人物之一,鲜卑人对李膺并不陌生。在此前,李膺曾担任过护乌桓校尉,当时鲜卑人经常钞寇边关,每次李膺都冒着枪林箭雨,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挫败鲜卑人的进犯。
李膺坐镇北疆之后,鲜卑人认为这个骨头不好啃,转而进攻辽东。
不想鲜卑人的运气实在不好。
在辽东,他们遇到了一个军事天才,这便是日后平定东羌的段颎。此时的段颎并还没有崭露出军事天才的一面,此时的他还只是辽东属国都尉,虽然段颎从小便精通射箭骑马,武艺高强,富有游侠精神,但他尚没有机会在战场上表现出他的天赋,鲜卑人的到来给了他一个机会。
段颎得知鲜卑大军犯边的消息后,马上率领部属前往抗击,段颎从此时起便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军事思想,只要是打仗,就必须要重创敌军,要打歼灭战,而不仅仅是击溃对手。
为了要全歼入寇的鲜卑军队,段颎实施了一个大胆的军事欺骗。当他在与鲜卑军队对峙时,他假意声称自己接到圣旨,征召他回到首都洛阳,他还特地让这个消息传到鲜卑人的耳中,便假装奉旨撤军。
鲜卑人得知段颎撤军消息后,喜上眉头,率军前来追赶,不想正中了段颎的计谋,段颎在做出撤军的假象之后,当天晚上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返回来,布下重重埋伏。鲜卑人不知是计,进入到埋伏圈后,段颎一声令下,两边的伏兵四起,鲜卑人陷入重围,要么被杀,要么被俘,无一人漏网,入寇的鲜卑军队,竟然全军覆没。
但是段颎却因为此役而遭殃,因为他诈称接到圣旨,被以“诈玺书”被判处重刑,后来考虑到他作战有功,改判两年徒刑。这个事情也是东汉不如西汉的一个明证,在西汉时代,冯奉世、陈汤均曾经矫诏(比段颎的“诈玺书”还严重)建下不朽的事功,不仅没有遭到处罚,反倒成为帝国的英雄,段颎的遭遇,只能说明强汉政府开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无可奈何花落去矣。
一直蠢蠢欲动的南匈奴也意识到鲜卑的崛起,158年(桓帝永寿四年),南匈奴再掀起反叛的高潮。看来汉帝国在统御四夷政策上确实存在问题,这次南匈奴叛乱涉及到诸多的部落,这些部落首领与乌桓、鲜卑结盟,声势浩大,汉帝国的九个缘边郡均受到攻击。
朝廷任命陈龟为度辽将军,陈龟在赴任之前,上书皇帝,指出北方的祸乱不止,在于各州刺史及各郡太守大多玩忽职守,贪污腐化,而凉州、并州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应该要免除当地的各种税赋。陈龟请求撤换不称职的官吏,对职责非常重的使匈奴中郎将、乌桓校尉、护羌校尉的人选要极谨慎。
汉桓帝基本上接受陈龟的意见,看来这个皇帝也不是一无是处,对州郡以及军队的高级官员进行大规模的整饬,免除凉、并二州百姓一年的税赋,并且任命曾经平定南匈奴叛乱的张奂为北中郎将(即“使匈奴中郎将”),与度辽将军陈龟共同负责平定南匈奴与乌桓的叛乱。
南匈奴叛军在首领休屠各的率领下,进攻度辽将军的驻地,放火烧了城门,城中的士兵们都非常恐惧。张奂神色自若,坐在军中帐营内,给他的弟子讲解经典,张奂的镇定使得军中的骚动很快平息下来。张奂深知南匈奴与乌桓之间的同盟并不稳固,于是他派人潜入乌桓营中,秘密会见乌桓首领,利以诱之,使得乌桓临阵倒戈。
南匈奴叛军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乌桓军队突然发难,发动袭击,休屠各被杀,南匈奴军大败。此时,张奂率军出城,与乌桓军队夹击南匈奴叛军,南匈奴叛军见首领被杀死,群龙无首,纷纷向张奂投降。
张奂两次平定南匈奴的叛变,其手法如出一辙,就是分化瓦解敌人的同盟阵营,并且以夷制夷。由于张奂的杰出表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