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先生是个极有才华的人,他的才华,绝不下于徐元直。如果他肯出山,必定对大汉复兴是一个极大的助力。开始时,天真的我以为他会留下来。但是无论我采取什么办法,或明请,或暗示,或引诱,都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改变。他在思想上,受老庄极大的影响,认为无为而治才是最高的境界,认为顺应天命才是为人的道理,认为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什么也不要去做。
对此我无话可说。如果天下所有人都向往古代,追求思想上的宁静与平和,那世界不可以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这个世界是有隐士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隐士,而我,就更不可能,更何况,我在他的手中,见到了天下的样子!
一向爱才的父亲对崔先生并不是很在乎,因为他得到了诸葛孔明和庞士元,他似乎觉得,有这两个人当谋士已经足够了。而我,却觉得差得太远。
阿望在离去的那几天里,似乎总有话想对我说,但却一直没有说出口。这一点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的很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医术上,甚至我希望找到一种可以延长人的生命的药,我生得太晚了,而我身边的英雄们,大多垂垂老矣!
张仲景对我是很偏爱的,虽然我在医术上并没什么天份,但他喜欢我的认真。和我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他爱讲一些治病救人的情形,天南地北游历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着迷,不知不觉间,我竟然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充盈心间,不忍闻杀伐之事,甚至见到流血就会发抖。
孔明发现了这个苗头,把我交到赵云那里,连射了五百多支箭才得以缓解。
虽然是专门为我制作的三十斤的小弓,但还是把我累得两臂红肿,动弹不得。
自从我自己去找孔明要求独立之后,孔明对我就十分关照,甚至,不象是臣子对少主的态度,而象是父亲对儿子的态度,虽然表面上对我执礼甚恭,但管理之严格,简直到到生硬的地步。而且,他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望着我时,里面竟包含了无数我看不明白的东西。
由于经常随了张先生上街治病,荆州城里有很有些人和我熟悉起来。
“看,那个孩子是谁?”
“你不知道?那就是咱们主公的小公子阿斗,听说是天神降世,脚踏七星呢!”
“他就是前些天在街上打倒净街虎王七,给百姓除害的神勇无敌小公子么?!”
“他就是给东城王老汉家送了三袋米,救活一家子的大慈大悲小公子啊!”
“他就是……”
在路上,我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但是,其实这些事,好多都是赵正他们以我的名义做的,有些甚至是孔明先生以我的名义做的。这类的事做到太多,以至于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我的口碑竟隐隐追及父亲。我的各种故事在地坊间传诵,甚至有些传来我的耳中,都会让我感到十分惊奇,以我走路都有时会摔倒的“本领”,去打净街虎,不是开玩笑么。
但是,每当看到我与张仲景走在一起时,百姓们就会欢呼不止。我想,我是沾了张先生的光。若不是他的名气与地位,我是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影响的。而孔明和赵正等人的扶助,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世上,领导在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的便利,己承功,人担过。
我一直以为,我的智力虽然算不上很好,但也绝对不会归到差的那一堆里去。但遇到了这个大我三岁的诸葛乔,却实实在在的失落了一把。这真是一个天才般的人物,他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数千字的内容,他只要看一遍,便可以背颂下来。当今天下之大,英才之多,能做到这等地步的,也只有不多的几个--西川的张松,绝对算是其中之一。他把孟德新书看了一遍,就可以背下来的。可是,对他这个拿着主公的江山四处贩卖的投机者,我还是百分百的看不起。
我对背东西实在是差得太远,经常是背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好在崔先生并不强调死记硬背,和他在一起时,不过是聊聊天,说说话,轻松自在,根本不似授课。但是崔先生走后,府中换了另外一位老先生,他的要求可就怪异的紧了。上来就要求我背《诗经》,写小篆,可怜我一个小孩子,成天关在园子里学这种弄不懂的无比枯燥的东西,哪里受得了?于是我想办法反抗,想办法捉弄那个老先生。
不过,这个老先生也是荆州有名的人物,远和老实的站在那里任我踢的赵正不一样,甚至也远远强过了大我一岁的阿望。结果我的捉弄没起到作用,反而被他用戒尺好好教育了一番。在发现不是他的对手之后,我便静下心来了,反正可以偷懒的地方很多,我并不一定要在他眼前捣乱。
荆州其实算是一个文化的交流中心。汉末大乱,北方士人流入荆州避难者甚多,活跃了荆州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先荆州牧刘表重视儒学的教化作用,安抚士人,宣化昌文。在他的倡导和宋忠、王粲等名人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思想活跃、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的荆州经学。他们“改定五经章句,删画浮辞,芟除繁重,赞绪用力少,而探微知机者多。”可是如老先生这样寻章摘句的人,已是少得很了。后来我才明白,那是因为孔明见我轻浮,要磨磨我的性子。
我轻浮了么?我小看天下人了么?我要改变我的命运,这不算是错吧。
在这种情形之下,我等来了盼望已久的几个伴读。赵子龙实在是厉害,这样难为人的任务,他居然如此圆满的完成了。
姜维终于来到了。
可惜的是,面对我的亲切“接见”,他就象一个小冰人,高仰着下巴,傲得如同一头幼狮。他是被请来的,但是,身为士族之后,他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高傲。面对我,也丝毫不放在眼里。这与我想象中只要一见到,就会倒在我的身前,发誓效忠,从此为我鞍前马后,东挡西杀,不弃不离的情景差了十万八千里。这种人,属于没有真实的本领来压制他,他就绝不会低头的人。
而王濬则是四叔偷来的,仅比我大一岁的他,哭了一路,见到我还止不住泪。他出身豪门,世代二千石,在家中娇生惯养,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苦。此次南来,生死未卜,更是恐惧的要命。我本以为我这样亲切的一个人,与他定能交成朋友,哪知道,聪明的他知道是我让人把他弄来的之后,就对我恨之入骨,眼神里总是掩不住的充盈着杀机。让我不由自主的毛骨耸然。
而诸葛乔则依然永是一付淡然的样子,似乎万事俱不萦心。与他说上十句,他也答不了一句。说起来他应是与我最亲近的一个,但他的聪明,却害得我们几个(特别是我,另两人都比我聪明)经常与戒尺谈心。
守着这几个伴读,我万分怀念崔先生和阿望在的日子。
第十二章 《汉书》
我是阿斗
历史的车轮飞驰电掣,处于迷茫中的人们,抬起失神的双眼,却看不到它经行的轨迹。
但我,却在为之叹婉。
一切都没有改变。虽然有我的多次提醒,但谁也没有把我的话放在心上,庞统庞士元军师还是被张任的乱箭射死于落凤坡前。这个与孔明齐名的人物,一腔抱负尤未施展,便即离世而去,空留下后人悲叹。我不知道,在他死的时候,父亲可对我的建言有过一丝的犹豫或悔恨。但父亲再也没有提这件事。
他命关羽镇守荆州,孔明与张飞兵分两路入蜀。
这一路上,张翼德与孔明打赌,破天荒的巧失计策,义释严颜,兵不血刃连破数十城,攻到雒城。孔明定计捉张任,为庞军师报了仇;张飞夤夜战马超,在父亲和孔明的安排下,收伏了这头西羌猛虎,至此兵马之壮,一时无两。刘季玉积弱之下,合城降顺,被父亲发配到了南郡公安。西川尽入父亲之手。
我直待西川平定之后才来到蜀中。
在那之前,我留在荆州。
我走路跑步不会无故摔倒了,但刀马之术却是远及不上同龄之人,甚至强不过瘦弱的诸葛乔,这实在是让我感到极没面子的一件事。
更让我没面子的是,在校场之上,小我一岁的王睿可以轻松的在一个照面之间将我放倒,这个小东西似乎对我抱着深仇大恨一样,拳头下得极重,让我简直不敢和他交手。于是,我一面为他的成长感到开心的同时,一面又害怕他不能为我所用,被我培养出来后再逃回去,那我可就成了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周瑜了。
姜维姜伯约是我们中最年长的一个,也是武技最好的一个,他在我的引见下见过几次孔明先生,立时为孔明先生所折服,低下那颗高傲的小脑袋,心甘情愿的伏在地上,请求指教。孔明也十分喜欢姜维,竟将自己手著的兵书交给了他。
我们几个的武艺都是赵云教的。赵云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人,他简直是集各种美德于一身的典范--冲锋时赵云会冲在前面,你只要掠阵就行了;撤退的时候赵云会替你断后,你只要先走就行了;你被包围的时候赵云还来救你,你只要还没死就行了;领功劳的时候赵云会分你一半,你只要站在他身边就行了。所以只要站在他的身边,你就会感到十分的安心,更何况他还有两次救我的恩德。
不过呢,年纪还小的姜维诸人感想就与我完全不同了,他们常被赵云打得鼻青脸肿分不出本来面目。赵云是真教的。
王睿生了气就会指着我问赵云:“你为什么不好好教他?!”
于是赵云就会慈爱的看我一眼,抚着我的头道:“因为他不需要学习战场撕杀。”
我便给小王睿一个白眼,然后抱着赵云一顿猛亲。
赵云的胡须不象二叔关羽那样飘逸,不象三叔张飞那样扎人,他的胡须柔柔的软软的,贴在脸上很舒服。
随着战况深入,赵云和孔明都离开了。这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无趣,也不想再跟着老先生背诗经,于是我们商量着逃学。但是第二天,我们谁都没有逃成,因为老先生早早的就把我们堵在院里,他要给我们讲《汉书》。
《汉书》讲得都是我祖宗们的故事,这让我十分感兴趣。而另外几个显然对从诗经到故事的转变也还是很满意的,于是都能认真来听。
听到先祖们开创大业的故事,比对比今天的衰落的汉室,我不由得感叹不已。生逢乱世,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怎能庸庸碌碌过此一生?
我不由想起那个历史上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人。平心而谈,那个阿斗绝对不傻,他只是的装傻,他装傻装得,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
后世曾有一个很有见地但却很阴损的人以三叔张飞的口吻说:“阿斗是个很奇怪的孩子,9岁时才能用双手加双脚数到18,平日里总是呆呆的看着一个地方发笑,很少说话。他们都说这孩子脑子有问题,比如你给他一块点心,他总是拿到屁股上蹭两下再吃,为此大哥打过他好多次也没用,于是大家总趁大哥不在的时候用点心逗他。有段时间我一度以为他是让子龙在长坂坡那次给蒙在怀里憋坏的,觉得他怪可怜的。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应该可怜的人是你和那些给他点心的人,军师说,你有没有发现阿斗几乎每天都有点心吃?我恍然大悟,从此不再用点心逗他,而阿斗从此看军师的眼神也变得沉沉的。我不知道阿斗是不是个聪明人,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至少他不是个傻子。一个人装聪明不容易,装傻则更难,而一辈子装傻则更是难上加难。”
这段话很搞笑,那位扶不起的阿斗自然也不会这样,否则极少夸人的孔明先生也不会赞阿斗:“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而他在建兴八年秋,徙鲁王刘永为甘陵王,梁王刘理为安平王,将两个幼弟远远的逐到两国交界之处,也看得出他强硬的手腕;他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戴在了他的头上。其实综合前面各种蛛丝马迹,再来看他“乐不思蜀”的故事,应该不难得出另一种结论。刘禅应付司马昭的手段,若非大愚,就是大智。既然已经知道刘禅并不傻,那么既然能够骗得了司马昭,他的心机和演技都是相当惊人的了。《汉晋春秋》载司马昭闻听“乐不思蜀”的回答后摇头说:“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三国志集解》针对此段评论道:“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此一评价实为允当。
但装傻再好又能如何,就算是再精明的傻子,也不过是个亡国之君,白费了孔明的天纵奇才。
所以,不论如何,我也不要做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我虽然已是阿斗,但我绝对不用人来扶,我需要辅助之人,但我必须要自己站起来!
这番念头很久以来就在我脑中旋转,但今天在听高祖的故事时,竟然无比清晰的在脑中形成了,我似乎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一个灯塔。我的决心无比坚定。坚子刘邦可以成事,我刘阿斗为何不能!
这样想着,我猛得站起,一脚把桌案踢翻,大喝起来。
多年后的诸葛乔身为大汉丞相,他退养林下之后,曾与人讲起那时的情形,他道:“陛下以中人之姿,凛然独立于乱世,北击曹魏,东定孙吴,中兴汉室,重堪乾坤,实乃人力,非为天授。余年少时,曾为陛下侍读,先生讲至《汉书》高祖卷,陛下双眸炯炯,有如电火,洞人腹心。忽掀案于地厉喝曰:‘男儿立世,当安天下,至太平,承祖业,泽万民,岂可苟安残喘,效冢中枯骨耶!’此后,余乃心折叹服,立誓相佐,不敢使先父先帝专美于前。”
他们都以为我所说的冢中枯骨是那个被曹魏摆弄的傀儡献帝,他们不知道,我所说的,是我自己!
PS:历史上,涉及到太子刘禅应读何类书籍的问题,蜀汉朝廷上下包括刘备、诸葛亮乃至群臣的意见,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都认为刘禅应读务实有用之书。《三国志》注引《先主遗诏敕后主》记载,刘备教诲刘禅:“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从经过精心选择的书目看,儒家著作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说明不重视儒学。《三国志…孟光传》载:“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太子所习读并其性情好尚。”孟光说:“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博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者邪!当务其急者。”此段记载说明了蜀汉的帝王之术,是“当务其急者”。在三国鼎立,强敌压境,而蜀汉又国小势弱的形势下,杂用众家之长,自是必然之举。从诸葛亮的思想特点和刘禅读书的类别看,所谓“通学”,除了儒学之外,还包括法家、兵家、纵横家等诸子之学,也即蜀汉统治者所讲求的务实的学问。
第十三章 刘升之
我是阿斗
第十三章刘升之
我飞起一脚,踢倒面前那张桌案,意气风发的大喝:“男儿立世,当安天下,至太平,承祖业,泽万民,岂可苟安残喘,效冢中枯骨耶!”
老先生却叹了口气。他从容的从把手头的书简收拾起来,然后转过身子走出屋去。
我有些发傻,回顾四周,诸葛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