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44架F-105“雷公”式超音速战斗轰炸机编成11个小队,在40架F-100“超级佩刀”战斗机的掩护下向邦村飞来。F-105原本设计用来投掷核弹,同时也能携带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火箭弹和各种常规炸弹,总载弹量达6吨多。这种飞机在“滚雷行动”期间担负了75%以上的对地攻击任务,效果差强人意,其空战水准也无法让人恭维。
临近目标上空时,飞在最前面的2个F-105小队散开分成两队从高空俯冲下来,向已发现的北越高射炮阵地投下一枚枚炸弹,火箭弹也拖着长长的尾烟射向北越阵地,地面几处高射炮阵地很快被硝烟吞没。北越防空部队也毫不示弱,一阵猛烈的集火射击使3架F-105轰炸机拖着浓烟栽倒在稻田里。其余的F-105从南向北,分散成双机鱼贯而入,向邦村弹药库俯冲,炸弹、火箭弹的爆炸声夹杂着弹药库的自燃和自爆的响声传到了几公里以外。邦村被淹没在浓烟和烈火中。“滚雷”第一仗双方互有折损,这让占尽了空中优势的美国人感觉很不爽。然而,好戏还在后头。
“滚雷行动”重点突击的目标是轰炸交通运输系统,而杜梅和清化的2座铁路大桥则成了美军必须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杜梅桥位于河内市郊,是连接5条铁路的19孔钢架桥,建在红河低洼淤积的平原上。桥长1;677米,宽米,加上引桥总长2;582米,是越南北方最长的大桥。清化桥坐落在清化市以北不到3公里处的马江上。该桥最早由法国人建造,后来遭到破坏。1957年开始,经过整整7年,在中国技术人员的援助下,北越才最终完成了清化桥的重建工作。1964年竣工时,胡志明亲自主持了大桥的落成仪式。新建成的清化桥,长500米,宽11米,桥身距江面25米,轨距为1米的单轨铁道铺在桥面中间,两侧各为水泥桥面的左右行车道。美军认为,炸毁这座桥就可以瘫痪河内至越南南方的铁路交通,使北方支援南方成为泡影。为此,美军不惜代价,首先开始了对清化桥的大规模突击。
年4月3日中午时分,执行“滚雷行动”9-A计划的飞机升上了东南亚空气潮湿的天空,向清化桥飞去。这支由79架飞机组成的突击部队采用多机种混合编队,其中包括46架F-105、21架F-100、2架RF-101以及10架KC-135加油机。
经过空中加油,下午2时,所有参战飞机都到达了目标上空。地面上北越的高射炮开火了,天空中绽开了无数深褐色烟团,担负掩护任务的机群迅速散开,向高炮阵地射出了密集的火箭弹。 第1个携带“小斗犬”导弹的F-105小队在里斯奈尔中校率领下趁机从南面扑向清化桥。桥下的河面被正午的阳光照得闪闪发光,清化桥笼罩在一层雾气里,但里斯奈尔还是准确地瞄准了大桥中部,发射了第1枚250磅级“小斗犬”导弹,不多时,桥身中部闪出一团火光,导弹击中目标。
滚雷行动空袭北越(11)
此后,其他携带导弹的飞机将一枚枚拖着桔黄色的火焰的导弹射向大桥,然而多数飞行员都惊奇地发现,大桥并没有遭到任何明显的破坏,似乎这些导弹只是把巨大的钢筋水泥大桥擦了一点皮。气得里斯奈尔中校连连呼叫:“该死的’小斗犬‘导弹威力太小,这简直是用步枪打坦克!”
清化桥挨了32枚导弹,仍然在硝烟中屹立不倒。携带炸弹的F-105飞机又纷纷俯冲下来,有些飞行员甚至在1;000米的高度上才把8枚炸弹连续投下,但因地面风大,大部分炸弹偏离目标,将河堤炸得坑坑洼洼。
最后,有1个小队调整了瞄准点,将几枚炸弹直接命中桥上的公路和上层结构,引发了阵阵浓烟,脱离目标的机群以为大功告成,掉头飞向东京湾。事实上,清化桥依然安然无恙。
第二天下午,不甘心的里斯奈尔中校再次率突击机群飞临清化桥上空。这次担任攻击的48架F-105全部挂装8枚750磅级普通炸弹。 在目标上空,美机遭到北越军的猛烈反击,雷达控制的57毫米高射炮投入了战斗。在密集的高射炮火中,北越空军的一个米格-17歼击机飞行小队悄然避开了在空中进行战斗巡逻的F-100战斗机,巧妙地绕到了正在目标上空盘旋、准备待机突击的F-105机群的后方,使用机载双管23毫米航炮猛烈开火,将2架F-105飞机打得凌空爆炸,美机还没回过神来,米格飞机便打开加力燃烧器高速脱离,眨眼间便逃之夭夭。
里斯奈尔中校气急败坏,他命令机群不顾一切地抵近投弹,将300余枚炸弹发泄在目标上,大桥布满弹痕,烟雾缭绕,东面一节桥身已向下弯曲。然而,大桥仍然挺立在马江之上。
到1965年5月中旬,美国空军一共炸毁了越南北方的26座桥梁,但是唯独这座神奇的清化桥仍然屹立在那里,美机携带的“小斗犬”导弹和750磅级炸弹完全可以摧毁法国人设计的一些桥梁,但是,它们对于这座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帮助重建的大桥却无能为力。美军飞机的每次突击虽然都使这座桥梁暂时不能通车,但是经过越南人夜以继日的抢修,又能再次使用。从1965年5月底到1967年初,美国空军又对清化桥实施过多次突击,甚至连威力巨大的水雷都用上了,但仍然没有炸毁它。
对于在清化桥上空遭北越米格机的突然袭击被打掉2架飞机,美国人一直耿耿于怀,以此为奇耻大辱。他们没想到,在1964年底仅有64架米格飞机的小小北越空军,竟然敢于向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空军挑战。于是,美国情报机构加紧探听北越空中力量的虚实。通过各种侦察手段,美国人惊悉:到1965年3月底,北越已拥有31部早期预警雷达,2部测高雷达和9部高炮火控雷达;北越飞行员已经过地面引导截击训练。米格-17飞机空重仅吨,在地面引导配合下,在空中格斗中可以充分发挥轻巧灵活的优势,与之相比,没有预警系统且满载弹药重量达24吨的F-105飞机就像一只笨重的火鸡,在空中遇到米格-17只有挨揍的份了。
为了对付米格机的威胁,1965年4月,美军防空司令部紧急抽调EC-121“大眼睛”预警机飞赴战区,并在美国空军实施突击时开始在东京湾上空进行巡逻飞行, 用雷达监视敌机。EC-121预警机装备了能发出“红色”和“黄色”警告信号的装置,“红色”信号是警告美国飞行员有被米格机攻击的直接危险;“黄色”信号是警告美国飞行员有米格机在附近活动,要引起注意。
滚雷行动空袭北越(12)
年7月10日,驻泰国乌汶基地的美国空军第2师第45战术战斗机中队的4架F-4C战斗机腾空而起,它们的机翼下分别挂载着4枚“麻雀”导弹和4枚“响尾蛇”导弹,杀气腾腾地直奔北越的安沛军械弹药库。
这4架F-4C“鬼怪”式并不是去突击弹药库,它们机翼下的8枚导弹全部是空对空导弹。这个4机小队是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与米格机交战,并一雪前耻。所有的战机都保持无线电静默,悄悄跟在执行突击任务的F-105小队后面,以引诱米格机对它们发起攻击。
进入安沛上空不久,飞行小队的1号、3号机的雷达就发现了目标,队长霍尔少校立即命令该小队变成“疏开2点队形”,霍尔少校和2号机首先向米格机接近,3号机和4号机则拉大距离在后面掩护。
几秒钟后,2号机机长安德森上尉首先目视发现了2架米格机,它们正在转弯,霍尔和安德森急忙甩掉副油箱,打开加力,向左转弯扑向米格机,但灵巧的米格机转弯半径小,很快转到了3号机和4号机的后下方,占据了航炮攻击最有利的位置。米格机很快紧紧咬住3号机,率先使用航炮攻击,3号机机长霍尔库姆上尉急中生智,几个连续的“剪刀”动作,使米格机冲到了正前方。
这是一个绝好的导弹攻击机会。霍尔库姆赶紧按下导弹发射按钮,第1枚“响尾蛇”导弹射了出去,但居然没有爆炸,紧接着第2枚“响尾蛇”导弹也拖着桔红色火焰直朝米格-17的尾喷管飞去,瞬间便击中了那架米格-17,化作一团火球栽向地面。
与此同时,4号机的罗伯茨上尉也对另1架米格机发起了攻击,他一连发射了4枚“响尾蛇”导弹,将米格机打成碎片。这一仗,美空军大获全胜,击落了2架米格飞机,算是报了一箭之仇。这也是美空军飞机在越南战场上空首次击落北越飞机。
不久,北越的防空系统又有了新的“杀手锏”。1965年7月20日,1个4机F-4C小队正在河内外围空域担任掩护任务, 地面上突然飞来两枚银白色的苏制萨姆-2导弹, 还没等美军飞行员反应过来,两团火球已在机群中炸开,1架F-4C当时就被锋利的弹片削去了机翼, 一头栽向地面,另外3架也不同程度受了损伤。
美国飞机在丛林上空面对的威胁不仅来自米格机和高射炮,现在又有了更加厉害的萨姆导弹。有幸在空中看到过萨姆-2 飞行并安全返回的飞行员描述该导弹就像会飞的电线杆。这种射高近 万米、带有 158 公斤的高爆弹头的地对空导弹曾经在中东战争中让以色列人吃尽了苦头。
吃一堑长一智,美国空军很快琢磨出了对付萨姆导弹的妙招,专门组织了“铁拳”飞行小队,每个小队由4架F-105飞机组成, 其中有1架为“野鼬鼠”飞机。这种飞机携挂有美国最新研制的“百舌鸟”导弹,能够在对方雷达发射的波束制导下飞至雷达所在位置将雷达摧毁。
年6月29日, 美军第355联队的16架F-105战斗机对河内油库发起袭击。指挥官凯斯勒上校预先向每个飞行员介绍了航线、突防战术、河内防御、战区气象等情况。河内的防空体系使美军飞行员们胆战心惊,那里高炮密布、导弹林立,仅河内附近就有约30个导弹营。
美机编队按预定时间和航线,越过红河向东飞行。为躲避雷达,美机采用超低空突防战术,飞行高度降到100米。机群沿北越东西走向的大山北侧隐蔽飞行,在大山的东端作90度转弯,向南直飞河内,突然,北越的高炮开了火,因飞机高度仅100米,高炮几乎是以齐射姿态用肉眼瞄准射击的。机群作不规则的S形飞行,使炮手不易瞄准。12时10分,机群飞抵目标地区上空,爬高到3;600米、准备俯冲轰炸。
滚雷行动空袭北越(13)
冲杀在最前面的是EB-66电子侦察干扰机,它不断投放能反射电磁波的金属箔片,为后面的机群铺设一条“箔条走廊”;同时搜索地面雷达电波,一旦发现,立即施放压制性杂波干扰或进行偏性干扰。随后是4机“铁拳”编队,它们随时准备发射“百舌鸟”导弹摧毁北越雷达。越军的高炮和导弹火力很猛,但因雷达受干扰命中率很低。
担负攻击任务的F-105机群轮番俯冲,一枚枚炸弹呼啸着飞向2个大油罐。油罐爆炸起火,火球、烟柱直冲云天。有1架不走运的美机在俯冲到拉起的一段时间偏离了“箔条走廊”, 当即被炮瞄雷达跟踪,随即被击中起火。这是美国在越南战场上最成功的一次空袭,河内油库90%的设施被毁,美机仅被击落1架,另有3架虽被击伤,但都还挣扎着飞回了在泰国的基地。
年7月3日,4机“铁拳”小队还用“百舌鸟”号弹、60毫米火箭弹和20毫米机炮突击了北越的3个防御严密的萨姆-2导弹阵地,但是北越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对付“百舌鸟”导弹的办法。通过改变发射程序,萨姆导弹的制导雷达可以先不开机,当敌机临近后,导弹操纵员将雷达从加温状态迅速转换到发射状态,发射导弹后再转入加温状态。这一切只在短短的几秒种内完成,美军飞机往往捕捉不到目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军也使用了更厉害的高技术手段。在一次空袭中,正当北越防空部队全神贯注地对空射击时,一件很像电视机的东西悄悄落到北越阵地上。此后,阵地上的导弹营接连发射了60枚导弹却无一命中,萨姆-2变得不听使唤了。
原来这是美军最新研制的投掷式干扰机。干扰机一着地就会自动弹出2米长的天线,并向空中正在飞行的萨姆导弹发出假指令,根据美军以前所测得的萨姆-2的5种指令编码发出信号:上偏、下偏、左偏、右偏及引爆,如发出右偏指令使导弹向右偏,发出引爆指令则使导弹提前爆炸由于美军采用了综合电子对抗手段和各种新技术对付地空导弹的拦击,萨姆导弹的命中率越来越低,击落1架美机,1965年需要15枚,1966年需要33枚, 1967年需要55枚,1968年1-4月则增加到67枚。美国战斗机在北越配置萨姆导弹的地区上空又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由飞行”了。
尝到了新技术的甜头之后,美国军方决定用刚刚研制成功的新式武器对付炸不垮的清化桥。1967年初,1艘美国航空母舰驶离加利福尼亚的圣迭哥,载着一批“白星眼”电视制导滑翔炸弹开往北部湾。
这种炸弹弹头前端是一部电视摄像机,用来跟踪和瞄准目标,并将其传送到飞机座舱内的显示屏上,飞行员通过显示屏识别目标和瞄准,将十字标线始终压在目标一个点上,就可精确命中目标。
美国海军第212舰载机中队接受了用这种“灵巧炸弹”轰炸清化桥的任务。1967年3月12日,第212舰载攻击机中队的3架A-4攻击机从航空母舰甲板上弹出, 它们各挂载了1枚“白星眼”,在2架F-8战斗机的护航下飞向目标区。
在目标区上空, 3架A-4攻击机以500公里的时速向大桥俯冲。北越的高射炮向天空猛烈射击,炮弹的炸点不时出现在飞机旁。前2架A-4攻击机顺利地找到了瞄准点, 投下了滑翔炸弹。只见巨大的“白星眼”乖顺地向瞄准点飞去,几秒钟后,飞行座舱显示屏上的清化桥被一片白烟所替代,2枚炸弹几乎同时命中。第3架攻击机在高射炮弹爆炸的气浪中上下起伏,十分费力地找到了瞄准点,并控制着滑翔炸弹飞向目标。 。。
滚雷行动空袭北越(14)
侦察机很快确定了这次攻击的效果;3枚“白星眼”全部命中目标,各炸弹弹着点距离均在5米之内,大桥受创,但预计3天之后仍可恢复通行。
在此以后,虽然美国又使用“白星眼”炸弹攻击过兵营、电厂和其他桥梁,并命中许多目标,证明了“白星眼”的命中率大大高于普通炸弹,但是,这种炸弹对清化桥仍然无可奈何。清化桥从此被美军誉为“炸不倒”的桥梁,有些美军飞行员甚至认为清化桥有“上帝保护”。
年夏季,美国空军空袭的目标扩展到河内、海防禁区。美国政府决定轰炸河内市及附近目标。这一新的作战计划包括以河内市中心半径16公里范围内的6个目标,杜梅桥被列为优先予以攻击的目标,行动代号为“滚雷-57”。
参加首次突击的为驻泰国的美军战术战斗机第355联队。 突击梯队由1个“野鼬鼠”小队、 1个压制高炮的小队和3个轰炸小队组成,每个小队4架飞机。第8战术战斗机联队的4架F-4战斗机负责对付米格机。 “野鼬鼠”是美国战术空军给一种专门执行搜索和压制地对空导弹及高炮等防空武器任务的飞机起的绰号,这种飞机曾由F-100和F-4两种飞机改装过,机上装有特殊的电子搜索设备,能准确地判明防空武器制导雷达的工作参数,指示武器的配置地点,因而能很好地保障攻击机群完成任务。
美军突击梯队从泰国基地起飞后,转向飞往河内。进入北越上空时,“野鼬鼠”小队脱离了编队