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赤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追忆赤壁-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罪名则是因为孔融发表过一篇质疑父子亲缘的不当言论。恪守道德的卫道士最终为道德所扼杀。这成为其后一千多年无数文人非正常死亡的范式之一。

  曹操杀名士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起兵之初,曹操妄杀名士边让,引起属下陈宫和故友张邈的狐疑,直接导致了陈宫、张邈叛迎吕布,趁曹操东征陶谦之际呑袭兖州数十郡,几乎使曹操集团灭亡。教训不可谓不惨痛。然而这一次,同样是在大举起兵之前,曹操杀名士却没有招致非议和指责,也没有对他的政权产生不利影响,其政权基础之巩固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虽然杀孔融并非为南征祭旗,但曹操对孔融的极端化处理极有可能是一次类似于“指鹿为马”的政治性试探,只有朝廷内外对他明显过分的行为都保持沉默,曹操亲帅大军南下才具备了可靠的前提。只是他没有料到,不满的人不会因为他们暂时的沉默而放弃了他们不满的情绪。赤壁战后,这些人陆陆续续地在曹操政权内部搞起了“第二战场”,从而扰乱了曹操的全部计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小儿子
在电影《赤壁(下)》中,导演特意安排了曹操到军营看望感染疫病的士兵的情节,以体现曹操爱兵如子的另一面性格。在对士兵的动员中,张丰毅饰演的曹操显然是受传播学奠基人霍夫兰“说服研究”的影响,采用“以情动人”的宣传策略向士兵介绍了他的小儿子曹冲。导演想告诉我们:中国人不是到2008年才知道打“儿童牌”的。

  较为耐人寻味的是电影中的对白:

  “我也好久没回家了,也想回去看看我那小儿子,他叫曹冲,比你小,今年十三岁。他从小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可是在我面前,他总是装出没事的样子,有了什么病,他自己忍着,从来不告诉我……”

  回忆到此,随着一个手抓黄土的动作而戛然而止,吴宇森到底还是没有让张丰毅把真相说出来,但设计的对白和表情都已足够传递出暗藏的信息。那就是,就在曹操南征之前,曹冲已经病死了,曹操说打完仗要回去看他,实际上是回去看他的坟墓。因此他才会说得这样哽噎,这样具体。

  曹冲之死是曹操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打击。曹冲幼有才能,“曹冲称象”、“破衣救吏”的事迹并非传说,而是白字黑字地写在《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中。曹操早就将曹冲内定为接班人,这也不是稗官野史,而是正史上的确凿记载。根据之一就是曹冲死后曹操悲痛之余的一句失言“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这句话是对大儿子曹丕说的,言外之意明显是在说我早就内定了曹冲做接班人,他一死就让你们捡了个便宜。裴松之在注引中引用孙盛的话对曹操这种不合适的言论做出了批评,但就曹操本人独特的个性和当时特殊的语境来看,曹操说出这样的话来也不无可能,当然也可能在试探曹丕的反应。之后在对接班人的选择态度上,曹操对曹植的偏好也很有可能是对曹冲感情的转移。虽然说,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是每当提到曹冲,我总不能自已地去设想一下他若没死,历史会出现何种局面。

  总之,曹冲在曹操心中地位相当重要;曹冲年十三而殁,白发人送黑发人,确实给曹操南征之前制造了一个相当不吉利的气氛。然而就在这半年接连死去两个“神童”的不祥空气中,曹操南征的军队还是在七月浩浩荡荡的南下了。赤壁之战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曹操为何南下?
这是一个不太好说清楚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位面来分析。

  从时间来看,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元月才完成了北方的所有征伐活动,仅经过七个月的休养,就亲帅大军展开了南征,时间如此仓促似乎难以捉摸。但我们同时看到,曹操在元月就在邺城作玄武池训练水军,对于南征早已是未雨绸缪。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相当早的时间之前,曹操就做好了南征的准备,甚至在与袁绍艰苦的拉锯战时,关于南征的有关筹划就已经悄然展开。而官渡之战后七年平定河北的稍显漫长的岁月,又足以给曹操留下充分的时间在步步为营侵蚀河北领土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和他的幕僚团规划着南下的方略。永远保持着超前思维、永远看得比别人远一些,这是曹操在白手起家二十年来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的宝贵经验,相信在南征上也决然不会例外。再加上到了夏季以来,曹操升任丞相、荆州刘表病重、孙权与黄祖争夺江夏等利好消息不断刺激,更加催生了曹操急速南下的心思。于是建安十三年七月的南征虽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只是天下大势一日九变,远远超过了曹操的估计。南征曹军未抵荆州,荆州却先出了事情,领主刘表死了,刘琮又情愿纳土归降,南征的计划顺利地超乎想象。

  荆州是曹操南征的目标。从空间来看,曹操南征的目的性相当准确。具体而言有三,一是取得战略要地荆州的统辖权,为进一步并吞天下打下基础;二是攫取荆州宝贵的资源,其中包括从中原南逃的人才名士、丰富的钱粮储备以及先进的艨艟、斗舰等中原所无的水战军备;三是消灭宿敌刘备,以除心头之患。关于荆州的战略意义,将在下文的“荆州!荆州!”一节详细阐明。关于曹操与刘备的新仇旧怨将在下一节“樊城之败中的刘备”一节详细解说,在此都不做赘述。这里只消说明的是,曹操的南征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有规划、有目的性的军事行为,是曹操实现统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曹操在公元十三年的七月开始南征,正当其时;以荆州为主要战略目标,正当其利。曹操的南征,第一要义是征服,核心是兵贵神速,基本要求是并吞荆襄九郡、消灭刘备集团,根本方法是军事打击。

  这里还需澄清两个问题:一是,曹操的南征是否在一开始也将江东的孙权集团列入了军事打击的目标之列?在电影《赤壁》中,曹操向汉献帝所要的圣旨就说到,这场战争的目标是“*荆楚、吴越”。然而据我看来,曹操不大会在南征伊始就将江东孙权定为战略目标——至少不会是公开的目标。因为在南征之初,曹操对江南的情况的了解毕竟是生疏的,荆州、江东的战力、将力究竟如何,是需要在一定的军事接触实践中探知的。军马未动而先树强敌,于理不符。对于曹操来说,南征荆州最理想的状态是与孙权集团保持着不战不和的中立态度,既不主动争取与孙权的合作,更不激怒孙权以为敌援。第二个问题是,曹操是否像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倾全国之兵”以伐江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且不论曹操将掌控下所有领土的士兵集结完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单说河北新定,边塞方安,关西马超、韩遂等仍为后患,汉中张鲁虽安守自保,但也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淮南一线是孙权可能北出的战略要地,也不可缺失了防守。一句话,曹操的领地幅员广、边境长、睦邻关系复杂,各方边关重地和京畿的防卫就要占去全国兵力的一大半。曹操所能调遣的兵力除了长期以来南征北战的嫡系部队青州兵以外,河北收降军士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可用。核算起来兵力不会超过十万。只是因为后来兵不血刃得荆州,对荆州降兵大量收编,才使军队扩大了一倍,野心也随之扩大了一倍。

  (未完待续)

  续文提要:

  ·樊城之败中的刘备 

  ·江东政权的前世今生

  ·赵子龙,从侍卫长到战争之神

  ·象征性的英雄——张飞

樊城之败中的刘备
曹操南征的目标是荆州,荆州的领主是早先被朝廷封为荆州牧的刘表。但是刘表及其手下的任何将佐都并非曹操所乐意与之匹配的对手。唯有刘备是曹操南征的一个心结。

  曹操与刘备的关系,依史书可以追溯到徐州救援战,依《三国演义》可以追溯到十八路诸侯讨董联军。如此扯来话就长了,简而述之,曹刘关系经历了由战到和再到战的曲折变化过程:起初,刘备为了救援徐州陶谦而公然与曹操为敌;而面对共同的敌人吕布,刘备又可以与曹操携手组成同盟;而当吕布枭首,同盟失去了意义之时,刘备和曹操也可以翻脸不认人,再度大打出手,毫不客气。两个人曲折变化的关系流变不仅反映了诸侯割据年代人际关系的复杂纠葛,也是两个英雄人物互相利用、互相提防、既联合又斗争的必然结果。曹操利用刘备收服了徐州,确立了与袁绍相持的战略资本;刘备利用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得到了“皇叔”的荣誉和“豫州牧”的虚职,成为之后拉拢人心、招摇撞骗的宣传武器。

  两人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在不断打败仗中历练出来的,两个人吃过的败仗从其惨烈程度和悲剧性上来说在三国历史上无人可出其右。但两个人有一点是不同的,即到了建安年间,曹操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出现了胜利的曙光,并逐步走向崛起的道路。所谓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而刘备则是绝望中更加绝望,人生依旧黯淡。除了不断更换自己投效的主子之外,他还多次丢失自己的领地,并至少两次抛弃了自己的妻室。刘备的队伍像一支流浪军,在诸侯割据的乱世中,从群雄的夹缝中挣扎了一条狭窄的生存之路,虽然从来都没有能够壮大成一个有规模的势力,但起码从来没有被彻底消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好像就是为他写的。

  刘备凭借着什么在乱世中生存了下来,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勇气是其中之一。在如此多的败绩中能够一次次地卷土重来,没有异于常人的勇气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无形中为刘备增添了许多人格魅力。同时,那时的英雄人物不像现在的人那么功利,颇有些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姿态,他们不因刘备屡遭败绩而弃之而去。人才战略,成为刘备打天下手中永远的砝码。

  但刘备的宿命在曹操南征时又回到了他失败的轮回中来。樊城之败应该是刘备人生中最痛彻的一次惨败。这场惨败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刘备军力毕竟微薄,尽管依附刘表有了一城半郭,但刘表实质上就是利用刘备作抵御曹操的挡箭牌,根本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的扶持作用。此外,谍报工作严重失职,是导致刘备溃败的重要原因。刘备驻防的樊城与刘表的主营襄阳只有一水之隔,但刘备对河对岸的情况竟然一无所知。曹操南征,兵至宛城,刘琮遣使纳降,这一切的变故刘备都是在许久之后才得知的。史书用“备乃大惊骇”五个字生动地记录了现实对刘备的冲击。北有曹军南下,南有荆州纳降,刘备在中间成了一只困兽,如果不想坐等送死的话,只有向外逃窜,继续流浪生涯。

  刘备牵家带口地开始了战略大转移。据《三国志》记载,刘备逃亡路过襄阳时,诸葛亮曾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可得荆州。刘备则回答“吾不忍也”。这事被《三国演义》大肆发挥,成为刘备宽厚仁义的又一有力证据。但照当时情况来看,刘备即使攻打刘琮,也未必能立得荆州,毕竟荆州守军数十万不是吃白饭的,而且这些荆州军已经向曹操献了降书,见了刘备来攻还不歼之以向曹公邀赏?就算刘备攻下了襄阳,也未必能抵御曹操南下的攻势,到头来还落得个困城而死,反而没有了游击战的灵便。由此看来,诸葛亮早期的这个策略还真不怎么高明,亏得刘备没用。

  这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刘备南逃要舍江陵而取江夏。刘备向南溃败起先是以江陵为目的地的。江陵是荆州南部的枢纽,是荆州的钱粮重镇,在刘表死去,荆州北部纳土归降之后,荆州的南部将领此刻犹豫未定,刘备南下或可晓以大义,与这些将领联合,成为抵御曹操的资本。但曹操何其聪明,早就料到刘备会南取江陵,于是“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刘备)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以如此快的轻军急进并非为了速度解决刘备,而是怕刘备抢先抵达江陵,得到喘息的机会。刘备在当阳长坂一战几乎拼光了所有的人,不得不再一次抛妻舍子,只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了出来。刘备纵使经历过万千败绩,也没有像此时一样感觉与死神离得那么近。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关羽的水军抵达了汉津,成功接应了刘备败旅并渡过汉水到了东岸。在《三国志》刘备和关羽的传记中,都用“适与羽相会”作为这次虎口脱险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关羽的水军晚来一步,刘备的步骑军将全数被歼灭,那便没有了之后的孙刘联盟,没有了以后的三分天下。

  刘备“斜趋汉津”,不得已放弃了江陵而转向东逃。曹操也在此时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没有立即组织水军追击刘备和关羽,反而不紧不慢地去收服了江陵和荆州南部诸郡,完全控制了荆州。他以为,只要控制了荆州,就取得了征服南方的全部条件。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战后,他将再也没有机会消灭刘备,而接下来的十几年,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昔日的逃窜皇叔一步步坐大,直到能够和自己分庭对礼。

  东渡汉水的刘备在刘表的公子刘琦所驻守的江夏找到了暂时的栖身之地,但他并未能沉浸在侥幸逃生的喜悦中。当阳一战葬送了他全部的步骑兵,若非赵云尽力抢救,甘夫人和阿斗也沦入敌手。小说《三国演义》和电影《赤壁》都为赵云解救出刘备这一独子而倍加赞誉。其实,在阿斗被营救出来的同时,刘备的两个女儿却成了曹军的俘虏。《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记载,曹操精锐卫队虎豹骑的统领曹纯就“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相比较儿子而言,这两个女儿的生命竟显得如此的低贱。

  此时的刘备手上,只有关羽水军万人,和刘琦的江夏军不足万人。面对着对岸随时可能过江的数十万曹军,静坐就意味着等死。焦灼的刘备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下一章:江东政权的前世今生

江东政权的前世今生
江东政权指得是孙坚、孙策父子开创,以长江中下游一带为主要势力范围的割据政权。奠基者孙坚、孙策,东汉末年群雄之中出类拔萃的创业天才。其中孙坚凝聚起了包括黄盖、程普、韩当等在内的江东政权最早的创业团队,并在关东联军讨董之战中一战成名,不仅斩杀了董卓的上将华雄,还第一个冲入洛阳城。进城后的孙坚修复被董卓破坏的汉家帝王陵墓,表现了比讨董联军任何一镇诸侯都虔诚的忠心。而孙策则在继承了孙坚光荣传统的基础上,果断带兵脱离了袁术的控制,远离了群雄斗争的核心地带,而在尚属边缘地带的江东打下了一片基业,并聚拢了一大批人才。

  赤壁之战是一场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大战,但是所要明确的一点是,它不同于以后任何朝代的南北对决,其根本差异就在于力量对比。今天,长江以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北方大部分地区无法比肩。但是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江东是落后、欠发达的代名词,人口稀薄,生产不振,发展落后,不仅远远比不上中原、河北等发达地区,距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地理上的劣势,这里的割据势力在对抗中原、荆楚的强势力量几乎从来都没有获得胜利,远的越国被楚国兼并不说,西汉时吴楚七国之乱被中央果断平息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反过来,边缘化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