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杨小阳家拥挤得无落脚之处的阳台上,余小鱼孤立无助不知所措。在她认为应该摆着摇椅喝茶的宽大阳台上,堆满了超市塑料袋、包装盒、旧报纸、空瓶子、牛奶盒,它们拥挤不堪,满身灰尘,却理直气壮。
杨家的大小柜子,更像是一个大胖子,非要穿一件窄小的衣裙,结果拉链大开。那些在余小鱼看来丝毫没有存留价值的东西,都被当作宝贝收藏着。在如此“惜土如金”的家庭里长大的杨小阳,如何能“挥金如土”?
除了混乱之外,余小鱼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那一刻,她似乎找到了杨小阳能够面对混乱安之若素的原因。相比之下,她觉得杨小阳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改变。当然那些改变在她看来,远远不够彻底。
一个人在一个家庭耳濡目染,20多年慢慢浸泡、小火炖熬形成的习惯,岂能一时半会儿改得了?
当然,余小鱼没有意识到,这种熏染也让她避之不及。
在余小鱼父亲家里,杨小阳同样感觉不自在。
杨小阳进门刚换好拖鞋坐在沙发上,就会看到余小鱼的母亲,他的岳母大人拎着拖把擦门口的地,以杨小阳15的视力,他实在没发现自己在门口瓷砖上留下了脚印。丈母娘有着一大串的讲究,端上茶水之前,茶几要擦上一遍,撤下茶杯之后,茶几又要擦上一遍;送上果盘之前,桌子要擦一遍,撤下果盘之后,又擦一遍。老人家所到之处,必然有一块洁白的抹布相伴。
余小鱼经常跟杨小阳笑话自己家的那些“家规”:进卫生间的拖鞋不能穿进卧室,不可以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晚上9点之后不可以吃水果,还有带着知识分子清高的彬彬有礼,拒人千里之外的礼让与客气。余小鱼说,她早早结婚,就是为了逃开这些细枝末节的这规那定。
但是,杨小阳分明看到,余小鱼的书房从来都是井然有序,她不会把电视机摆到卧室里,她的早餐总会有水果,她有礼有节背后的距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左右家庭秩序的潜规则(2)
那些被余小鱼嗤之以鼻的、不成文的“家规”,其实正是她对杨小阳严格要求的根源,或者说,是明里暗里影响两个人生活方式的参照系。
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家庭,差异有时候是天壤之别。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不仅仅是性格的差异,更是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千差万别。前者是天性,后者是后天学习培养的规矩,同样深入骨髓,如影相随。只是,在婚姻生活里,后者对彼此的影响,往往大于前者。两个人的磨合,实际上是在不同家庭、不同成长环境中养成的家规与习惯的较量。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源自家庭、源自成长经历的鲜明个性,走进自己的婚姻生活,并自觉不自觉地受它影响。这些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规则、待人接物方式,甚至是非标准。它们能够决定婚姻关系的和谐与否,乃至婚姻寿命的长与短。
婚姻从来都不是一张白纸,它更像是一张经过多次曝光的底片。显影液下,你能清楚地看到那些明明暗暗的旧习惯潜规则,在新家庭这张全家福上留下的痕迹。
不能放入家庭相册的情感底片(1)
我们怀念一个人,一段旧事,不是因为曾经的爱,而是因为,那里面有我们走过的岁月,它已经和一段年华密不可分。
李小良热衷于组织同学聚会,这已经成为过去10多年里人所周知的事实。李小良的妻子对此心存疑虑,可在多次考查之后,她发现聚会上的漂亮女子,除了具有“李小良的同学”这个名分之外,不再和李小良有任何关系。虽然李小良在聚会之前的热忱和激动令她不快,但在聚会之后,李小良通常会变得很宽容而且有耐心,这让人感觉愉悦。
只有李小良知道因果。当然,他更清楚自己的感伤、爱憎与失望。在某个固定的时刻到来之时,他的内心会涌起无法按捺的冲动,尽管这完全不合乎逻辑和理性,却成了某种支撑,使得李小良有耐性面对并不十全十美的婚姻。
李小良生活在期待里,期待让他超然解脱。
那仅仅是一个影子。她不言不语地坐在教室靠窗的位置,高中生李小良每次经过,都能透过玻璃窗看到她。他频繁地从教室进出,为了多一次机会接近那个侧影。当同班男生对侧影的正面影像颇有微词时,李小良心存芥蒂,并且终于在球场上找到机会,多次合理冲撞那个说坏话的男生。
一个安静地坐在窗边少言寡语的影子——即便是毕业合影上,那个影像也侧过头去,没来得及转过脸来——成为李小良内心深处的依恋。
从读大学开始,李小良就在预谋他的同学聚会。这是再次见到影子的最好最恰当的理由。他相信,作为一个知名学府的大学生,他一定能获得他想要的关注眼神,当然,最好带些仰慕。
影子并没有参加李小良精心安排的第一次聚会。同学们说,她在一所自费大专里读了几个月,就出来做化妆品直销。这让李小良怅然若失。为了重新构建自己的想象,李小良经常去学校附近的高档商场,仔细观察化妆品柜台前那些浅笑盈盈的导购小姐,以及她们身后诱人的广告宣传画。他们为李小良的影像增加了丰厚内容。
第二年,李小良接着组织同学聚会,影子终于如愿以偿地出现。她以一张被涂抹得五颜六色的脸,迅速撕碎了李小良精心构建起来的美丽影像。
心疼并没有断绝李小良的念想,他很快为影子的存在找到了新理由。他实在太想知道那个沉默如水的美丽侧影,最终会变成什么模样。
大学毕业之时,李小良再一次组织同学聚会。物是人非,影子也一定会有所改变。李小良其实并不知道他希望这种改变走向哪个方向,是好还是坏。他像是被惯性所驱使,无法停止,只能向前。
李小良没有顾得上再一次仔细看影子。有人告诉他,她结婚了,跟一个做保健品直销的上线。影子说服同学们加入直销的刺耳声音飘进李小良的耳朵,他在瞥见一个动人侧影的同时,还看到一个装满保健品的假冒名牌包。
此后几年,李小良不再张罗任何同学聚会,直到他碰到现在的妻子,一个侧影与影子极其相像的女子。
拿着高薪的外企白领李小良很是吸引了女孩们的注意,他游刃有余地穿梭其间,完成爱情开始与结束的过程。影子像是和他不再相关,直到有一天,在一个黄昏,当他下班经过公司楼下的咖啡厅时,再次与影子不期而遇。一个占据了李小良整个年少岁月的侧影,一个他早就认识却从来没有关注过的女子。
过了蜜月期之后,李小良就开始琢磨,自己是不是娶错了人。妻子漂亮能干,除了有些任性、对李小良看管比较严格之外,似乎没有其他缺点。但李小良依然觉得自己错了,这好像并不是他想要的婚姻,眼前形同影子的侧影,和心里的影像天差地别。
为了弄清楚这种差别,李小良在高中毕业15年后,也就是自己结婚两年之后,组织了再一次的同学聚会。
影子如约而至,晃动着自己金光闪闪的胖手指,宣讲自己从一个底层促销员做到某个级别上线的成功。在喝下数瓶啤酒之后,李小良终于在影子越发响亮的大嗓门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个影像——一个微醺的男人对年少岁月的、掺杂着想象的回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不能放入家庭相册的情感底片(2)
此后的李小良仍然无法停止想象。是的,影像已经毁灭,他只是希望它能毁得更彻底、更丑陋,只有这样,那个陪伴自己青春岁月的影子,才能够更加完美。
于是,李小良接着组织他的同学聚会,那个出现于他视野中却早已远离他的影子,让他感受到自己婚姻的美好,他甚至庆幸,自己与她毫无关系。
没有人能够知道,曾经的经历会怎样影响我们对爱情的选择。有些东西,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但是,它却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突然爬了出来,影响我们在婚姻的十字路口选择向左或者向右。
我们怀念一个人,一段旧事,不是因为曾经的爱,而是因为,那里面有我们走过的岁月,它已经和一段年华密不可分。这些情感经历,成为若隐若现、看不见摸不着的后方阵地,以种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建立与婚姻丝丝缕缕牵扯不断的关联。
被情感测试淹没的选项(1)
当两个人的距离缩至一个屋檐下之时,却并不意味着一定心手相牵。搭伙过日子或者同床异梦的事儿听多了,眼见的空间距离,反倒无法衡量彼此的亲近或疏远。
朋友跟我说,因为没有孩子,所以才仔细算计你和他之间的距离,探究他的过去,测量爱情度数的高低。
朋友还跟我说,如果你们关系好,有没有孩子无所谓;如果关系不好,孩子倒是必不可少。
他们想要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孩子的存在,将决定性地改变两个人的关系。
这倒很有趣,为什么彼此之间距离的调整、相处方式的改变,需要第三者?莫非,两个人一旦形成某种固定的关系模式,就只能身陷其中,凭借惯性前行?
前辈跟我说,从走进婚姻的第一天,你就得确定好以后的家庭模式。通常,谁先下厨房,以后做饭就归谁;谁先收拾房间,以后打扫卫生就归谁;吵架谁先让步,以后就会永远如此……言之凿凿,都是些经验之谈。
真正进了围城才知道,婚姻里的太多东西,无法以他人经验来作判断。两个人的亲疏远近,婚姻的幸福与否,并没有一个客观评价标准。
凭借经验或者心理学上用数字准确界定的空间距离,我们可以判断通常意义上两人之间的关系。8英尺以上,公共安全距离;45~8英尺,熟人距离;12~36英寸,朋友距离;3~12英寸,恋人距离。对陌生人而言,距离越大越安全,对爱人而言,距离越小越亲密。
但是,当两个人的距离缩至一个屋檐下之时,却并不意味着一定心手相牵。搭伙过日子或者同床异梦的事儿听多了,眼见的空间距离,反倒无法衡量彼此的亲近或疏远。
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身处亲密距离,不同的相处方式,能将彼此拉近或者推远。
一个雪天,两对夫妇去滑雪。
妻子A呵护备至,在出门的前一刻,给丈夫找好帽子、围巾、手套,仔仔细细地盯着丈夫穿戴好。这还不够,又来检查所有的扣子——大衣的、风雪帽的、滑雪手套上的,是不是都扣好了。丈夫越来越不耐烦,等妻子俯身去看他是不是按要求穿了厚毛袜时,丈夫终于忍无可忍:你可真够烦!
帽子解了围巾扔了,丈夫一脸怨气,妻子也怒从心生:操心是为了你好,你还不乐意!
妻子B也在收拾行装。她准备了两个包,自己一个,丈夫一个。在给自己装备齐整之后,她将另一个包递给丈夫,提醒他天冷防冻。以前,他的衣物之类的都由她打理,在她忍受不了他的混乱教导他几次之后,他便不耐烦了,声称此类事情,不劳她费心。可是此时,他找不到防寒帽之类的东西,于是开始抱怨:你怎么不管我,还是不是我老婆?
两个男人都不满意。A丈夫羡慕B丈夫的自由,有一个不唠叨、不多事的太太;B丈夫感慨A丈夫的省心,有一个细心、关照的老婆。两个女人面面相觑,她们曾经耳闻目睹的那些经验——要关心男人或者要给他以自由,都不管用。
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每个女人也都有所谓“驭夫”之道。有人习惯联体婴儿式的相处,哪怕去楼下的超市买瓶酱油,也得成双成对,携手进出;有人习惯自由独立,互不干涉内政,亲密有间。
前者告诉你,如果他爱你、在乎你,就会为你改变,随时随地出现在你身边;后者告诉你,爱是自由无拘,放手让你做真的自己。用哪一个标准,来衡量你们婚姻的亲密度、相爱指数?
没有固定不变的相处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爱情标准。那些有关爱与不爱的心理测试题,不过是一种可供消遣的游戏。没有哪一种美满婚姻是用测试题测出来,也没有哪一个幸福家庭凭借他人经验建造。
女人总是习惯说别人的老公如何如何;男人也总会欣赏与自己太太截然不同的女子。他们往往忘了,那些令人心动的诱惑,未必真的合适自己。与其对无法企及的东西艳羡不已,不如改变自己的相处方式。
。 想看书来
被情感测试淹没的选项(2)
婚姻之道,实际就是相处之道。没有经验,没有比较,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争执、无奈和抗争之中,慢慢地理解、忍让、包容和妥协。
。 想看书来
完美关系的假想模型(1)
三个男人在一起谈论起自己的妻子(实际他们很少这样),一个说妻子做饭的手艺不错,一个说妻子对自己很少有高要求,最后一个多少会在心里感觉自己的婚姻有些糟糕。
我们并不能确定自己的婚姻是否完美,于是,我们寻找参照系,从父母的婚姻模式,尤其是周围人的婚姻模式里。
前者往往是在无意识中,或许谁都不认为自己在“克隆”父母的婚姻,可是他们的影响却在潜移默化之中。我们从母亲身上获得最初的妻子形象,从父亲身上看到丈夫的责任。他们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我们对爱情的看法,造就我们面对婚姻时的态度。
后者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它成为我们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参照,成为我们调整婚姻参数和变量的坐标。
当然,在完美婚姻的参照系中,还必须提及大众传媒。它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意料中的大,就像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慢慢侵入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爱情想象,以及对婚姻的要求。
从那些让人自惭形秽出现于电视广告片里的完美家庭形象,到让人唏嘘不已的日剧、韩剧乃至矫揉造作的青春都市爱情片,它们都在竭力构建某种完美的爱情,以其极具诱惑力的煽情表达,唤醒我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向往。
看看那些爱情参照系的力量吧。
如果三个女人在一起谈论她们的结婚纪念日,一个说丈夫带她去马尔代夫度假,一个说丈夫精心挑选了白金镶钻项链,那个没有收到丈夫任何礼物的女子,一定会在心里认为自己的婚姻没有别人幸福。
如果三个男人在一起谈论起自己的妻子(实际他们很少这样),一个说妻子做饭的手艺不错,一个说妻子对自己很少有高要求,最后一个多少会在心里感觉自己的婚姻有些糟糕。
相比之下,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倒没有如此直接,但它却树立了某种标高,带给我们诸多的浪漫幻想,直截了当地向我们显现了完美婚姻的模样。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感冒药广告,也如此地打动人心:男人的深情与担当,女人的美丽与温婉,关怀备至,相亲相爱,还有显示财富与能力的社交聚会,所有这些,不都是幸福家庭的必备要素么?
因为这些参照系的存在,所以,夫妻争吵之时,女人们才会说“你看看人家的丈夫如何如何”。说这句话,是因为对丈夫心怀希望,企盼他们能如理想的婚姻模型所展示的那样完美。
比较,通常让我们看到自己所没有拥有的,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婚姻不尽如人意。
某一天,她跟朋友抱怨她的婚姻,她的所有的不满:他从来不记得她的生日,没有送给她任何生日礼物;他的东西永远乱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