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迁徙(长篇纪实文学)完整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迁徙(长篇纪实文学)完整版-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应龙不认为是那份模糊的文件给自己惹了祸,他说:“我既是移民代表,又是某律师事务所的法律工作者,因经常与移民一起上访,还帮移民打官司,早就是当地 政府除之而后快的对象。他们不以非法获取国家机密罪来法办我,也会以其他罪名来治我。欲加其罪,何患无词?”

      这个曾经的“法律工作者”凭着他在与法律打交道期间对个别“执法者”的了解发表着自己对此案侦办过程的评价。“一切都是执法者以执法的名义把法律搞乱 了!” 他苦着脸,像背诵诗词一样背诵着他不知从哪里听来的《当代八乱》,“大棚把季节搞乱了,关系把程序搞乱了,级别把能力搞乱了,办案的把法律搞乱了,保安把 治安搞乱了,银子把官场搞乱了,事故把交通搞乱了,小姐把辈份搞乱了。”

     记者大笑。张应龙不笑。继续虎着脸用有些沉重的语调发表着感慨,“我们渭南,特别是华阴这个地方,一切都的确是他们搞乱了的。你别用这种怀疑的眼光瞪着 我,在我们这里,政府和执法部门对移民的执法,社会政治生态平衡,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这样荒诞而又实在地存在着。啥事都乱搞一通……”

     尽管当了数年的“法律工作者”,但2008年1月27日下午两点,华阴市、渭南市两级联合办案组抓张应龙“进去”时,他并不知道执法者们在对自己的事情也 在 “乱整一通”。事后,他承认,“几个单位的那么多执法人员来审讯我,连渭南市某局的陈支队长都来了,当时还真有点紧张。心想这次恐怕在劫难逃了。更重要的 是,我虽是法律工作者,但我根本就不知道秘密、机密、绝密的保密级别和时效这方面的法律知识,不知三者间的保密关系,也从来没有接触过非法获取国家机密罪 这样的案件,所以,某局的人说,管你有没有犯罪故意,也不管你获取涉密文件后是否造成危害,只要你获取了,这一罪名就成立,判你几年就毫无问题,当时,我 还真有些吃不准了……”

      不知道29号文件是否属于秘密文件,也不知道非法获取国家机密罪构成要件的张应龙凭职业的敏感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并没有触犯法律。于是,他以“法律工作者” 的职业本能脚慌手乱地招架、应对着攻势凌厉的审讯,给自己作无罪辩护。

      他给办案人员解释说,那份29号文件是自己从一个姓王的移民处复印来的。据说,这份文件最早是渭南和华阴、大荔几个县的党政领导与移民干部传达到移民中 的,在传达中还给移民复印了文件,目的是为了让移民看到中央的东西,便于作思想工作。如果要追究泄密,首先应追究这些党政领导和移民干部。你们办案怎么本 末倒置,不去抓泄密的源头,而来跟知情的移民过不去?他还辩解:“29号文件被三门峡库区移民称为移民大法,在几十万移民中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复印、保存 这份文件的移民少说也有数万人。那么多人都有这份文件,为什么单独追究我一个人?有点执法不公吧……

    办案人员一拍桌子,用几乎是从牙缝里迸出的声音怒斥道:“你放屁!胡说!诡辩!顽固不化只会被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把你击败……”

     张应龙心里不服,但办案人员的阵势使他他不敢再“诡辩”了——眼下,要想躲避“专政的铁拳”,他唯一能作的就是低着头,任由办案人员轻蔑而又放肆地训斥、 怒骂,用一个弱者的沉默、屈辱去保证那些以执法者尽情地发泄,以此换取一个平民百姓暂时的安全。

     后来,被训斥、怒骂得垂头丧气的张应龙回到家呆在那里“闷”了许久才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奶奶的,我犯的究竟是不是非法获取国家机密罪?

      带着一肚子的憋屈和不服,他翻箱倒柜地查起了资料。最后,从法律资料中,张应龙终于找到了自己并非涉嫌犯罪,也没有“放屁、诡辩和胡说”的根据——从 1990年9月19日国家保密局第二号令(即《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中得知,2007年,张三民复印29号文件时,该文件早就不是秘密文件了。

      张应龙找出一份已折叠得皱巴巴的《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神情专注地给记者朗读起来,“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绝密级事项不超过30年,机密级事项不超 过 20年,秘密级事项不超过10年。”念到这里,张应龙扳着指头计算道:“1985年制定的29号文件,到2007年已22年,解密时间已超过12年。”

 “29号文件脱密的时间还不能这样算,根据《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第十一条规定,这个文件早在1986年就解密了。”张应龙所说的第十一条规定:国家 秘密事项经主管机关、单位正式公布后,即视为解密并免除通知……

 回忆一下1986年,根据中央的要求,渭南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们把29号文件宣传得家喻户晓的情形,的确符合这个“第十一条”的规定。

      张应龙说:搞清楚这些保密规定后,我非常吃惊:一般百姓不知道这一保密规定,难道办我“非法获取国家机密”案的执法人员也不知道?华阴的执法人员不知道, 渭南去指导办案的陈支队长等人也不知道?是我不幸遇上了一伙不学无术的执法庸才,还是“执法者”们明知法律规定而故意指鹿为马?

     张应龙认为,这些因素在当时都是有可能存在的,只是自己无法搞清而已,只是在自己不知道保密规定前不敢朝这些方面想象而已。当时,对办案人员心存畏惧的张 应龙壮着胆子与其交锋,地位、身份的不对称使他在气势、心理承受等方面都处于了劣势,没有几个回合,他便败下阵来,无招架之力的他只能耷拉着脑袋,把沉默 当成一种武器去抵挡对付漫长的审讯了。

      可能是想彻底摧毁张应龙的思想防线,办案人员又抛出了张的另一“罪证”——非法集会。这一“罪证”说的是2006年,张应龙等人组织全渭南市13个县市区 的移民代表在澄城县开会,准备闹事的事。

     “张应龙,你交代,是不是事实?”办案人员一拍桌子厉声喝问。当时已沉默多时的张应龙一惊,拍着脑袋想了很久才说:“那次开会我是去了,但参加会议的没有 13 个县市区的移民代表,只有4个县的移民代表参加。还有就是会议不是我召集的。我只认得参会者中的陈思忠、马连保等六人,参加会议的有几十号人,如果是我组 织的会议,我会认不得那些人?”

 就这一问题,审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审讯者虽老呵斥张应龙“狡辩抵赖,顽固不化”,但又找不出“狡辩抵赖”这方面的确凿证据,只好在作出“这次会议是非法 集会,要受到法律追究”这样的结论后,又把审讯的重点转移到关于张应龙成立“非法组织”的问题上。审讯者要张应龙自己讲,是否成立过什么非法组织,什么时 候成立的,这个组织叫什么名字,有哪些人参加,谁是这个组织的领导,开展过哪些非法活动……

      办案人员说,这可是给你的一个立功的机会。交代了可以从宽处理,再执迷不悟不但要数罪并罚,而且要从重从严惩罚!

      张应龙“没有珍惜这个立功的机会”,他咬定自己肯定没有成立过什么非法组织。办案人员只好点破,“你成没成立过三门峡库区华阴移民问题研究小组?这就是非 法组织!”张应龙忍不住笑了,“移民中那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移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我们找几个人一起研究一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就违法了呢?并且, 我到西北政法大学我的老师那里问过,他们也认为民间以研究问题为主的组织是合法的……”

 办案人员呵斥说,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说你违法就违法了!

 张应龙还击以不屑:可惜法律不是你们家里制定的。

     凌晨3点,所有办案人员都审得呵欠连天时,张应龙仍“顽固不化”,专案组负责人只好宣布:“张应龙,再给你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你先回家去好好自省,什么 时候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了,我们再找你。”

     张应龙一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误”,2008年2月3日,他因此又被渭南、华阴的办案人员传唤。三位办案人员针对第一次审讯的三个问题从中午12点 审问到晚上7点,审来审去,审得张应龙失去了耐心,“你们总说我犯罪了,犯了罪就逮捕嘛!”

      办案人员也火了:“逮捕你只是时间早晚的事。花岗石脑袋,先滚回去!”


 52、“唯一的胜利者”

      三次“落网”,又三次被“无罪释放”,并由公、检、法出具法律文书向其认错致歉、“消除不良影响”,最后一次,法院还判决当地政府“行政违法,承担赔偿责 任”——这样的结局,在三门峡库区现已繁衍到60多万的移民中,在被当地政府和公、检、法“治理”过的无数“返库案件”中纯属绝无仅有。

 有人说,这位“三进宫者”是几十万移民与当地政府斗法”的“唯一胜利者。”

 采访时,华阴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在评判这个结局时却以不知是幽默还是不服的口气说出了四个字:“漏网之鱼!”

 那位官员所说的“漏网之鱼”叫董生鑫,华阴市五方乡高家村人,生于1947年,在返库移民代表中属“壮年派”。

 董生鑫出生于一个四代行武之家。他的曾祖父在清朝时便为朝廷官兵,此后代代以从军为业,到了董生鑫的父辈,职业军人的生涯被其发挥到了极致——董生鑫的父 亲1938年曾任国民党第19军副军长,驻扎甘肃平凉。

 到了董生鑫的几个哥哥,董家的军队序列变得混乱起来:大哥董明慧由地下共产党成为八路军团长,1944年,在对日作战中,浴血山西,战死沙场。而另两个哥 哥,则因系国民党铁血团骨干,1950年被共产党镇压于华阴。

 几个儿子的结局使父亲厌恶了军人的职业,他不想董家最小的儿子董生鑫再在充满血腥的军营里成为党派之争的牺牲品,他要将天生聪慧的小儿子培养成关中文雅之 士。

 董生鑫生不逢时。1959年,董生鑫因我们熟悉的“迁一家,保千家”而随父母和姐姐去蒲城高阳镇佛头村时,还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据董家的邻居们回 忆,在董家七八个儿女中,这个最小的儿子读书聪慧勤奋,极有天赋,每年总能给父母捧回“三好学生”的奖状。有算命先生断言:这董家小儿将来前程无量,必成 气候。但到蒲城后,艰难的生活环境和无以复加的贫困却无情地断送了董家小儿子的“前程”和“气候”——小学六年级的学历成了他学业中的最后一张文凭,之 后,他务农种地,早早结婚生子,担起了养家糊口之责。

 尽管自幼便在农村摸爬滚打,但流淌着军人血液的董生鑫却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军人的品质和性格;让人感受到人世间的另一种勇气与豪迈:宠荣不惊,百折 不饶。

     他的卧室门上有一幅对联: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对这幅对联的解释,董生鑫说了很多很多,但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意思:虽然人与人的地位不同,但人与人的灵魂是平等的,总有一天,人们要通过坟墓 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所以,应以一种平常心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生活……

 董生鑫对京剧唱腔几乎是一窍不通,可这个缺乏音乐细胞的老汉却偏偏痴迷孟广禄、赵葆秀、于魁智等京剧名旦演唱的京腔唱段《我是中国人》。采访时,他家“迎 宾”的音乐是这个段子,他车里的唱片也老放这个段子。音乐一响,他还总是摇头晃脑地用他那沙哑而干涩的嗓门跟着哼唱:
      ……我是中国人,
     历经劫难不顾身。
     生死离别寻常事,
     百代忠良报国恩。

     ……我是中国人,
     梅花品德日月魂。
     千红万紫随风去,
     唯有玉壶照冰心……

 唱到最后一段,董生鑫更加神情肃穆,声音一下升高变细并有些颤抖,身子微微晃动,右手还不由自主地比划着。  

  ……我是中国人,
     浩然正气满乾坤。
     自信生来有傲骨,
     不在人前矮三分……

 说实话,在董生鑫投入地哼唱这段京腔时,记者并没有产生什么美感,甚至还觉得他唱得跑腔跑调,有些难听。但我仍被一种东西深深感染和打动着——他痴迷和热 爱的也许并不是什么京剧唱腔,他追崇的也绝非名星名旦,他是在不断重复和牢牢铭记唱段里的歌词,他是在推崇和追求那些词句中的境界和精髓。

 这个历尽磨难的移民老汉追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历经劫难不顾身,生死离别寻常事,百代忠良报国恩”的爱国情操?还是“梅花品德日月魂,千红万紫 随风去,唯有玉壶照冰心”的忠贞情怀?或者是“浩然正气满乾坤,自信生来有傲骨,不在人前矮三分”的民族气节?

 在几天的采访接触中,记者逐渐意识到:董生鑫是在故意向记者传达一种信息,他是想告诉记者:移民就有“历经劫难不顾身,百代忠良报国恩”这样的爱国情操 ——不管母亲怎么对不起儿女,儿女对母亲的“孝敬”和忠贞是不会改变的。移民自有移民的性格和品德,特别是他董生鑫就有“自信生来有傲骨,不在人前矮三 分”这样的性格和气节……

 就是这种性格,使得董生鑫在面临当地政府非法的打压和“治理”时奋起反抗,据理力争,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了自己和移民的合法权益,从政府“治理”的“法网” 中一次次“漏网”。

  1987年,移民从在蒲城县返迁回华阴库区时,在移民中极有威信的董生鑫被“组织上”安排为五方乡高家村村长。

  很快,“组织上”为这种安排后悔了——董生鑫凭能力而自负,人在“官场”却处处与移民搞在一起,受“组织”恩惠但不思“服从”,身为干部却傲骨十足,老 不与 “上面”保持一致。特别是1989年,村台选址时,他认为“上面”所选建村台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遭到水淹,而拒绝在选址决定上签字。接着,“组织上”还 没有说什么,他倒先“炒”了“上面”的“鱿鱼”,辞职不干好多人求之不得的村长了。

 后来的事情证明董生鑫的对抗正确——2003年的洪灾,大水涌进了“上面”选定的村台,使村民蒙受不少损失。

 鉴于董生鑫的“正确”和他在移民中的威信,1992年,他再次被“扶上马”成为高家村村主任。走马上任后,董生鑫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一边处理上届村 主任在工作上遗留下来的有关问题,一边处理自己公安间已“缠绵”了三年多的官司……

  1989 年7月19日,有人为了“教训”在村台选址和移民安置、土地等问题上不听话的董生鑫,找五六人将其打伤。当天,派出所不但不处理凶手,相反,在没有任何案 件材料和证据的情况下,仅凭一张拘留证将遍体鳞伤的董生鑫关进了看守所—— 一关就是142天。后来,华阴市公安局副局长刘宏琦在检查工作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在局里研究案件时提出来,华阴市公安局才让看守所将董生鑫“赶”出了监舍 ——释放时,董生鑫死活不肯走,非要讨个说法不可,几个看守人员不由分说,将他连拉带推地“放”出去后,“咣”地把铁门重重关上。

  关押没有理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