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相声门-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90年代末,马季年事已高,只能偶尔带带学生,姜昆办起了网站,冯巩办起了学校,牛群当上了县长,李金斗做起了相声俱乐部。相声艺术家开始用行动说明,相声队伍并没有知难而退,还在自觉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只是这种努力还不能改变大环境的影响。90年代末,由于春节晚会的推广,冯巩、牛群开始尝试相声和小品之间的东西,被称作相声形式改革的前卫版。从相声本体规范来说,他们的作品已离经叛道,但相声进入新时期应该有多种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这阶段包括办网站、办学校、当县长、办俱乐部,都是艺术家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艺术生活的衍生,这些艺术家在当时的历史平台上扮演了很积极的角色。如办网站,是相声进入另一种传播渠道的开始;办学校,让相声进入了高等院校。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3)
说到相声上网,姜昆他们是国内最早启动的。姜昆自己说:“我创作高潮在二十多岁。16岁我走出中学大门,到社会上去。创作旺盛时,写了近百段相声,基本上把自己所有生活积累全部倒出来了。到现在,输出东西多,输入东西少,处在一种很尴尬的状态中。虽然我想逾越自己,可我又把自己的道儿全封死了。我自己现在也处在这样一个难堪地步。怎么办?所以,我想通过网络汲取营养。于是1999年,当时已经有十多年网龄的我正式开办了鲲鹏网城。”
  刚开始的时候,姜昆苦口婆心地求人,组织了一批关于相声理论和介绍相声演员的资料文章、并出现了全新的相声作品。比如有一个英语笑话,说日本首相森喜郎英语不太好,准备到美国访问之前,想学几句英语,去找翻译。翻译告诉他,学两句就够了。第一句是:How are you?你好的意思。克林顿会回答:I am fine,thanks。你就说:Me too。这样把“How are you?”“Me too。”这两句学会了就可以了。他学着学着,突然想起来,我听说怎么是“Who are you?”翻译说,“Who are you?”的意思是“你是谁?”下飞机后,看见克林顿带着老婆、很多官员来迎接。森喜郎一下子蒙了,一伸手搭着克林顿就说:“Who are you?”把克林顿弄得很尴尬,心想,你这是干吗?难道不认识我了!大老远地,我等你等了半天了,你这是干吗?可是,看到周围那么多记者,不好说别的,只好指着希拉里说:“ I’m Hillary’s husband。”森喜郎说:“Me too。”
  有人曾说,姜昆现在头衔这么多,社会活动多了,兴奋点有了转移,自然出不了好作品,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表面而片面的看法,他们对于这些相声艺术家们的工作和努力有更多的理解。
  姜昆到中国曲艺家协会工作之后,为扭转包括相声在内整个曲艺工作的低迷局面,和大家一道想了许多办法,他希望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之上,切实有所推进。比如,坚持组织以相声演员为主的演出小分队“送欢笑下基层”;启动开展了“中国曲艺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陆续开办了“相声表演人才班”、“相声创作人才班”等,想把中青年优秀曲艺人才聚拢起来,为繁荣曲艺包括相声强化队伍基础。
  再比如李金斗,每天的政务、公务很繁忙,但他的相声俱乐部,坚持20元低票价,坚持自己不拿劳务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而且观众的反应也很好。他们都是希望能通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影响更多的人。
  1995年左右,姜昆等相声艺术家在河北办了一次相声大赛,那次活动让他们感到,长期的电视相声使得相声脱离了民间基础,所以当时大家都感觉相声回归剧场能更好地贴近观众,于是在1995年,姜昆和李金斗在民族宫开始举办相声晚会。
  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家文化生活丰富了,欣赏水平也高了,主流相声作品很难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因为成名成家的人对第一线的生活已经出现了距离,生活圈子受到了局限,这些又是无奈的现状。这个时候冒出了郭德纲,他的喝彩来自民间,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在姜昆等人看来,郭德刚的相声应该定位为庙会文化的层次,带有大量的生活原生态的成分,民俗性、乡土气很强,而现代人基本都生活在富足社会,他们有些是带有优越感的,窥探小人物的尴尬和秘密,叫做“求新猎奇”,所以他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能够满足一定时期,一些群体,特别是对于第一线生活缺乏了解的人群的需要。
  主流相声界同时也承认,郭德纲的“走红”对相声而言是件好事情。他和他的“德云社”常年坚持为老百姓演出,低价经营以吸引和培养自己的观众,赢得社会的某种承认,相声界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如今,相声回归剧场,长期以来坚持“为老百姓创作、为老百姓演出、让老百姓满意”的方向,坚持低票价,面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媒体的赞扬,成为了表率。以郭德纲为代表的“德云社”,以他们对相声艺术的钟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十年磨一剑”,坚守小剧场,注重传统和创新的结合,注意培养中国相声新的观众层,得到了社会关注以及媒体的大力支持。相声艺术生存、发展和创新的问题都得到了空前的关注,这一点对于曲艺界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天津20多个曲艺小剧场天天观众爆满,有时还需要在茶馆门口加座。在谦祥益、名流、天乐、明月、金福瑞等小剧场,天津观众花五、六元钱就可以边品茶,边欣赏长达三个小时以上的鼓曲、相声演出。在这些小剧场里,往往是台上演员演唱,台下观众击节而和,剧场里一片其乐融融。这些都说明相声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的曲艺艺术不能离开中国老百姓的需要,不能远离我们的衣食父母。
  但是,并不是只有回归剧场才是相声目前发展的唯一方式,相声要发展,但不能盲目创新。首先,“说学逗唱”的美学规范不能丢,“包袱”是手段,不只是目的;给人健康向上的精神愉悦和思想启迪的价值追求不能丢,面对前辈大师早已扬弃却又不时沉渣泛起的“脏哏”、“臭哏”、“伦理哏”和“生理缺陷哏”,相声艺术家们不能含糊迁就,相声真正感人的是美学力量,并非为笑而笑的媚俗迎合,而是形式活泼但思想严肃、语言轻松而立意深沉的审美探求与智慧运作。相声界的从业人员必须明白并坚持这些正确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相声的百年传承(4)
演员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要像侯宝林、马季这样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用文化的眼光和素质使用幽默的武器,用智慧的思索看待今天的生活,评析社会方方面面。而出版和演出公司、媒体也要爱护相声,有社会责任感,建立批评理念和批评道德,这样才是对相声本身最好的爱护。
  

传统相声今昔演变
大部分传统相声从作者身份来看,共分两种:一种是清代贵族子弟,在内部曲艺晚会上(最初称“全堂八角鼓”)演出的“逗哏”,如《对春联》、《打灯谜》、《酒令》、《解字意》、《批三国》等,表演相声,他们自称“清客串”,转业成艺人后,人们称他们是“清门儿的”,以“文哏”取胜。另一种是撂地艺人创作的,比较通俗活泼,有“闭哏”、“唱哏”、“打哏”等等,不足之处是比较粗野,人们称他们是“浑门儿的”。到了清末,两门合流以后,就演变成对口相声了。
  《文章会》属于“文哏”,产生于清末,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读过《四书》、《五经》的贵族子弟“下海”成为相声艺人后的创作。整个段子达到了风格清新、雅俗共赏的水平。经过历代艺人的修改,人物有变化,台词也大同小异。
  刘宝瑞的演出本中提到的主考官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1830…1904)和荣中堂荣禄(1836…1903);苏文茂的演出本则将主考官改成了维新变法的康有为(1858…1927)和相声前辈艺人周德山(艺名周蛤蟆)。而在最新的《新编文章会“监国侯”版》(也就是郭德纲曾经说过的版本)中则用煎饼果子做主线(煎饼果子——监国,于是便有“监国侯”的名字),在这一版《文章会》中,主考则变成了金庸,场景则换成了金庸探访“清华大学”,可谓“与时俱进”。
  《文章会》刘宝瑞版
  乙:您做的是什么文章呀?
  甲:八股文。
  乙:那我知道,我问您是什么题?
  甲:我正赶上德宗景皇帝的御题。
  乙:德宗景皇帝是谁呀?
  甲:就是光绪,他出的是“春秋”题。有两位主考官一满一
  汉,满主考是荣中堂。汉主考是翁同翁老先生。进了
  考场我就入了号啦。
  乙:您入的哪一号?
  甲:(接当铺喊当的味儿)两千八百五十七号油旧夹袄一件
  六角……
  乙:干吗?当当的呀!
  《文章会》苏文茂版
  乙:康圣人(康有为)要出题?
  甲:应当呢,我们校长给拦下了。
  乙:为什么呢?
  甲:康圣人?那是多大的学问!
  乙:就是啊。
  甲:他出的题目我们准做不上来呀!可是我们校长没拦!
  就坡下啦。
  乙:你看看。
  甲:“好,那就请康先生出题吧!”康圣人很不满意。
  乙:那是啊。
  甲: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刷”,如插柳栽花一般。我们
  各位学生定睛一看——就愣啦!
  乙:怎么呢?
  甲:题目太深。
  乙:什么题目啊?
  甲:“春秋题”。
  乙:真是够难的。
  甲:“春秋题”是最难的。还甭说我们,在清朝的时候,那
  赶考的举子最怕“春秋题”。
  乙:就是。
  甲:您算这“橘子”(举子)要怕“春秋题”,何况我这“酸梨”啦!
  乙:我这“菠萝蜜”就更不行啦!什么“橘子”啊?赶考的“举子”。
  新编《文章会》“监国侯”版
  甲:金圣人(金庸)先念了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
  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甲:金圣人就以这首诗为《春》题,让我们对一首《秋》。
  乙:嚯!这题目不容易!
  甲:不容易得分是谁!我们同学,一听完题目,马上摩拳擦掌,
  准备答卷儿!
  乙:嗬!
  甲:先做纸,“呲啦——呲啦——”
  乙:好嘛,又摊上了!
  甲:我们马校长站在一边儿小声嘱咐“唉,唉,唉,今天这纸
  颜色可得黄点儿啊!”
  乙:对,让你们多搁点儿鸡蛋,款待金圣人!
  甲:“好嘞!”,我们同学个个是争先恐后,先把纸做好,然后
  饮饱了笔,刷刷刷刷,一人对诗一首,往金圣人跟前儿
  一送,“金圣人,来!来!您、您来我这个!”“您来我
  这个!”
  要不说还是人金圣人有涵养,有水平,冲我们一做手势,
  “诸位同学。”
  乙:还同学呢?!
  甲:“不要慌,大家的作品,查某一定会挨个儿品尝。”
  乙:好嘛,这金圣人饭量还不小!
  

附录:门派师承,自有家谱(1)
相声“谱系”相当于相声行业的“家族成员档案”,也就是所谓的“家谱”,它记录下每一个相声演员师承关系、隶属门派、辈分高低。一份“谱系”既投射出相声百年的沧桑,也反映出相声艺术绵延不绝的生命力。相声门内这份不轻易公开的“内部档案”已经曝光了两次,一次是马三立老先生于1985年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一次是1995年出版的《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演员师承关系表”,关于这两份行业档案,存在着种种争议,名单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
  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公开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只记录到了第七代,《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比较详尽,记录到了第八代,然而,十年过去了,相声演员的队伍仍在壮大,已经出现了第九代、第十代相声演员,苏文茂先生的弟子刘俊杰是第七代演员,他也有了徒弟叫丁东,而据说丁东也有了徒弟,只不过目前还没有正式拜师进入谱系,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马三立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和《中国相声史》上,都把张三禄作为相声的始祖,而据了解,这一说法在天津相声界存在着很大争议,苏文茂和田立禾都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相声前辈提过张三禄的名字,张三禄也没有留下一段相声,不能把一些滑稽艺人就当成相声的创始人,如果这样说东方朔也是相声的创始人,现在他们赞同朱绍文是相声的创始人,是第一代。
  在《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中,还有几位小品演员的名字,原来他们也早就拜师入门了,其中有巩汉林拜唐杰忠为师,黄宏、兰成拜马季为师,李嘉存拜高英培为师等。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张三禄-朱绍文-春长隆、冯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张三禄-阿彦涛-恩  绪、高闻奎
  张三禄-沈春和-魏昆治、王有道、###、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第四代
  恩  绪-李德、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
  戴致斋
  桂  祯-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治-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马德禄
  高闻元-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治-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恒瑞丰
  沈竹善-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第五代
  裕德隆-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江、
  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马寿岩
  吉坪三-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
  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李永春
  高德明-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高凤山、赵玉贵
  第五代-第六代
  张寿臣-赵立梧、常宝、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