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
◎曹洪——最早追随曹操的三朝###,身经百战救过曹操命的时之名将,却差点因吝啬被侄子曹丕杀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信非虚言
(802)
◎曹休——曹操称为“吾家千里驹”的三朝重臣,却在石亭战役中被陆逊大败后发病而死;其子曹肇有“当世才度”,却由辅政大臣而一落千丈同样抑郁而亡;吃“政治饭”的官场中人的一大悲哀——
(804)
◎曹真——曹操的“中坚将军”,虎豹骑第二任司令;曹丕时代的“西北军区司令”;明帝时代一门八侯的“国防部长”辅政大臣;诸葛亮北伐的第一个对手——史称“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的贤人,但时人却叹曹子丹英雄一世怎么生养了曹爽这么个儿子
(805)
◎曹爽——野心大而缺德无能寡断让魏明帝上了一个大当的托孤首辅大臣;曹魏三代血汗付诸用错一人;执政之鉴:任人可以为亲为友,不可为私为情(807)
◎夏侯惇——东汉最后的伏波将军,夏侯氏的第一大佬;一门12侯“有定天下之功”的魏之元勋;吞睛之说纯属子虚,征吕布流箭伤目却是史实,因而军中称其为“盲夏侯”,气得他每照一次镜子就摔一次;被绑架劫持引发曹操的“反恐令”;英勇善战且长于治政;长子夏侯楙贵为驸马爷为何被捕入狱?内忧大于外患,亲朋之间也少干得罪人的事为好
《三国大传》目录(18)
(808)
◎夏侯渊——曹操少年时的替罪羊与两代姻亲,平定西北的第一功臣;曹操是个给下属“戴高帽”的专家——“虚呼”比骂人杀头更有效;晚年战死于蜀魏汉中争夺战;将门出虎子—— 13岁少子在汉中战死殉父;子孙贵重于魏晋两朝
(810)
◎夏侯尚——夏侯渊从子,曹丕的南方大军区司令,军功累累;“入腹心,出为爪牙。智略深敏,谋谟过人”;但英雄爱死美女——与曹丕为“布衣之交”亲如兄弟,曹丕为什么要把他的宠妾绞死,且气得大骂不止
(813)
◎夏侯玄——清高一生傲骨一身,令“明帝恨之”的初生之犊不畏“龙”与龙颜一怒误10年;司马懿与蒋济开怀大笑也令人捧腹的对话,司马氏该当政;宁死不倒槽的曹夏宗族最后一个“大军区司令”
(815)
第三十三讲东吴四大名督
◎周瑜——与文学形象完全不同的“江东四大名督”之首,三国一代儒将;与孙策同岁的“少年朋友骨肉兄弟之情”,两个人分娶二乔以“江淮二郎”闻名江东;无比忠诚于孙权不为曹操的收买所动;赤壁一战曹操说:败给周瑜不算丢脸;刘备说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孙权则说他有“王佐之资”,没有周瑜我成不了帝业;最反对他的老将程普最后也服气地说:“与周瑜相处如饮美酒不觉自醉”;种种文学虚构穿凿附会的历史来由
(820)
◎鲁肃——还历史以真面目:有“王佐之才”,文武兼备的一流战略家、外交家;背袁术投周瑜箭穿数盾吓退追兵;为东吴策划的“两大基本国策”与“两长一短”令孙权终生不忘,称他的谋略之功就像东汉的开国元勋邓禹——政治之功在谋不在勇在巨不在细在隐不在显——汉高祖的“功人功狗说”;政治家不仅需要有能人的支撑,更需要志同道合者
(825)
◎吕蒙——鲁肃的继任,关羽的终结者 :少小从军一怒杀人的“吴下阿蒙”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典故;不贪功不贪财不计私仇专以成人之事为美;孙权称他有“国士”之才具,勇敢善战“鸷鸟累百,不如一鹗”的少壮主战派——人一生的成功,与其不断地努力拼争有时不如先完善自己
(830)
◎陆逊——三国中后期的智谋之星名将之花;东吴右部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以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而青史留名;石亭战役大破曹休十万大军;史称其是大略奇谋忠诚恳至忧国忘身的社稷之臣,但晚年却为孙权逼死;子孙陆抗、陆机、陆云名垂史册
(836)
第三十四讲魏蜀吴28位功勋名将
◎曹魏五虎上将:张辽——曹操最为欣赏勇冠三军常为诸将总指挥的帅才,曹丕称为“古之召虎”终生特殊礼遇的前将军,合肥战役以八百破十万闻名天下;乐进——以勇敢果毅闻名的右将军;于禁——以“最号毅重”闻名但战败降关羽令曹操哀叹不解,归魏后为曹丕羞辱而死的左将军;张郃——令刘备敬畏死于诸葛亮伏兵的百战名将征西车骑将军;徐晃——曹操称“功孙武,有周亚夫之风”、“俭约畏慎”曾大败关羽的右将军
(838)
◎许褚——曹魏将帅群中力大过牛巨无霸式的传奇英雄;史称“魏之樊哙”、“虎痴”,历仕二帝的忠诚卫士长武卫将军
(842)
◎蜀汉五虎上将“关张马黄赵”;黄忠——“勇冠三军”的东汉中郎将,蜀汉后将军;汉中战役定军山“一战斩渊”成名;以忠于旧主老当益壮名传古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国大传》目录(19)
(844)
◎魏延——蜀汉刘备时代破格提拔的汉中太守镇远将军,后主时代唯一敢与诸葛亮抗礼且人人为敌的跋扈将军;可为千古叹息的悲剧人物——自以为是老大但所有人都不信任他,身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北伐部队前锋官,却在最后的前敌绝密军事会议上被“抛弃”,死后还被同事踩着头颅骂,背负着叛逆的恶名,史家还把他列入了“蜀汉佞臣传”;魏延是否有反叛之举?诸葛亮是否设计杀他?人生须记——即使这个世界已经全是混蛋,你也不能与所有人为敌,否则你就是绝对真理也会死无葬身
之地
(845)
◎东吴“十二虎臣”:程普——三朝资深###东吴第一宿将;黄盖——不只以“苦肉计”闻名亦曾建美政于九县;韩当——善战奉公的统帅之才;蒋钦——严己宽人不挟私怨的两朝名将;周泰——为救孙权一战身受12伤的孙权卫士长,令孙权一抚伤疤一杯酒,一问来由一泫然的濡须都督;陈武——仁厚勇武战死沙场孙权命以爱妾殉葬;董袭——忠于职守不避死难的烈士水军都督;甘宁——劫江贼出身令关羽生畏的敢死将军;凌统——少年壮烈有国士之风的后起之秀;徐盛——以勇气壮烈军计闻名东吴的智勇战将;潘璋——粗猛放荡但军功累累犯了法连孙权都不追究的平北将军;丁奉——少小勇猛“战斗常冠军”且智谋过人的左将军大将军——史称“凡此诸将,皆江表虎臣”
(852)
◎蜀汉后期八大名将:王平——不识字能读书不负其名的安汉侯安汉将军;李恢——自荐治理南中“莫若老臣”的安汉将军交州刺史降都督;马忠——得君心民心的南中都督奋威将军;吕凯——执忠绝域十余年的吕不韦的后人云南太守;张嶷——后主深崇威震南中慷慨壮烈阵亡军中的荡寇将军;张翼——与姜维同征同死的历代名门之后车骑将军;霍弋——忠诚节烈坚守南中的安南将军;罗宪——蜀中四才子之一,于白帝城以两千兵众对抗东吴三万大军半年之久于亡国之际的巴东
太守(859)
第三十五讲姜维:蜀汉政权最后的悲剧英雄
◎“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喜好儒学的青少年时代;曹魏天水郡的武官参谋长,诸葛亮一出祁山姜维无奈归汉,与诸葛一见知遇终身,成为蜀国的“禁军教头”;报母以“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870)
◎蒋琬费祎时代总领蜀汉军事的大司马镇西大将军;蒋琬的重大战略性转折;曹爽攻蜀费祎闲棋大破10万曹军,但误选陈祗与黄皓联手干政;姜维任副丞相夏侯霸来降向姜维预言隐忧
(872)
◎蜀汉政权的姜维时代:大将军岁岁出师九伐雍凉,洮西大捷曹军损失惨重“死者数万”令曹主连下二诏清尸抚恤;黄皓专政姜维避祸屯田,“蜀国弦翻衰败声”
(878)
◎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搏——姜维令曹魏头疼得想派刺客把他杀掉;司马昭下令兴师伐蜀;钟会兵阻剑门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下令降魏,姜维战死于复国兵变之中,蜀汉最后一线希望破灭
(881)
◎千秋功罪:姜维身后的种种非议与公允之论——“一时之仪表”,“千载之下,炳炳如丹”的蜀汉最后一个英雄丞相;姜维身后的变乱与征蜀魏军的自相残杀(887)
◎什么是历史——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历史深处飘来的声声叹息——一代人悲歌着在剑与火苦与乐中由青葱而变白骨,一代人又毫不犹豫地倾尽智慧与力量在这累累的白骨之上建构着人类永远向前向上的青葱——这就是历史—— 一个伟大的收容所与展览馆(889)
后记(891)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致读者(1)
关于三国的通俗读物当是风起青萍于宋元,推波流行于明清之际,而滥觞恣肆于当今时代。已不知有多少种三国读物在如今的市场上刊行,在读者中流传,而且百家各有所论。因而我想对读者说的是:
本书可读可不读,所言可信可不信。
本书可读者非此书,而是书中的汉末三国历史——那是一部以四千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用铁血与剑火整整挥写了一百年政治智慧军事谋谟人生沉浮传奇万端的“大百科全书”,还不值得一读吗?有汉以降的帝王将相在读,士子文人在读,军人商贾在读,黎民百姓在读,一直到今天。泱泱中国自从开辟鸿濛三皇五帝到明清,哪一个朝代有如此的魔力呢?帝王在灵献君臣乱世三主身上寻找治国之道;文武将相以三国二圣为楷模追思效法;士人学子从其间揭橥生命之价值人生之意义。尤其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更是推而广之,甚至连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人也都去认真研习其间的谋略战例指挥自己的军事行动,清人入关便把它译成满文作为八旗贵胄的军事教科书;现当代之商贾则从中钩沉微言大义演练出现代商战之计略,并引其人物为守护神;而黎民百姓则与那些霸主英雄忠臣义士悲剧节烈人物结下了一千多年的“啼笑因缘”,且心仪之、口碑之、膜拜之……这不是在给那个血腥而充满魔力的时代充当吹鼓手和政治轿夫,书中自有史料佐证。世间事原本是麝美无风自来香,花红不语蝶为狂。更何况一卷在手顿可逾千年而际会千古风云人物,阅读那个时代的百年潮涨潮落波诡云谲板荡舟覆中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而其间又有多少成败得失之因缘足为人生之良师诤友。所以,生而为中国人自当去读读三国——这似乎是一位伟大领袖人物讲过的话。
可不读者——世间事兴衰成败、苦乐沉浮原本是在人不在书,在悟不在读,在行不在知。东汉末年的大知识分子蔡邑不但书读的多而且理也讲的清,再明白不过的人却一生净干胡涂事终至枉送了性命;那个“天下才一石”他一个人独占了八斗的曹植自幼饱读称为诗赋天人,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更有七步诗流传,但只知以才邀宠却不知律己防人,更不懂人情政治,因而反把一个好端端的太子位活生生白送与曹丕还差点搭上命,最后仍恃才逞能、不甘落寞终被自己的侄子魏明帝毒死。还有那些饱读经史文学的宿儒名士如卢植如杨修如荀彧如孔融如谯周哪有成大器得善终的?还有那个被司马昭杀死的魏少帝高贵乡公曹髦,从少年时代便娴熟经史,而且有颠覆经典之力。一个小孩子对经典提出的诸多质疑,倾朝野之宿儒无法回答,一个个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倾心自叹弗如,但却不知审时度势,不懂谋略政计,干出了以卵击石的蠢事,反误了卿卿性命。而蜀中后期名将王平一个大字不识,智略军谋却远远高于那位深谙纸上谈兵却失了街亭、丢了头颅的大知识分子马谡。这些话似乎太偏激了,但绝不是不赞成人读书,人不读书无以启蒙益智,无以长进,尤其是当途掌权之人尤须读书。但只知读书而不明其理,明其理而不能学以致用,或只知缘木求鱼而不懂时世不懂权变而用者,真的是读书破万卷,不如一老兵;下笔如有神,临事愧庖丁。
致读者(2)
可信者——三国时代的人史两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兴替之事似与凡人无大关碍,其实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同理,所以子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所有事都是事由人为,而天下人莫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知一人之心而知天下人之心。但人多不知己,所以古人言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它山之石,攻玉攻错。历史本为当下之观照,他人本是自身之镜鉴。更何况一千多年来的人性并无多大改变,读过三国时代的许多成败得失沧桑沉浮的历史经验与个体教训后,也许会深切地认同这一点。但人的可悲之处在于常常是割而后方知疼,凡事的利害所在不管别人怎样说,不亲历亲知的就不太相信马王爷三只眼,更有见了棺材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贵为天下兵马统帅的汉太尉周勃出狱后就悲叹道:我不进大牢还真不知道狱卒之贵;秦丞相李斯死到临头的“东门黄犬之叹”是:如今想携子一同回老家上蔡县引黄犬出东门去打一次猎都不可能了。既有此叹何必当初?但人史之鉴的作用只对智者有效。所谓智者不贰过就是聪明人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而人大多总是一误再误,尤其被利欲熏心、名位障目之时。所以世间才有智可及、忠可及、清可及而愚不可及的诸多成语典故的流传。所以才有三国的刘表与高隐庞德公关于给子孙留下点什么的对话发生。覆辙在侧可见,自有免去自己翻车打误的警策之效;有仓可凭有舟可借,又何必去亲尝饥溺之苦楚?人的一生非要什么都亲历亲自去尝一尝每一个梨子是什么滋味,能够吗?更何况有许多事是不可亲历的,那砒霜就不能亲口去尝,上吊也不能亲自去试,所以前人的经验、外物的教训该信的还得信。什么都不信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而什么都信的人也同样要下地狱,所以这世上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关键在自己的眼力定力。
本书的不可信者——作者之言。本书的宗旨不在于重新描述历史,以发思古之幽情。尽管在努力还原历史,以期满足热衷于《三国演义》的人们对史实的渴求——我本身就有这种渴求。但更真实的想法和冲动还是想把在阅读大量的史料中所萌生的一些想法看法梳理出来与大家共享。这就有了问题:我要讲我的东西,那就只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情感倾向。一个人的一得之见会正确吗?井底观天、管中窥豹、以蠡测海、盲人摸象的事是时有发生的。即使是你站在事物整体的面前,也各有各的看法。就像太阳投射给万物的光谱色相成分都是一样的,而万物却因了各自不同的质地而表现为不同的颜色一样。更何况千古文章、百家学说本是弱水三千,各取一瓢;见仁见智,理在公婆的事。尤其对历史的感受,对人物的评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感情倾向,所以笔者之言固不足信,不过是有感而发、随想之录而已,而绝非学术研究要发现什么真理,只是作为一种交流吧!所以千万别用史学标准、真理之概来衡量笔者之言,书中所写的一些看法只不过是“我认为”而已。就是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